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用学具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每个数学老师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把自己平常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创设情境,有效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他们交流各自喜欢春游去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然后课件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提出问题: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从而引入新知的学习。在这里我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将数学知识用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二、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具有探究意识,作为教者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次安排合作学习,并加以细致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质疑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交流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并一次次得到深化。在教学例l时我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图,从图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接着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与小伙伴合作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很好地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在教学例3时让学生再次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别人的做法。在交流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分量,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增强了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三、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例如教学第四册“剪—剪”时我首先出示已经做好的教材上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问学生是否愿意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的理念。其次在动手操作时先教会学生剪一个小纸人,首先出示一个小纸人的图形,沿中线对折,然后让小人重合为半个小人,再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讨论剪小人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再动手剪一个小人。紧接着在剪一个小人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剪并排排列的小纸入。在这个环节我先示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剪出来。在学生剪的过程中我走入学生中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剪完后并进行展示。最后教学生剪围成一圈的小纸人,这次我采用边示范边让学生跟着剪,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学生好动、乐于动手动脑的习惯,让学生亲自动手剪,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通过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找出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
四、充分利用学具,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大纲(修定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第四册“平均分”时我让学生利用小棒摆出几个自己喜爱的相同图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图案用的小棒的个数有什么特点?接着给几个学生分糖果,每人分的个数不等,问学生是否同意这种分法。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的含义。并通过水果图片让学生动手分,可采用不同方法,但最终要达到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达到了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而又心情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教学才能处于高效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有效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他们交流各自喜欢春游去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然后课件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提出问题: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从而引入新知的学习。在这里我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将数学知识用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二、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具有探究意识,作为教者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次安排合作学习,并加以细致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质疑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交流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并一次次得到深化。在教学例l时我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图,从图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接着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与小伙伴合作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很好地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在教学例3时让学生再次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别人的做法。在交流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分量,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增强了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三、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例如教学第四册“剪—剪”时我首先出示已经做好的教材上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问学生是否愿意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的理念。其次在动手操作时先教会学生剪一个小纸人,首先出示一个小纸人的图形,沿中线对折,然后让小人重合为半个小人,再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讨论剪小人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再动手剪一个小人。紧接着在剪一个小人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剪并排排列的小纸入。在这个环节我先示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剪出来。在学生剪的过程中我走入学生中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剪完后并进行展示。最后教学生剪围成一圈的小纸人,这次我采用边示范边让学生跟着剪,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学生好动、乐于动手动脑的习惯,让学生亲自动手剪,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通过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找出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
四、充分利用学具,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大纲(修定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第四册“平均分”时我让学生利用小棒摆出几个自己喜爱的相同图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图案用的小棒的个数有什么特点?接着给几个学生分糖果,每人分的个数不等,问学生是否同意这种分法。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的含义。并通过水果图片让学生动手分,可采用不同方法,但最终要达到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达到了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而又心情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教学才能处于高效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