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当我终于鼓足了勇气走进领导办公室,嗫嚅着提出“可不可以让我干班主任”这一请求时,一屋子的人都乐了:“别人来都是申请不做班主任的,你这刚毕业没几天的小老师竟然还来抢……既然想干,至少要干完这一整年,绝不能半路跑人!”
后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里,“班主任”一词与荣耀、成就绝无半点关系,有的只是忙不完的吃喝拉撒睡,理不清的“你碰了我”“我打了你”,以及家长时不时提出的诸如“把我家孩子培养成老师就行了”“为什么到了你的班他的智商依然没有提高”等无厘头的要求。
在每天团团转的班级管理生活常態中,我有过跌倒的苦痛,有过不被理解的无奈,有过忙到崩溃时的辛酸,唯独没有的就是“退作者简介
杨雪梅,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知名教师成长共同体雪梅读书写作团队、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创立人,威海市(班主任)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威海市名班主任,《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20余家媒体重点推荐人物。近年来在各类教育报刊发表班级管理类文章400余篇,著有《点亮教育的心灯》一书。其所带领的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有200余篇成果公开发表,多名班主任被《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媒体作为成长样本进行了推广报道,工作室的建设经验曾多次被国家、省级媒体采访报道。场”之念。在我那看起来似乎有些狭隘的教师职业观中,总有着固执的认知和坚持——如果不做班主任,就不像个老师!这样的固守之根,一扎就是20多年。
因为迷茫,才有尝试
“看看你,你是差那每个月5元钱的班主任费,还是嫌生活太安逸了没有滋味?班主任是干上了,可除了忙碌,你的成长和改变在哪里呢?”朋友的话原本是想劝我放下那个烦琐的重担,把自己解放出来,却没想到它如同烈酒一杯,瞬间把我内心已近板结凝固的状态泼了个通透。是呀,自己费力“争”来的班主任,难道就是用来固守老路、维持四平八稳吗?
迷茫的我,把求助的方向瞄到了学校年纪最大的王主任身上。王主任虽已近退休,但从她那儿,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既平和又有激情、既合群又有主见的别样魅力。她以母亲般的温和宽厚给予我指点:“孩子,如果只是有样学样地混日子,用不了几年,你的心就会随着年龄一同老去;如果只是满足于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考核评比的安适,你从师范学校毕业积累的老本也会被一天天吃光。教育旅程中最美好的风景,往往都是生长在少有人走的路上!”随后,她以自己多年的阅历和观察,为我详细梳理了可以努力的几个方向——讲课比赛一定要参加,即使不能获得一纸证书,也是一种别样的历练;论文写作一定要参加,得不得奖是小事,但至少也是一种文字与思维的磨砺;别人不屑去做的事不妨多做一些,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东西其实往往来自曾经无用的坚持。
如同一个即将溺水的人终于抓住了有根有枝有杈的浮木,每处枝丫都留下了我一次次抓握的痕迹。“市里组织班会优质课评选,有没有老师想报名?”领导的问询换来的是一片沉寂,犹豫了片刻,我还是鼓足勇气举起了手。“你上过班会课?”“没有!”“你能比得过经验丰富的普通学校老师吗?”“不能吧!”“那还报!”……那一刻在同事眼中,我捕捉到了各种深长意味;办公室里发来了一份论文写作大赛的通知,即便学校鼓励再三,我依然还是做了一个孤单的笔耕者,“自己又没文字功底又没理论积淀,还真是敢去折腾呀!”在议论纷纷背后给我支持的,也无非是老主任当年留下的那句“就当锻炼了”的信念;全市组织的德育案例、心育案例评选,每一次我都以“试试看”的心态认认真真参与其中,只是想验证一下做与不做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那些年里,我曾经去普通学校老师的课堂里蹭过课,只想看看可以拿得出手的班会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曾经软磨硬泡,求着单位里文笔最好的同事帮我看看文章,提出些修改建议;也曾经厚着脸皮向局里的领导求助,让他们找一些正规的案例或论文,以便我有样学样地去堆砌点东西。
后来的日子里,每每回想起当年那位老主任“有用的东西往往来自无用的坚持”这番话时,我都会感慨满满:学习得多了,见识得广了,我的班级管理方法便丰富了,面对学生出现问题时也更加得心应手了。更重要的是,当把所有的班级活动都当作自己的智慧修炼场,总在思考“怎么做会更好,孩子们在参与中如何能获得最大受益”时,任何活动都会变成学生成长最为丰盈的生机场;当把一个个智力残障、体能孱弱的学生变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反复思量“如何与他沟通,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时,我的那些学生们也日渐焕发出了昂扬奋发的活力。
