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对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阅读能力小学语文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就学习语文来说,阅读可以巩固和发展识字教学的成果,又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科学和自然科学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形成广博的智力背景。因此,阅读能力对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把握角色定位,正确理解“对话”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所以,作为教师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不要过多地介入,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出现了阻碍时,教师方可出面帮助解决,这样也是把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的表现。
二、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对话”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向学生介绍他们所崇拜的科学家、历史人物及身边成功人士的成才之道,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我还经常利用课内外时间向学生讲古今故事,世界见闻。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各种书籍后的收获和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当学生新奇于世界的丰富多彩时,当学生陶醉于我绘声绘色地讲述时,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投入读书活动。另外,教师也应起到带头作用,多阅读一些儿童书籍,并推荐给他们。并及时鼓励小学生阅读,定期举行各种读书展示活动,及时肯定小学生阅读的进步,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享受到阅读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孩子保持阅读兴趣,带着渴求去阅读。
三、交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话”
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所以,应该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师要将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来,并逐渐渗透给学生。首先,在自己备课时,就将相应的阅读方法的实施过程写进教案中,然后,在教学时逐步渗透给学生。教学中要做到,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要求,阅读之中相机指导,如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等。阅读之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最后小结阅读方法。随即,再出示一篇类似的阅读短文,请学生按照与老师一起总结出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把短文读懂读通。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值得强调的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最终才能熟练掌握,形成阅读能力。
四、创设阅读环境,请学生充分“对话”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离开了学生的“阅”和“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那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创设阅读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地进行阅读。在教学中,把阅读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把读懂的说出来,进行交流;把没读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对于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再继续深入读,直到读懂为止,当然这里不排除需要老师进行必要地点拨和指导。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小组,展开互助学习。如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在讨论、争论中取得共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如果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五、鼓励创新阅读,以丰富拓展“对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提出让教师预料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对学生那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切不可压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完《刻舟求剑》后,我请同学们讨论,如何能帮那个人把掉入江中的宝剑捞上来。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其中有一位学生说,要在绳子的一头系上一块大磁铁放入江中,把那把宝剑吸上来。对于他的幼稚但却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想法老师应该嗤之以鼻还是大加赞赏呢?难道学生的回答不是他创造性阅读的体现吗?
六、培养阅读习惯,让今后延续“对话”
知识和能力很重要,但是习惯更重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他们顺利进行阅读的基础和发展条件,从而使学生最终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能力,自主阅读,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所以,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想象,一边读一遍圈画、做批注,阅读之后要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摘抄经典句段,在自己的口头及书面表达时主动应用阅读所得等。这些阅读习惯都会使自己终身受用不尽。作为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姿势、用眼卫生等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用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延续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加强阅读训练,还要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书籍,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能力小学语文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就学习语文来说,阅读可以巩固和发展识字教学的成果,又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科学和自然科学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形成广博的智力背景。因此,阅读能力对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把握角色定位,正确理解“对话”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所以,作为教师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不要过多地介入,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出现了阻碍时,教师方可出面帮助解决,这样也是把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的表现。
二、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对话”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向学生介绍他们所崇拜的科学家、历史人物及身边成功人士的成才之道,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我还经常利用课内外时间向学生讲古今故事,世界见闻。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各种书籍后的收获和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当学生新奇于世界的丰富多彩时,当学生陶醉于我绘声绘色地讲述时,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投入读书活动。另外,教师也应起到带头作用,多阅读一些儿童书籍,并推荐给他们。并及时鼓励小学生阅读,定期举行各种读书展示活动,及时肯定小学生阅读的进步,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享受到阅读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孩子保持阅读兴趣,带着渴求去阅读。
三、交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话”
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所以,应该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师要将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来,并逐渐渗透给学生。首先,在自己备课时,就将相应的阅读方法的实施过程写进教案中,然后,在教学时逐步渗透给学生。教学中要做到,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要求,阅读之中相机指导,如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等。阅读之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最后小结阅读方法。随即,再出示一篇类似的阅读短文,请学生按照与老师一起总结出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把短文读懂读通。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值得强调的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最终才能熟练掌握,形成阅读能力。
四、创设阅读环境,请学生充分“对话”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离开了学生的“阅”和“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那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创设阅读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地进行阅读。在教学中,把阅读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把读懂的说出来,进行交流;把没读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对于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再继续深入读,直到读懂为止,当然这里不排除需要老师进行必要地点拨和指导。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小组,展开互助学习。如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在讨论、争论中取得共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如果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五、鼓励创新阅读,以丰富拓展“对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提出让教师预料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对学生那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切不可压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完《刻舟求剑》后,我请同学们讨论,如何能帮那个人把掉入江中的宝剑捞上来。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其中有一位学生说,要在绳子的一头系上一块大磁铁放入江中,把那把宝剑吸上来。对于他的幼稚但却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想法老师应该嗤之以鼻还是大加赞赏呢?难道学生的回答不是他创造性阅读的体现吗?
六、培养阅读习惯,让今后延续“对话”
知识和能力很重要,但是习惯更重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他们顺利进行阅读的基础和发展条件,从而使学生最终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能力,自主阅读,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所以,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想象,一边读一遍圈画、做批注,阅读之后要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摘抄经典句段,在自己的口头及书面表达时主动应用阅读所得等。这些阅读习惯都会使自己终身受用不尽。作为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姿势、用眼卫生等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用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延续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加强阅读训练,还要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书籍,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