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疑、对话、延伸”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包含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设疑。设疑就是设置问题,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精妙设疑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解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二是对话。对话就是师生、生生借助历史语言的形式进行平等的有意义的交流,它是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是学生能否提升解疑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三是延伸。历史教学中的延伸是对历史教材内容和教学思想的拓展、补充和总结,这一环节使教学过程得以升华,能引起师生共鸣。将“设疑、对话、延伸”这三个环节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具体阐述。
一、历史教学中的设疑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特别要关注教材中给出的原始材料,包括历史纵横、资料回放、插图等,充分利用好这些原始材料的设疑价值,不仅有利于很好地梳理教材,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也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之内解决教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如例1: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罗斯福政府只得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办法。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20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
思考:罗斯福新政中为什么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教材第85页的历史纵横)通过这样的设疑,很好解决了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重点问题。
例2: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走的是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妄图用战争摆脱面临的困境,建立起一种军事型经济。这为即将发生的大规模侵略战争,打下了经济和军事基础。
思考:美国和德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从经济实力、政治、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教材第86页的历史纵横)通过这样的设疑,让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影响是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这一教学重点。
例3:
(教材第85页的插图)通过这样的设疑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教师在设疑时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和锻炼的机会,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二、历史教学中的对话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堂教学应呈现开放性、多样化,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并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而历史教学模式中“对话”显然达到了这一要求。它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阵地。生生对话,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寻求答案;师生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如例4:
罗斯福初任总统时,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早在担任纽约州州长时,罗斯福就开始罗织各方面专家,组建顾问班子。到入主白宫时,这个班子已初具规模,后经挑选、扩充,日臻完善,形成了他的“智囊团”。正是这个智囊团,成为罗斯福作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金融委员会、工业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成员,请你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
教师可以这样操作:第一阶段,教师提出活动方案,学生分组协作,探究交流。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两桌为一个单位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组内交流,生生对话,形成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去,师生互动,巡回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对话交流、展示成果、收获共享。教师请每个小组派出1名代表发表本组的讨论意见,本组其他成员可作补充,教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并结合教材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研讨交流,最后形成共识,从而得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
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下,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变得活泼有趣,学生也能有条不紊地得出学习的答案。在这一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发言大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其潜能得到激发,学生在“思”“动”“答”“评”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历史教学中的延伸
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延伸,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养成。历史教学中的延伸可以有这样的几种类型。一是介绍型,如例5: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教材第86页原文)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呢?教师可作介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体制,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参与到经济的运行和管理中,并运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新政后资本主义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二是比较型,如例6:
有人说,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他们是谁?为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同之处:敢于直面困难,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以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为己任。
三是分析型,如例7:为什么说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是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呢?教师可作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就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所以要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就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这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里只谈到三种类型的延伸,延伸的类型还有很多:如纵向延伸,就是对教材本身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又如横向延伸,就是联系到与课文相似或相对的内容,呈发散状拓展。历史教学中的延伸方向广、途径多,其深度、广度的把握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仔细斟酌,一定要掌握合适的度,过犹不及。
传统的历史教学几乎形成这样的一种固定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述教材—提问巩固—布置练习,按部就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辛苦。而“设疑、对话、延伸”的历史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思维碰撞,自主创新,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也能使教师在教学中轻松自然,师生、生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教师享受教育过程。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呈现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历史教学中的设疑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特别要关注教材中给出的原始材料,包括历史纵横、资料回放、插图等,充分利用好这些原始材料的设疑价值,不仅有利于很好地梳理教材,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也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之内解决教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如例1: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罗斯福政府只得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办法。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20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
思考:罗斯福新政中为什么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教材第85页的历史纵横)通过这样的设疑,很好解决了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重点问题。
例2: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走的是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妄图用战争摆脱面临的困境,建立起一种军事型经济。这为即将发生的大规模侵略战争,打下了经济和军事基础。
思考:美国和德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从经济实力、政治、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教材第86页的历史纵横)通过这样的设疑,让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影响是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这一教学重点。
例3:
(教材第85页的插图)通过这样的设疑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教师在设疑时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和锻炼的机会,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二、历史教学中的对话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堂教学应呈现开放性、多样化,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并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而历史教学模式中“对话”显然达到了这一要求。它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阵地。生生对话,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寻求答案;师生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如例4:
罗斯福初任总统时,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早在担任纽约州州长时,罗斯福就开始罗织各方面专家,组建顾问班子。到入主白宫时,这个班子已初具规模,后经挑选、扩充,日臻完善,形成了他的“智囊团”。正是这个智囊团,成为罗斯福作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金融委员会、工业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成员,请你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
教师可以这样操作:第一阶段,教师提出活动方案,学生分组协作,探究交流。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两桌为一个单位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组内交流,生生对话,形成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去,师生互动,巡回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对话交流、展示成果、收获共享。教师请每个小组派出1名代表发表本组的讨论意见,本组其他成员可作补充,教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并结合教材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研讨交流,最后形成共识,从而得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
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下,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变得活泼有趣,学生也能有条不紊地得出学习的答案。在这一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发言大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其潜能得到激发,学生在“思”“动”“答”“评”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历史教学中的延伸
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延伸,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养成。历史教学中的延伸可以有这样的几种类型。一是介绍型,如例5: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教材第86页原文)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呢?教师可作介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体制,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参与到经济的运行和管理中,并运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新政后资本主义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二是比较型,如例6:
有人说,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他们是谁?为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同之处:敢于直面困难,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以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为己任。
三是分析型,如例7:为什么说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是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呢?教师可作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就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所以要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就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这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里只谈到三种类型的延伸,延伸的类型还有很多:如纵向延伸,就是对教材本身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又如横向延伸,就是联系到与课文相似或相对的内容,呈发散状拓展。历史教学中的延伸方向广、途径多,其深度、广度的把握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仔细斟酌,一定要掌握合适的度,过犹不及。
传统的历史教学几乎形成这样的一种固定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述教材—提问巩固—布置练习,按部就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辛苦。而“设疑、对话、延伸”的历史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思维碰撞,自主创新,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也能使教师在教学中轻松自然,师生、生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教师享受教育过程。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呈现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