同时,因为参与得多,有些“雨点”总会落到自己头上!5年多的时间里,我手里竟不知不觉间积累了各式各样的证书,再加上班级管理始终跟得紧、靠得上,综合排名始终名列前茅,在威海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二期名班主任评选中,我竟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入围人选。那些迷茫之中各种各样的尝试,那份顶住不屑和议论的坚持,最终把我这个出身环境闭塞的班主任推上了一个既开阔又有些高度的平台。
因有落差,才去追逐
如果不曾走出过学校,没有更多对比,我自然是优秀的。可一旦置身于“威海市名班主任”这样一个高端平台,听着大家侃侃而谈的全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或自有风格的班级建设之道时,巨大的落差一下子将我笼罩起来——原来,即便走入了这个圈子,我依然还只是一个刚从闭塞的井中跳将出来的“蛙”而已,他人身上的每一份精彩,于我这个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而言,都是需要奋力追逐的高度。
好在威海市教育局严格的培养和考评机制给了我一个可以重新起跳、再次追逐的机会。而我,牢牢抓住了机会。
“为什么师生之间总是横亘着条条沟壑,为什么班级管理中那些生涩之音总是那么难以消除,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摸不透孩子的心。”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威海名班主任”专题培训活动,是我第一次参加的班主任专题培训。那些让我膜拜的专家名师的样貌已经模糊,那些深深触动我的观点理念也已经淡去,但唯独有位心理学教授所讲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不断自我反思,才发现除了拼体力熬精力,除了以时时在场来保证一切无恙,除了搬来别人的架子搭筑自己的教育田园外,我这个班主任并不曾真正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孩子们的成长,因此有时根本读不懂他们的所思所想。 当意识到自己在班级育人中最大的障碍是心理知识的匮乏后,我开始启动生命能量的小宇宙:先是好一番苦读,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当发现一纸证书的获得并不意味着教育技能的提升,也并不能和孩子们成长的心灵有效对接后,我又毅然背起简单的行囊南下北上,学习最先进的沙盘游戏疗法、曼陀罗绘画治疗、戏剧疗愈等心理实操技术。
“你是不是傻?自己掏巨额的学费东奔西跑,值得吗?”身边的朋友不解地问我。“还是值得的,我的收获应该是金钱买不到的!”这绝非浮夸的回应,而是源于内心真实的体验。在一场场心灵之约中,我越来越善于透过寻常的生活细节捕捉学生成长背后的故事,越来越懂得用一些小小的沟通技巧“俘获”孩子的童心,也能越来越平和、越来越自信地漫步于自己的班级管理之路上。
事实上,走上心理研究和心灵关照这条路,只是我所追逐的光亮之一。那几年里,除了参加市教育局每年一次的“名班主任”常规培训外,只要知道哪里有班主任专题培训活动、哪个杂志社举办德育研讨,我都会自费去参加,以这样的方式不断打开视野,拓展视界,也不断以他人的智慧来反思、塑造自己的班级。因为我坚信,只有这样微小却恒久的坚持,才能不断缩小自己与他人间的差距,才能修补自身各种缺陷。
在这样的行进和追逐中,我成长着,收获着。我的学生因我的关照关注而脱离了焦虑趋于平和,孩子们因积聚而沉抑的情绪在各种方式中得到了宣泄;紧张的家校关系更是因为我悉心的指导而变得和谐。
因为不甘,总是找寻
人生路上,压挤和刺痛可能会是一蹶不振走向沉沦的开始,也可能是重新找寻奋力挣脱的契机。
“都在一个学校里工作,谁还不是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凭什么就她得名得利?”最初跻身于威海市名班主任队伍的我,非但没有感受到荣耀,反而不得不面对种种非议和排挤。不会再有人记得你曾经付出的努力,不会再有人想起你那些特立独行的尝试,更多的人关注到的只是你的“得”和自己的“不曾得”。很快,我就沦为了单位的边缘人物,大家的言谈里多是“夹枪带棒”,眼神里写着的也是满满的不服和不屑。
迷失、苦痛、不甘、压抑……在无所适从中,我不断地找寻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救赎。“读书与写作并不会减少我们的痛苦,但会提升我们面对痛苦的能力。”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叙事教育的发起者王维审老师的这句话更能表现我的纠结与痛苦,也没有任何指针能比这句话的指向更能帮助我鼓足勇气再觅前行动力。在“读与写”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我踩着砂石瓦砾、耐着颠簸孤寂开始了又一段艰辛的征程。
