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能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当今相思湖学院及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依然存在的很多问题。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能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但经过本团队的调查研究,当今相思湖学院及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依然存在的很多问题。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瓶颈及突破路径这一现实问题,笔者通过对相思湖学院及其他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力求通过四个部分力求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科学的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培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事物的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人的内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有关其具体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体现了我党建设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制度的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其培养意义方面,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只有凝聚并形成价值共识,才能更加团结合作的在未来推动党和国家迅速发展。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回应全球思想文化对大学生思想侵蚀的强有力的回应。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最后,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接受群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我国现阶段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理
社会心理学家科尔曼·本指出,态度的形成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模仿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因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从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也将经历上述三个阶段。
态度经历服从,认同阶段,才可能内化,由此可见,一种观念只有经历理论的认知,情感的认同,才能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同样如此,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上深刻认识,情感上积极接受,方能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来讲,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信念,主要有以下方面:1、通过教育方式和方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符合其切身利益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观念。2、大学生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其的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使其内化为个人信念。3、在高校内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管理、反馈和激励制度,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三: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通过对相思湖学院及其他高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片面和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缺乏深刻认识。2、大多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仅仅是某方面或某种程度上的认同,大学生作为认同的主体,其认同程度和方向受到经历和与自身相关程度的影响,相对来讲,大学生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更为熟悉和了解,但对离自己日常学习生活关系不大的就不会主动去接纳和了解。
(二)、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传媒极大的便利了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传播,尤其是西方国家在以大学生为受众主体的电影、音乐、商品中植入价值观的传播,进行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的扩张。但是本团队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浏览较多的的网络营地为:贴吧,A、B站,游戏论坛等,而充斥其中的大多为网络快餐式内容甚至外国相关文化。但大多数大学生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缺乏辨别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的理论素养和能力,于是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思想中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倾向,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生怀疑。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并不持乐观态度
通过我们小组的走访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较高。但在践行方面却并不持乐观态度。究其原因,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转型期中凸显出的社会不正之风的传播、消极腐败现象的屡屡发生已及社会中深层次矛盾的凸现。大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而价值观正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四)、高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不健全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场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不仅仅是在相思湖学院,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大多数高校中仅注重对专业课知识的教授,而对人文学科以及思政类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在教育内容上政治化色彩较为浓厚,定位目标与现实差距过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育方式上还是以传统的说教式、宣讲式为主。教育机制的问题使得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熏陶相对不足。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影响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
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瓶颈方面的路径 (一)、改善高校思政类教育管理体制,发挥课堂教育的导向性作用。
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高校的思政类课堂教育依然是主舞台,高校思政课堂也是大学生了解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利用课堂去启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团队认为要从两方面对高校思政类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善:1、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创新教学方法。教育者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政治认知找准路径,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来确保大学生在起跑线上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创新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认知认同
当前社会,电脑、手机等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网络也正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而BBS、贴吧等大学生传播信息最多,参与程度最高的平台,其信息大多良莠不齐,十分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关工作者应加强宣传工作,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探讨,利用网络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交互性特点,提升大学生学习探讨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同时,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校内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的同时也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氛围和环境。
(三)、将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在对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宣传的同时也应注重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落实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并使之成为习惯,持之以恒。
学校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关注社会公德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对自己的家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总结,使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信念,并产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热情,更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使得他们更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增强做中国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的信念;组织各种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伟大的革命历程,并深刻体现革命精神,更坚定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霖杰.高校党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品牌(理论月刊),2010(11); 137
[2] 陶倩朱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 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07(23);54.
[3] 李江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N].思想教育研究,2013(2):7.
[4] 刘洪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106.
[5] 蒋明君,徐松如,王珊,刘凤.“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7).
[6] 《培养大学生和谐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7] 《论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其作用发挥途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8);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能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但经过本团队的调查研究,当今相思湖学院及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依然存在的很多问题。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瓶颈及突破路径这一现实问题,笔者通过对相思湖学院及其他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力求通过四个部分力求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科学的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培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事物的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人的内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有关其具体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体现了我党建设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制度的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其培养意义方面,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只有凝聚并形成价值共识,才能更加团结合作的在未来推动党和国家迅速发展。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回应全球思想文化对大学生思想侵蚀的强有力的回应。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最后,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接受群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我国现阶段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理
社会心理学家科尔曼·本指出,态度的形成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模仿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因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从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也将经历上述三个阶段。
态度经历服从,认同阶段,才可能内化,由此可见,一种观念只有经历理论的认知,情感的认同,才能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同样如此,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上深刻认识,情感上积极接受,方能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来讲,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信念,主要有以下方面:1、通过教育方式和方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符合其切身利益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观念。2、大学生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其的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使其内化为个人信念。3、在高校内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管理、反馈和激励制度,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三: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通过对相思湖学院及其他高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片面和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缺乏深刻认识。2、大多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仅仅是某方面或某种程度上的认同,大学生作为认同的主体,其认同程度和方向受到经历和与自身相关程度的影响,相对来讲,大学生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更为熟悉和了解,但对离自己日常学习生活关系不大的就不会主动去接纳和了解。
(二)、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传媒极大的便利了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传播,尤其是西方国家在以大学生为受众主体的电影、音乐、商品中植入价值观的传播,进行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的扩张。但是本团队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浏览较多的的网络营地为:贴吧,A、B站,游戏论坛等,而充斥其中的大多为网络快餐式内容甚至外国相关文化。但大多数大学生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缺乏辨别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的理论素养和能力,于是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思想中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倾向,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生怀疑。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并不持乐观态度
通过我们小组的走访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较高。但在践行方面却并不持乐观态度。究其原因,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转型期中凸显出的社会不正之风的传播、消极腐败现象的屡屡发生已及社会中深层次矛盾的凸现。大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而价值观正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四)、高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不健全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场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不仅仅是在相思湖学院,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大多数高校中仅注重对专业课知识的教授,而对人文学科以及思政类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在教育内容上政治化色彩较为浓厚,定位目标与现实差距过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育方式上还是以传统的说教式、宣讲式为主。教育机制的问题使得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熏陶相对不足。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影响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
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瓶颈方面的路径 (一)、改善高校思政类教育管理体制,发挥课堂教育的导向性作用。
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高校的思政类课堂教育依然是主舞台,高校思政课堂也是大学生了解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利用课堂去启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团队认为要从两方面对高校思政类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善:1、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创新教学方法。教育者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政治认知找准路径,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来确保大学生在起跑线上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创新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认知认同
当前社会,电脑、手机等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网络也正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而BBS、贴吧等大学生传播信息最多,参与程度最高的平台,其信息大多良莠不齐,十分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关工作者应加强宣传工作,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探讨,利用网络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交互性特点,提升大学生学习探讨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同时,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校内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的同时也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氛围和环境。
(三)、将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在对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宣传的同时也应注重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落实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并使之成为习惯,持之以恒。
学校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关注社会公德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对自己的家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总结,使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信念,并产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热情,更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使得他们更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增强做中国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的信念;组织各种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伟大的革命历程,并深刻体现革命精神,更坚定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霖杰.高校党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品牌(理论月刊),2010(11); 137
[2] 陶倩朱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 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07(23);54.
[3] 李江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N].思想教育研究,2013(2):7.
[4] 刘洪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106.
[5] 蒋明君,徐松如,王珊,刘凤.“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7).
[6] 《培养大学生和谐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7] 《论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其作用发挥途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