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作,它像一幅水墨画,展示了故都的秋景。不仅如此,我们只有走进画中,才能理解郁达夫挥毫泼墨时的独特情愫。在这里,感性的色彩和理性的情愫达到完美的交融。让我们在作家独特的视角中,充满情趣的景物中,富有情味的人物中,去分享他的清静,感受他的苦闷。
首先,独特的视角缘于情思。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不在宫殿园林之中,是这里感受不到秋味?当然不是。客观上,人流的喧嚣冲淡了浓浓的秋味,亭榭的浮华掩盖了浓浓的秋色。主观上,缘于作者的情思,因为“情”是文学创作的缘始,正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在革命处于低潮之时,退缩隐遁,迁居杭州,过着离群索居,闲适安逸的生活,当然这种闲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闲适,作为乱世中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民族危亡带给的苦闷与彷徨,為了排遣内心的忧虑,寄情山水,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故都胜景无法与作者萧索、落寞的心境达到融合。其实,我们纵观郁达夫的一生,也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充满了忧郁、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恐惧和对昨天的不堪回首。这样的心境,热闹、喧嚣、 浮华的宫殿园林怎能感召他?
那么,他将视角转向哪里?从文章3—11段可以看出。他将视角转向了民宅庭院、寻常巷陌、雨后斜桥、屋角墙头,这样的视角选择,第一使人深切地感受到秋意之于北京,是无处不在的,要想玩味这份赏赐,拭目可得。第二,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以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视角在体察故都之秋,表现出他的平民倾向。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这些地方既体现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色,又准确地传达出他内心的闲适、宁静,淡淡的悲哀。
其次,景物描写充满了情趣。其实散文是最显“个人性”的文体,读者可以从散文中见出作者的情趣,可以感受到他对世事人生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从而给读者一种深深的启迪,所以散文中的情景理趣互为依存,完美交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就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思是作家应根据主体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客体,同时,所选择的客体应具有与主体表达所需的相应物理,只有物之貌与心之理相谐相融,互为表里,方能使主客体融为一体。
所以“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哀弱的残声、凉风秋雨、枣子树”自然走进了作者的视野,他凭借这些有声有色的景物,“构绘”了北国之秋的特色,更准确地体现了自己的情趣。如: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在这一段景物描写中,“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正是北国之秋的明净高爽,天无纤尘。忽然,鸽群盘旋飞鸣而过,陪衬之下,天空更显广阔、明净,这应该是北国的特色。同时,有心情“看天色,听飞声,细数日光,静对蓝朵”的人,应该是恬静,闲适之人。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认为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从美学角度看,红属暖色,代表兴奋、热烈,紫黑蓝白属冷色,代表悲愤、忧愁,而紫黑过于浓重,只有蓝白代表着一种淡淡的忧思,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闲适之余,不免有淡淡的哀愁。整个画面完全笼上了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可见作者已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景物描写充满了情趣。
最后,人物刻画富有情味。完美的画应该是人、物、景的和谐统一,缺少人的图画,不只缺少生机,更使景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物以人为依托,来展示自己的色彩,否则徒自显现有何意义,所以“都市闲人”又一次诠释了作者的情愫。他们的表现是“咬着烟管,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回答着”,其中蕴含的情味不正是作者悠闲的心志?再细细品味他们的互答: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细细玩味“唉、了、吗、啦”四字,蕴含着一种惋惜、悲凉,准确地传达着作者的心声,所以人物的自然走入,无疑是“锦上添花”。
总之,人、物、景、情达到完美的融合,既向世人展示着北国之秋的特色,又传达着作者内心的闲适、恬静和淡淡的悲凉,正所谓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将作者复杂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独特的视角缘于情思。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不在宫殿园林之中,是这里感受不到秋味?当然不是。客观上,人流的喧嚣冲淡了浓浓的秋味,亭榭的浮华掩盖了浓浓的秋色。主观上,缘于作者的情思,因为“情”是文学创作的缘始,正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在革命处于低潮之时,退缩隐遁,迁居杭州,过着离群索居,闲适安逸的生活,当然这种闲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闲适,作为乱世中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民族危亡带给的苦闷与彷徨,為了排遣内心的忧虑,寄情山水,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故都胜景无法与作者萧索、落寞的心境达到融合。其实,我们纵观郁达夫的一生,也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充满了忧郁、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恐惧和对昨天的不堪回首。这样的心境,热闹、喧嚣、 浮华的宫殿园林怎能感召他?
那么,他将视角转向哪里?从文章3—11段可以看出。他将视角转向了民宅庭院、寻常巷陌、雨后斜桥、屋角墙头,这样的视角选择,第一使人深切地感受到秋意之于北京,是无处不在的,要想玩味这份赏赐,拭目可得。第二,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以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视角在体察故都之秋,表现出他的平民倾向。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这些地方既体现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色,又准确地传达出他内心的闲适、宁静,淡淡的悲哀。
其次,景物描写充满了情趣。其实散文是最显“个人性”的文体,读者可以从散文中见出作者的情趣,可以感受到他对世事人生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从而给读者一种深深的启迪,所以散文中的情景理趣互为依存,完美交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就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思是作家应根据主体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客体,同时,所选择的客体应具有与主体表达所需的相应物理,只有物之貌与心之理相谐相融,互为表里,方能使主客体融为一体。
所以“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哀弱的残声、凉风秋雨、枣子树”自然走进了作者的视野,他凭借这些有声有色的景物,“构绘”了北国之秋的特色,更准确地体现了自己的情趣。如: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在这一段景物描写中,“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正是北国之秋的明净高爽,天无纤尘。忽然,鸽群盘旋飞鸣而过,陪衬之下,天空更显广阔、明净,这应该是北国的特色。同时,有心情“看天色,听飞声,细数日光,静对蓝朵”的人,应该是恬静,闲适之人。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认为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从美学角度看,红属暖色,代表兴奋、热烈,紫黑蓝白属冷色,代表悲愤、忧愁,而紫黑过于浓重,只有蓝白代表着一种淡淡的忧思,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闲适之余,不免有淡淡的哀愁。整个画面完全笼上了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可见作者已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景物描写充满了情趣。
最后,人物刻画富有情味。完美的画应该是人、物、景的和谐统一,缺少人的图画,不只缺少生机,更使景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物以人为依托,来展示自己的色彩,否则徒自显现有何意义,所以“都市闲人”又一次诠释了作者的情愫。他们的表现是“咬着烟管,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回答着”,其中蕴含的情味不正是作者悠闲的心志?再细细品味他们的互答: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细细玩味“唉、了、吗、啦”四字,蕴含着一种惋惜、悲凉,准确地传达着作者的心声,所以人物的自然走入,无疑是“锦上添花”。
总之,人、物、景、情达到完美的融合,既向世人展示着北国之秋的特色,又传达着作者内心的闲适、恬静和淡淡的悲凉,正所谓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将作者复杂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