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1 模式产生的背景
我近几年来听了大量的语文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的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但是这样的课毕竟是少数。
对此现象,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加大了語言文字训练的份量,即教师的训练意识在增强。但是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还得不到充分贯彻,课堂上训练的全过程是由教师控制的,理解教师为主导是重“主”而不重“导”,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事实上,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应付学生的考,而不置换一下角色,当作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快?……忽略学生的自主参与,一味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将课文拆成零散的部件,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其实是变相的填鸭式教学,是教师的急功近利行为。鉴于此,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智能的健康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我尝试建立了“自主参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2 模式的指导思想
模式的指导思想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2.1 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读,能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能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2.2 在参与中发展智能;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我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模式的操作程序
3.1 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执教《林海》一课前,我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投影片和《林海》一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的特点。
3.2 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大泉纯洁、活泼、鲜明,小泉多而且比大泉有趣;②我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③我还想知道这大泉为什么叫“趵突泉”。……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3.3 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还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3.4 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3.5 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
3.6 导练拓展;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如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我让优生全文仿写,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段落仿写,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我也能当堂评价。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查阅有关小兴安岭的书籍,更多地了解小兴安岭。
1 模式产生的背景
我近几年来听了大量的语文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的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但是这样的课毕竟是少数。
对此现象,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加大了語言文字训练的份量,即教师的训练意识在增强。但是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还得不到充分贯彻,课堂上训练的全过程是由教师控制的,理解教师为主导是重“主”而不重“导”,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事实上,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应付学生的考,而不置换一下角色,当作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快?……忽略学生的自主参与,一味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将课文拆成零散的部件,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其实是变相的填鸭式教学,是教师的急功近利行为。鉴于此,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智能的健康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我尝试建立了“自主参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2 模式的指导思想
模式的指导思想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2.1 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读,能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能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2.2 在参与中发展智能;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我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模式的操作程序
3.1 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执教《林海》一课前,我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投影片和《林海》一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的特点。
3.2 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大泉纯洁、活泼、鲜明,小泉多而且比大泉有趣;②我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③我还想知道这大泉为什么叫“趵突泉”。……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3.3 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还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3.4 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3.5 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
3.6 导练拓展;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如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我让优生全文仿写,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段落仿写,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我也能当堂评价。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查阅有关小兴安岭的书籍,更多地了解小兴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