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评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途径,第三方评价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等特点。要以第三方评价为契机,培养企业兼职学科带头人,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开发符合“课证融合”的专业骨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形成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合作”长期发展机制。
【关键词】第三方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质量 评价主体 评价机制
我国高职教育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目前国内高校的主要评价方式是自评和互评,这属于“自己评价自己”,评价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第三方评价是指独立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也称社会评价,即人才培养质量要接受来自政府、行业、企业等学校外部的评价,教学质量不再由学校或者教育部门说了算,而是把高职教学质量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从而督促高职学校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一、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现状
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早就建立了第三方评价制度,引入了第三方评价机构。美国的专业性教育评估机构有很多,其大学评估已经具有了典型的第三方特性,评估机构不与被评估高校发生利益关联,也不承受任何级别教育行政机构的压力,是一种真正的第三方专业评价。美国大学的专业评价组织经过150 年左右的发展,对美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术标准的确立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CECQA)在1998年就要求成员国建立内外并重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其结果就使欧洲各国建立起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机构评估、主题评估等各种类型,尤其重视发挥专业评价的作用,通过具有专业性的指标,鉴别和考查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科优势和办学水平,如图1。
图1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我国逐渐认识到国内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研究和借鉴欧、美的第三方大学评价发展过程和经验,开始重视建立专业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并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
总之,当前形势下我国引入并实施第三方评价是一种必然趋势,它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式的必然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能够克服传统评价“内部控制”的局限,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主体
目前国内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有三个评价体系: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而第三方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课程以证代考的职业技能证书、毕业生参与质量评价的运行机制、企业的信息反馈以及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这四部分评价主体在国内各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高职教育的评价,如图2。
图2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
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育质量的好坏不再由教育部门一家说了算,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这四部分的评价主体是独立于被评价对象之外的,各部分无隶属和直接的利害关系。评价主体不受干扰独立地进行评价,避免了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下结论时避重就轻,不做出客观评价。但正是这种相互的独立性,导致四部分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出现了脱节现象。例如,国内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双证制”使得学生就业率也逐年维持在较高水平。职业技能鉴定职能部门本身也有分工不明、利益不均的问题:一些具有颁证资质的技能鉴定机构虽属非教育类机构,也开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因而其参与独立评价的资质易产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质疑,影响了“双证制”含金量。近年来,大部分企业仍反映获得双证的数控专业毕业生聘用后不能够直接上岗, 动手能力差,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通过参考对比国内外大学的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构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和特色,深入企业调研,并走访省内外知名高职院校,交流经验,来确定各部分评价主体的比例。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都必须最终进入社会进行服务,因此,最终的用人企业必须具有比较大的评价比重。而且企业应当和学校一起,根据其实习内容和专业知识的相关性,以及实习的效果,制定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考核合格后给予相应学分或实习证书,同时也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初步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主体的选择见图3所示。
图3 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主体及比重
三、第三方评价机制与实践
在确定第三方评价主体及比重以后,为确保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必须具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例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技能证书、就业率、企业满意度、学生就业适应性以及相关评分标准等。根据各评价主体反馈的评分分值,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出本校相关专业的优势和不足,并用来改善教学质量。
可以将整个评价指标划分为:1.专业层级培养标准架构;2.专业建设情况;3.资源开发和利用;4.人才培养过程与控制。
(一)专业层级培养标准架构
职业教育体系架构明确了教育的各个层级,通过研究英国职业教育体系、欧盟与香港的资格框架标准,结合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的岗位任职要求,从归纳的知识能力、职业技能、关键能力及信息科技能力几个方面整理了机械工程类专业层级培养标准架构。
参考国家相关教育文件,根据企业实地调研结论,从岗位需求、知识能力、职业技能、关键能力及信息科技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我们把机械工程类专业层级培养标准架构共分为七个等级,第一级至第七级分别对应的是行业入门者、学徒工、中职生、高职生、应用型本科生、专业硕士及专业博士,层级递进关系和国家相关教育文件相符。层级之分别从“量”与“度”两个方面把握合理的递进关系,使今后的应用与评判更有依据与标准。 标准重点强调了第三级、第四级之间的递进和衔接,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和培养,为中职生的升学与持续发展提供了标准与依据。
(二)专业建设情况
