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词“姑、舅”语义的历史演变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boy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出发,着重探究“姑舅”这个词的语义变化。通过比较“姑舅”这个词古今词义的异同点,集中探究“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的发展变化,并深入探究导致这种变化背后的历史、社会动因。最后得出结论,是“姑舅表婚制”这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促使“公婆”这一义项的发展变化,到最终的消失。
  关键词:姑;舅;公婆;姑舅表婚制
  现代汉语词汇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词汇在不断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称谓词“姑舅”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词汇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一、称谓词“姑”、“舅”的古代之“姑母”、“丈夫的母亲”,“姑父”、“丈夫的父亲”之意
  (一)“姑”古之含义
  《说文》:“姑,夫母也。从女,古声。”;《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卷耳》曰:“姑:姑且”。“姑”的其它义项:“姑”指父亲的姊妹;“姑”指丈夫的姊妹(小姑,姑嫂);“姑”指妻子的母亲(外姑);“姑”指妇女之统称;“姑”指出家的女子等,这里做简单罗列。
  1.“姑”——“姑母”
  《礼记》:“士之丧,主人父兄子姓皆坐于东方,主妇姑姊妹子姓皆坐于西方。”;《汉书》:“孝元皇后,王莽姑也。”;《左传》:“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曰:‘长叔姒生男。’”;《仪礼》:“入见姑、姊,如见母。”;《公羊传》:“鲁子曰;‘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等。在这些例子中,“姑”都是“姑母”之意。
  2.“姑”——“丈夫的母亲”
  《国语》:“吾闻之先姑曰:‘君子能劳,后世有继。’”;《礼记》:“妇人不为主而杖者,姑在为夫杖,母为长子削杖。”;《榖梁传》: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礼记》:“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介妇请于冢妇。”;《汉书》:“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等。在这些句子中,“姑”都是“丈夫的母亲”,即“婆婆”之意。
  (二)“舅”古之含义
  《说文》:“舅,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其久切。”;《尔雅·释亲》曰:“母之晜弟爲舅。”;《毛传》同;《后汉》書:“大者,今太字。妻之父爲外舅。男子於妻父亦言舅。對妻之舅吾父爲偁也。母之昆弟不曰外舅者,妻黨之別於母黨也。从男。臼聲。其九切。三部。”等。
  1.“舅”——“舅父”
  《说文》:“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声臼。”;《诗·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归至渭阳。”;《昭明文选》:“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晋书》:“乃者桓文之勋,伯舅是凭。”;《旧唐书》:“今汝舅欲夺吾志,将加逼迫,于汝何如!”等。在这些句子中,“舅”都是“舅父”之意,即母之兄弟之意。
  2.“舅”——“丈夫的父亲”
  《大唐传载》:“女拜而归室,告其夫曰:‘舅得詹事矣。’”;《苛政猛于虎》:“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榖梁传》:“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礼记》:“适妇不为舅后者,则姑为之小功。”等。在这些句子中,“舅”皆为丈夫的父亲之意。
  二、称谓词“姑”、“舅”的现代意义
  (一)“姑”
  现代汉语词典中,“姑”有以下义项:(1)姑母(名词);(2)丈夫的姐妹;(3)丈夫的母亲(书);(4)出家修行或从事迷信职业的妇女;(5)姓(名);(6)姑且;暂且(副)。
  (二)“舅”
  现代汉语词典中,“舅”有以下义项:(1)舅父(名);(2)妻的弟兄;(3)丈夫的父亲(书)。
  三、“姑”、“舅”古今词义对比
  本文主要探究“姑舅”表示“姑婆”这一义项。
  (一)相同点
  “姑”、“舅”不管是在古代汉语里,还是现代汉语里,都有“姑,丈夫的母亲”、“舅,丈夫的父亲”之义,即都有“公公”、“婆婆”之义。
  (二)不同点
  “姑舅”的“公婆”之义,古今语体色彩有所变化,且在现代汉语中,“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基本不用了。
  在古代汉语中,“姑”、“舅”广泛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由此可见,“姑”、“舅”在古代是作为称谓词而存在的,所以,“姑”、“舅”大量运用于口语中。
  在现代汉语中,从“姑”、“舅”的义项来看,“姑,丈夫的母亲”、“舅,丈夫的父亲”这两个义项只存在于书面语中。口语中基本消失了。
  四、称谓词“姑”、“舅”语体色彩的古今差异背后的动因
  亲属称谓词义的发展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换言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亲属称谓词义的变化。
