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稚柳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的一生除了担任全国古代书面鉴定组组长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外,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官职,但是他却以他的人格魅力、道德文章、精湛的书画艺术和古书画鉴定的成就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尊崇和敬仰。屈指数来,他离开我们已近十年,但是我仿佛一直在他的身旁,听他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逸事,欣赏着他恣情纵意的书画艺术,看着他接待一批批南来北往相识或不相识的客人,仿倒;又回到了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
那是1995年12月23日,一个相当寒冷的冬日。由一辆小车和一辆面包车组成的车队,从位于巨鹿路上的壮暮堂出发前往常州,参加壮暮翁谢稚柳先生铜像的揭幕仪式。
常州是一个文人荟萃、薪火相传的地方。在这块土地上产生过顾恺之、倪云林、恽南田诸书画大家。常州是谢老的故乡。故乡的人民于1992年为这位从常州寄园走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设立了“谢稚柳艺术馆”。艺术馆坐落在常州博物馆内,馆舍为晚清建筑,在常州市中心可谓一处清逸之地。谢老向艺术馆捐赠了自己的二十件书画作品和他的老师钱名山先生书法作品六件。艺术馆开馆那天,我因公务未恭逢其盛,但我请求前往祝贺的刘旦宅先生一定要带一件纪念品回来。由于我的请求,在艺术馆开馆的宴会上,刘旦宅先生和师母王微粼女士请到会的佳宾在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谢稚柳艺术馆”纪念扇面上签名留念,并由此带动了一个签名的热潮。如今在我珍藏的这把扇面上,有刘旦宅先生写下的一段文字:“一九九二年九月六日常州江南春酒家,谢稚柳艺术馆开馆宴会。”依次签名的有:丁羲元、刘旦宅、乐美勤、金阶平、徐昌酪、汪庆正、张森、周志高、郑重、沈智毅、翁闽运、韩天衡、刘九庵、马承源、杨堤、陈三林、谢稚柳、谢辰生、陈佩秋、王微粼等。谢稚柳先生半身青铜塑像,是由上海油雕院的雕塑家王大进创作的。在创作期间,我曾经提供了平素拍摄的数十幅谢老的相片供王大进先生参考。刘旦宅先生还应邀到王大进教授创作室看小样。我也曾陪同陈佩秋先生前往汕雕室看王大进先生创作。对于这件青铜塑像,我们在旁的并不十分满意。但是当事人谢老却从未说不,他相当尊重王大进教授的创作,就如同平时对待任何人一样,有一颗宽容和善待的心。如今王大进教授创作的谢老半身铜像就矗立在常州敞土上的谢稚柳艺术馆内。
谢先生是一个从来不张扬而又和蔼可亲的人。铜像的揭幕仪式也只有他周围的少数人知晓,十几个人随行。除了杨堤,还有方行、刘旦宅、郑重、金阶平、沈智毅、装人干、刘天炜、谢定琦、刘军等。由于那个冬天出奇的冷,对于已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来说,我们都有点担心。因此到达常州宾馆后,我、定琦和刘军就商定,除了常州市领导来探望谢老外,一般就予婉拒,以便谢老休息。安顿后,与谢老交游甚深的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杨堤同志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方行便来到了谢老的房间探望。那年我的女儿佳吴正好五岁,他常常随我前往壮暮堂或知白堂作客。