课题组制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相关企业任职核心能力问卷调查》,展开了对珠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调研期间共走访15家企业,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座谈和电话交流企业主管、毕业生和模具工共46次,调查中职学校7所,完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结合第三方评价的各大主体(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所、毕业生回访以及独立的麦可思机构),共同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其知识要点进行逐项细致的划分,然后根据细分的职业能力,分别制定出其相应的课程,重新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并相对突出其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并及时分析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及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同时将情况反馈至调研企业。如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了广州机械研究所、广州重型机械厂、广州市超远机电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对《机械识图与绘图》《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注塑模具设计与制作》《数控编程与加工》《特种加工》《材料力学与性能检测》等课程进行考核评价,并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报告、学生评教座谈会意见反馈,先后对专业课程进行了16次调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创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渐进式创业教育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实现双轨育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我校与佛山市科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厂中校”,用于“模具设计岗位”和“模具制造岗位”的培养;与广州汉达机械有限公司共建“校中厂”,用于数控加工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工作深化了“岗位需求导向,职业能力递进”的双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每学期本专业聘请3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并从企业中聘请15名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师资队伍“双师”素质达96%。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团队2014年立项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三)资源开发和利用
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与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专业带头人1名组成“双专业带头人”。校外专业带头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更加透彻,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作,力所能及为专业建设提供帮助;参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活动,在专业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先进技术与资源共享、共同开发课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企业建立1~2个“教师工作站”,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80%以上。每年派出专职教师2~3名到“教师工作站”参加半年至一年的挂职锻炼、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完成科研课题等,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本专业新投入了245万元进行校内实训室建设,完成了“模具先进制造实训室”等6间实训室建设,新增实训设备210台(套)、软件180个节点,形成了集“生产、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承办技能竞赛”六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近三年实训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果有: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模具设计实训基地验收以“优秀”通过。
在企业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指导下,开发完成符合“课证融合”的5门专业骨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共同编制实训指导教材,制订实习、实训考核办法,建立实训考核系统。针对核心课程,大部分实现以证代考的操作模式,提高“双证”的含金量,并给予相应学分。
课程开发完成后有效地将课程教学内容和岗位能力、职业标准衔接,学生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就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提升岗位适应性。如在学习完《机械识图与应用》课程后参加计算机辅助绘图员(四级)职业资格鉴定;在学习完《注塑模设计与制作》《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数字化模具设计》课程后,参加助理模具设计师(三级)职业资格鉴定;学习完《数控编程和加工》课程后,参加数控车、铣工(四级)职业技能鉴定。
通过进行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的课程开发,学生的双证获取率明显提升,如计算机辅助绘图员(四级)职业资格鉴定的一次平均通过率从2012年的81%提升到了2015年的89%;毕业生获取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从2012年的30%左右上升至2015年的84%。
(四)人才培养过程与控制
从2010年开始,作为广东省首批面向中职学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的专业开始进行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工作,并在2011年开始进行三二分段的中高职衔接工作。根据实际工作中中职和高职模具专业所预期的不同工作岗位,对中高职培养目标进行了区分,并完成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阶段全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
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质量工程项目、第二课堂建设、技能竞赛建设六方面实施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针对校内学习阶段,灵活地处理人才培养过程,设置相关的必选和限选课程,对于获得职业技能大赛奖项、职业技能证书等专业证书的同学,也给予额外的学分,突破原有的学校“课程学分制”,并制定了相关的学分标准。这样,学生毕业时在获得相关职业技能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地选择学习途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
针对顶岗实习或“2 1”的后期实习,企业或顶岗实习单位必须在“学分银行”系统给予相关的学分,并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填写顶岗实习反馈表,突出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及监控作用。
四、第三方评价体会
总之,通过确定第三方评价主体,确定各主体的功能和评分标准后,所获得的综合评价肯定对高职院校具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通过深入开展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利用第三方评价来促进学生核心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全新模式,学生就业率、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和企业满意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近三年的高考招生中一直受到考生的欢迎,一志愿报考率多年超过100%。因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科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水平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如2014届模具设计与制造毕业生108人,初次就业率达到99.07%,专业的学生初次就业对口率为82.96%,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从96.30%上升为100%,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评价总体满意度从95.37%上升为98.12%。
引入第三方评价是落实示范性院校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是实现高职教育评价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举措,以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为契机,学院将继续深化落实第三方评价,促进我校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善,促进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漆丽.第三方评价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2]骆美娜.第三方评价提质量,多元化参与强管理[J].职业教育,2014(11).
[3]储朝晖.欧美大学专业评价对中国建立独立第三方评价的启示[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2(04).
[4]王育仁.第三方质量评价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06).
