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们到附近的家具厂收集了很多各种形状的木头,准备作为孩子们的游戏活动材料。虽然我们做了初步的清洁卫生处理,但是这些淘来的木头局部还有些粗糙,需打磨光滑后方能投入游戏。谁来做打磨积木的准备工作?打磨积木活动有哪些教育价值?思考后,我们开展了“把积木变光滑”的科学活动。
游戏:按形状分类
考虑到孩子们近期对物品分类非常感兴趣,兼之为让孩子们先熟悉这些积木,我们利用游戏时间让孩子们按照形状将积木分类,同时充分满足孩子运用各种感官自由操作积木的需要。
讨论: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摆弄分类后,我们引导孩子们说说摸积木的感受。易杨说:“有点刺手,上面有毛毛。”俊壕说:“分积木的时候,上面的刺差点把我的手刺到。”
我赶紧引导孩子们继续思考:“对,积木很粗糙,摸着不舒服,也不安全。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木头变光滑呢?” 孩子们说了各种方法,比如用水洗、用布擦、用刷子刷等等。我接着引导:“好,那你们回家试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把木头变光滑就行。”我也跟家长沟通,既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又不能过度保护,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不要包办代替。
家庭作业:领积木回家
第二天,孩子们把加工好的木头都带回了幼儿园,他们的方法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比如有的用耐火砖磨、有的用石头磨,有的用磨刀石磨,有的用窗臺、台阶的棱角磨,有的用碎碗片磨,有的放在米桶里用大米磨。有的孩子在家长的指点下用刷子、钢丝球、沙子、砂纸等进行打磨,甚至还有的用刀削。锦丽的奶奶告诉我们,孩子几乎什么方法都试过。家长们也很关注,想看看别的孩子都是怎样做的。
相比其他孩子,佳蔓的办法最有创意:用透明胶带直接把积木包起来,这样就很光滑了。她的奶奶告诉我们,这是佳蔓自己想的办法。
我肯定了佳蔓的好办法,但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贴上透明胶带,那么积木还容易拼搭吗?孩子们都表示,不好搭,要倒。于是,我继续鼓励佳蔓再试试,看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把积木变光滑。
另外,我还发现,梓政和几个小朋友拿来的积木仍然很粗糙,就问:“梓政,你的积木怎么没有变光滑呢?你用的是什么方法?”梓政告诉我:“我用毛巾洗的。”我又问:“那这个方法行吗?”梓政说不行。我启发他试试小朋友们用的方法,还引导孩子们总结规律——哪些方法不管用。孩子们总结:用刷子刷不行、用纸擦不行、用水洗不行……当我问孩子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管用,大多数孩子都表示砂纸最好用(当地的大部分家庭都有砂纸)。
看来,一些孩子已经发现,不同材质的工具会影响打磨结果,而另一些孩子没有发现,是因为操作的经验还太少。于是,我又布置了第二次家庭作业:再领一个积木回家,把积木变光滑。如果之前没有成功,鼓励他们试试别人的方法。
经历两次家庭作业后,很多孩子意识到不同材料的工具会影响积木的光滑度。看到孩子们对打磨积木很感兴趣,同时幼儿园仍然有很多积木没有打磨光滑,于是我们又在幼儿园开展了一次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比比谁的积木最光滑
我们设计了活动目标:第一,通过比较,探索出把积木磨光滑的最佳材料;第二,把积木磨光滑,培养耐力。活动前,我们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收集石头、钢丝球、碎瓦片、米、沙粒、砂纸等材料,同时也准备了足够数量的砂纸。
我的开场白是:“我们还有很多积木没有打磨光滑。今天,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积木的每个地方都打磨得很光滑。我们该怎样做才好呢?”孩子们表示,专心做事,不玩耍,每个地方都要擦。
于是,我就让孩子们选择桌上的各种材料,试试哪个最管用。孩子们开始选择,进行打磨。俊壕:“我觉得米最好用。”梓政:“我用瓦片试试。”
一些孩子坚持觉得自己使用的材料就是最好的。如俊豪就一直坚持用米,拒绝尝试砂纸。探索活动的意义不在于一味强调知识经验的获得,我们不能把正确答案强加给孩子,而是引导孩子感受、操作多种材料,丰富经验,让孩子慢慢地自主建构经验。
要让积木的每个地方都光滑,不仅要选对材料,还要细心地观察、持久地努力。虽然活动前有过谈话,但有的孩子总是匆匆忙忙就把积木交给老师,说已经光滑了。于是,我让孩子们上交前自己摸摸看,检查一遍。
随着活动的进行,打磨积木掉下的细小木屑越来越多。孩子们管它们叫“木屑灰尘”,对这些小东西很好奇,都蹲下来观察。植雷所在的组有三个女生、两个男生,身为组长的她制订了规则:“女生和男生比赛,看谁的灰尘多,谁就赢。”我问她为什么,她告诉我谁的灰尘最多,谁的积木就会最光滑。孩子们在探索中自发地发现规律,生成着自己的理论,难道不值得尊重和支持吗?于是,我鼓励他们组把灰尘收集起来比赛。
对其他组,我没有统一要求,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检查积木的光滑度,比一比谁的最光滑,自己来选出每组的冠军。
小田的组员们说要一个裁判来检查,最后推荐小田来当裁判。小田很有经验,把积木的每个地方都摸一摸,发现不合格的就让小伙伴继续打磨。
当我问孩子们,如果裁判都选自己,怎么办?植雷大声说:“不能,要公平。”我又问:“怎么做到公平呢?”有的孩子说可以轮流检查,大部分人同意才行。最后,孩子们公平地选出了每组打磨积木最光滑的小朋友。我们也把这个活动延伸到科学区,鼓励孩子们继续在那里打磨积木。