这次周未也随我行。谢老房间客厅内,面对着电视机的一张三人长沙发上坐着谢老和杨书记,侧旁的沙发上坐着上海文管会的前辈方行顾问,我、定琦和刘军侍奉站在一旁,佳吴在一边嚷着吵着要看电视,谢老和杨书记遂热情地招呼佳吴坐到两老中间,并打开了电视机。佳吴坐在两老的中间,看起了电视。方行同志是文博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对于上海文博事业的繁荣、上海文物古迹的保护、上海文博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和地方文献图籍的编纂作出了贡献。事后,他对着佳吴开玩笑说:“佳昊,你在这里是最大的!”正应着了那句老话,初生牛犊不怕虎。两年后,佳昊所在的小学开设了书法课。下课后,佳吴问老师可认识谢公公,老师问哪位谢公公?佳吴答:谢稚柳公公。老师愕然。佳昊回到家后奉上老师名片,问我,老师为什么听到谢公公的名字就肃然起敬。我告诉他,谢公公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家。她若有所思。随着年龄的成长,她才知道当年少不更事。
壮暮堂中一直张挂着两副对联,一副是谢老的老师钱名山先生手书的对联:绚烂归平淡,真放本精微。另一副是由壮暮翁嘱陈佩秋先生手书的“何愁白发能添老,须信黄金不买闲”。到了晚年,谢老声望日高,社会活动频繁,兼之宽厚随和的禀性,他画画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求书法者越来越多。对于络绎不绝前来写字求画的应接不暇。谢老感叹道:现在市场上高价的都是我过去送出去的,八年书画鉴定,为感谢接待他们一行的地方政府、接待单位及其服务人员和其他求书画的人,每每穷于应付,字画写坏了,所以现在的出门不认货。但是他的为人和修养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是平淡而又精微的。一次,壮暮堂上来了位不速之客,这位山东客人送来了一盆盆栽菏泽牡丹,并送来一本刚买来的大册页,要求谢老在册页上绘一幅牡丹,并书一副对联。客人走后,谢老笑呵呵地对我们说:这种牡丹种不活的,不会开花的。原来已有人送来过这种牡丹。我们便劝谢老道:就写一副对联给他,不要画画了。但是谢老依然在册页上画了牡丹并书写了一副对联,而这并没有润笔费。
到了晚年,谢老除了一般外出应酬以外,壮暮堂内常常高朋满座,他坐在斜对着门口的那张明代的太师椅上,笑迎着来往的客人。而三姑谢月眉,则坐在这位小弟的对面。谢月眉是谢老的三姐,年长谢老六岁,解放前是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女子书画会会员。解放后一直与谢老全家同住。她对谢老的那种疼爱是溢于言表的。谢老的生活习惯是晚上卧游在床上看书,一直到中午才起床。上午,三姑一个人就端坐在壮暮堂内看书,一直到中午谢老从楼上卧室来到楼下画室,然后一起午餐。对常来赖着不走或实在不识相的客人,三姑会给予脸色表示不欢迎,她怕弟弟太累了,她太疼爱这位已过八十高龄的小弟了。偶尔谢老也会在客人走后,告诉这位疼爱她的姐姐,来的客人是来看他的,“是我的客人,你不要赶他们。”每每客人告辞时,谢老都是亲自送到门口,即使生病后也总是坐在沙发上欠身或拱手打招呼送别。有时一个下午多达十来批客人,天南海北聊到吃饭时间,谢老便招呼大家到对面的一家餐厅就餐。谢老在世期间,这间餐厅就如谢家食堂。20世纪90年代初期,谢老家的桶装水一个月便要耗费接近50桶,一天一桶还多,这不是一笔小的开销。来的都是客,每人一杯茶是最起码的。有时候谢老还亲自为客人斟茶。陈佩秋先生的画室在楼上,常常也到壮暮堂看一下,招呼熟识的朋友。