[5]周应中.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6]韩继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多元社会评价机制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7]王平,李立赐,赵俊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关键词】第三方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质量 评价主体 评价机制
我国高职教育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目前国内高校的主要评价方式是自评和互评,这属于“自己评价自己”,评价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第三方评价是指独立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也称社会评价,即人才培养质量要接受来自政府、行业、企业等学校外部的评价,教学质量不再由学校或者教育部门说了算,而是把高职教学质量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从而督促高职学校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一、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现状
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早就建立了第三方评价制度,引入了第三方评价机构。美国的专业性教育评估机构有很多,其大学评估已经具有了典型的第三方特性,评估机构不与被评估高校发生利益关联,也不承受任何级别教育行政机构的压力,是一种真正的第三方专业评价。美国大学的专业评价组织经过150 年左右的发展,对美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术标准的确立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CECQA)在1998年就要求成员国建立内外并重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其结果就使欧洲各国建立起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机构评估、主题评估等各种类型,尤其重视发挥专业评价的作用,通过具有专业性的指标,鉴别和考查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科优势和办学水平,如图1。
图1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我国逐渐认识到国内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研究和借鉴欧、美的第三方大学评价发展过程和经验,开始重视建立专业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并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
总之,当前形势下我国引入并实施第三方评价是一种必然趋势,它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式的必然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能够克服传统评价“内部控制”的局限,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主体
目前国内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有三个评价体系: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而第三方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课程以证代考的职业技能证书、毕业生参与质量评价的运行机制、企业的信息反馈以及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这四部分评价主体在国内各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高职教育的评价,如图2。
图2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
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育质量的好坏不再由教育部门一家说了算,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这四部分的评价主体是独立于被评价对象之外的,各部分无隶属和直接的利害关系。评价主体不受干扰独立地进行评价,避免了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下结论时避重就轻,不做出客观评价。但正是这种相互的独立性,导致四部分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出现了脱节现象。例如,国内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双证制”使得学生就业率也逐年维持在较高水平。职业技能鉴定职能部门本身也有分工不明、利益不均的问题:一些具有颁证资质的技能鉴定机构虽属非教育类机构,也开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因而其参与独立评价的资质易产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质疑,影响了“双证制”含金量。近年来,大部分企业仍反映获得双证的数控专业毕业生聘用后不能够直接上岗, 动手能力差,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通过参考对比国内外大学的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构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和特色,深入企业调研,并走访省内外知名高职院校,交流经验,来确定各部分评价主体的比例。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都必须最终进入社会进行服务,因此,最终的用人企业必须具有比较大的评价比重。而且企业应当和学校一起,根据其实习内容和专业知识的相关性,以及实习的效果,制定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考核合格后给予相应学分或实习证书,同时也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初步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主体的选择见图3所示。
图3 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主体及比重
三、第三方评价机制与实践
在确定第三方评价主体及比重以后,为确保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必须具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例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技能证书、就业率、企业满意度、学生就业适应性以及相关评分标准等。根据各评价主体反馈的评分分值,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出本校相关专业的优势和不足,并用来改善教学质量。
可以将整个评价指标划分为:1.专业层级培养标准架构;2.专业建设情况;3.资源开发和利用;4.人才培养过程与控制。
(一)专业层级培养标准架构
职业教育体系架构明确了教育的各个层级,通过研究英国职业教育体系、欧盟与香港的资格框架标准,结合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的岗位任职要求,从归纳的知识能力、职业技能、关键能力及信息科技能力几个方面整理了机械工程类专业层级培养标准架构。
参考国家相关教育文件,根据企业实地调研结论,从岗位需求、知识能力、职业技能、关键能力及信息科技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我们把机械工程类专业层级培养标准架构共分为七个等级,第一级至第七级分别对应的是行业入门者、学徒工、中职生、高职生、应用型本科生、专业硕士及专业博士,层级递进关系和国家相关教育文件相符。层级之分别从“量”与“度”两个方面把握合理的递进关系,使今后的应用与评判更有依据与标准。 标准重点强调了第三级、第四级之间的递进和衔接,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和培养,为中职生的升学与持续发展提供了标准与依据。
(二)专业建设情况
课题组制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相关企业任职核心能力问卷调查》,展开了对珠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调研期间共走访15家企业,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座谈和电话交流企业主管、毕业生和模具工共46次,调查中职学校7所,完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结合第三方评价的各大主体(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所、毕业生回访以及独立的麦可思机构),共同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其知识要点进行逐项细致的划分,然后根据细分的职业能力,分别制定出其相应的课程,重新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并相对突出其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并及时分析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及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同时将情况反馈至调研企业。