2016年,最初启程的那段读写之路对我来说无疑是艰难的。教育专著中理论的高深、言语的枯涩都让人望而生畏,恨不能立时逃离;提起笔来的搜肠刮肚之苦、无从表述之难也都让人焦躁痛苦,很想彻底放弃。
但是,对一个没有退路的人来说,摆在前面的这条就只能是最好的出路。犯困,读不懂书,我就冲上一杯咖啡提神,边读边抄边消化;当走出最初的阅读困境后,当在坚持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阅读习性后,读书路上的困顿慢慢褪去,越来越多的理念与我的教育实践得以对接和勾连。笔拙,不善表达,我就以“小学生必须要完成一篇作文”的心态逼着自己练写班级叙事,再回过头来一次次朗读,一遍遍修改,一回回从阅读中提取理论上的衔接和支撑;当抱定了“只要去写就是反思和成长”的念头后,当在努力耘耕下发现思绪竟如潮水般流向头脑和笔端时,我越来越多的文字得以铅印刊发,越来越多的观点表达得到了认可和回应。
很多人会惊叹于短时间内我竟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其实,对于我来说,有一种收获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这些发表的教育文章数量。在不曾停息的坚持中,我发现写作是一种更系统、更成熟、更趋近于理性的思考。带着这份思考,在面对教育环境的纷繁芜杂时,我的内心多了份敏锐的洞悉和纵深的反思;在面对寻常的教育现象时,我会小心地透过肤浅的外表找寻到深邃的内里;在面对孩子的顽劣调皮时,我开始多了些换位的体察和柔性的理解;在面对生活的琐碎零散时,我会捕捉到教育的契机、找寻到育人的微妙之道。
班上的一个男孩家庭贫困,在别人吃零食的时间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种眼神刺得我心疼。我曾经兴冲冲地跑去超市为他买了很多食品,可孩子却连连拒绝。同事告诉我,这样的孩子又馋又要面子,不用理他。可我却觉得一切没那么简单,在用写作把这一微小事件呈现后,我似有所悟,当即换了种方式,把那些零食变成孩子们活动的奖品,小男孩马上欢喜地领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寻常的教育事件,转换成文字后给我的启迪是巨大的:为人师者,我们一直以为,爱是需要被高高捧起才能温暖他人的。可是,小男孩的故事却告诉我,有种爱,适合捧起来变成阳光,映照每一颗焦渴的心灵;而有一种爱,只有低到尘埃中,方能流淌出脉脉温情。随后的教育生活中,无论是与孩子还是家长打交道,我都会三思而后行,避免把善意的呵护变成对自尊的損害。
我在持续地读与写中不断成就自己。5年时间,400多篇和班级管理相关的教育文章发表,个人专著得以出版,多家教育媒体对我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断磨砺后结出的果实,都是坚定朝向后丰盈的收获。
因为不甘沉沦,因为总在找寻,因为咬牙坚持,所以我不曾荒废自己,也不曾辜负岁月。那一段打磨时光,最终为我确立的是职业成长基底和生命发展朝向。
因有思考,总在攀登
2018年,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名家工作室论坛上,我以“一个人的突围,一群人的成长”所作的专题分享如同一把火,瞬间点燃了整个会场。那个时候,我已经沿着教育阅读和班级叙事写作这条路,从一个人发展成了一支队伍。“雪梅读写团队”的成立,是因为捕捉到了很多一线老师同我当年一样,有着渴求成长又无所适从的迷茫,有着理想追求又找不到方向的惶惑,于是,我把自己雕刻成了成长样本,把自己的蜕变经历化作了成长动力,带着大批草根老师走上了追寻自我成就自我的道路。 在很多人看来,因为成长迅速,我带领的团队已经得到了《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当代教育家》等多家顶级教育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只要按部就班地往下走就行了,可我却不曾忘记初心。“我最喜欢研究的还是班级和学生,我应该引领老师们也去关照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确立了“雪梅读写团队”新的行动目标——成立班主任工作室,以研读研写研行的模式继续刷新自我,成就学生成长。
“研”是工作室的成长主导线。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成长难题,关于班级建设的理论导引、行动规划,关于原生家庭的深度探究、家校合作的有力推动等等,都需要老师们不断学习。对此,工作室采用“研读”模式,每个月选取一到两本专业书籍,大家共同阅读、探讨;面对班级管理中上至建设下到纠偏的琐碎问题、棘手案例,工作室采取“研写”模式来化解,把问题设计成写作话题,每周围绕一个话题来进行“探因寻解”式的写作,完成后成员间相互阅读点评,并把不断修改完善后的专题文章投给杂志社;同时,我鼓励老师们对自己的班级生态建设、班级文化形成、班级活动打造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尝试,并把自己的特色建构以“在研究中行动、于行动中深研”的理念不断梳理完善,形成工作室成员自身的班级管理招牌。