我那时一般都会在周三下班后和周日下午去看望他。或坐着聊天,或听他讲过去的故事,比如张大千、章士钊、徐悲鸿、沈尹默等,有时候也谈敦煌,谈与林风眠去内蒙,谈抗战时住在重庆查济民先生岳父家的故事。有时就看他在书桌前站着书对联,挥毫落纸如云烟, 一写就是十对,不再多写。毕竟已是过八十高龄的老人了。书完对子,我或是定琦兄就帮着盖印。盖印时,谢老总是笑呵呵地说:打(盖)得斜的(没有盖正的)都是我打的,打得正的都是你们打的。有时候他自己盖印,盖完印就将印面朝着桌上的纸用力擦掉印油。我见他如此用力,对谢老开玩笑说:“谢老,您的派头真大,人家得到一方都不容易,你这样揩很快印面就磨损了。”谢老莞尔一笑说:“揩掉了,叫他们再拿去刻刻深就是了。”
谢老对用印是十分讲究的,他晚年常用的印主要是方介堪、吴子建、韩天衡等为他刻的。方介堪先生是谢老的老朋友。1937年,谢老和张大干、于非牌、黄君璧、方介堪等四人到雁荡山游览时,张大千曾应乐清县令之请作《雁荡山图》,并由方介堪急就一章日:“东西南北之人。1979年谢老在广州观此图,遂在画上题:“丁丑之春,蜀人张大干、蓬莱于非尉、永嘉方介堪与予相会于白门,因同作雁荡之游。回首四十余年矣。顷来广州,贵忱同志持示此图,恍如梦影。此数十年间,非旧久已下世,大千长客海外,介堪老病乡居,往事如烟,旧游零落,对此慨然。己未初春,稚柳观因题。”1985年,方介堪由温州来沪,向谢老出示所绘《雁荡山色图》,谢老感慨万千,随即在画上题:“昔年与张大千、于非同游雁荡山,晚在宾合作画,介堪冶一印为‘东西南北之人’,忽忽已四十年矣,予当年三十六岁,于非煳谢世,大千远离海外,予与介堪吴越问隔,亦十年不相问闻。顷来海上,握手如梦寐,出示所写雁荡山色图,峰峦竞秀,如逢故人,率题二十八字于画上:曾揽浓光雁荡春,萍浮暂聚旧交亲。画图犹似当年屐,已散东西南北人。”数十年来,谢老曾先后请方介堪先生治印二百余方,请吴子建治印百来方。20世纪90年代,方介堪先生家庭生活困难,谢老将方先生所刻印章借其家属拓打印谱,以缓生活之急。对于故人或青年篆刻家,以谢老的为人,都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的。书画诚为大手笔,篆刻亦非小技。来而不往非礼也。从一些友人和篆刻家藏有谢老赠送的书画之精之多可见壮暮翁待人之一斑。
愈到晚年,谢老对自己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带着一种与时间赛跑,只争朝夕的急迫心情。《鉴余杂稿》再版拖了很长时间,谢老忍不住发问,当知道出版赞用有问题时即刻拿出钱来只是希望抓紧出版,旧诗整理后也得以重新出版。他的很多书法作品散在朋友手中,由出版社和朋友帮助收集,他亲自要求我并告诉编辑,一定要把我请他写的那幅他自认为满意的“自榆林窟往兰州,晓过破城子”书法中堂,尽快裱托后放进《谢稚柳书集》。他常常对我们说:“我是在整理后事。”他又要我随他到卧室内取出收藏的所有瓦当,一一整理包装,并取出其中一品相最好的“长乐未央”赠我留念。他的香港老友查济民先生请他书写一张自作诗,积久未写,因为他觉得这首诗有个别字需要斟酌。查济民先生,香港著名的企业家、全国政协常委,与谢老交谊始于抗战重庆时期,谢老曾寄居查先生岳丈寓所。“文革”后谢老和陈佩秋先生第一次赴港,就是由查济民先生邀请的。谢老在美国手术后回沪,已经住在瑞金医院,他仍在琢磨着查先生的诗词,在临终前不久他告诉我,为这首诗改写了几个字并已书写,请转交给查先生。
一天下午,我适在壮暮堂,来了一位新加坡客人,他要请谢老鉴定一幅张大千先生四尺整张青绿山水。谢老鉴定后对该客人说:“画,画得还可以,字不题了。”该客人坚持要题,谢老坚持不题,客人无奈只能离去。谢老对我说:“这张画是人家花了大价钱买来的,但是张假画,谁做的假我都知道,假画我是不题的。”但是直接指明假画毕竟会使人不舒服。对于熟识的朋友来鉴定,他也是如此。如果人家坚持要鉴定结论,谢老会反问:听真话还是听假话。听真话的话,这张画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他会毫不犹豫地题鉴定款识,从来不计较润金有否或多少。我听世涛兄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谢老在港,世涛兄请谢老看一张最近收藏的谢老的《桃花双鸠图》。谢老告诉他,这张画画好后在上方留有一块空白,原来准备题诗,后来在家里不见了。现在上面被裁去了,款假印真。世涛追问,谢老不作应答。宅心仁爱的谢老是清楚的明白人,他不愿说破。
