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今年来的高考作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作文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提升学生作文的思想性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多元化解读文本教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教师打着接受美学的观点放纵学生的所谓创新,导致教材文本意义的解读在泛滥中贬值。"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对语文课本往往是"学而不思",读本更是"视为草芥"。老师不妨指引帮助学生多多挖掘,拓展文本。比如在讲解关于"孝顺"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联想到词典上"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的解释,联想到毕淑敏的文章《 孝心无价》 中的抒情,联想到儒家经典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教导,联想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古语,联想到《 二十四孝》 中的黄庭坚涤亲溺器、朱寿昌弃宫寻母、皮黔娄尝粪忧心等故事。"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是"孝顺",为什么儒家经典能把"孝顺"推广到极致?原来在"孝顺"的背后,上演着权力意志和利益追逐的游戏,统治者使用这一伎俩,以达到维护自己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今天的学生,对"孝顺"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父母听话顺从的层次上,而应赋予它新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迫求,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意义。如此深入广泛地展开联想和独到分析,定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感。
二、理性化分析经典作品
教科书编者对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意义的诠释是各种专业、学术共同体成员反复切磋、交流的结果。
比如,长期以来,诸葛亮就是作为智者的形象存在与全体国民心中。虽然有史料证明诸葛亮并非如此,鲁迅先生也曾评价说:诸葛亮"智而近乎妖"。但是我们学生所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前者,这就直接影响到"街亭之失"谁之过的认识上。大家都把这个过错一边倒地推在马谡身上。事实上,马谡固然有错,但诸葛亮作为主帅过错更大。这从小说中的描写和通过正常的逻辑分析都可以得出,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避而不解,却教会学生无条件崇拜这个神话了的人物而放弃了自己的思想。诸葛亮之错错在用人不当。明明知道街亭干系重大,而马谡虽饱读经书却从未带兵作为主将;马谡轻敌意之言表,他宁可用立军令状和派王平相助的方式来弥补也不换将,生死决战的重大关头他居然冒这样重大的风险,实在不合智者的形象。那么孔明为什么非用马谡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诸葛亮因个人感情的亲疏来任人的一面了。这才是对诸葛亮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些认识难度并不高,学生自己根据文本都能分析出来,进而享受到思考的快乐。
三、理性化关注生活
我们的生活五光十色丰富多采,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信息,但就如苏格拉底所说:"不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经历的。"多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你会发现有很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很有必要去理性地思考的。截取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或提出一些理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要求他们拿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理性化思维。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在一演讲中说:"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靠懒人来支撑的。"你如何看待呢?再如:青年学生正处于叛逆期, 你如何看待这个"叛逆"呢?包括我们生活中出现的"超女现象""山寨文化",对奥运会"海外兵团"的看法等等,其实都是极具思考价值的着力点。
四、尊重个性化创作
学生的写作个性写作就像一条自由的河流,它孕育着大自然的情感,一路上餐风沐雨,最后奔向激情的大海。这条河流一旦受阻,就极可能引发"洪水泛滥。在实际写作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因为自己的好恶,有意无意地阻塞了这条河流的自然流畅,从而使河两岸独特而美妙的风光荡然无存。于是,学生的写作主动性渐渐地被消磨,想象力扭曲逐渐钝化,悟性被泯灭,灵性被扼杀,意志被消磨,情感被冻结,原本可以对事物进行的最深刻最美妙最富有个性的精神体验也就无法表现了。
比如,有一名学生在写《我的爸爸》时,叙述了爸爸自从下岗后整日喝酒,意志消沉,脾气暴躁,无所事事,对"我"的学习也不再过问,对妈妈的劝解总是恶语相对,甚至还动手打妈妈,家庭的生活气氛十分压抑。作者在文中甚至说出了"我"恨爸爸的心里话。学生之所以这样去写,一方面是个性化情感的真实流露,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师的信任。教师应借此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进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学生分析"爸爸"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爸爸"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这样的帮助,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充满了人文关怀,效果自然会很好。教师如果仅从"感恩"、"理解"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只能写父亲好的一面,那么这样的指导无疑就是否定真实,抹杀个性,说到底是不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真情,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