  (一)“姑舅”表示“公婆”之义的来源
  “姑,丈夫的母亲”、“舅,丈夫的父亲”词义的来源。这源于古代常见的一种婚姻制度,即“姑舅表婚制”。所谓姑舅表婚制,即姑与舅的子女互为婚配。这种婚姻下,儿甲的舅父(兄弟甲)同时就是他的岳父和姑父,他的姑妈同时就是他的岳母和舅母;女乙的舅父(兄弟乙)同时亦是他的公爹,她的姑母(姐妹甲)就是她的婆母。因此,对于女方来说,丈夫的母亲既是自己的姑姑,同时又是自己的婆婆;而丈夫的父亲既是自己的舅舅,同时又是自己的公公。所以,“姑”、“舅”的词义扩展了,“姑”兼有“姑母”和“婆婆”之义,同理,“舅”兼有“舅父”和“公公”之义。
  古代汉语中,在大量文献中,“姑”、“舅”表示“婆婆”、“公公”之义。《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国语·鲁语下》:“吾闻之先姑。”韦昭注:“夫之母曰姑”;《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姑舅。”等。由此可见,“姑舅”表“公婆”之义,广泛运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这无疑与“姑舅表婚”这种婚姻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的逐渐消亡的动因
  我们想要探究“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逐渐消亡的动因,就必须挖掘“姑舅表婚制”这种特殊的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
  “姑舅”表“公婆”这一义项,源于“姑舅表婚制”,所以这一义项的消亡同样与这种婚姻制度的逐渐消亡有莫大的关系。“姑舅表婚制”从原始社会产生以来,世代沿袭,生生不息,但,这种婚姻制度的实质是近亲结婚,这注定了其必然走向消亡的历史命运,这反映在汉语词汇上,就是“姑舅”表“公婆”的这一义项的逐渐消亡。
  我们可以从这种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来探究该义项的发展演变。
  “姑舅表婚制”萌发于人类最早的家庭形式——血缘家庭中,主要实行族内班辈群婚,此时的“姑舅表婚”尚未取得独立形态,只是统括于简单的兄妹婚中。血缘家庭之后,继起的是外婚制的普那路亚家庭,此时,“姑舅表婚”始从兄妹婚中脱离出来。之后,“姑舅表婚制”普遍存在于中国历史上,这可以从很多史实记载中看到。汉武帝曾娶其姑长公主之女陈氏为后;宋代陆游的前妻唐婉是其舅之女;清代《红楼梦》中宝黛之恋同属于“姑舅表婚”等等。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姑舅表婚”是亲上加亲,这种思想使得这种婚姻制度不断传承。反映在汉语词汇上,“公婆”之义也不断传承。
  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姑舅表婚制”这种近亲结婚的婚配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不利于婚姻自由。第二,近亲结婚对后代的身体健康不利。第三,引起大量社会纠纷,妇女地位低下。
  这些因素,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改革这种婚姻制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贵州黎平、镇远、恩州等各地政府多次发布文告,文告的内容是要求各地禁止“姑舅表婚”的这种不合理的民间婚姻制度的,改革的历程是漫长的,官府为了能让老百姓对改革的内容普遍的被遵守,于是将这些改革的规定刻于石碑之上,并且立于各个村寨,很多百姓甚至将这些改革的内容看得很是神圣。从现在所保存的这些碑刻来看,最早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就已经开始对该婚姻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经历了数百年,直到改革开放前,“姑舅表婚制度”尚且存在。现在,我国《婚姻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十条都涉及到有关近亲结婚的相关条例。
  政府的强制性规定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直接促使了“姑舅表婚制”这种婚姻制度的逐渐消失,逐渐淡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婚姻制度的逐渐消失,反映在文化上就是“公婆”这一义项的逐渐消失。现在提到“姑舅”,大部分人就是单纯的想到了“姑姑”、“舅舅”,当然,不排除一些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的人还知道“公公”、“婆婆”这些意思。但是,从社会中大部分人出发,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义项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也因此,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几乎没有人称谓“公婆”为“姑舅”了,口语中的“姑舅”也只是单纯的表示“姑母”、“舅父”,“姑舅”这个词的词义范围缩小了,不再是一词多义了。我们在书面语中见到的“公婆”之义,大部分是古代称谓或是近代称谓,现代汉语中,这一义项已很少见了。
  五、小结
  称谓词“姑舅”表示“公婆”这一义项,在古今语体色彩上的差异,以及“公婆”这一义项的逐渐消逝,正是“姑舅表婚制”这一特殊的婚姻制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表现。我们探究词义的演变时,需要结合一些历史因素来深入研究,才能清晰地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12.
