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厌学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地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社会上各种利诱冲击着大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造成“厌学”;现代教学模式单一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导致“厌学”;家庭教育不当,学生自控制能力不强、抗挫能力弱易促使学生“厌学”。针对以上现象,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效教学体制,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逐渐消除大学生的厌学情绪。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厌学原因 厌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03-02
什么是厌学?学生讨厌学习,对待课业活动消极怠惰,或者虽费尽力气效果却很差,这种学生厌烦学习的情绪体验称为“厌学”[1]。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 大学生厌学现象
1.1 盲目被动学习型
这类大学生的特点是能坚持正常学习,但是对于知识不是积极主动的获取而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而是来自于外部的某种原因,例如被考试的杠杆所驱使,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部分人平时能坚持听课学习,完成作业,把学校和老师规定的硬性学习任务完成,但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采用实用主义的学习方式,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因此,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积极主动状态,对学习总是采取一种应付态度。
1.2 不思进取厌学型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从表面上看,虽然也能坚持正常的上课和学习,但是这些人在课堂上根本不是认真的获取知识,上课精神不集中,课堂上散漫。表现好的在课堂上看外语、做作业,表现不好的在课堂上看小说,看娱乐性、消遣性课外读物。要么带着MP3、MP4听音乐,要么在课桌里玩手机,要么就睡大觉。
1.3 经常逃学型
这类大学生读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文凭,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一些人由于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把握大学的学习特点,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自尊心、自信心极易受挫,受挫后对学习失去兴趣,索性放弃学习,患有严重的厌学综合症,整日以寝室为家,玩游戏、无所事事,把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玩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上,以至荒废学业。
2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2.1 从社会方面来看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改革的深化,也引起了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变化。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西文化的融合,在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一些负面影响,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诚信不足等不良倾向,导致整个社会急功近利风气蔓延,投机心理滋长,致使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热情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其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走进社会,并普遍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它一方面促使文化交流的手段更加现代化,传播文化更加迅速化,对获取知识、检索资料、关注时事、了解新闻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中,部分学生上网成瘾,部分学生迷失学习和生活方向,降低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
2.2 从学生自身来看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远大理想,把大学视为人生理想的终点站而放弃追求,因而缺乏学习的内驱动力。不能跟住老师的学习进度,对所学专业课提不起兴趣,一旦课业落下,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进而“厌学”。加上大学的自控能力很差,在一些不良学风的影响下,最终演变成厌学者,从而导致不良学风的恶性化。
2.3 现代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我国现代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目前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过度强调理论性,轻视实践性。在教学上,学习内容缺乏灵活性,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对技能、品质、素质的提高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个别教师本身素质不是很高,不能很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疲倦心理,进而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校和学习。
2.4 家庭教育的不当也是大学生厌学的原因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庭教育的不当又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摇篮。个别家长将孩子寄托老人抚养,孩子缺少父爱母爱,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没有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倦学习;社会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对孩子缺少正确的人生引导,使孩子身心造成很大伤害,使学生感到自卑、压抑,对生活失去信心,更无心学习;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教育时主观性较强,过分限制子女的言行。有些家长认为某专业就业前景好,强迫子女学习该专业,而忽略其真正兴趣和其性格更适合什么专业,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引发子女产生厌学心理。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学习兴趣。
3 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3.1 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制
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通过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开放实验室,加强以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为在校学生学习创造能动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2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是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风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一定要明确学生政工干部的职责,加强考核,建立约束、监督、激励机制,鼓励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重点关注家庭贫困等弱势群体,讲究方法注重效果,有针对性的做思想工作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责任感。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进修、学历进修或出国深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还可以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下基层实习,充实他们的实践知识,锻炼其动手能力。
3.3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
实践证明,大学生成功、高效的学习都伴随着强烈的理想动机,理想层次越高,抱负越大,学习的内动力就越强。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真正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树立一种勤奋、严谨、拼搏、创新的良好学风。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使命,帮助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理想,牢记自身的责任,珍惜大好时光,提升自我价值,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3.4 注重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就是将来能找一个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首先,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其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转变观念,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因此就业指导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
总之,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对知识的重视,也需要学校完善其教育教学体系,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意识,社会改善教育环境,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45.
[2] 颜伟,大学生厌学的危害[J].中国教育导刊,2004,(12).
[3] 张军,大学生厌学心理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 张祯衡,浅谈学习兴趣及其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55-56.
