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一环的语文课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面对海量、方便、可供利用的网络资源,师生关系变得平等和谐,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一套稳定而又灵活的教学机制是迫切需要的。研究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语文课程的总体发展过程,以便能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时突破创新,达到基础教育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目标。
关键词:信息时代 课程目标 网络资源 语文教学
一、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要求
2001年和2012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具体来说,信息时代的语文课程目标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课程目标应该具有艺术性
我国语文教育早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高不可攀的课程,在信息时代经济和科技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已然实现了“大众化”。现在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性。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多媒体表达与文本表达一样普遍,这种方式使语文教育目标也染上了艺术色彩,而且生活富足的现代人急切需要审美教育。例如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提高想象力是教学的一大目标。提出一个故事开端“曾几何时”让学生每人一句接续故事,注意小说要素学习。最后利用幻灯片展示,有身临其境的体会,有绘声绘色的描写;高年级的学生需要欣赏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诗歌的配乐朗诵也是艺术性的体现;还有综合性学习中跨学科的任务目标,如黑板报等图文表达方式也能体现。
(二)语文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教学对象的个体性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语文教学应当注重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且信息技术为真实性和人性化提供了条件,现在高科技使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这有利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学用一体化。反过来,学为所用的理念对比过去的知识灌输更加强调语文课程必须要考虑生活中个人间的差异性。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目标不再整齐划一,而是承认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从大的方面看,“一纲多本”发展成为“多纲多本”,要以学生知识基础与情感体验、生活经历为基础。具体的教学目标也不再是师生被动完成的任务,而是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自己的潜力确定自己学习目标,学生主动争取有所收获。正符合“杰出人才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是找对了突破口”之要求。另外,针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人文精神的缺乏,语文课程需要充分开展针对个体的教学活动,关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二、信息时代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
语文教学模式在信息时代也有不少变革,改变了教师单向传授的局面,现在已是师生、生生之间交互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呈现两个趋势:网络化和多媒体化。在语文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也已经成为运用十分普遍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巧妙整合进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再现真实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心理动力的源泉,是学习的根本,是开发智力的关键。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的兴趣贯穿课堂的始终,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观察、等待、探究和行动。而多媒体一些丰富多彩的优美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能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在教师带领、指引下,让学生感受到实物的再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自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也就有了。如《桂林山水》一课,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无法从文字中获得亲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一人之力似乎也颇显费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片段,把那清澈碧绿的漓江水、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顿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刺激了他们的视听感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他们创设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因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把课堂学习变成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赋予学生无穷的想象或联想,为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获得感性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这个强大的信息载体为学生展现了另一片天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汲取营养,自主地选择需要的相关信息,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那些难以言表的意境,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知识难点,克服思维障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周总理生活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一些学生连周恩来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周总理为什么使人“难忘”?如何理解周總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老百姓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这个情感重点?笔者认为首先要走近那个时代、走近周总理。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和一些小故事,然后在课堂中大家一起交流。他们踊跃发言,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说教。有了这个环节,本课的情感目标自然不攻而破,以“情”为契机,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获得良好的效果。准确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突出学习、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在大脑中形成感性认识,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思维和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层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能让学生身心投入,多媒体的画面、音响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的思想不再受限制,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尤其适用于综合性学习课。如《探索月球奥秘》,教师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食、潮汐等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搜索成果。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等各种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
不可否认以上为多媒体教学开展的教学活动会在适当时候体现其价值,然而我们仍要警惕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隐患。因此,要上好多媒体课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紧扣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第二,适度使用,以学生为主。
结语: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符合这个总体目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网络等多媒体传递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我们利用。语文课程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实现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关键是教师如何在服从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理解新课程,接受新的课程理念,进而把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一堂堂高效的语文课。现在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求“学会”,而应该追求“会学”,重结果,更要重过程。热闹有余引导不足的问题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体现不出新的课程理念的要义。
参考文献:
[1]陈扬东.信息时代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基础教育研究,2007,(12).
[2]顾勇.信息时代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J],文化教育,2011,(35).
