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听、说、读、写犹如四颗珍珠贯穿在语文学习始末,听的是名家经典的佳作,听的是老师循循善诱的引领,听的也是同学们的感悟与解读;说就是表达,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读则关乎语感,任何一种语言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感的培养,以“语言”为纽带,串联起听、说、读、写这四颗珍珠,整个语文课堂就能灼灼生辉。
【关 键 词】 语言;串联;听说读写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文课堂是学生接受文学的根据地,只有在这里完成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有希望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这块根据地上实施听、说、读、写的策略,以期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呢?以语言为纽带串联这四大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朱光潜说过,“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语言与思想就如同一张纸的两面是不可剥离的,所以应牢牢地抓住“语言”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听、说、读、写就犹如四颗珍珠贯穿在学习始末,听的是名家经典的佳作,听的是老师循循善诱的引领,听的是同学们的感悟与解读;说就是表达,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及时的零碎感悟,也可以是课后的长篇大论;读就关乎语感,任何一种语言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感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写是四大能力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语文学习的实践运用。如何以课堂为阵地,在语文课堂中实施“语言”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教师的“说”,引领学生的“听”
教师语言,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为“说”,“说”什么,怎样“说”才能起到引领作用呢?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而语文老师的语言更应该于润物无声处滋润学生心田,如春风化雨般抚慰孩子心灵。精彩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像演员一样在朗读中或哭或笑,但他又不是演员,因为演员用的是技巧,老师用的是心,全身心的与作品共鸣,全身心的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语文教学离不开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教师首先要重情感、有激情,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学生一起共享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语文课堂传递的是语言,流动的却是情感。
另外,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形象生动的再现。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可以驱除学习的疲劳,引发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记忆,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课堂上“说”出智慧,“说”出魅力,学生才会“听”的有趣,“听”的有效。
二、重点研讨环节应突出学生的“说”
语文各类文体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探讨的环节,这一环节落实的主要是学生的“说”。在引导学生品析经典范文的同时,感受语言,体会并说出作者的用语之妙。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可以在赏析环节说出:“短短十八个字,九个名词的连缀使用让人感到的却是一种辽阔的意境,用字洗练,意蕴却深远。”其实语言的表现力还在于情商,情商高,才能有思维的形象性,才能让语言文字更有表现力。在课堂上实现“说”的可能性,锻炼“说”的能力,语言表述就是纽带。
三、“读”应该贯穿语文学习始末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因为语言文字往往包含着很大的文章,离开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读,单凭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解,学生能学到的只是皮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始终关注学生读出来的“语言”,提升学生写出来的“语言”才能落到实处。
四、“写”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我让学生着重练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中,我让学生对其中写景的句子进行扩写,并加入想象。学生不仅写出小石潭的美景,同时想象出鸟鸣、蓝天、白云、山间绽放的野花以及水中鱼虾相戏等有趣情景。课堂上的练习还可以是说的方式、品的方式、评的方式等。如文言中优美的凝练的写景的句子除了让学生写,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优美句子也可以让学生以备注的方式品一品;或展示几个学生的细节描写,让其他孩子评一評。课堂练习可以形式多样,但必须有方法指导且针对性强,还要有评价。
总之,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这根纽带,听、说、读、写这四颗珍珠还须以它来串联,整个语文课堂才会灼灼生辉。
【参考文献】
[1] 钟镇城. 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M]. 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2] 《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编委会. 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论集[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3] 戴卫平. 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关 键 词】 语言;串联;听说读写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文课堂是学生接受文学的根据地,只有在这里完成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有希望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这块根据地上实施听、说、读、写的策略,以期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呢?以语言为纽带串联这四大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朱光潜说过,“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语言与思想就如同一张纸的两面是不可剥离的,所以应牢牢地抓住“语言”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听、说、读、写就犹如四颗珍珠贯穿在学习始末,听的是名家经典的佳作,听的是老师循循善诱的引领,听的是同学们的感悟与解读;说就是表达,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及时的零碎感悟,也可以是课后的长篇大论;读就关乎语感,任何一种语言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感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写是四大能力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语文学习的实践运用。如何以课堂为阵地,在语文课堂中实施“语言”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教师的“说”,引领学生的“听”
教师语言,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为“说”,“说”什么,怎样“说”才能起到引领作用呢?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而语文老师的语言更应该于润物无声处滋润学生心田,如春风化雨般抚慰孩子心灵。精彩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像演员一样在朗读中或哭或笑,但他又不是演员,因为演员用的是技巧,老师用的是心,全身心的与作品共鸣,全身心的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语文教学离不开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教师首先要重情感、有激情,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学生一起共享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语文课堂传递的是语言,流动的却是情感。
另外,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形象生动的再现。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可以驱除学习的疲劳,引发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记忆,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课堂上“说”出智慧,“说”出魅力,学生才会“听”的有趣,“听”的有效。
二、重点研讨环节应突出学生的“说”
语文各类文体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探讨的环节,这一环节落实的主要是学生的“说”。在引导学生品析经典范文的同时,感受语言,体会并说出作者的用语之妙。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可以在赏析环节说出:“短短十八个字,九个名词的连缀使用让人感到的却是一种辽阔的意境,用字洗练,意蕴却深远。”其实语言的表现力还在于情商,情商高,才能有思维的形象性,才能让语言文字更有表现力。在课堂上实现“说”的可能性,锻炼“说”的能力,语言表述就是纽带。
三、“读”应该贯穿语文学习始末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因为语言文字往往包含着很大的文章,离开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读,单凭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解,学生能学到的只是皮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始终关注学生读出来的“语言”,提升学生写出来的“语言”才能落到实处。
四、“写”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我让学生着重练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中,我让学生对其中写景的句子进行扩写,并加入想象。学生不仅写出小石潭的美景,同时想象出鸟鸣、蓝天、白云、山间绽放的野花以及水中鱼虾相戏等有趣情景。课堂上的练习还可以是说的方式、品的方式、评的方式等。如文言中优美的凝练的写景的句子除了让学生写,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优美句子也可以让学生以备注的方式品一品;或展示几个学生的细节描写,让其他孩子评一評。课堂练习可以形式多样,但必须有方法指导且针对性强,还要有评价。
总之,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这根纽带,听、说、读、写这四颗珍珠还须以它来串联,整个语文课堂才会灼灼生辉。
【参考文献】
[1] 钟镇城. 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M]. 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2] 《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编委会. 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论集[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3] 戴卫平. 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