看他鉴定,观他题画,真是一种享受。一张画到了他的手上,徐徐展开,从气息、笔墨上,他很快就能辨识。题字时略一思索就提起笔来,一气呵成,便是一段妙文。
刘旦宅先生曾画过一本荷花册页,陆俨少先生见后先题:“每与旦宅笑谑,辄怪其须髯如戟,俨然伟丈夫,而下笔清丽如十七八好女子。此册写出水芙蓉,似藐姑射仙子,着点尘不得。既成,属予题其上。予无绮怀,无能为力,唯有白卷上交。古语有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么此亦可云我的风流,呵呵。庚午十一月,八二叟陆俨少。”陆老引庄子“似藐姑射仙子”喻刘旦宅笔下之荷花,得道家之仙气。
谢老见到册页和陆老题词后,欣然提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此册所写风裳水佩,着笔无多,妙得真谛。俨少谓似藐姑射仙子。然则佛耶?仙耶?质之刘旦宅,日:唯唯否否。不然,乃温泉浴罢天然真态也。丁丑新正,壮暮翁赞叹因题,时年八十八岁。”谢老以有禅机之佛语引出由头,一问一答,有情有境;自问自答,亦庄亦诣,直指刘旦宅所绘荷花既非佛亦非仙(道),出水芙蓉天然真态也。谢老所题用典自然、典雅,与陆老所题相映成趣,体现了极高的风韵气质和文学素养。
1994年8月,上海当代水墨四大名家联展(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刘旦宅)在台湾举办。与谢老有亦师亦友交谊的香港收藏家王世涛先生希望能得到谢老出展的那批画作。这批画都是谢老壮年最精心之作,有《山茶春鸟图》《白莲鸟蝶图》《仿黄鹤山樵山水》《茶花图》《读书秋树根图》《仿郭忠恕青绿山水》和《岩谷松风图》共七件。我将世涛兄之意向谢老作了转达。画展结束后谢老未拆封,就直接让我转送给王世涛先生了。后来我听江兆申先生夫人蜕:在台展览时,江先生对这批画赞不绝口,原想请谢老割爱一幅,终未开口。
王世涛先生,浙江宁波人,出生于上海,是较早收藏谢老作品并且是目前收藏谢老作品最精且多的著名藏家。他的舅舅俞叔渊先生从艺赵叔孺先生,也为吴湖帆先生入室子弟。他本人从彭袭明、周士心学山水花鸟。对谢老和陈佩秋先生的为人和为事都相当尊重和钦佩,谢老到香港常常在王吐涛的家里休息。在王世涛的家里,他看到了故友张大千和徐悲鸿的画作。其中,徐悲鸿的《九方皋图》使谢老感慨不已,并为此写下了千多字的《怀徐悲鸿兼谈他的(九方皋图)》。这篇文章写于1989年2月20日,并发表在上海《朵云》杂志上。而由王世涛珍藏的谢老作于1978年的《秋池落墨荷花图卷》,则于1982年送到了台北摩耶精舍张大千先生的画桌上。为此,大千先生在引首题识“水殿风来暗香满。拈坡翁诗,题吾稚柳近作。壬戍花朝,八十四叟爰。”
大千先生的老朋友,吴华源(子深)的学生周士心先生也题跋:“武进谢稚柳先生精鉴定,雅擅书画,其于画史尤其博学。尝读朱耷及徐熙落墨法专论,抉微钩沉,发人未见。此荷花长卷即操徐法,尤有创新之意,风萼露叶,清芬之气扑人眉宇;而大千先生所题,墨汁未干,今岁遽归道山,尤足珍贵,洵为传世之作。世涛仁弟得此宜永之宝。”
我们熟悉的上海中国面院院长程十发先生观赏了此手卷后,欣然赋诗一首于后:“徐熙落墨世间无,今有新华续旧图。我亦胜缘题卷末,堂前王谢赏风荷。世涛仁兄属题谢公妙制,乙丑孟春,程十发客香港沙田。”发老以唐代诗人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活用今日之谢老和王世涛:“堂前王谢赏风荷”,可谓王谢风流到如今。