不论是以研究的姿态进行专业阅读、写作,还是对教师行动的研究,其行动朝向都是关乎学生的,都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带着工作室成员分别从认识自我、了解情绪、学会学习、成长规划四个维度去开发学生生命成长课程和活动,引领孩子们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调控中不断成长。
仅两年时间的运作,雪梅读写团队班主任工作室迎来了近200篇的丰硕研究成果,引发了新一轮的关注和机遇:策划的几期“疫情”话题经过深研整合后做成了专项研究课题,并通过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鉴定顺利结题;《班主任之友》杂志对这样一个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能量圈进行了封面刊发,工作室也连续两届被杂志社评为“班主任卓越型”团队;《中国教师报·班主任周刊》以专栏连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我对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設研究经验;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威海市教育局,更是以每年10万元资金的大手笔助力雪梅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
一名班主任,她生命成长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就自身而言,我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无法改变别人的行为,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自己。当我始终带着一颗勇敢的心上路,不断地去尝试、追逐、找寻、攀登后,才发现,只要愿意,我的生命之根可以永远深扎在班级管理的那方土地上!
作者简介
杨雪梅,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知名教师成长共同体雪梅读书写作团队、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创立人,威海市(班主任)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威海市名班主任,《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20余家媒体重点推荐人物。近年来在各类教育报刊发表班级管理类文章400余篇,著有《点亮教育的心灯》一书。其所带领的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有200余篇成果公开发表,多名班主任被《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媒体作为成长样本进行了推广报道,工作室的建设经验曾多次被国家、省级媒体采访报道。
后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里,“班主任”一词与荣耀、成就绝无半点关系,有的只是忙不完的吃喝拉撒睡,理不清的“你碰了我”“我打了你”,以及家长时不时提出的诸如“把我家孩子培养成老师就行了”“为什么到了你的班他的智商依然没有提高”等无厘头的要求。
在每天团团转的班级管理生活常態中,我有过跌倒的苦痛,有过不被理解的无奈,有过忙到崩溃时的辛酸,唯独没有的就是“退作者简介
杨雪梅,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知名教师成长共同体雪梅读书写作团队、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创立人,威海市(班主任)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威海市名班主任,《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20余家媒体重点推荐人物。近年来在各类教育报刊发表班级管理类文章400余篇,著有《点亮教育的心灯》一书。其所带领的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有200余篇成果公开发表,多名班主任被《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媒体作为成长样本进行了推广报道,工作室的建设经验曾多次被国家、省级媒体采访报道。场”之念。在我那看起来似乎有些狭隘的教师职业观中,总有着固执的认知和坚持——如果不做班主任,就不像个老师!这样的固守之根,一扎就是20多年。
因为迷茫,才有尝试
“看看你,你是差那每个月5元钱的班主任费,还是嫌生活太安逸了没有滋味?班主任是干上了,可除了忙碌,你的成长和改变在哪里呢?”朋友的话原本是想劝我放下那个烦琐的重担,把自己解放出来,却没想到它如同烈酒一杯,瞬间把我内心已近板结凝固的状态泼了个通透。是呀,自己费力“争”来的班主任,难道就是用来固守老路、维持四平八稳吗?