  [2]尔雅·释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3]《卷耳》
  [4]戴圣.尚书礼记[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3.
  [5]班固.汉书[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11.
  [6]左丘明.左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
  [7]公羊高.《公羊传》
  [8]榖梁赤.《榖梁传》
  [9]国语·鲁语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
  [10]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76–80.
  [11]曹雪芹.红楼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第七条.2001.
其他文献
《道德经》的智慧曾经不被重视,主流儒家文化使其话语空间极其逼仄;然而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大超越封建时代的当下,《道德经》被重新言说,开始进入世界潮流,成为目前中国
期刊
语料库正日益应用于文学作品研究.莫言小说代表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翻译功不可没.本文以葛浩文英译本和杜特莱夫妇法译本为蓝本,基于研制的莫言小说汉英法三语语料库,旨
【摘要】尽管建筑工程管理在相应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在开展建筑工程管理时经常会受到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严格控制各方面外在因素对建筑工程管理产生影响。不仅如此,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还能对建筑工程管理缺陷进行改善,将建筑的工程管理质量提高,这样可以使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使用效果加强。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建筑工程;工程管理
摘要:梧州地处广西和广东的交界处,其所使用的方言为白话,梧州白话是粤语语系之一,是广西粤方言中一个重点的方言,研究梧州白话的正反疑问句尚有较大的学术空间。本文尝试从梧州白话正反问的“V–Neg”句式的所属问题,正反问句的两大类形式(即完整常式和后删动宾式)以及包孕正反问等三大方面来探讨梧州白话正反疑问句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正反问;梧州白话;特点  清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898)拉开了对现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露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隐含关系。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本文从词汇分类、转换和情态三个方面对中国日报和英国独立报的“占领中环”活动的新闻活动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探讨两家报纸传达的不同立场和意图,探索真实的新闻事件,激发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言意识。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新闻话语;“占领中环”事件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
摘要:本文在搜集大量郓城方言的基础上,着重从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对比分析郓城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以期揭示郓城方言的一些特色。  关键词:郓城方言;声母;韵母;声调  山东郓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中原官话的一种,既然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那么郓城方言与普通话就会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方言与普通话也是有差别的,在钱曾怡先生对山东方言区的划分中,郓城方言属于西区西鲁片。下面从语音的三个方面
摘要:通变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周易》中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首次被提出,指通晓事物变化之理。到六朝时,通变则被运用到文学批评理论范畴中,《文心雕龙》中专设一章讲通变,强调为文不仅指通晓变化之道,还要学会继承和创新。隋唐及以后,通变的含义基本上是沿用了《文心雕龙》中的意思。用哲学理论阐释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条规律。  关键词:通变;古代文论;范畴  通变作为一个哲学理论范畴,它最早
现行《公司法》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有另行规定的外,采取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
期刊
建筑设计是从平面到造型到空间到材质运用各方面,都秉承少就是多的原则,反应清晰的逻辑,体现设计的本源.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一味追求形式的浮夸而忽略建筑的功能需求,也不
摘要:正义战争思想是孟子思想,乃至先秦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以“仁”为基础,定义了以道德力量为准绳的正义战争,既有针砭时弊的现实性,亦有难以实现的理想性。本文以开战正义、交战正义、战后正义三个层面为切入点,探讨孟子正义战争观的特性。  关键词:孟子;正义战争  区别于墨家的“非攻”思想,孟子的战争观并没有否定战争的存在意义,而是倡导一种“仁义之师”,即以“仁”为基础的正义战争。它规范了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