个性化创作,也就是主张文中有"我"的写作。文中有"我"就是要表露自我真情,写出独到感悟,表达独立见解,张扬语言个性。叙事类文章中有"我"的存在,则文章情真事真,富有感染力。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叙事类散文都是至情至性的有"我"之作,正因为有了"我"的独到感悟和体味,这些文章才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总而言之,要提升学生作文的思想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向生活靠拢,体会生活,在头脑中保持着思索生活和想要获取思想的强烈期待,并把它融入到自己接触的生活中,这样才能真做到"言为心声",让每个作文题都能让学生借之使自己情感喷薄而出。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2]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一、多元化解读文本教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教师打着接受美学的观点放纵学生的所谓创新,导致教材文本意义的解读在泛滥中贬值。"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对语文课本往往是"学而不思",读本更是"视为草芥"。老师不妨指引帮助学生多多挖掘,拓展文本。比如在讲解关于"孝顺"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联想到词典上"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的解释,联想到毕淑敏的文章《 孝心无价》 中的抒情,联想到儒家经典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教导,联想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古语,联想到《 二十四孝》 中的黄庭坚涤亲溺器、朱寿昌弃宫寻母、皮黔娄尝粪忧心等故事。"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是"孝顺",为什么儒家经典能把"孝顺"推广到极致?原来在"孝顺"的背后,上演着权力意志和利益追逐的游戏,统治者使用这一伎俩,以达到维护自己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今天的学生,对"孝顺"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父母听话顺从的层次上,而应赋予它新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迫求,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意义。如此深入广泛地展开联想和独到分析,定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感。
二、理性化分析经典作品
教科书编者对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意义的诠释是各种专业、学术共同体成员反复切磋、交流的结果。
比如,长期以来,诸葛亮就是作为智者的形象存在与全体国民心中。虽然有史料证明诸葛亮并非如此,鲁迅先生也曾评价说:诸葛亮"智而近乎妖"。但是我们学生所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前者,这就直接影响到"街亭之失"谁之过的认识上。大家都把这个过错一边倒地推在马谡身上。事实上,马谡固然有错,但诸葛亮作为主帅过错更大。这从小说中的描写和通过正常的逻辑分析都可以得出,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避而不解,却教会学生无条件崇拜这个神话了的人物而放弃了自己的思想。诸葛亮之错错在用人不当。明明知道街亭干系重大,而马谡虽饱读经书却从未带兵作为主将;马谡轻敌意之言表,他宁可用立军令状和派王平相助的方式来弥补也不换将,生死决战的重大关头他居然冒这样重大的风险,实在不合智者的形象。那么孔明为什么非用马谡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诸葛亮因个人感情的亲疏来任人的一面了。这才是对诸葛亮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些认识难度并不高,学生自己根据文本都能分析出来,进而享受到思考的快乐。
三、理性化关注生活
我们的生活五光十色丰富多采,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信息,但就如苏格拉底所说:"不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经历的。"多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你会发现有很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很有必要去理性地思考的。截取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或提出一些理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要求他们拿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理性化思维。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在一演讲中说:"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靠懒人来支撑的。"你如何看待呢?再如:青年学生正处于叛逆期, 你如何看待这个"叛逆"呢?包括我们生活中出现的"超女现象""山寨文化",对奥运会"海外兵团"的看法等等,其实都是极具思考价值的着力点。
四、尊重个性化创作
学生的写作个性写作就像一条自由的河流,它孕育着大自然的情感,一路上餐风沐雨,最后奔向激情的大海。这条河流一旦受阻,就极可能引发"洪水泛滥。在实际写作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因为自己的好恶,有意无意地阻塞了这条河流的自然流畅,从而使河两岸独特而美妙的风光荡然无存。于是,学生的写作主动性渐渐地被消磨,想象力扭曲逐渐钝化,悟性被泯灭,灵性被扼杀,意志被消磨,情感被冻结,原本可以对事物进行的最深刻最美妙最富有个性的精神体验也就无法表现了。
比如,有一名学生在写《我的爸爸》时,叙述了爸爸自从下岗后整日喝酒,意志消沉,脾气暴躁,无所事事,对"我"的学习也不再过问,对妈妈的劝解总是恶语相对,甚至还动手打妈妈,家庭的生活气氛十分压抑。作者在文中甚至说出了"我"恨爸爸的心里话。学生之所以这样去写,一方面是个性化情感的真实流露,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师的信任。教师应借此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进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学生分析"爸爸"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爸爸"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这样的帮助,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充满了人文关怀,效果自然会很好。教师如果仅从"感恩"、"理解"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只能写父亲好的一面,那么这样的指导无疑就是否定真实,抹杀个性,说到底是不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真情,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
个性化创作,也就是主张文中有"我"的写作。文中有"我"就是要表露自我真情,写出独到感悟,表达独立见解,张扬语言个性。叙事类文章中有"我"的存在,则文章情真事真,富有感染力。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叙事类散文都是至情至性的有"我"之作,正因为有了"我"的独到感悟和体味,这些文章才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总而言之,要提升学生作文的思想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向生活靠拢,体会生活,在头脑中保持着思索生活和想要获取思想的强烈期待,并把它融入到自己接触的生活中,这样才能真做到"言为心声",让每个作文题都能让学生借之使自己情感喷薄而出。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2]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