[3]韩雪屏.语文课程与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彭玮.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王林发.新课程语文教材教法[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6]邢岩梅.走进新课程标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7]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信息时代 课程目标 网络资源 语文教学
一、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要求
2001年和2012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具体来说,信息时代的语文课程目标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课程目标应该具有艺术性
我国语文教育早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高不可攀的课程,在信息时代经济和科技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已然实现了“大众化”。现在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性。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多媒体表达与文本表达一样普遍,这种方式使语文教育目标也染上了艺术色彩,而且生活富足的现代人急切需要审美教育。例如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提高想象力是教学的一大目标。提出一个故事开端“曾几何时”让学生每人一句接续故事,注意小说要素学习。最后利用幻灯片展示,有身临其境的体会,有绘声绘色的描写;高年级的学生需要欣赏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诗歌的配乐朗诵也是艺术性的体现;还有综合性学习中跨学科的任务目标,如黑板报等图文表达方式也能体现。
(二)语文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教学对象的个体性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语文教学应当注重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且信息技术为真实性和人性化提供了条件,现在高科技使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这有利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学用一体化。反过来,学为所用的理念对比过去的知识灌输更加强调语文课程必须要考虑生活中个人间的差异性。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目标不再整齐划一,而是承认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从大的方面看,“一纲多本”发展成为“多纲多本”,要以学生知识基础与情感体验、生活经历为基础。具体的教学目标也不再是师生被动完成的任务,而是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自己的潜力确定自己学习目标,学生主动争取有所收获。正符合“杰出人才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是找对了突破口”之要求。另外,针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人文精神的缺乏,语文课程需要充分开展针对个体的教学活动,关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二、信息时代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
语文教学模式在信息时代也有不少变革,改变了教师单向传授的局面,现在已是师生、生生之间交互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呈现两个趋势:网络化和多媒体化。在语文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也已经成为运用十分普遍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巧妙整合进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再现真实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心理动力的源泉,是学习的根本,是开发智力的关键。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的兴趣贯穿课堂的始终,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观察、等待、探究和行动。而多媒体一些丰富多彩的优美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能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在教师带领、指引下,让学生感受到实物的再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自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也就有了。如《桂林山水》一课,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无法从文字中获得亲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一人之力似乎也颇显费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片段,把那清澈碧绿的漓江水、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顿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刺激了他们的视听感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他们创设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因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把课堂学习变成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赋予学生无穷的想象或联想,为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获得感性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这个强大的信息载体为学生展现了另一片天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汲取营养,自主地选择需要的相关信息,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那些难以言表的意境,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知识难点,克服思维障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周总理生活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一些学生连周恩来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周总理为什么使人“难忘”?如何理解周總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老百姓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这个情感重点?笔者认为首先要走近那个时代、走近周总理。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和一些小故事,然后在课堂中大家一起交流。他们踊跃发言,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说教。有了这个环节,本课的情感目标自然不攻而破,以“情”为契机,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获得良好的效果。准确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突出学习、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在大脑中形成感性认识,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思维和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层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能让学生身心投入,多媒体的画面、音响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的思想不再受限制,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尤其适用于综合性学习课。如《探索月球奥秘》,教师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食、潮汐等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搜索成果。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等各种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
不可否认以上为多媒体教学开展的教学活动会在适当时候体现其价值,然而我们仍要警惕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隐患。因此,要上好多媒体课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紧扣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第二,适度使用,以学生为主。
结语: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符合这个总体目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网络等多媒体传递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我们利用。语文课程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实现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关键是教师如何在服从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理解新课程,接受新的课程理念,进而把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一堂堂高效的语文课。现在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求“学会”,而应该追求“会学”,重结果,更要重过程。热闹有余引导不足的问题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体现不出新的课程理念的要义。
参考文献:
[1]陈扬东.信息时代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基础教育研究,2007,(12).
[2]顾勇.信息时代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J],文化教育,2011,(35).
[3]韩雪屏.语文课程与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彭玮.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王林发.新课程语文教材教法[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6]邢岩梅.走进新课程标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7]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