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特色科普活动评审"优秀案例
全国科普日“无心插柳”
2008年9月中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下文简称“中科院北京植物园”)承办了“全国科普日”北京市主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北京市很多科研和科普机构,在植物园的不同景区中设置了展位,让参观者在这个“天然氧吧”里了解科普知识,并且放松身心。
“全国科普日”活动结束之后,中科院北京植物园看到了在园内开展科普活动的优势,就设计了名为“科学感悟,自然解压”的“科普花园”活动,作为自己的科普品牌。这项活动以植物所优良的科研、科普氛围和优美的人文、自然环境为依托,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科学研究、感受科学精神、激发创新创造,进而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在自然中彻底放松的平台。
方案与实施
“菜单式”活动任公众选择
“科普花园”活动以“科学感悟”和“自然解压”为主旨。在这项总旨之下,所有的活动被划分到“学做植物学家”“博物讲堂”“‘专家’互动”“跨越千年”“科普游园”“开心农事”“趣味园艺”“素质拓展”等板块构成。由于每个板块包括多项活动内容,因此公众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像点菜一样在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菜单”上,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活动。同时,植物所每年也在不断开发、充实、完善每个板块的活动内容。
“学做植物学家”以植物种类识别、标本制作、显微观察、多样性调查、植物成分分析、植物基因研究等实验探索为主。在这些活动中,参与者可以学到植物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有可能在以后的旅游、野营等活动中,辨识出旅途中遇到的一些植物。
“博物讲堂”利用植物所乃至中科院其他院所的专家资源,为公众开设各类科普讲座,带领大家了解奇妙的生物世界。由于这些专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造诣,因此这些讲座通常很受欢迎。
“‘专家’互动”是让参与者临时“改换身份”,以“专家”的身份和角度,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竞赛式“研究”,从而体验科学研究中的合作与竞争。或者说,这项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参与活动的人们,有机会知道职业科学家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挑战和取得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心情。
“跨越千年”是让参观者在专家带领下,深度了解树木的年轮,以及其他一些与树木和造林有关的知识,比如碳循环、科学植树造林与生态环境、历史事件的关系等,感受科学研究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态度。
“科普游园”以“植物园探宝”、“明星植物文化”等活动为主,参观者拿着植物园预先准备的地图或者其他说明材料,在园中漫步,寻找园内栽植的各种珍稀植物。他们可以在探索的乐趣中,学到很多关于保护植物的知识。
“开心农事”和“趣味园艺”则是强调公众体验的活动项目。前者以公众亲身体验种植、培育、收获各种农作物为主,后者则以公众参与植物园园区管理、学习实用技术为主。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园艺和植物栽培知识,并用在自家花园(花房、阳台)的管理之中。
“素质拓展”则以整个植物园园区为场地,开展锻炼团队合作、应变能力、领导能力以及身体素质为主的活动。
依托科研资源做最优质科普
中科院北京植物园里高质量的专家资源和他们丰富的科研成果,是“科普花园”活动有可能在近4年时间里蓬勃开展的依托。
中科院植物所是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现有中科院院士5位,500多位科研人员,600余位硕、博士研究生,6名专职科普人员。如此众多的高知人才,确保了“科普花园”活动中的每一项活动,均可以由植物所科普工作者、硕士博士志愿者以及科研人员组织安排和实施。活动的宣传、组织和实施由科普专职工作人员担任,定位准确,分工明确,确保了活动有序进行;参与活动的研究生志愿者和科研专家,则确保了活动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不仅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也使“科普花园”每个板块的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季节、受众年龄和他们的特殊需求而改变,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科普花园”的灵活性、适应性、可持续性,确保每年的活动主题能紧扣科研、社会热点、贴近百姓生活。
“科普花园”在4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围绕着“科学感悟,自然解压”的主题来开展。它是对植物所资源、人才、场地条件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是植物所多年科普经验的集成和发展,也是植物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特色与效果
植物科普游园“绿树成荫”
“科学感悟,自然解压”科普花园活动开展4年来,内容不断充实完善,活动形式灵活多变,效果显著,累计服务公众超过8万人次。
通过学做植物学家、博物讲堂、“专家”互动、跨越千年等活动,让公众了解到植物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植物学家工作的意义,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严谨,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难能可贵。而科普游园、开心农事、趣味园艺、素质拓展等活动,使从幼儿到耄耋老人在内的庞大群体,都能在体验中学到科技知识和植物栽植等技术,而且锻炼身心、舒缓压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正因科普花园系列活动丰富有趣,中科院北京植物园已成为香山地区多个社区、不少中小学校以及社会团体的定点活动基地。由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跨越千年”、森林水循环、科学植树造林模型等科普活动资源包,以及由科研成果开发的《探索植物实践手册》、《<国花与市花>教师、学生实践指导手册》等资源,在活动开展和完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地简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是于1955年在俞德浚院士等老一辈植物学家倡导下,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选址建成的,它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植物园中较早的一个。
植物园规划面积119公顷,现有土地面积74公顷,其中展览区20.7公顷,试验地17.2公顷,展览温室1820平方米,试验温室3000平方米。已建成树木园、宿根花卉园、月季园、牡丹园、本草园、紫薇园、野生果树资源区、环保植物区、水生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等10余个展区和展室。园内栽培植物近5 000种(含品种),其中乔灌木约2000种,热带、亚热带植物1000余种,花卉近500种(含品种),果树、芳香、油料、中草药、水生等植物1500余种。种子标本室收集种子标本75000余号,22500余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并与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0多个单位有植物种子交换关系。
植物园在科普宣传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每年接待游人约20万人次,是北京和外地部分专业院校以及中小学校的定点实习或学习单位,被首批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淀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同时是北京市和海淀区旅游局的定点旅游单位。