迷茫的我,把求助的方向瞄到了学校年纪最大的王主任身上。王主任虽已近退休,但从她那儿,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既平和又有激情、既合群又有主见的别样魅力。她以母亲般的温和宽厚给予我指点:“孩子,如果只是有样学样地混日子,用不了几年,你的心就会随着年龄一同老去;如果只是满足于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考核评比的安适,你从师范学校毕业积累的老本也会被一天天吃光。教育旅程中最美好的风景,往往都是生长在少有人走的路上!”随后,她以自己多年的阅历和观察,为我详细梳理了可以努力的几个方向——讲课比赛一定要参加,即使不能获得一纸证书,也是一种别样的历练;论文写作一定要参加,得不得奖是小事,但至少也是一种文字与思维的磨砺;别人不屑去做的事不妨多做一些,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东西其实往往来自曾经无用的坚持。
如同一个即将溺水的人终于抓住了有根有枝有杈的浮木,每处枝丫都留下了我一次次抓握的痕迹。“市里组织班会优质课评选,有没有老师想报名?”领导的问询换来的是一片沉寂,犹豫了片刻,我还是鼓足勇气举起了手。“你上过班会课?”“没有!”“你能比得过经验丰富的普通学校老师吗?”“不能吧!”“那还报!”……那一刻在同事眼中,我捕捉到了各种深长意味;办公室里发来了一份论文写作大赛的通知,即便学校鼓励再三,我依然还是做了一个孤单的笔耕者,“自己又没文字功底又没理论积淀,还真是敢去折腾呀!”在议论纷纷背后给我支持的,也无非是老主任当年留下的那句“就当锻炼了”的信念;全市组织的德育案例、心育案例评选,每一次我都以“试试看”的心态认认真真参与其中,只是想验证一下做与不做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那些年里,我曾经去普通学校老师的课堂里蹭过课,只想看看可以拿得出手的班会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曾经软磨硬泡,求着单位里文笔最好的同事帮我看看文章,提出些修改建议;也曾经厚着脸皮向局里的领导求助,让他们找一些正规的案例或论文,以便我有样学样地去堆砌点东西。
后来的日子里,每每回想起当年那位老主任“有用的东西往往来自无用的坚持”这番话时,我都会感慨满满:学习得多了,见识得广了,我的班级管理方法便丰富了,面对学生出现问题时也更加得心应手了。更重要的是,当把所有的班级活动都当作自己的智慧修炼场,总在思考“怎么做会更好,孩子们在参与中如何能获得最大受益”时,任何活动都会变成学生成长最为丰盈的生机场;当把一个个智力残障、体能孱弱的学生变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反复思量“如何与他沟通,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时,我的那些学生们也日渐焕发出了昂扬奋发的活力。
同时,因为参与得多,有些“雨点”总会落到自己头上!5年多的时间里,我手里竟不知不觉间积累了各式各样的证书,再加上班级管理始终跟得紧、靠得上,综合排名始终名列前茅,在威海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二期名班主任评选中,我竟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入围人选。那些迷茫之中各种各样的尝试,那份顶住不屑和议论的坚持,最终把我这个出身环境闭塞的班主任推上了一个既开阔又有些高度的平台。
因有落差,才去追逐
如果不曾走出过学校,没有更多对比,我自然是优秀的。可一旦置身于“威海市名班主任”这样一个高端平台,听着大家侃侃而谈的全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或自有风格的班级建设之道时,巨大的落差一下子将我笼罩起来——原来,即便走入了这个圈子,我依然还只是一个刚从闭塞的井中跳将出来的“蛙”而已,他人身上的每一份精彩,于我这个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而言,都是需要奋力追逐的高度。
好在威海市教育局严格的培养和考评机制给了我一个可以重新起跳、再次追逐的机会。而我,牢牢抓住了机会。
“为什么师生之间总是横亘着条条沟壑,为什么班级管理中那些生涩之音总是那么难以消除,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摸不透孩子的心。”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威海名班主任”专题培训活动,是我第一次参加的班主任专题培训。那些让我膜拜的专家名师的样貌已经模糊,那些深深触动我的观点理念也已经淡去,但唯独有位心理学教授所讲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不断自我反思,才发现除了拼体力熬精力,除了以时时在场来保证一切无恙,除了搬来别人的架子搭筑自己的教育田园外,我这个班主任并不曾真正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孩子们的成长,因此有时根本读不懂他们的所思所想。 当意识到自己在班级育人中最大的障碍是心理知识的匮乏后,我开始启动生命能量的小宇宙:先是好一番苦读,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当发现一纸证书的获得并不意味着教育技能的提升,也并不能和孩子们成长的心灵有效对接后,我又毅然背起简单的行囊南下北上,学习最先进的沙盘游戏疗法、曼陀罗绘画治疗、戏剧疗愈等心理实操技术。
