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出发,着重探究“姑舅”这个词的语义变化。通过比较“姑舅”这个词古今词义的异同点,集中探究“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的发展变化,并深入探究导致这种变化背后的历史、社会动因。最后得出结论,是“姑舅表婚制”这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促使“公婆”这一义项的发展变化,到最终的消失。
关键词:姑;舅;公婆;姑舅表婚制
现代汉语词汇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词汇在不断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称谓词“姑舅”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词汇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一、称谓词“姑”、“舅”的古代之“姑母”、“丈夫的母亲”,“姑父”、“丈夫的父亲”之意
(一)“姑”古之含义
《说文》:“姑,夫母也。从女,古声。”;《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卷耳》曰:“姑:姑且”。“姑”的其它义项:“姑”指父亲的姊妹;“姑”指丈夫的姊妹(小姑,姑嫂);“姑”指妻子的母亲(外姑);“姑”指妇女之统称;“姑”指出家的女子等,这里做简单罗列。
1.“姑”——“姑母”
《礼记》:“士之丧,主人父兄子姓皆坐于东方,主妇姑姊妹子姓皆坐于西方。”;《汉书》:“孝元皇后,王莽姑也。”;《左传》:“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曰:‘长叔姒生男。’”;《仪礼》:“入见姑、姊,如见母。”;《公羊传》:“鲁子曰;‘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等。在这些例子中,“姑”都是“姑母”之意。
2.“姑”——“丈夫的母亲”
《国语》:“吾闻之先姑曰:‘君子能劳,后世有继。’”;《礼记》:“妇人不为主而杖者,姑在为夫杖,母为长子削杖。”;《榖梁传》: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礼记》:“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介妇请于冢妇。”;《汉书》:“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等。在这些句子中,“姑”都是“丈夫的母亲”,即“婆婆”之意。
(二)“舅”古之含义
《说文》:“舅,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其久切。”;《尔雅·释亲》曰:“母之晜弟爲舅。”;《毛传》同;《后汉》書:“大者,今太字。妻之父爲外舅。男子於妻父亦言舅。對妻之舅吾父爲偁也。母之昆弟不曰外舅者,妻黨之別於母黨也。从男。臼聲。其九切。三部。”等。
1.“舅”——“舅父”
《说文》:“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声臼。”;《诗·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归至渭阳。”;《昭明文选》:“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晋书》:“乃者桓文之勋,伯舅是凭。”;《旧唐书》:“今汝舅欲夺吾志,将加逼迫,于汝何如!”等。在这些句子中,“舅”都是“舅父”之意,即母之兄弟之意。
2.“舅”——“丈夫的父亲”
《大唐传载》:“女拜而归室,告其夫曰:‘舅得詹事矣。’”;《苛政猛于虎》:“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榖梁传》:“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礼记》:“适妇不为舅后者,则姑为之小功。”等。在这些句子中,“舅”皆为丈夫的父亲之意。
二、称谓词“姑”、“舅”的现代意义
(一)“姑”
现代汉语词典中,“姑”有以下义项:(1)姑母(名词);(2)丈夫的姐妹;(3)丈夫的母亲(书);(4)出家修行或从事迷信职业的妇女;(5)姓(名);(6)姑且;暂且(副)。
(二)“舅”
现代汉语词典中,“舅”有以下义项:(1)舅父(名);(2)妻的弟兄;(3)丈夫的父亲(书)。
三、“姑”、“舅”古今词义对比
本文主要探究“姑舅”表示“姑婆”这一义项。
(一)相同点
“姑”、“舅”不管是在古代汉语里,还是现代汉语里,都有“姑,丈夫的母亲”、“舅,丈夫的父亲”之义,即都有“公公”、“婆婆”之义。
(二)不同点
“姑舅”的“公婆”之义,古今语体色彩有所变化,且在现代汉语中,“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基本不用了。
在古代汉语中,“姑”、“舅”广泛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由此可见,“姑”、“舅”在古代是作为称谓词而存在的,所以,“姑”、“舅”大量运用于口语中。
在现代汉语中,从“姑”、“舅”的义项来看,“姑,丈夫的母亲”、“舅,丈夫的父亲”这两个义项只存在于书面语中。口语中基本消失了。
四、称谓词“姑”、“舅”语体色彩的古今差异背后的动因
亲属称谓词义的发展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换言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亲属称谓词义的变化。
(一)“姑舅”表示“公婆”之义的来源
“姑,丈夫的母亲”、“舅,丈夫的父亲”词义的来源。这源于古代常见的一种婚姻制度,即“姑舅表婚制”。所谓姑舅表婚制,即姑与舅的子女互为婚配。这种婚姻下,儿甲的舅父(兄弟甲)同时就是他的岳父和姑父,他的姑妈同时就是他的岳母和舅母;女乙的舅父(兄弟乙)同时亦是他的公爹,她的姑母(姐妹甲)就是她的婆母。因此,对于女方来说,丈夫的母亲既是自己的姑姑,同时又是自己的婆婆;而丈夫的父亲既是自己的舅舅,同时又是自己的公公。所以,“姑”、“舅”的词义扩展了,“姑”兼有“姑母”和“婆婆”之义,同理,“舅”兼有“舅父”和“公公”之义。
