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演唱基础核心技术研究之一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slo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我们多年高校声乐教学实践和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研究成果,主要想与初步入声乐学习的同学谈谈:科学歌唱中“歌唱状态”和“咬字、吐字”几个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声乐技术问题,旨在给同学在开始学习声乐时就对这几个技术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声乐学习的起步的阶段在导师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起科学发声正确的声音概念,慢慢形成较为科学的发声状态,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咬字和吐字等相关技术问题,早日形成科学的声音概念,步入科学的发声状态,在发声训练和歌唱中掌握合理的咬字、吐字等相关的技术,走一条科学的声乐学习之路。
  关键词:基础;核心;状态;咬字;吐字
  一、概述
  声乐技术训练的核心技术,首先,就是“科学训练”。就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与人才培养而言,均提倡“科学训练”,而科学训练简单的来看所指的主要就是“混声歌唱”。当然、科学训练即混声歌唱的核心技术,我们认为,首先指的就应该是“状态”,科学歌唱也称“混声歌唱”的状态,我们称之为“上哼、下叹、中间自然”,我们称之为“科学发声状态”、当然也称之为“混声歌唱”状态。其次要解决的就应该是发声位置的问题,所要解决的就是在歌唱中“解放”嘴巴的问题,我们的做法就是在发声前的瞬间,通过“叹气”或者“打哈欠”或者“微笑”,使整个人形成“上哼、下叹、中间自然”的混声发声状态,使整个人置于“气息”之中,紧接着打开喉咙,就是在“打哈欠”或者“微笑”或者“叹气”的同时,形成“喉咙开、嘴巴松,叹到哪里哪里起,所有的字或音都从哪里起,这实际上就是解决咬字、吐字声音位置统一的问题,前者就是要解决,歌唱中形成科学发声状态的问题,实行“状态稳定的问题”,也就是达到科学歌唱科学状态稳定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在这样相对稳定的发声状态下,声乐训练和歌唱才有可能实行发声发音位置的统一的问题。当然在科学歌唱中,另外一个技术上的要求就是在歌唱中要实行咬字、吐字清晰,我们提倡用“弹出去、叹开唱”,做到歌唱中字与音的分离。我们倡导,歌唱中情感要做真挚、自然。高校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和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其中技术训练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科学训练状态、位置,咬字与吐字和情感几方面,从而获得“自然”“畅通”“美妙”的声音,最终实现声乐艺术塑造美、创造美。
  本文,结合我们多年高校民族声乐教与人才培养研究,与初步入高校民族声乐的莘莘学子,谈谈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成长,对于科学演唱来说,首先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科学发声的技术要求,逐步树立起科学演唱“混声歌唱”的科学理念,通过漫长的专业学习和肌能训练,将自己与身俱来的生物肌能逐步培养成为适合“混声演唱”的“歌唱肌能”,逐步使整个人体成为一件具有生命的“乐器”,使其能够发出越来越“美妙”的声音。
  二、科学发声状态
  科学发声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能够发出更加适合歌唱的声音,我们长期从事声乐教学与声乐人才培养的工作,对科学演唱进行了几十年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认为的科学演唱,就是要经过声乐的专业的学习与技术训练,最终要能够将歌者与生俱来的适合讲话的生物肌能,逐步演变为适合“混声歌唱”的歌唱肌能,在歌唱中能够发出:上下声区贯通,声音运用自如、饱满、圆滑的声音,在歌唱中能够做到声音的强弱、快慢、长短随着情绪的变化、情感表达运用自如。
  我们认为,科学歌唱并非高深莫测,难以把握,其实与做其他任何工作都一样,只不过工作内容、性质不一样,达到的目的不一样,要求自然就不一样。常说的各行如各山就是一样的道理。其实,由于工作内容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各种工作自然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要求,我们这把这各自形成的“独特的要求”和形式称之为“状态”。我们说,各自按照自身的工作内容、性质逐渐形成的独特要求和表现形式,其实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客观要求,也可理解为客观规律。我们说,它既是事物内部固有的,也是多少代人不懈的努力、挖掘、归纳、总结和研究,逐步认识、总结,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取存真,慢慢形成该事物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我们说,对于从事任何一个专业某一个方面的初学者,首先都要倾心学习和总结,逐步认识它,了解它,慢慢把握属于隐藏在该事物内部固有的客观要求、只有当你按照它的客观要求去认识它、了解它、把握它,其实这时你就慢慢进入了专业“状态”了。对于科学演唱来说,我们业界普通把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定格为“混声歌唱”在此,我们把科学演唱的“状态”定格为:“上哼、下叹、中间自然”,关于“自然”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长期以来业界普遍将“中间”的提法视为“开”或“松”。