反思
当我们从家具厂淘来这些积木,园领导出于好意,原本想让保安来打磨。可我突然意识到,让孩子参与打磨积木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科学探索活动。当我向园领导说明我的打算,领导非常配合,没有让保安来帮忙,而是放手让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任务意识、耐力、创造性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以前,我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几乎完全来自各种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甚至网络,更多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内容。但是,无论多么完美的活动,换了教师,换了幼儿,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造成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教师疲于寻找适宜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幼儿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在静静地流失。
其实,一日生活蕴含着各种教育契机,可能产生巨大的教育价值。但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倾听儿童的心声,尊重儿童的视角,科学整合、合理利用资源,如果教师没有“活”课程的意识,那这些资源很有可能不会变成充满生命力的幼儿园课程。
编后语:《亲子采茶同成长》和《让积木变光滑》这一组文章源自一次西南部地区采风。2016年初,本刊编辑有幸随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授走访了地处川西南交通咽喉蒲江县的北街幼儿园及其西来分园,还有南街幼儿园。蒲江县的幼教工作者“活”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尊重儿童视角,开展生活化、游戏化的园本课程,注重幼儿的素质发展。
本期刊登的是蒲江县北街幼儿园的若干活动,之后还将刊登南街幼儿园的活动。希望当地幼儿园体现“自然·生活”课程精神的活动能给广大读者以启迪。
尽管文本聚焦于某一所幼儿园的具体活动,但更需要你我看到的是背后的课程精神,进而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创造。好课程不在某处,好课程就在你我身边。
请回到我们身边的孩子那儿去,回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去,寻找属于自己幼儿园、自己班级、自己孩子的适宜课程。
游戏:按形状分类
考虑到孩子们近期对物品分类非常感兴趣,兼之为让孩子们先熟悉这些积木,我们利用游戏时间让孩子们按照形状将积木分类,同时充分满足孩子运用各种感官自由操作积木的需要。
讨论: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摆弄分类后,我们引导孩子们说说摸积木的感受。易杨说:“有点刺手,上面有毛毛。”俊壕说:“分积木的时候,上面的刺差点把我的手刺到。”
我赶紧引导孩子们继续思考:“对,积木很粗糙,摸着不舒服,也不安全。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木头变光滑呢?” 孩子们说了各种方法,比如用水洗、用布擦、用刷子刷等等。我接着引导:“好,那你们回家试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把木头变光滑就行。”我也跟家长沟通,既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又不能过度保护,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不要包办代替。
家庭作业:领积木回家
第二天,孩子们把加工好的木头都带回了幼儿园,他们的方法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比如有的用耐火砖磨、有的用石头磨,有的用磨刀石磨,有的用窗臺、台阶的棱角磨,有的用碎碗片磨,有的放在米桶里用大米磨。有的孩子在家长的指点下用刷子、钢丝球、沙子、砂纸等进行打磨,甚至还有的用刀削。锦丽的奶奶告诉我们,孩子几乎什么方法都试过。家长们也很关注,想看看别的孩子都是怎样做的。
相比其他孩子,佳蔓的办法最有创意:用透明胶带直接把积木包起来,这样就很光滑了。她的奶奶告诉我们,这是佳蔓自己想的办法。
我肯定了佳蔓的好办法,但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贴上透明胶带,那么积木还容易拼搭吗?孩子们都表示,不好搭,要倒。于是,我继续鼓励佳蔓再试试,看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把积木变光滑。
另外,我还发现,梓政和几个小朋友拿来的积木仍然很粗糙,就问:“梓政,你的积木怎么没有变光滑呢?你用的是什么方法?”梓政告诉我:“我用毛巾洗的。”我又问:“那这个方法行吗?”梓政说不行。我启发他试试小朋友们用的方法,还引导孩子们总结规律——哪些方法不管用。孩子们总结:用刷子刷不行、用纸擦不行、用水洗不行……当我问孩子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管用,大多数孩子都表示砂纸最好用(当地的大部分家庭都有砂纸)。
