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国际化、医学模式转变带来的挑战。更新观念和培养创新心理素质是基本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医学生 素质教育 观念 创新心理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事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医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1.知识经济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而言,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个体的精神风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品质直接控制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着活动能量的释放,对增进人的生理机能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促进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只有遵循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有效。就行为主体而言,个体的外在行为受其多种心理因素支配,心理素质对个体的整个行为模式以及一生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提高心理素质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充满激烈竞争和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2.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培养能够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所需要的、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发展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1]。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WFME(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1999年制定了关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对高等医学人才素质的标准提出了新要求,以学生毕业后所具备的初步的能力为例,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基础生物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对于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要求。新的竞争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劳动者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塑造。这种塑造比以往更要求劳动者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3.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伦理、心理等学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下定义时,认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把健康的概念由个人扩展到社会,从单纯的医学、卫生概念扩展到包括社会健康文明状况的综合概念。 这说明现代医学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二、面向未来的医学生素质教育对策
面对挑战,医学院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医学生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
1.更新观念
(1)大竞争观念。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市场的时空观,使全球市场竞争形成了新形态,即从占领和扩大全球市场空间转化为抢占超前市场的时间。具体到每个个体的时候,大市场竞争的无情,需每个个体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这需要我们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优化学生的自由竞争素质,使他们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新观念,具有放眼全球的视野和开放的理念,具有能按照国际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和依据法制办事的素质。
(2)多元文化观念。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将接触多元文化,大学生将面临激烈的文化冲突。在强大的国际趋势下,保持和发展传统文化,吸引和借鉴外来文化,融入国际化的大潮流,要求大学生有理论知识,有基木技能,有快速的思辨能力,有开阔的思维视角,有坚强的心理承受力,有善于接纳他人的大度,有坚定的理想,有完整的人格和有涵养的行为举止。
(3)创业观念。在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超越专业或职业,在创业实践中萌生并成熟的创业能力,成为主宰事业、决定人生成败的主导因素。这种能力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很强,由多种因素复合并提炼而成。这要求我们在医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明确的创业观念,并从知识的复合、技能的复合、思维方法的复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等多方面培养医学生的创业能力。
2.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在知识爆炸、医学飞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2l世纪,创新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象征着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必须丰富和发展医学生索质教育的内涵,即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且是以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目标的教育。其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2]。
(1)医学创新人才的知识素质。对于医学生来说,从踏入医学院的第一天开始,他们就明了自己将肩负着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重任,因此,对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就已经有了最高的要求。
首先,要培养医学生掌握立体性的知识。医学的知识结构是非线性的、非平面的,有时间和领域的维度,有方法和程度的维度,是立体的多样化的统一体。患者的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患者的病情也可能随时变化,并且有不同的进展方向;而且,有时也不是单一性病症,而是多种疾病同时发生,其症状呈多样化、复杂化。因此,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也要熟悉,要求其所掌握的知识全面、广泛而多层次,对同一种疾病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动态地挖掘疾病的真相。
其次,医学生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及独特的信息序化方式。医学在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更新,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学习的同时,医学生还有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不断了解医疗最新信息,掌握其最新发展动态;运用最新的医学资料,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从而进一步丰富行医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基于已有的医学知识认知结构,先通过非逻辑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初步认知,例如,通过对患者初诊时疾病表象的认识,初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然后再通过逻辑思维的严格论证,找到疾病的处理方法。整个思维过程是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统一,是逻辑—非逻辑—逻辑思维的辩证发展过程。
最后,关键的是要强化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获得而忽视知识的运用的弊端,应把培养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从知到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算是真正获得了知识,否则,知识便一钱不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创新,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改变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局面,打破知识内容之间的界限,使各种知识内容能够相互融合和贯通,帮助学生构建起真正有效的知识经验体系,解决遇到的千差万别的问题。
(2)医学创新人才的人格素质:包容性、质疑性、自信性。
包容性,要求医学生有很强的洞察力、领悟力和消解力,不断地吐故纳新,开拓视野,广泛学习新技术,率先接受新的医学模式,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在工作中,经过训练的医学生从业后如果对患者复杂繁琐的病情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恰当的治疗,并对其预后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和控制,那么,患者所经历的风险就会减少,得到的生存机会就会增多。医学生经常会遇上“同病异症”、“异病同症”、“异病异症”等情况,需要对患者疾病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鉴别比较,对于所思考的问题,强调科学性,注重可能性,而不将思维框定在一定的定势空间,这将利于医疗工作的进行。
质疑性在医学上有新的意义。只有敢于并善于质疑,才能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医学需要质疑,通过对原有理论的质疑,提出新的设想,解决医疗问题;对待传统权威和主流意识方面,没有完全地迎合和附和,而是具有理性的质疑和批判,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完成个体的探索。但质疑又存在失败的可能,医疗上的质疑、试验也不能拿人的生命做赌注,因此,医学的质疑又受到临床的限制,它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才能进行创新思考及活动。
创新个体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自信。生老病死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医学时常会目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奈,在心理上有时不免会产生气馁,因此,他们需要树立更多的信心,更多的相互鼓励,增加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医疗上的创新、质疑很可能会遇到非常的阻力,有时不仅是讽刺和嘲笑,或者是患者及其家属的对于新方法新技术运用的排斥和拒绝,更重要的是新方法的应用可能得到失败的结果。执行者可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种打击和压力时刻压在执行者的心头,这同样需要创新个体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
总之,医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国际化、医学模式转变带来的挑战。更新观念和培养创新心理素质是基本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59-60