“你是不是傻?自己掏巨额的学费东奔西跑,值得吗?”身边的朋友不解地问我。“还是值得的,我的收获应该是金钱买不到的!”这绝非浮夸的回应,而是源于内心真实的体验。在一场场心灵之约中,我越来越善于透过寻常的生活细节捕捉学生成长背后的故事,越来越懂得用一些小小的沟通技巧“俘获”孩子的童心,也能越来越平和、越来越自信地漫步于自己的班级管理之路上。
事实上,走上心理研究和心灵关照这条路,只是我所追逐的光亮之一。那几年里,除了参加市教育局每年一次的“名班主任”常规培训外,只要知道哪里有班主任专题培训活动、哪个杂志社举办德育研讨,我都会自费去参加,以这样的方式不断打开视野,拓展视界,也不断以他人的智慧来反思、塑造自己的班级。因为我坚信,只有这样微小却恒久的坚持,才能不断缩小自己与他人间的差距,才能修补自身各种缺陷。
在这样的行进和追逐中,我成长着,收获着。我的学生因我的关照关注而脱离了焦虑趋于平和,孩子们因积聚而沉抑的情绪在各种方式中得到了宣泄;紧张的家校关系更是因为我悉心的指导而变得和谐。
因为不甘,总是找寻
人生路上,压挤和刺痛可能会是一蹶不振走向沉沦的开始,也可能是重新找寻奋力挣脱的契机。
“都在一个学校里工作,谁还不是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凭什么就她得名得利?”最初跻身于威海市名班主任队伍的我,非但没有感受到荣耀,反而不得不面对种种非议和排挤。不会再有人记得你曾经付出的努力,不会再有人想起你那些特立独行的尝试,更多的人关注到的只是你的“得”和自己的“不曾得”。很快,我就沦为了单位的边缘人物,大家的言谈里多是“夹枪带棒”,眼神里写着的也是满满的不服和不屑。
迷失、苦痛、不甘、压抑……在无所适从中,我不断地找寻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救赎。“读书与写作并不会减少我们的痛苦,但会提升我们面对痛苦的能力。”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叙事教育的发起者王维审老师的这句话更能表现我的纠结与痛苦,也没有任何指针能比这句话的指向更能帮助我鼓足勇气再觅前行动力。在“读与写”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我踩着砂石瓦砾、耐着颠簸孤寂开始了又一段艰辛的征程。
2016年,最初启程的那段读写之路对我来说无疑是艰难的。教育专著中理论的高深、言语的枯涩都让人望而生畏,恨不能立时逃离;提起笔来的搜肠刮肚之苦、无从表述之难也都让人焦躁痛苦,很想彻底放弃。
但是,对一个没有退路的人来说,摆在前面的这条就只能是最好的出路。犯困,读不懂书,我就冲上一杯咖啡提神,边读边抄边消化;当走出最初的阅读困境后,当在坚持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阅读习性后,读书路上的困顿慢慢褪去,越来越多的理念与我的教育实践得以对接和勾连。笔拙,不善表达,我就以“小学生必须要完成一篇作文”的心态逼着自己练写班级叙事,再回过头来一次次朗读,一遍遍修改,一回回从阅读中提取理论上的衔接和支撑;当抱定了“只要去写就是反思和成长”的念头后,当在努力耘耕下发现思绪竟如潮水般流向头脑和笔端时,我越来越多的文字得以铅印刊发,越来越多的观点表达得到了认可和回应。
很多人会惊叹于短时间内我竟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其实,对于我来说,有一种收获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这些发表的教育文章数量。在不曾停息的坚持中,我发现写作是一种更系统、更成熟、更趋近于理性的思考。带着这份思考,在面对教育环境的纷繁芜杂时,我的内心多了份敏锐的洞悉和纵深的反思;在面对寻常的教育现象时,我会小心地透过肤浅的外表找寻到深邃的内里;在面对孩子的顽劣调皮时,我开始多了些换位的体察和柔性的理解;在面对生活的琐碎零散时,我会捕捉到教育的契机、找寻到育人的微妙之道。
班上的一个男孩家庭贫困,在别人吃零食的时间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种眼神刺得我心疼。我曾经兴冲冲地跑去超市为他买了很多食品,可孩子却连连拒绝。同事告诉我,这样的孩子又馋又要面子,不用理他。可我却觉得一切没那么简单,在用写作把这一微小事件呈现后,我似有所悟,当即换了种方式,把那些零食变成孩子们活动的奖品,小男孩马上欢喜地领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寻常的教育事件,转换成文字后给我的启迪是巨大的:为人师者,我们一直以为,爱是需要被高高捧起才能温暖他人的。可是,小男孩的故事却告诉我,有种爱,适合捧起来变成阳光,映照每一颗焦渴的心灵;而有一种爱,只有低到尘埃中,方能流淌出脉脉温情。随后的教育生活中,无论是与孩子还是家长打交道,我都会三思而后行,避免把善意的呵护变成对自尊的損害。
我在持续地读与写中不断成就自己。5年时间,400多篇和班级管理相关的教育文章发表,个人专著得以出版,多家教育媒体对我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断磨砺后结出的果实,都是坚定朝向后丰盈的收获。
因为不甘沉沦,因为总在找寻,因为咬牙坚持,所以我不曾荒废自己,也不曾辜负岁月。那一段打磨时光,最终为我确立的是职业成长基底和生命发展朝向。
因有思考,总在攀登