古代汉语中,在大量文献中,“姑”、“舅”表示“婆婆”、“公公”之义。《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国语·鲁语下》:“吾闻之先姑。”韦昭注:“夫之母曰姑”;《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姑舅。”等。由此可见,“姑舅”表“公婆”之义,广泛运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这无疑与“姑舅表婚”这种婚姻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的逐渐消亡的动因
我们想要探究“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逐渐消亡的动因,就必须挖掘“姑舅表婚制”这种特殊的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
“姑舅”表“公婆”这一义项,源于“姑舅表婚制”,所以这一义项的消亡同样与这种婚姻制度的逐渐消亡有莫大的关系。“姑舅表婚制”从原始社会产生以来,世代沿袭,生生不息,但,这种婚姻制度的实质是近亲结婚,这注定了其必然走向消亡的历史命运,这反映在汉语词汇上,就是“姑舅”表“公婆”的这一义项的逐渐消亡。
我们可以从这种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来探究该义项的发展演变。
“姑舅表婚制”萌发于人类最早的家庭形式——血缘家庭中,主要实行族内班辈群婚,此时的“姑舅表婚”尚未取得独立形态,只是统括于简单的兄妹婚中。血缘家庭之后,继起的是外婚制的普那路亚家庭,此时,“姑舅表婚”始从兄妹婚中脱离出来。之后,“姑舅表婚制”普遍存在于中国历史上,这可以从很多史实记载中看到。汉武帝曾娶其姑长公主之女陈氏为后;宋代陆游的前妻唐婉是其舅之女;清代《红楼梦》中宝黛之恋同属于“姑舅表婚”等等。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姑舅表婚”是亲上加亲,这种思想使得这种婚姻制度不断传承。反映在汉语词汇上,“公婆”之义也不断传承。
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姑舅表婚制”这种近亲结婚的婚配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不利于婚姻自由。第二,近亲结婚对后代的身体健康不利。第三,引起大量社会纠纷,妇女地位低下。
这些因素,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改革这种婚姻制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贵州黎平、镇远、恩州等各地政府多次发布文告,文告的内容是要求各地禁止“姑舅表婚”的这种不合理的民间婚姻制度的,改革的历程是漫长的,官府为了能让老百姓对改革的内容普遍的被遵守,于是将这些改革的规定刻于石碑之上,并且立于各个村寨,很多百姓甚至将这些改革的内容看得很是神圣。从现在所保存的这些碑刻来看,最早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就已经开始对该婚姻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经历了数百年,直到改革开放前,“姑舅表婚制度”尚且存在。现在,我国《婚姻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十条都涉及到有关近亲结婚的相关条例。
政府的强制性规定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直接促使了“姑舅表婚制”这种婚姻制度的逐渐消失,逐渐淡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婚姻制度的逐渐消失,反映在文化上就是“公婆”这一义项的逐渐消失。现在提到“姑舅”,大部分人就是单纯的想到了“姑姑”、“舅舅”,当然,不排除一些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的人还知道“公公”、“婆婆”这些意思。但是,从社会中大部分人出发,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义项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也因此,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几乎没有人称谓“公婆”为“姑舅”了,口语中的“姑舅”也只是单纯的表示“姑母”、“舅父”,“姑舅”这个词的词义范围缩小了,不再是一词多义了。我们在书面语中见到的“公婆”之义,大部分是古代称谓或是近代称谓,现代汉语中,这一义项已很少见了。
五、小结
称谓词“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在古今语体色彩上的差异,以及“公婆”这一义项的逐渐消逝,正是“姑舅表婚制”这一特殊的婚姻制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表现。我们探究词义的演变时,需要结合一些历史因素来深入研究,才能清晰地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12.
[2]尔雅·释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3]《卷耳》
[4]戴圣.尚书礼记[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3.
[5]班固.汉书[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11.
