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用好中学历史教材及教法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9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新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要用好历史教材及教法,我们就要把握好新教材的特征,搞好课堂设计,把新教材用活。讨论法教学是体现历史新教材理念的理想选择之一,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课改实践,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大胆地探索,构建教与学的和谐,促使新课改教学取得新实效。  关键词 新教材 新课标 理念 教法
  
  中学历史新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初识它感觉无从下手去驾驭它:与它相处一段时间后,方逐渐感觉它十分亲切,可以较融洽地与之相处,同时也对它有了一点点自己的认识。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改下如何用好中学历史教材及采取什么样的教法。
  
  一、如何用好新教材
  
  1、把握好新教材的特征
  新教材是按照单元体编写的。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教学的开展。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略,有些过程相当于纲要提示,对历史人物讲述时材料单薄,人物个性、形象不鲜明,人物评价难以全面。由于历史教材各模块之间没有严密的因果性和时序性,教学顺序怎样安排和调整都是灵活变通的,有些模块的单元内容也可以重新组合,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
  
  2、用好新教材要做好角色转换
  用过老教材的教师都知道,老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的,以时间为历史发展线索,这种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强、内容多而浅,师生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大,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影响、意义、评价问题交代得很清楚,师生只要熟悉教材,批注勾点就行,一切都是现成的,教师在使用旧教材时,往往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把学生看成是储存知识的容器,拼命地把知识“喂”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智力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今面对新教材,以往那套驾轻就熟的路子诚然值得留恋,但因循守旧却是创新之大敌。面对新教材,如果教师不作较多思考,按原来习惯滔滔不绝地讲完则罢,教师自己相对比较省心,但穿新鞋、走老路,滋味不好受,新教材的理念没有得到体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不利。我们面对一套全新的教材,必须学会更好地理解教材并有创新,新教材的“大动作”对任何一个勤于思考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初时我们不大习惯,总觉得自己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问题,却搞得很复杂,但我们逐渐适应,开始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实现了第一步的角色转变:过去充当布道者、传教士的角色,现在要成为设计师、组织者、引导者。我们要从陈旧、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教会学生探究知识、总结规律,使他们学会创新。
  
  二、搞好课堂设计,把新教材用活
  
  课改成功的重要元素是精心的课堂设计。课堂是课改的保证,新课标要求我们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参与、探究、体验、主动、创新、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学习过程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等不良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加自主地得以发挥呢?笔者认为,讨论法教学是理想的选择之一。
  