[5] 杨涛.如何做好大学生入学阶段的管理工作[J].零陵学院学报,2003(1).
[6] 陈卫东.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2003.6.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厌学原因 厌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03-02
什么是厌学?学生讨厌学习,对待课业活动消极怠惰,或者虽费尽力气效果却很差,这种学生厌烦学习的情绪体验称为“厌学”[1]。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 大学生厌学现象
1.1 盲目被动学习型
这类大学生的特点是能坚持正常学习,但是对于知识不是积极主动的获取而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而是来自于外部的某种原因,例如被考试的杠杆所驱使,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部分人平时能坚持听课学习,完成作业,把学校和老师规定的硬性学习任务完成,但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采用实用主义的学习方式,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因此,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积极主动状态,对学习总是采取一种应付态度。
1.2 不思进取厌学型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从表面上看,虽然也能坚持正常的上课和学习,但是这些人在课堂上根本不是认真的获取知识,上课精神不集中,课堂上散漫。表现好的在课堂上看外语、做作业,表现不好的在课堂上看小说,看娱乐性、消遣性课外读物。要么带着MP3、MP4听音乐,要么在课桌里玩手机,要么就睡大觉。
1.3 经常逃学型
这类大学生读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文凭,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一些人由于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把握大学的学习特点,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自尊心、自信心极易受挫,受挫后对学习失去兴趣,索性放弃学习,患有严重的厌学综合症,整日以寝室为家,玩游戏、无所事事,把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玩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上,以至荒废学业。
2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2.1 从社会方面来看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改革的深化,也引起了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变化。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西文化的融合,在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一些负面影响,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诚信不足等不良倾向,导致整个社会急功近利风气蔓延,投机心理滋长,致使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热情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其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走进社会,并普遍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它一方面促使文化交流的手段更加现代化,传播文化更加迅速化,对获取知识、检索资料、关注时事、了解新闻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中,部分学生上网成瘾,部分学生迷失学习和生活方向,降低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
2.2 从学生自身来看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远大理想,把大学视为人生理想的终点站而放弃追求,因而缺乏学习的内驱动力。不能跟住老师的学习进度,对所学专业课提不起兴趣,一旦课业落下,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进而“厌学”。加上大学的自控能力很差,在一些不良学风的影响下,最终演变成厌学者,从而导致不良学风的恶性化。
2.3 现代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我国现代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目前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过度强调理论性,轻视实践性。在教学上,学习内容缺乏灵活性,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对技能、品质、素质的提高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个别教师本身素质不是很高,不能很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疲倦心理,进而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校和学习。
2.4 家庭教育的不当也是大学生厌学的原因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庭教育的不当又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摇篮。个别家长将孩子寄托老人抚养,孩子缺少父爱母爱,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没有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倦学习;社会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对孩子缺少正确的人生引导,使孩子身心造成很大伤害,使学生感到自卑、压抑,对生活失去信心,更无心学习;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教育时主观性较强,过分限制子女的言行。有些家长认为某专业就业前景好,强迫子女学习该专业,而忽略其真正兴趣和其性格更适合什么专业,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引发子女产生厌学心理。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学习兴趣。
3 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3.1 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制
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通过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开放实验室,加强以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为在校学生学习创造能动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2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是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风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一定要明确学生政工干部的职责,加强考核,建立约束、监督、激励机制,鼓励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重点关注家庭贫困等弱势群体,讲究方法注重效果,有针对性的做思想工作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责任感。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进修、学历进修或出国深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还可以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下基层实习,充实他们的实践知识,锻炼其动手能力。
3.3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
实践证明,大学生成功、高效的学习都伴随着强烈的理想动机,理想层次越高,抱负越大,学习的内动力就越强。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真正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树立一种勤奋、严谨、拼搏、创新的良好学风。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使命,帮助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理想,牢记自身的责任,珍惜大好时光,提升自我价值,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3.4 注重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就是将来能找一个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首先,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其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转变观念,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因此就业指导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
总之,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对知识的重视,也需要学校完善其教育教学体系,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意识,社会改善教育环境,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45.
[2] 颜伟,大学生厌学的危害[J].中国教育导刊,2004,(12).
[3] 张军,大学生厌学心理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 张祯衡,浅谈学习兴趣及其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55-56.
[5] 杨涛.如何做好大学生入学阶段的管理工作[J].零陵学院学报,2003(1).
[6] 陈卫东.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