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科学的进展永不停歇。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在现代生物学和化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计算机和工程学等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系统深度交叉融合发展而来,如今已成为我国2021—2035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为药物研发、化合物与材料开发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支撑与解决方案。
脚踏实地,建物致知。多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黄娇芳就将主要研究方向放在基于微生物的合成生物学改造研究上,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是21世纪生物学领域催动原创突破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代表,投身其中,黄娇芳一直在为揭开这一领域的科研谜题而努力探索着。
走进合成生物学
21世纪是生物世纪,生物科学中所蕴含的奥秘,让黄娇芳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便填报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专业——生物科学。本科毕业后,黄娇芳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硕博连读,并在这一阶段坚定了自己对合成生物学这一学科的研究理想。博士毕业后,黄娇芳先后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从事工业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的调控改造以及微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研究,多年的科研历练,让她在合成生物学研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黄娇芳就关注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Timothy K. Lu(卢冠达)团队对微生物材料所做的研究,并对这一方向研究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她顺利加入了上海科技大学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钟超老师的课题组,主攻活体材料方向。
生物被膜是很多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方式,其特征如被正当加以利用,在纳米、材料、环境修复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经过几年的辛苦摸索和试验,黄娇芳与团队成员最终成功搭建了生物被膜活体材料平台。由他们搭建的可编程、可打印的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被膜活体材料平台,在催化、粘合和医药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揭开活体功能材料之谜
“学以致研,科研引领”,是黄娇芳一直以来的科研发展理念。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生物工程和产学研结合做得很好,在微生物与生物材料等研究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凝聚了一批杰出的科研人员,而且还能招收自己的学生,这与黄娇芳的科研发展理念十分契合。2019年11月,她顺利加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开始了全新的科研征程。
现如今,黄娇芳将科研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合成生物学改造活体功能材料与DNA纳米材料的交叉应用研究上。在她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活体功能材料是具有快速生长、自我修复和对环境做出响应能力的新型材料。微生物与纳米材料等的交叉研究能促进生物医药、环境、能源和材料等学科领域的发展。
在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撑下,他们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了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被膜对环境信号(如重金属等)的智能感应与功能表达,并在重金属离子与有机磷等污染物修复以及酶催化等领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Materials Today等顶级期刊上并已申请中国和国际专利。她希望未来能继续把该活体材料平台推广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与更多志同道合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与探讨。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既要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更要有脚踏实地、吃苦肯干的劲头,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黄娇芳说。
多年来,她一步一个脚印,育人为学,从未懈怠。未來,她还将保持着这种节奏,在研究领域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