丁丑岁暮,世涛兄在手卷末端写下了与谢老的缘源:“柳师与余相识始于此卷。一九八二年春,公初来港,偶居南屏伯跑马地寓所,尝谓有落墨荷花卷赠文物商店复业志庆,非卖品也。闻今为港人所购,屏伯乃嘱余携卷拜见。翌年,柳师又召余赴沪观壮暮堂藏品,自此余即视公为师矣。九六年夏,方在其巨鹿路寓所行拜师之礼,旁观者仅挚友世豪也。今屏伯及柳师皆归道山,缅怀前贤,惘然久之。今宵月明如画,展读抚然,不胜人琴之感,因题其后。”这是后话。
如今老人化羽仙去,每每想起这些往事便心生无尽的感佩和缅怀之情。
那是1995年12月23日,一个相当寒冷的冬日。由一辆小车和一辆面包车组成的车队,从位于巨鹿路上的壮暮堂出发前往常州,参加壮暮翁谢稚柳先生铜像的揭幕仪式。
常州是一个文人荟萃、薪火相传的地方。在这块土地上产生过顾恺之、倪云林、恽南田诸书画大家。常州是谢老的故乡。故乡的人民于1992年为这位从常州寄园走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设立了“谢稚柳艺术馆”。艺术馆坐落在常州博物馆内,馆舍为晚清建筑,在常州市中心可谓一处清逸之地。谢老向艺术馆捐赠了自己的二十件书画作品和他的老师钱名山先生书法作品六件。艺术馆开馆那天,我因公务未恭逢其盛,但我请求前往祝贺的刘旦宅先生一定要带一件纪念品回来。由于我的请求,在艺术馆开馆的宴会上,刘旦宅先生和师母王微粼女士请到会的佳宾在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谢稚柳艺术馆”纪念扇面上签名留念,并由此带动了一个签名的热潮。如今在我珍藏的这把扇面上,有刘旦宅先生写下的一段文字:“一九九二年九月六日常州江南春酒家,谢稚柳艺术馆开馆宴会。”依次签名的有:丁羲元、刘旦宅、乐美勤、金阶平、徐昌酪、汪庆正、张森、周志高、郑重、沈智毅、翁闽运、韩天衡、刘九庵、马承源、杨堤、陈三林、谢稚柳、谢辰生、陈佩秋、王微粼等。谢稚柳先生半身青铜塑像,是由上海油雕院的雕塑家王大进创作的。在创作期间,我曾经提供了平素拍摄的数十幅谢老的相片供王大进先生参考。刘旦宅先生还应邀到王大进教授创作室看小样。我也曾陪同陈佩秋先生前往汕雕室看王大进先生创作。对于这件青铜塑像,我们在旁的并不十分满意。但是当事人谢老却从未说不,他相当尊重王大进教授的创作,就如同平时对待任何人一样,有一颗宽容和善待的心。如今王大进教授创作的谢老半身铜像就矗立在常州敞土上的谢稚柳艺术馆内。
谢先生是一个从来不张扬而又和蔼可亲的人。铜像的揭幕仪式也只有他周围的少数人知晓,十几个人随行。除了杨堤,还有方行、刘旦宅、郑重、金阶平、沈智毅、装人干、刘天炜、谢定琦、刘军等。由于那个冬天出奇的冷,对于已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来说,我们都有点担心。因此到达常州宾馆后,我、定琦和刘军就商定,除了常州市领导来探望谢老外,一般就予婉拒,以便谢老休息。安顿后,与谢老交游甚深的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杨堤同志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方行便来到了谢老的房间探望。那年我的女儿佳吴正好五岁,他常常随我前往壮暮堂或知白堂作客。这次周未也随我行。谢老房间客厅内,面对着电视机的一张三人长沙发上坐着谢老和杨书记,侧旁的沙发上坐着上海文管会的前辈方行顾问,我、定琦和刘军侍奉站在一旁,佳吴在一边嚷着吵着要看电视,谢老和杨书记遂热情地招呼佳吴坐到两老中间,并打开了电视机。佳吴坐在两老的中间,看起了电视。方行同志是文博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对于上海文博事业的繁荣、上海文物古迹的保护、上海文博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和地方文献图籍的编纂作出了贡献。事后,他对着佳吴开玩笑说:“佳昊,你在这里是最大的!”正应着了那句老话,初生牛犊不怕虎。两年后,佳昊所在的小学开设了书法课。下课后,佳吴问老师可认识谢公公,老师问哪位谢公公?佳吴答:谢稚柳公公。老师愕然。佳昊回到家后奉上老师名片,问我,老师为什么听到谢公公的名字就肃然起敬。我告诉他,谢公公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家。她若有所思。随着年龄的成长,她才知道当年少不更事。