2018年,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名家工作室论坛上,我以“一个人的突围,一群人的成长”所作的专题分享如同一把火,瞬间点燃了整个会场。那个时候,我已经沿着教育阅读和班级叙事写作这条路,从一个人发展成了一支队伍。“雪梅读写团队”的成立,是因为捕捉到了很多一线老师同我当年一样,有着渴求成长又无所适从的迷茫,有着理想追求又找不到方向的惶惑,于是,我把自己雕刻成了成长样本,把自己的蜕变经历化作了成长动力,带着大批草根老师走上了追寻自我成就自我的道路。 在很多人看来,因为成长迅速,我带领的团队已经得到了《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当代教育家》等多家顶级教育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只要按部就班地往下走就行了,可我却不曾忘记初心。“我最喜欢研究的还是班级和学生,我应该引领老师们也去关照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确立了“雪梅读写团队”新的行动目标——成立班主任工作室,以研读研写研行的模式继续刷新自我,成就学生成长。
“研”是工作室的成长主导线。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成长难题,关于班级建设的理论导引、行动规划,关于原生家庭的深度探究、家校合作的有力推动等等,都需要老师们不断学习。对此,工作室采用“研读”模式,每个月选取一到两本专业书籍,大家共同阅读、探讨;面对班级管理中上至建设下到纠偏的琐碎问题、棘手案例,工作室采取“研写”模式来化解,把问题设计成写作话题,每周围绕一个话题来进行“探因寻解”式的写作,完成后成员间相互阅读点评,并把不断修改完善后的专题文章投给杂志社;同时,我鼓励老师们对自己的班级生态建设、班级文化形成、班级活动打造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尝试,并把自己的特色建构以“在研究中行动、于行动中深研”的理念不断梳理完善,形成工作室成员自身的班级管理招牌。
不论是以研究的姿态进行专业阅读、写作,还是对教师行动的研究,其行动朝向都是关乎学生的,都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带着工作室成员分别从认识自我、了解情绪、学会学习、成长规划四个维度去开发学生生命成长课程和活动,引领孩子们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调控中不断成长。
仅两年时间的运作,雪梅读写团队班主任工作室迎来了近200篇的丰硕研究成果,引发了新一轮的关注和机遇:策划的几期“疫情”话题经过深研整合后做成了专项研究课题,并通过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鉴定顺利结题;《班主任之友》杂志对这样一个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能量圈进行了封面刊发,工作室也连续两届被杂志社评为“班主任卓越型”团队;《中国教师报·班主任周刊》以专栏连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我对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設研究经验;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威海市教育局,更是以每年10万元资金的大手笔助力雪梅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
一名班主任,她生命成长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就自身而言,我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无法改变别人的行为,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自己。当我始终带着一颗勇敢的心上路,不断地去尝试、追逐、找寻、攀登后,才发现,只要愿意,我的生命之根可以永远深扎在班级管理的那方土地上!
作者简介
杨雪梅,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知名教师成长共同体雪梅读书写作团队、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创立人,威海市(班主任)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威海市名班主任,《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20余家媒体重点推荐人物。近年来在各类教育报刊发表班级管理类文章400余篇,著有《点亮教育的心灯》一书。其所带领的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有200余篇成果公开发表,多名班主任被《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媒体作为成长样本进行了推广报道,工作室的建设经验曾多次被国家、省级媒体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