[6]左丘明.左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
[7]公羊高.《公羊传》
[8]榖梁赤.《榖梁传》
[9]国语·鲁语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
[10]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76–80.
[11]曹雪芹.红楼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第七条.2001.
关键词:姑;舅;公婆;姑舅表婚制
现代汉语词汇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词汇在不断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称谓词“姑舅”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词汇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一、称谓词“姑”、“舅”的古代之“姑母”、“丈夫的母亲”,“姑父”、“丈夫的父亲”之意
(一)“姑”古之含义
《说文》:“姑,夫母也。从女,古声。”;《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卷耳》曰:“姑:姑且”。“姑”的其它义项:“姑”指父亲的姊妹;“姑”指丈夫的姊妹(小姑,姑嫂);“姑”指妻子的母亲(外姑);“姑”指妇女之统称;“姑”指出家的女子等,这里做简单罗列。
1.“姑”——“姑母”
《礼记》:“士之丧,主人父兄子姓皆坐于东方,主妇姑姊妹子姓皆坐于西方。”;《汉书》:“孝元皇后,王莽姑也。”;《左传》:“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曰:‘长叔姒生男。’”;《仪礼》:“入见姑、姊,如见母。”;《公羊传》:“鲁子曰;‘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等。在这些例子中,“姑”都是“姑母”之意。
2.“姑”——“丈夫的母亲”
《国语》:“吾闻之先姑曰:‘君子能劳,后世有继。’”;《礼记》:“妇人不为主而杖者,姑在为夫杖,母为长子削杖。”;《榖梁传》: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礼记》:“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介妇请于冢妇。”;《汉书》:“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等。在这些句子中,“姑”都是“丈夫的母亲”,即“婆婆”之意。
(二)“舅”古之含义
《说文》:“舅,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其久切。”;《尔雅·释亲》曰:“母之晜弟爲舅。”;《毛传》同;《后汉》書:“大者,今太字。妻之父爲外舅。男子於妻父亦言舅。對妻之舅吾父爲偁也。母之昆弟不曰外舅者,妻黨之別於母黨也。从男。臼聲。其九切。三部。”等。
1.“舅”——“舅父”
《说文》:“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声臼。”;《诗·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归至渭阳。”;《昭明文选》:“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晋书》:“乃者桓文之勋,伯舅是凭。”;《旧唐书》:“今汝舅欲夺吾志,将加逼迫,于汝何如!”等。在这些句子中,“舅”都是“舅父”之意,即母之兄弟之意。
2.“舅”——“丈夫的父亲”
《大唐传载》:“女拜而归室,告其夫曰:‘舅得詹事矣。’”;《苛政猛于虎》:“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榖梁传》:“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礼记》:“适妇不为舅后者,则姑为之小功。”等。在这些句子中,“舅”皆为丈夫的父亲之意。
二、称谓词“姑”、“舅”的现代意义
(一)“姑”
现代汉语词典中,“姑”有以下义项:(1)姑母(名词);(2)丈夫的姐妹;(3)丈夫的母亲(书);(4)出家修行或从事迷信职业的妇女;(5)姓(名);(6)姑且;暂且(副)。
(二)“舅”
现代汉语词典中,“舅”有以下义项:(1)舅父(名);(2)妻的弟兄;(3)丈夫的父亲(书)。
三、“姑”、“舅”古今词义对比
本文主要探究“姑舅”表示“姑婆”这一义项。
(一)相同点
“姑”、“舅”不管是在古代汉语里,还是现代汉语里,都有“姑,丈夫的母亲”、“舅,丈夫的父亲”之义,即都有“公公”、“婆婆”之义。
(二)不同点
“姑舅”的“公婆”之义,古今语体色彩有所变化,且在现代汉语中,“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基本不用了。
在古代汉语中,“姑”、“舅”广泛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由此可见,“姑”、“舅”在古代是作为称谓词而存在的,所以,“姑”、“舅”大量运用于口语中。
在现代汉语中,从“姑”、“舅”的义项来看,“姑,丈夫的母亲”、“舅,丈夫的父亲”这两个义项只存在于书面语中。口语中基本消失了。
四、称谓词“姑”、“舅”语体色彩的古今差异背后的动因
亲属称谓词义的发展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换言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亲属称谓词义的变化。
(一)“姑舅”表示“公婆”之义的来源
“姑,丈夫的母亲”、“舅,丈夫的父亲”词义的来源。这源于古代常见的一种婚姻制度,即“姑舅表婚制”。所谓姑舅表婚制,即姑与舅的子女互为婚配。这种婚姻下,儿甲的舅父(兄弟甲)同时就是他的岳父和姑父,他的姑妈同时就是他的岳母和舅母;女乙的舅父(兄弟乙)同时亦是他的公爹,她的姑母(姐妹甲)就是她的婆母。因此,对于女方来说,丈夫的母亲既是自己的姑姑,同时又是自己的婆婆;而丈夫的父亲既是自己的舅舅,同时又是自己的公公。所以,“姑”、“舅”的词义扩展了,“姑”兼有“姑母”和“婆婆”之义,同理,“舅”兼有“舅父”和“公公”之义。