壮暮堂中一直张挂着两副对联,一副是谢老的老师钱名山先生手书的对联:绚烂归平淡,真放本精微。另一副是由壮暮翁嘱陈佩秋先生手书的“何愁白发能添老,须信黄金不买闲”。到了晚年,谢老声望日高,社会活动频繁,兼之宽厚随和的禀性,他画画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求书法者越来越多。对于络绎不绝前来写字求画的应接不暇。谢老感叹道:现在市场上高价的都是我过去送出去的,八年书画鉴定,为感谢接待他们一行的地方政府、接待单位及其服务人员和其他求书画的人,每每穷于应付,字画写坏了,所以现在的出门不认货。但是他的为人和修养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是平淡而又精微的。一次,壮暮堂上来了位不速之客,这位山东客人送来了一盆盆栽菏泽牡丹,并送来一本刚买来的大册页,要求谢老在册页上绘一幅牡丹,并书一副对联。客人走后,谢老笑呵呵地对我们说:这种牡丹种不活的,不会开花的。原来已有人送来过这种牡丹。我们便劝谢老道:就写一副对联给他,不要画画了。但是谢老依然在册页上画了牡丹并书写了一副对联,而这并没有润笔费。
到了晚年,谢老除了一般外出应酬以外,壮暮堂内常常高朋满座,他坐在斜对着门口的那张明代的太师椅上,笑迎着来往的客人。而三姑谢月眉,则坐在这位小弟的对面。谢月眉是谢老的三姐,年长谢老六岁,解放前是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女子书画会会员。解放后一直与谢老全家同住。她对谢老的那种疼爱是溢于言表的。谢老的生活习惯是晚上卧游在床上看书,一直到中午才起床。上午,三姑一个人就端坐在壮暮堂内看书,一直到中午谢老从楼上卧室来到楼下画室,然后一起午餐。对常来赖着不走或实在不识相的客人,三姑会给予脸色表示不欢迎,她怕弟弟太累了,她太疼爱这位已过八十高龄的小弟了。偶尔谢老也会在客人走后,告诉这位疼爱她的姐姐,来的客人是来看他的,“是我的客人,你不要赶他们。”每每客人告辞时,谢老都是亲自送到门口,即使生病后也总是坐在沙发上欠身或拱手打招呼送别。有时一个下午多达十来批客人,天南海北聊到吃饭时间,谢老便招呼大家到对面的一家餐厅就餐。谢老在世期间,这间餐厅就如谢家食堂。20世纪90年代初期,谢老家的桶装水一个月便要耗费接近50桶,一天一桶还多,这不是一笔小的开销。来的都是客,每人一杯茶是最起码的。有时候谢老还亲自为客人斟茶。陈佩秋先生的画室在楼上,常常也到壮暮堂看一下,招呼熟识的朋友。
我那时一般都会在周三下班后和周日下午去看望他。或坐着聊天,或听他讲过去的故事,比如张大千、章士钊、徐悲鸿、沈尹默等,有时候也谈敦煌,谈与林风眠去内蒙,谈抗战时住在重庆查济民先生岳父家的故事。有时就看他在书桌前站着书对联,挥毫落纸如云烟, 一写就是十对,不再多写。毕竟已是过八十高龄的老人了。书完对子,我或是定琦兄就帮着盖印。盖印时,谢老总是笑呵呵地说:打(盖)得斜的(没有盖正的)都是我打的,打得正的都是你们打的。有时候他自己盖印,盖完印就将印面朝着桌上的纸用力擦掉印油。我见他如此用力,对谢老开玩笑说:“谢老,您的派头真大,人家得到一方都不容易,你这样揩很快印面就磨损了。”谢老莞尔一笑说:“揩掉了,叫他们再拿去刻刻深就是了。”