[2]利晞.医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结构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21-22
[关键词]医学生 素质教育 观念 创新心理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事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医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1.知识经济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而言,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个体的精神风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品质直接控制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着活动能量的释放,对增进人的生理机能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促进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只有遵循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有效。就行为主体而言,个体的外在行为受其多种心理因素支配,心理素质对个体的整个行为模式以及一生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提高心理素质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充满激烈竞争和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2.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培养能够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所需要的、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发展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1]。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WFME(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1999年制定了关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对高等医学人才素质的标准提出了新要求,以学生毕业后所具备的初步的能力为例,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基础生物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对于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要求。新的竞争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劳动者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塑造。这种塑造比以往更要求劳动者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3.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伦理、心理等学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下定义时,认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把健康的概念由个人扩展到社会,从单纯的医学、卫生概念扩展到包括社会健康文明状况的综合概念。 这说明现代医学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二、面向未来的医学生素质教育对策
面对挑战,医学院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医学生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
1.更新观念
(1)大竞争观念。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市场的时空观,使全球市场竞争形成了新形态,即从占领和扩大全球市场空间转化为抢占超前市场的时间。具体到每个个体的时候,大市场竞争的无情,需每个个体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这需要我们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优化学生的自由竞争素质,使他们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新观念,具有放眼全球的视野和开放的理念,具有能按照国际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和依据法制办事的素质。
(2)多元文化观念。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将接触多元文化,大学生将面临激烈的文化冲突。在强大的国际趋势下,保持和发展传统文化,吸引和借鉴外来文化,融入国际化的大潮流,要求大学生有理论知识,有基木技能,有快速的思辨能力,有开阔的思维视角,有坚强的心理承受力,有善于接纳他人的大度,有坚定的理想,有完整的人格和有涵养的行为举止。
(3)创业观念。在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超越专业或职业,在创业实践中萌生并成熟的创业能力,成为主宰事业、决定人生成败的主导因素。这种能力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很强,由多种因素复合并提炼而成。这要求我们在医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明确的创业观念,并从知识的复合、技能的复合、思维方法的复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等多方面培养医学生的创业能力。
2.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在知识爆炸、医学飞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2l世纪,创新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象征着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必须丰富和发展医学生索质教育的内涵,即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且是以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目标的教育。其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2]。
(1)医学创新人才的知识素质。对于医学生来说,从踏入医学院的第一天开始,他们就明了自己将肩负着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重任,因此,对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就已经有了最高的要求。
首先,要培养医学生掌握立体性的知识。医学的知识结构是非线性的、非平面的,有时间和领域的维度,有方法和程度的维度,是立体的多样化的统一体。患者的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患者的病情也可能随时变化,并且有不同的进展方向;而且,有时也不是单一性病症,而是多种疾病同时发生,其症状呈多样化、复杂化。因此,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也要熟悉,要求其所掌握的知识全面、广泛而多层次,对同一种疾病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动态地挖掘疾病的真相。
其次,医学生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及独特的信息序化方式。医学在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更新,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学习的同时,医学生还有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不断了解医疗最新信息,掌握其最新发展动态;运用最新的医学资料,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从而进一步丰富行医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基于已有的医学知识认知结构,先通过非逻辑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初步认知,例如,通过对患者初诊时疾病表象的认识,初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然后再通过逻辑思维的严格论证,找到疾病的处理方法。整个思维过程是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统一,是逻辑—非逻辑—逻辑思维的辩证发展过程。
最后,关键的是要强化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获得而忽视知识的运用的弊端,应把培养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从知到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算是真正获得了知识,否则,知识便一钱不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创新,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改变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局面,打破知识内容之间的界限,使各种知识内容能够相互融合和贯通,帮助学生构建起真正有效的知识经验体系,解决遇到的千差万别的问题。
(2)医学创新人才的人格素质:包容性、质疑性、自信性。
包容性,要求医学生有很强的洞察力、领悟力和消解力,不断地吐故纳新,开拓视野,广泛学习新技术,率先接受新的医学模式,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在工作中,经过训练的医学生从业后如果对患者复杂繁琐的病情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恰当的治疗,并对其预后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和控制,那么,患者所经历的风险就会减少,得到的生存机会就会增多。医学生经常会遇上“同病异症”、“异病同症”、“异病异症”等情况,需要对患者疾病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鉴别比较,对于所思考的问题,强调科学性,注重可能性,而不将思维框定在一定的定势空间,这将利于医疗工作的进行。
质疑性在医学上有新的意义。只有敢于并善于质疑,才能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医学需要质疑,通过对原有理论的质疑,提出新的设想,解决医疗问题;对待传统权威和主流意识方面,没有完全地迎合和附和,而是具有理性的质疑和批判,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完成个体的探索。但质疑又存在失败的可能,医疗上的质疑、试验也不能拿人的生命做赌注,因此,医学的质疑又受到临床的限制,它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才能进行创新思考及活动。
创新个体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自信。生老病死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医学时常会目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奈,在心理上有时不免会产生气馁,因此,他们需要树立更多的信心,更多的相互鼓励,增加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医疗上的创新、质疑很可能会遇到非常的阻力,有时不仅是讽刺和嘲笑,或者是患者及其家属的对于新方法新技术运用的排斥和拒绝,更重要的是新方法的应用可能得到失败的结果。执行者可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种打击和压力时刻压在执行者的心头,这同样需要创新个体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
总之,医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国际化、医学模式转变带来的挑战。更新观念和培养创新心理素质是基本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59-60
[2]利晞.医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结构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