看来,一些孩子已经发现,不同材质的工具会影响打磨结果,而另一些孩子没有发现,是因为操作的经验还太少。于是,我又布置了第二次家庭作业:再领一个积木回家,把积木变光滑。如果之前没有成功,鼓励他们试试别人的方法。
经历两次家庭作业后,很多孩子意识到不同材料的工具会影响积木的光滑度。看到孩子们对打磨积木很感兴趣,同时幼儿园仍然有很多积木没有打磨光滑,于是我们又在幼儿园开展了一次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比比谁的积木最光滑
我们设计了活动目标:第一,通过比较,探索出把积木磨光滑的最佳材料;第二,把积木磨光滑,培养耐力。活动前,我们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收集石头、钢丝球、碎瓦片、米、沙粒、砂纸等材料,同时也准备了足够数量的砂纸。
我的开场白是:“我们还有很多积木没有打磨光滑。今天,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积木的每个地方都打磨得很光滑。我们该怎样做才好呢?”孩子们表示,专心做事,不玩耍,每个地方都要擦。
于是,我就让孩子们选择桌上的各种材料,试试哪个最管用。孩子们开始选择,进行打磨。俊壕:“我觉得米最好用。”梓政:“我用瓦片试试。”
一些孩子坚持觉得自己使用的材料就是最好的。如俊豪就一直坚持用米,拒绝尝试砂纸。探索活动的意义不在于一味强调知识经验的获得,我们不能把正确答案强加给孩子,而是引导孩子感受、操作多种材料,丰富经验,让孩子慢慢地自主建构经验。
要让积木的每个地方都光滑,不仅要选对材料,还要细心地观察、持久地努力。虽然活动前有过谈话,但有的孩子总是匆匆忙忙就把积木交给老师,说已经光滑了。于是,我让孩子们上交前自己摸摸看,检查一遍。
随着活动的进行,打磨积木掉下的细小木屑越来越多。孩子们管它们叫“木屑灰尘”,对这些小东西很好奇,都蹲下来观察。植雷所在的组有三个女生、两个男生,身为组长的她制订了规则:“女生和男生比赛,看谁的灰尘多,谁就赢。”我问她为什么,她告诉我谁的灰尘最多,谁的积木就会最光滑。孩子们在探索中自发地发现规律,生成着自己的理论,难道不值得尊重和支持吗?于是,我鼓励他们组把灰尘收集起来比赛。
对其他组,我没有统一要求,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检查积木的光滑度,比一比谁的最光滑,自己来选出每组的冠军。
小田的组员们说要一个裁判来检查,最后推荐小田来当裁判。小田很有经验,把积木的每个地方都摸一摸,发现不合格的就让小伙伴继续打磨。
当我问孩子们,如果裁判都选自己,怎么办?植雷大声说:“不能,要公平。”我又问:“怎么做到公平呢?”有的孩子说可以轮流检查,大部分人同意才行。最后,孩子们公平地选出了每组打磨积木最光滑的小朋友。我们也把这个活动延伸到科学区,鼓励孩子们继续在那里打磨积木。
反思
当我们从家具厂淘来这些积木,园领导出于好意,原本想让保安来打磨。可我突然意识到,让孩子参与打磨积木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科学探索活动。当我向园领导说明我的打算,领导非常配合,没有让保安来帮忙,而是放手让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任务意识、耐力、创造性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以前,我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几乎完全来自各种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甚至网络,更多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内容。但是,无论多么完美的活动,换了教师,换了幼儿,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造成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教师疲于寻找适宜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幼儿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在静静地流失。
其实,一日生活蕴含着各种教育契机,可能产生巨大的教育价值。但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倾听儿童的心声,尊重儿童的视角,科学整合、合理利用资源,如果教师没有“活”课程的意识,那这些资源很有可能不会变成充满生命力的幼儿园课程。
编后语:《亲子采茶同成长》和《让积木变光滑》这一组文章源自一次西南部地区采风。2016年初,本刊编辑有幸随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授走访了地处川西南交通咽喉蒲江县的北街幼儿园及其西来分园,还有南街幼儿园。蒲江县的幼教工作者“活”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尊重儿童视角,开展生活化、游戏化的园本课程,注重幼儿的素质发展。
本期刊登的是蒲江县北街幼儿园的若干活动,之后还将刊登南街幼儿园的活动。希望当地幼儿园体现“自然·生活”课程精神的活动能给广大读者以启迪。
尽管文本聚焦于某一所幼儿园的具体活动,但更需要你我看到的是背后的课程精神,进而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创造。好课程不在某处,好课程就在你我身边。
请回到我们身边的孩子那儿去,回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去,寻找属于自己幼儿园、自己班级、自己孩子的适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