谢老对用印是十分讲究的,他晚年常用的印主要是方介堪、吴子建、韩天衡等为他刻的。方介堪先生是谢老的老朋友。1937年,谢老和张大干、于非牌、黄君璧、方介堪等四人到雁荡山游览时,张大千曾应乐清县令之请作《雁荡山图》,并由方介堪急就一章日:“东西南北之人。1979年谢老在广州观此图,遂在画上题:“丁丑之春,蜀人张大干、蓬莱于非尉、永嘉方介堪与予相会于白门,因同作雁荡之游。回首四十余年矣。顷来广州,贵忱同志持示此图,恍如梦影。此数十年间,非旧久已下世,大千长客海外,介堪老病乡居,往事如烟,旧游零落,对此慨然。己未初春,稚柳观因题。”1985年,方介堪由温州来沪,向谢老出示所绘《雁荡山色图》,谢老感慨万千,随即在画上题:“昔年与张大千、于非同游雁荡山,晚在宾合作画,介堪冶一印为‘东西南北之人’,忽忽已四十年矣,予当年三十六岁,于非煳谢世,大千远离海外,予与介堪吴越问隔,亦十年不相问闻。顷来海上,握手如梦寐,出示所写雁荡山色图,峰峦竞秀,如逢故人,率题二十八字于画上:曾揽浓光雁荡春,萍浮暂聚旧交亲。画图犹似当年屐,已散东西南北人。”数十年来,谢老曾先后请方介堪先生治印二百余方,请吴子建治印百来方。20世纪90年代,方介堪先生家庭生活困难,谢老将方先生所刻印章借其家属拓打印谱,以缓生活之急。对于故人或青年篆刻家,以谢老的为人,都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的。书画诚为大手笔,篆刻亦非小技。来而不往非礼也。从一些友人和篆刻家藏有谢老赠送的书画之精之多可见壮暮翁待人之一斑。
愈到晚年,谢老对自己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带着一种与时间赛跑,只争朝夕的急迫心情。《鉴余杂稿》再版拖了很长时间,谢老忍不住发问,当知道出版赞用有问题时即刻拿出钱来只是希望抓紧出版,旧诗整理后也得以重新出版。他的很多书法作品散在朋友手中,由出版社和朋友帮助收集,他亲自要求我并告诉编辑,一定要把我请他写的那幅他自认为满意的“自榆林窟往兰州,晓过破城子”书法中堂,尽快裱托后放进《谢稚柳书集》。他常常对我们说:“我是在整理后事。”他又要我随他到卧室内取出收藏的所有瓦当,一一整理包装,并取出其中一品相最好的“长乐未央”赠我留念。他的香港老友查济民先生请他书写一张自作诗,积久未写,因为他觉得这首诗有个别字需要斟酌。查济民先生,香港著名的企业家、全国政协常委,与谢老交谊始于抗战重庆时期,谢老曾寄居查先生岳丈寓所。“文革”后谢老和陈佩秋先生第一次赴港,就是由查济民先生邀请的。谢老在美国手术后回沪,已经住在瑞金医院,他仍在琢磨着查先生的诗词,在临终前不久他告诉我,为这首诗改写了几个字并已书写,请转交给查先生。
一天下午,我适在壮暮堂,来了一位新加坡客人,他要请谢老鉴定一幅张大千先生四尺整张青绿山水。谢老鉴定后对该客人说:“画,画得还可以,字不题了。”该客人坚持要题,谢老坚持不题,客人无奈只能离去。谢老对我说:“这张画是人家花了大价钱买来的,但是张假画,谁做的假我都知道,假画我是不题的。”但是直接指明假画毕竟会使人不舒服。对于熟识的朋友来鉴定,他也是如此。如果人家坚持要鉴定结论,谢老会反问:听真话还是听假话。听真话的话,这张画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他会毫不犹豫地题鉴定款识,从来不计较润金有否或多少。我听世涛兄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谢老在港,世涛兄请谢老看一张最近收藏的谢老的《桃花双鸠图》。谢老告诉他,这张画画好后在上方留有一块空白,原来准备题诗,后来在家里不见了。现在上面被裁去了,款假印真。世涛追问,谢老不作应答。宅心仁爱的谢老是清楚的明白人,他不愿说破。
看他鉴定,观他题画,真是一种享受。一张画到了他的手上,徐徐展开,从气息、笔墨上,他很快就能辨识。题字时略一思索就提起笔来,一气呵成,便是一段妙文。