(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供稿)
全国科普日“无心插柳”
2008年9月中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下文简称“中科院北京植物园”)承办了“全国科普日”北京市主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北京市很多科研和科普机构,在植物园的不同景区中设置了展位,让参观者在这个“天然氧吧”里了解科普知识,并且放松身心。
“全国科普日”活动结束之后,中科院北京植物园看到了在园内开展科普活动的优势,就设计了名为“科学感悟,自然解压”的“科普花园”活动,作为自己的科普品牌。这项活动以植物所优良的科研、科普氛围和优美的人文、自然环境为依托,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科学研究、感受科学精神、激发创新创造,进而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在自然中彻底放松的平台。
方案与实施
“菜单式”活动任公众选择
“科普花园”活动以“科学感悟”和“自然解压”为主旨。在这项总旨之下,所有的活动被划分到“学做植物学家”“博物讲堂”“‘专家’互动”“跨越千年”“科普游园”“开心农事”“趣味园艺”“素质拓展”等板块构成。由于每个板块包括多项活动内容,因此公众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像点菜一样在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菜单”上,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活动。同时,植物所每年也在不断开发、充实、完善每个板块的活动内容。
“学做植物学家”以植物种类识别、标本制作、显微观察、多样性调查、植物成分分析、植物基因研究等实验探索为主。在这些活动中,参与者可以学到植物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有可能在以后的旅游、野营等活动中,辨识出旅途中遇到的一些植物。
“博物讲堂”利用植物所乃至中科院其他院所的专家资源,为公众开设各类科普讲座,带领大家了解奇妙的生物世界。由于这些专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造诣,因此这些讲座通常很受欢迎。
“‘专家’互动”是让参与者临时“改换身份”,以“专家”的身份和角度,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竞赛式“研究”,从而体验科学研究中的合作与竞争。或者说,这项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参与活动的人们,有机会知道职业科学家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挑战和取得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心情。
“跨越千年”是让参观者在专家带领下,深度了解树木的年轮,以及其他一些与树木和造林有关的知识,比如碳循环、科学植树造林与生态环境、历史事件的关系等,感受科学研究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态度。
“科普游园”以“植物园探宝”、“明星植物文化”等活动为主,参观者拿着植物园预先准备的地图或者其他说明材料,在园中漫步,寻找园内栽植的各种珍稀植物。他们可以在探索的乐趣中,学到很多关于保护植物的知识。
“开心农事”和“趣味园艺”则是强调公众体验的活动项目。前者以公众亲身体验种植、培育、收获各种农作物为主,后者则以公众参与植物园园区管理、学习实用技术为主。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园艺和植物栽培知识,并用在自家花园(花房、阳台)的管理之中。
“素质拓展”则以整个植物园园区为场地,开展锻炼团队合作、应变能力、领导能力以及身体素质为主的活动。
依托科研资源做最优质科普
中科院北京植物园里高质量的专家资源和他们丰富的科研成果,是“科普花园”活动有可能在近4年时间里蓬勃开展的依托。
中科院植物所是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现有中科院院士5位,500多位科研人员,600余位硕、博士研究生,6名专职科普人员。如此众多的高知人才,确保了“科普花园”活动中的每一项活动,均可以由植物所科普工作者、硕士博士志愿者以及科研人员组织安排和实施。活动的宣传、组织和实施由科普专职工作人员担任,定位准确,分工明确,确保了活动有序进行;参与活动的研究生志愿者和科研专家,则确保了活动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不仅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也使“科普花园”每个板块的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季节、受众年龄和他们的特殊需求而改变,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科普花园”的灵活性、适应性、可持续性,确保每年的活动主题能紧扣科研、社会热点、贴近百姓生活。
“科普花园”在4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围绕着“科学感悟,自然解压”的主题来开展。它是对植物所资源、人才、场地条件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是植物所多年科普经验的集成和发展,也是植物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特色与效果
植物科普游园“绿树成荫”
“科学感悟,自然解压”科普花园活动开展4年来,内容不断充实完善,活动形式灵活多变,效果显著,累计服务公众超过8万人次。
通过学做植物学家、博物讲堂、“专家”互动、跨越千年等活动,让公众了解到植物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植物学家工作的意义,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严谨,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难能可贵。而科普游园、开心农事、趣味园艺、素质拓展等活动,使从幼儿到耄耋老人在内的庞大群体,都能在体验中学到科技知识和植物栽植等技术,而且锻炼身心、舒缓压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正因科普花园系列活动丰富有趣,中科院北京植物园已成为香山地区多个社区、不少中小学校以及社会团体的定点活动基地。由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跨越千年”、森林水循环、科学植树造林模型等科普活动资源包,以及由科研成果开发的《探索植物实践手册》、《<国花与市花>教师、学生实践指导手册》等资源,在活动开展和完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地简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是于1955年在俞德浚院士等老一辈植物学家倡导下,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选址建成的,它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植物园中较早的一个。
植物园规划面积119公顷,现有土地面积74公顷,其中展览区20.7公顷,试验地17.2公顷,展览温室1820平方米,试验温室3000平方米。已建成树木园、宿根花卉园、月季园、牡丹园、本草园、紫薇园、野生果树资源区、环保植物区、水生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等10余个展区和展室。园内栽培植物近5 000种(含品种),其中乔灌木约2000种,热带、亚热带植物1000余种,花卉近500种(含品种),果树、芳香、油料、中草药、水生等植物1500余种。种子标本室收集种子标本75000余号,22500余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并与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0多个单位有植物种子交换关系。
植物园在科普宣传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每年接待游人约20万人次,是北京和外地部分专业院校以及中小学校的定点实习或学习单位,被首批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淀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同时是北京市和海淀区旅游局的定点旅游单位。
(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