如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了广州机械研究所、广州重型机械厂、广州市超远机电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对《机械识图与绘图》《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注塑模具设计与制作》《数控编程与加工》《特种加工》《材料力学与性能检测》等课程进行考核评价,并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报告、学生评教座谈会意见反馈,先后对专业课程进行了16次调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创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渐进式创业教育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实现双轨育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我校与佛山市科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厂中校”,用于“模具设计岗位”和“模具制造岗位”的培养;与广州汉达机械有限公司共建“校中厂”,用于数控加工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工作深化了“岗位需求导向,职业能力递进”的双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每学期本专业聘请3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并从企业中聘请15名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师资队伍“双师”素质达96%。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团队2014年立项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三)资源开发和利用
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与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专业带头人1名组成“双专业带头人”。校外专业带头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更加透彻,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作,力所能及为专业建设提供帮助;参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活动,在专业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先进技术与资源共享、共同开发课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企业建立1~2个“教师工作站”,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80%以上。每年派出专职教师2~3名到“教师工作站”参加半年至一年的挂职锻炼、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完成科研课题等,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本专业新投入了245万元进行校内实训室建设,完成了“模具先进制造实训室”等6间实训室建设,新增实训设备210台(套)、软件180个节点,形成了集“生产、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承办技能竞赛”六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近三年实训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果有: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模具设计实训基地验收以“优秀”通过。
在企业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指导下,开发完成符合“课证融合”的5门专业骨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共同编制实训指导教材,制订实习、实训考核办法,建立实训考核系统。针对核心课程,大部分实现以证代考的操作模式,提高“双证”的含金量,并给予相应学分。
课程开发完成后有效地将课程教学内容和岗位能力、职业标准衔接,学生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就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提升岗位适应性。如在学习完《机械识图与应用》课程后参加计算机辅助绘图员(四级)职业资格鉴定;在学习完《注塑模设计与制作》《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数字化模具设计》课程后,参加助理模具设计师(三级)职业资格鉴定;学习完《数控编程和加工》课程后,参加数控车、铣工(四级)职业技能鉴定。
通过进行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的课程开发,学生的双证获取率明显提升,如计算机辅助绘图员(四级)职业资格鉴定的一次平均通过率从2012年的81%提升到了2015年的89%;毕业生获取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从2012年的30%左右上升至2015年的84%。
(四)人才培养过程与控制
从2010年开始,作为广东省首批面向中职学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的专业开始进行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工作,并在2011年开始进行三二分段的中高职衔接工作。根据实际工作中中职和高职模具专业所预期的不同工作岗位,对中高职培养目标进行了区分,并完成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阶段全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
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质量工程项目、第二课堂建设、技能竞赛建设六方面实施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针对校内学习阶段,灵活地处理人才培养过程,设置相关的必选和限选课程,对于获得职业技能大赛奖项、职业技能证书等专业证书的同学,也给予额外的学分,突破原有的学校“课程学分制”,并制定了相关的学分标准。这样,学生毕业时在获得相关职业技能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地选择学习途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
针对顶岗实习或“2 1”的后期实习,企业或顶岗实习单位必须在“学分银行”系统给予相关的学分,并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填写顶岗实习反馈表,突出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及监控作用。
四、第三方评价体会
总之,通过确定第三方评价主体,确定各主体的功能和评分标准后,所获得的综合评价肯定对高职院校具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通过深入开展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利用第三方评价来促进学生核心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全新模式,学生就业率、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和企业满意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近三年的高考招生中一直受到考生的欢迎,一志愿报考率多年超过100%。因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科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水平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如2014届模具设计与制造毕业生108人,初次就业率达到99.07%,专业的学生初次就业对口率为82.96%,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从96.30%上升为100%,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评价总体满意度从95.37%上升为98.12%。
引入第三方评价是落实示范性院校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是实现高职教育评价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举措,以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为契机,学院将继续深化落实第三方评价,促进我校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善,促进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漆丽.第三方评价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2]骆美娜.第三方评价提质量,多元化参与强管理[J].职业教育,2014(11).
[3]储朝晖.欧美大学专业评价对中国建立独立第三方评价的启示[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2(04).
[4]王育仁.第三方质量评价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06).
[5]周应中.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6]韩继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多元社会评价机制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7]王平,李立赐,赵俊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