我们在长期声乐人才培养工作和演唱实践中,特别是多年来倾心于声乐发声技术训练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理解和领悟到的应该是“自然”更为准确。当然,对于有一定科学演唱修养的歌者来说,无论怎样叙述都知道其实质所指的是什么,但是对于初步入科学演唱的学习者来说,提法不一样理解上差异是很大的。我们研究中发现,如果中间“松”是无法将整个人体支撑起并且形成“上哼”“下叹”的科学发声状态,另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中间“开”也无法形成这个科学的科学发声状态,因为“松”中间没有支撑,“开”中间就要用力向外扩张,这样自然会破坏“上哼、下叹”,所形成的“自然”状态。因此,我们认识,在发声前的瞬间,歌唱者通过微笑或打哈欠等技术手段,以“气息”为纽带、使整个人置于气息之中,自然形成“上哼、下叹”的“混声歌唱”状态,也就是说,发声前我们只需同时注意做到上哼和下叹,实际上,这时,我们整个人体就进入到科学发声状态了,即“上哼、下叹”状态。对于中间来说,实际上不需加任何说明强调,因为,这时,中间实际本身没有做什么。我们的研究和观摩认识到,这时中间无论做什么都是多余的,并且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上哼、下叹”混合声歌唱状态的品质,也就是说,这时、中间这会无论做什么,无论怎样做都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提出中间“自然”更多的因素也只是针对业界普遍的提法,中间“开”和中间“松”等说法所提出的。实际上,我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歌唱者在发声前的瞬间只需专注地做到上哼和下叹,我们就自然地进入到混合声发声的科学歌唱状态之中了。   三、“弹”和“叹”
  在科学演唱中,我们对咬字和吐字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在歌唱中,特别是科学歌唱中,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物肌能经过长期科学训练,使其逐渐演变为适合歌唱的肌能,也就是说演变为更加适合歌唱的肌能,我们称之为歌唱肌能。当人体经过一系列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歌唱实践的锻炼,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物肌能逐渐演变成为适合科学歌唱的肌能,这时,我们人体的肌能就能够根据演唱者对歌唱作品的理解,对其风格的把握,能够很自然地随着演唱作品音乐的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情感的发展变化等,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人体这时做为一件特殊的“乐器”既担负着发出优美的音乐旋律,而且还要完成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借助文学手段即语言艺术,经过咬字,吐字,用讲话的方式与音乐共同完成对演唱作品所感受到的情绪,情感和内容,包括演唱者由此所能够联想到的一切,通过音乐和语言艺术的表述进行传递和表达。我们知道,这时,演唱者的肌能是已经过科学的训练,在音量、音色、音乐的大、小,声音圆滑,饱满等多方面都是与学习之前存在非常大的区别的,如果,这时就歌唱的语言而言,假如把自然讲话的状态用于科学歌唱之中,也就是说,用平时我们长期形成的讲话的“习惯”,用这种状态去完成承担歌唱语言这部分的任务,那么,这时的科学演唱就必然会出现音乐的声音远远大于我们在歌唱进行中的讲话的声音,并且,我们在歌唱进行中的讲话的声音也就会不同程度的与音乐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形成我们业界常说的字包音或音包字。音乐的声音和歌唱中“讲话”的声音就会含混不清,而且,在歌唱中“讲话”的声音甚至还会被音乐的声音所吞没,使人听起来很吃力,很难听清楚歌唱者在唱什么和说什么,这样,自然就严重破坏了声乐艺术的美感,使歌聲魅力大打折扣。
  歌唱中,我们要求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在长期的声乐人才培养实践和研究中,我们认为,在科学歌唱中,做到咬字和吐字清晰的核心就是要在歌唱中实现“字与音”的分离。否则,实现科学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往往就只可能是一句空话了。长期的声乐人才培养工作实践和研究中我们认为,在科学歌唱中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我们的做法就采用“弹”和“叹”来实现歌唱中的字与音的分离,最后达到“咬字,吐字”清晰的目的。
  这里说的“弹”和“叹”,实际上就是我们科学演唱人才培养过程,对处理“咬字”和“吐字”提出的具体做法。即“弹”就是在科学发声技术训练和科学歌唱中嘴巴松,字头在嘴巴上只是经过而已,不做任何停留,更不能停留在嘴巴上,也就是说“粘”在嘴巴上。字头在嘴巴上经过时要尽力做到“短促,有力,有弹性”。也就是像火炮经过暴晒后点火后发出的那样清脆“干净”,嘹亮的声音。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发声技术训练和科学歌唱中,咬字和吐字技术的完成,实际上,它与在发声前的瞬间通过形成科学的歌唱“状态”,即喉咙开,嘴巴松,叹到“哪里”从“哪里”起,所有的音和字都要从“哪里”起是一气呵成,连成一体同时完成的。只不过在科学发声中就这些声乐技巧的完成是一气呵成的。我们稍加实验就能体会出。在歌唱中,这些技术实际上分两步完成,先通过打哈欠或微笑等技术手段,紧接着在经过喉咙开,嘴巴松,即打开后咽腔,呈“哼鸣”状,叹到哪里从哪里起,使整个人体形成一个“上哼”“下叹”的混声发声状态,使整个人置于“气息”之中,另外,在一个乐句中,在保持已形成的这个混声发声状态的基础中,对咬字和吐字进行科学发声发音处理,我们在这里提倡“弹出去。叹开唱”,使歌唱中实行“字”与“音”的分离,达到科学歌唱中咬字,吐字清晰的这一个环节的目的,为美妙歌声的获得解决好“状态”和“咬字,吐字”中的所有技术问题。
