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飞行器超声速巡航时遭受机体外部气动加热与辐射换热的情况,提出了一套综合考虑燃油系统、冲压空气与消耗性冷却剂制冷系统及热防护系统的超声速飞行器综合热管理系统;基于二阶多项式响应面代理模型技术建立了综合热管理系统优化设计流程,并针对典型的超声速飞行包线,以热防护层厚度、回油质量流量以及消耗性相变冷却剂质量流量为设计变量,以燃烧室进口燃油温度为约束条件,以变量引起的起飞重量增量及其燃油质量代偿损失最小为设计目标,采用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对热管理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采用二阶多项式响应面代理模型计算的结
【机 构】
:
西北工业大学 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07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飞行器超声速巡航时遭受机体外部气动加热与辐射换热的情况,提出了一套综合考虑燃油系统、冲压空气与消耗性冷却剂制冷系统及热防护系统的超声速飞行器综合热管理系统;基于二阶多项式响应面代理模型技术建立了综合热管理系统优化设计流程,并针对典型的超声速飞行包线,以热防护层厚度、回油质量流量以及消耗性相变冷却剂质量流量为设计变量,以燃烧室进口燃油温度为约束条件,以变量引起的起飞重量增量及其燃油质量代偿损失最小为设计目标,采用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对热管理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采用二阶多项式响应面代理模型计算的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的误差低于2%;在本文选取的设计变量取值范围内,最优方案倾向于热防护层厚度和冷却剂质量流量取最小值而回油质量流量取中间值,且最优方案较第一组初始方案就目标函数而言减重约16%.
其他文献
深惠城际铁路走向穿过深圳坂田地区,辖区内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以及轨道交通5号线、10号线共同组成了五和枢纽,深惠城际铁路引入坂田(五和)地区的方案研究十分复杂.针对此问题,考虑城市规划、运输组织等条件提出沿布龙路设站方案、沿平南铁路设站方案和沿贝尔路设站方案,沿布龙路设站方案与地方规划契合度最高,换乘便捷,拆迁较少,可实施性好,予以推荐;进一步研究五和站的站型方案后推荐“2台5线”布置方案,既可满足全线配线设置分布,又可实现深惠城际铁路与深大城际铁路同台换乘,且总体工程投资最省.
地铁重联编组可有效解决客流需求与运力不匹配的问题,但车门与站台门的对位问题直接制约着重联编组运营方案的实施.在阐述固定编组条件下A,B型地铁车辆门布置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重联编组条件下车门间距及列车长度的变化,并分别以3/6A、3/6B重联编组运营组织方案为例,提出重联编组运营条件下站台门与车辆门对位的3种解决方案,即改造车辆(方案Ⅰ)、改造站台门(方案Ⅱ)及设置柔性站台门(方案Ⅲ),通过分析比选各方案的优缺点及可行性,推荐采用方案Ⅱ,研究对地铁灵活编组运营组织方案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提高地铁进站客流量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SARIMA模型和GA-BP神经网络的客流量组合预测模型,通过已有客流相关数据构建预测客流量的SARIMA模型和GA-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组合模型的子模型,再利用拟合SARIMA模型的最大季节回归多项式个数确定组合模型因变量个数,之后结合季节周期和子模型的预测值确定组合模型的因变量,并基于子模型预测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确定组合模型的因变量权重,最后进行实例验证.结果 表明:当预测个数为5个时,组合预测模型的MAPE为3.11%,介于子模型之间但优于传
喷管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产生推力的重要组件之一,其内部存在的复杂流动现象对发动机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传统喷管在过膨胀状态下会产生自由激波和受限激波两种分离模式,其非定常、非对称性给发动机带来严重的侧向载荷,也造成流动预测较为困难.采用凹坑或涡轮废气主动射流等方式能够避免受限激波分离的出现,抑制侧向载荷,但却无法对喷管损失的性能进行有效补偿.通过对传统喷管的创新设计,高度补偿喷管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管内流动,还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发动机性能.然而,高度补偿喷管形式众多、各有所长,工程应
因叶轮/扩压器转静间断,离心压气机级中必然存在引气腔并对级性能产生影响,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用半开式离心叶轮中背腔引气影响尤为突出.本文从简化及真实离心叶轮背腔流态研究、复杂流态调控方法、对级气动性能影响、叶轮/扩压器/背腔多维度耦合模拟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展示了背腔引气对风阻损失、轴向力平衡、油/气密封及冷却气输送等多方面重要影响,并对其可能的先进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健康监控技术作为改进和提高液体火箭发动机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核心关键技术,近年来其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本文简要回顾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监控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围绕基于传统人工智能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对智能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进一步阐述了健康监控系统在方案设计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智能健康监控系统的发展情况,最后对健康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