  1、课程改革为讨论教学法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1)新课程体系下历史教材的编写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从形式上,要注意“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抽象复杂的概念”。在内容选择上,“去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繁、偏、旧的内容,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增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内容”。这就不仅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实施讨论法教学,而且使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有话可说。
  (2)讨论法教学是实现新课改、转变历史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历史故事会、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等等。在农村中学,有些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而很难开展。课堂讨论对客观条件要求不高,同时讨论过程中师生平等、多元交流、机会均等、人人有份的特点,使这一方法很受师生的欢迎,成为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2、实施讨论法教学时,要发挥讨论法的特征
  讨论法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所以,实施时应突出如下特征;
  (1)围绕某一中心问题
  这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
  如:在学习《王安石变法》这一课时,围绕“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会成功吗”进行讨论,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进行交谈。
  (2)教师指导
  学校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目的性,体现为一定的教育目的,这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师指导”来达到,讨论法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根据讨论需要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对讨论时间、能力空间、内容材料进行合理分配。
  如:笔者教学《戊戌变法》时对问题“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进行讨论,组织形式是分两组讨论:一组从谭嗣同的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讨论;另一组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讨论。教师收集整理各组讨论中出现的信息,过渡到两组综合讨论。经过综合讨论,使学生明晰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达到了教学目的。
  (3)全班或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教师指导下达成一定的目标,并非指通过讨论形成老师或教科书认定的“统一”结论,而是指将大家的思维集中到某一问题上,进行一步步深入的探讨,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对某一问题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如:笔者进行《北伐战争》教学中,讲到国共两党合作后于1926年7月北伐;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二次北伐”。为了让学生分析两次北伐的区别,提出:为什么第二次“北伐”要加双引号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想火花,学生们畅所欲言地讨论。有的提出这里的双引号有讽刺的作用。有的质问:为什么要讽刺呢?同学们针对“为什么要讽刺”又展开了讨论,有的提出两次北伐的性质不同、目的不同。针对“两个不同”又展开讨论,有的说:第一次北伐是为了打倒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推翻封建军阀统治;第二次“北伐”是一场新军阀(蒋介石)与老军阀(张作霖)之间的争斗,他们为了权力、地盘而争夺,他们的争斗给人民来了灾难。有的说:从战争的性质看,第一次北伐是正义之战,第二次“北伐”是非正义之战,所以双引号在这里起到了讽刺作用……学生在自由表达后形成了自己的统一的看法,然后问题也由现象到本质明晰了。
  (4)所提问题教科书上可以没有现成答案
  如果有现成答案,则应引导学生将教科书上的看法仅仅作为一家之言,启发学生得出其他答案的可能性,由学生探讨可能的多种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开放的思想,允许不同观点、结论的存在。如果我们让学生发言,只允许他们使用同一种观点、同一个统一的结论,这就不叫讨论,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思想自由交锋的空间,真理只会越辩越明。否则,学生便只能人云亦云;或者只言片语,无法进行自己的思考;或背诵教科书答案,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在《戊戌变法》教学中,笔者提出: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这个讨论题,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我告诉学生可到图书室、网上寻找有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认清形势,让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课改实践,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大胆地探索,尽快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尽快适应课改要求,构建教与学的和谐,促使新课改教学取得新实效。
其他文献
摘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理解化学本质,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 实验 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它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手段,可使学生处于主要的教学地位,灵活运用知识并促进知识的迁移:它经过生动形象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通过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
期刊
中考复习阶段是学生最关键的学习阶段之一,复习工作做得好,考试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总复习呢?我经过尝试,一般采取三大轮复习方案。    一、夯实基础    研究多年中考数学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中考数学试题不会超纲,同时意味着中考数学试题“源于”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最好的资料是课本。全面复习,打好基础,应真正回到课本中去、回到基础中去,引导学生理清知
期刊
在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独创性思维训练,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思维的创新性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善于进行独立思考,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不满足现有的结论和方法,不依常规,不循规蹈矩,表现为喜欢追求运用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新的问题,或者对已有的知识结论和解题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与加工
期刊
化学是典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类实验操作考试以及卷面考试中的实验探究题,既是考试热点也是学生的难点。如何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既是化学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必须突破的难点。下面,笔者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一个初步阐述。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手段获得的,没有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就不
期刊
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魏书生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在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精髓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这也正是我们当代每一名班主任都值得学习的地方。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只有把学生的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要千
期刊
在初中教材中,对二次函数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由于初中学生基础薄弱,又受其接受能力的限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多是机械的,很难从本质上加以理解。进入高中以后,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要对它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图象以及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灵活应用,因此对二次函数还需再深入学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从事了十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和总结,我认为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功课时,对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具有较大的难度,他们对概念的学习只停留在死记硬背或很肤浅的理解上,不能灵活运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学生如何学好数学概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演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或教学仪器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样品、标本、模型等实物和各种挂图、音像资料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以获得知识的行为方式。下面介绍几种生物课中的演示教学方法。    一、演示实验    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难度较大,有的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设备,有的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只能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做演示实验时,教师
期刊
我曾在课堂上问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做什么事情?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作具体回答,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最喜欢做我最感兴趣的事。”虽是这么一句话,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说明“兴趣”是一个促使人去做事、做成事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只要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总是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我们
期刊
摘要 新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其评价的主体不仅要多元化,而且评价的标准应该多维,评价时还要有真切感和灵活性。  关键词 评价 多元 多维 真切 灵活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教师、同学及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鼓励则是走到这一理想境界的原动力。及时、恰当地给予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