刘旦宅先生曾画过一本荷花册页,陆俨少先生见后先题:“每与旦宅笑谑,辄怪其须髯如戟,俨然伟丈夫,而下笔清丽如十七八好女子。此册写出水芙蓉,似藐姑射仙子,着点尘不得。既成,属予题其上。予无绮怀,无能为力,唯有白卷上交。古语有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么此亦可云我的风流,呵呵。庚午十一月,八二叟陆俨少。”陆老引庄子“似藐姑射仙子”喻刘旦宅笔下之荷花,得道家之仙气。
谢老见到册页和陆老题词后,欣然提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此册所写风裳水佩,着笔无多,妙得真谛。俨少谓似藐姑射仙子。然则佛耶?仙耶?质之刘旦宅,日:唯唯否否。不然,乃温泉浴罢天然真态也。丁丑新正,壮暮翁赞叹因题,时年八十八岁。”谢老以有禅机之佛语引出由头,一问一答,有情有境;自问自答,亦庄亦诣,直指刘旦宅所绘荷花既非佛亦非仙(道),出水芙蓉天然真态也。谢老所题用典自然、典雅,与陆老所题相映成趣,体现了极高的风韵气质和文学素养。
1994年8月,上海当代水墨四大名家联展(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刘旦宅)在台湾举办。与谢老有亦师亦友交谊的香港收藏家王世涛先生希望能得到谢老出展的那批画作。这批画都是谢老壮年最精心之作,有《山茶春鸟图》《白莲鸟蝶图》《仿黄鹤山樵山水》《茶花图》《读书秋树根图》《仿郭忠恕青绿山水》和《岩谷松风图》共七件。我将世涛兄之意向谢老作了转达。画展结束后谢老未拆封,就直接让我转送给王世涛先生了。后来我听江兆申先生夫人蜕:在台展览时,江先生对这批画赞不绝口,原想请谢老割爱一幅,终未开口。
王世涛先生,浙江宁波人,出生于上海,是较早收藏谢老作品并且是目前收藏谢老作品最精且多的著名藏家。他的舅舅俞叔渊先生从艺赵叔孺先生,也为吴湖帆先生入室子弟。他本人从彭袭明、周士心学山水花鸟。对谢老和陈佩秋先生的为人和为事都相当尊重和钦佩,谢老到香港常常在王吐涛的家里休息。在王世涛的家里,他看到了故友张大千和徐悲鸿的画作。其中,徐悲鸿的《九方皋图》使谢老感慨不已,并为此写下了千多字的《怀徐悲鸿兼谈他的(九方皋图)》。这篇文章写于1989年2月20日,并发表在上海《朵云》杂志上。而由王世涛珍藏的谢老作于1978年的《秋池落墨荷花图卷》,则于1982年送到了台北摩耶精舍张大千先生的画桌上。为此,大千先生在引首题识“水殿风来暗香满。拈坡翁诗,题吾稚柳近作。壬戍花朝,八十四叟爰。”
大千先生的老朋友,吴华源(子深)的学生周士心先生也题跋:“武进谢稚柳先生精鉴定,雅擅书画,其于画史尤其博学。尝读朱耷及徐熙落墨法专论,抉微钩沉,发人未见。此荷花长卷即操徐法,尤有创新之意,风萼露叶,清芬之气扑人眉宇;而大千先生所题,墨汁未干,今岁遽归道山,尤足珍贵,洵为传世之作。世涛仁弟得此宜永之宝。”
我们熟悉的上海中国面院院长程十发先生观赏了此手卷后,欣然赋诗一首于后:“徐熙落墨世间无,今有新华续旧图。我亦胜缘题卷末,堂前王谢赏风荷。世涛仁兄属题谢公妙制,乙丑孟春,程十发客香港沙田。”发老以唐代诗人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活用今日之谢老和王世涛:“堂前王谢赏风荷”,可谓王谢风流到如今。
丁丑岁暮,世涛兄在手卷末端写下了与谢老的缘源:“柳师与余相识始于此卷。一九八二年春,公初来港,偶居南屏伯跑马地寓所,尝谓有落墨荷花卷赠文物商店复业志庆,非卖品也。闻今为港人所购,屏伯乃嘱余携卷拜见。翌年,柳师又召余赴沪观壮暮堂藏品,自此余即视公为师矣。九六年夏,方在其巨鹿路寓所行拜师之礼,旁观者仅挚友世豪也。今屏伯及柳师皆归道山,缅怀前贤,惘然久之。今宵月明如画,展读抚然,不胜人琴之感,因题其后。”这是后话。
如今老人化羽仙去,每每想起这些往事便心生无尽的感佩和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