  在科学发声技术训练和科学歌唱人才培养中,我们认为起步和漫长的科学歌唱实践中,首先,如何形成科学的歌唱状态,如何做到咬字,吐字清晰都反复被科学演唱和科学歌唱人才培养的实践证明了这些都是科学歌唱最基础,最核心的声乐技术和技巧,是我们每一个歌唱者和学习者在每一次的歌唱和训练活中都首先要碰到的技术技巧之一,因此,我们在本文中与同行和初步入声乐专业学习的同学们对这几个声乐技术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旨在能够给同学们一些较为合理的引导,同时希望得到同行与前辈的赐教。
其他文献
摘要:通变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周易》中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首次被提出,指通晓事物变化之理。到六朝时,通变则被运用到文学批评理论范畴中,《文心雕龙》中专设一章讲通变,强调为文不仅指通晓变化之道,还要学会继承和创新。隋唐及以后,通变的含义基本上是沿用了《文心雕龙》中的意思。用哲学理论阐释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条规律。  关键词:通变;古代文论;范畴  通变作为一个哲学理论范畴,它最早
现行《公司法》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有另行规定的外,采取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
期刊
建筑设计是从平面到造型到空间到材质运用各方面,都秉承少就是多的原则,反应清晰的逻辑,体现设计的本源.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一味追求形式的浮夸而忽略建筑的功能需求,也不
摘要:正义战争思想是孟子思想,乃至先秦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以“仁”为基础,定义了以道德力量为准绳的正义战争,既有针砭时弊的现实性,亦有难以实现的理想性。本文以开战正义、交战正义、战后正义三个层面为切入点,探讨孟子正义战争观的特性。  关键词:孟子;正义战争  区别于墨家的“非攻”思想,孟子的战争观并没有否定战争的存在意义,而是倡导一种“仁义之师”,即以“仁”为基础的正义战争。它规范了战争的
摘要:本文从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出发,着重探究“姑舅”这个词的语义变化。通过比较“姑舅”这个词古今词义的异同点,集中探究“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的发展变化,并深入探究导致这种变化背后的历史、社会动因。最后得出结论,是“姑舅表婚制”这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促使“公婆”这一义项的发展变化,到最终的消失。  关键词:姑;舅;公婆;姑舅表婚制  现代汉语词汇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和发展。随着社会的
报童帽回潮rn报童帽的再一次回潮,是从2017年的秋冬开始,这项复古的帽子现在全世界的时髦精都在戴,无论是搭配简单的牛仔、柔美的裙装,还是温暖的针织,都可以让女神的身影更
期刊
摘要:文字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同时它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如今在要求高效率的社会里,汉字趋简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方向。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批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的符号,我们称之为记号。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字中的“?”记号的探讨与研究,来认识汉字的记号化。  关键词:汉;记号;记号化;“?”  汉字中的记号,一般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指与文字发生联系的记号,我们称之为原始记号;一是指伴随文字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墙”的意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意象不断丰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墙”往往象征着束缚、禁锢、使人性格异化的封建礼教的力量,象征着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探讨,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情感的疏远和生活的苦闷。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墙;礼教;生存状态;隔阂  一、“墙”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墙”的本义是指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释名·释宫室》
摘要:平面设计的发展,经历了较为长久的发展历程,自21世纪以来,媒介的变化、科技的发展都对传统的平面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平面设计呈现出多维化的趋势,也不仅仅存在于平面媒体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出空间性,与人的感官、行为联系更为紧密。平面设计维度的增加使平面设计的概念发生改变。同时,平面设计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人们给予平面设计更多的期待,无论从平面设计的概念到设计的媒介,都发生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