古代汉语中,在大量文献中,“姑”、“舅”表示“婆婆”、“公公”之义。《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国语·鲁语下》:“吾闻之先姑。”韦昭注:“夫之母曰姑”;《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姑舅。”等。由此可见,“姑舅”表“公婆”之义,广泛运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这无疑与“姑舅表婚”这种婚姻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的逐渐消亡的动因
我们想要探究“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逐渐消亡的动因,就必须挖掘“姑舅表婚制”这种特殊的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
“姑舅”表“公婆”这一义项,源于“姑舅表婚制”,所以这一义项的消亡同样与这种婚姻制度的逐渐消亡有莫大的关系。“姑舅表婚制”从原始社会产生以来,世代沿袭,生生不息,但,这种婚姻制度的实质是近亲结婚,这注定了其必然走向消亡的历史命运,这反映在汉语词汇上,就是“姑舅”表“公婆”的这一义项的逐渐消亡。
我们可以从这种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来探究该义项的发展演变。
“姑舅表婚制”萌发于人类最早的家庭形式——血缘家庭中,主要实行族内班辈群婚,此时的“姑舅表婚”尚未取得独立形态,只是统括于简单的兄妹婚中。血缘家庭之后,继起的是外婚制的普那路亚家庭,此时,“姑舅表婚”始从兄妹婚中脱离出来。之后,“姑舅表婚制”普遍存在于中国历史上,这可以从很多史实记载中看到。汉武帝曾娶其姑长公主之女陈氏为后;宋代陆游的前妻唐婉是其舅之女;清代《红楼梦》中宝黛之恋同属于“姑舅表婚”等等。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姑舅表婚”是亲上加亲,这种思想使得这种婚姻制度不断传承。反映在汉语词汇上,“公婆”之义也不断传承。
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姑舅表婚制”这种近亲结婚的婚配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不利于婚姻自由。第二,近亲结婚对后代的身体健康不利。第三,引起大量社会纠纷,妇女地位低下。
这些因素,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改革这种婚姻制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贵州黎平、镇远、恩州等各地政府多次发布文告,文告的内容是要求各地禁止“姑舅表婚”的这种不合理的民间婚姻制度的,改革的历程是漫长的,官府为了能让老百姓对改革的内容普遍的被遵守,于是将这些改革的规定刻于石碑之上,并且立于各个村寨,很多百姓甚至将这些改革的内容看得很是神圣。从现在所保存的这些碑刻来看,最早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就已经开始对该婚姻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经历了数百年,直到改革开放前,“姑舅表婚制度”尚且存在。现在,我国《婚姻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十条都涉及到有关近亲结婚的相关条例。
政府的强制性规定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直接促使了“姑舅表婚制”这种婚姻制度的逐渐消失,逐渐淡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婚姻制度的逐渐消失,反映在文化上就是“公婆”这一义项的逐渐消失。现在提到“姑舅”,大部分人就是单纯的想到了“姑姑”、“舅舅”,当然,不排除一些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的人还知道“公公”、“婆婆”这些意思。但是,从社会中大部分人出发,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义项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也因此,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几乎没有人称谓“公婆”为“姑舅”了,口语中的“姑舅”也只是单纯的表示“姑母”、“舅父”,“姑舅”这个词的词义范围缩小了,不再是一词多义了。我们在书面语中见到的“公婆”之义,大部分是古代称谓或是近代称谓,现代汉语中,这一义项已很少见了。
五、小结
称谓词“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在古今语体色彩上的差异,以及“公婆”这一义项的逐渐消逝,正是“姑舅表婚制”这一特殊的婚姻制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表现。我们探究词义的演变时,需要结合一些历史因素来深入研究,才能清晰地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12.
[2]尔雅·释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3]《卷耳》
[4]戴圣.尚书礼记[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3.
[5]班固.汉书[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11.
[6]左丘明.左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
[7]公羊高.《公羊传》
[8]榖梁赤.《榖梁传》
[9]国语·鲁语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
[10]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76–80.
[11]曹雪芹.红楼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第七条.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