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异化”视角的学习心理疏导研究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ajxh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究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然需求。然而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学习就变成一种规定性行为,学习被普遍视作升学、求职、提升能力的工具,学习的最初价值被逐渐淡化。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当作家长、老师布置的任务,以为是升学的自然阶段,是顺其自然无可奈何的结果。特别是当学生通过多年苦读,顺利进入大学以后,一部分学生似乎感觉多年学习的目标已经实现,学习的价值已不复存在,另一部分学生却苦于社会生活的压力,继续把学习当作谋求个人更高发展的手段,这一方面导致厌学、怠学等现象,另一方面又造成急功近利、学习压力过大、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普遍增加。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高校教育管理者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疏导,特别要关注那些具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学生的学习心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深入探究存在于学生中的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学习心理”,对完善教学管理环节,改变学习态度,调整学习心理,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竞争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的群体,单纯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其学习心理的内在机理已具有局限性,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往往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学习异化”的概念为当下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学习心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视角,透过这个视角,可以深入探究到当下各种学习心理的形成诱因,从而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心理疏导,实现教学相长。
  
  学习异化的概念
  
  “异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异化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西方的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卢卡奇都其做过深入的研究。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来看,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就是异化。在异化活动中, 人丧失了能动性, 遭受异化的物质力量或 精神力量的奴役, 从而使人不能全面发展, 只能片面发展, 甚至畸形发展。
  中国大陆哲学界的王若水先生1963年主要基于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概念,同时概括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关于异化的观点,给异化作了一个中文界定, 即“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 产生客体, 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已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 转过来束缚主体, 压制主体, 这就是异化。”
  在此基础上,“学习异化”的概念,即可理解为本来源于人、关于人、属于人的活动的学习,反过来忽略了学习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而变化为凌驾于人之上、束缚人、压制人的外在力量。原本基于人的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被机械的、强制的、固定的教学或学习方式所取代。学习的异化,导致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能动性, 遭受外在力量的奴役, 限制人的发展。
  学习异化在学校教育中可表现为以功利性为目的的知识复制和“填鸭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多地依赖教条化的书本知识或固定的教学目的,教师作为授业者,将事先设定好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机械式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再以考试、计学分等强制手段加以强化和固化,考试合格即被确认为对知识的占有,考试不合格者则被认为对知识获取的失败。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不再有任何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乐趣,这种重复式的学习使得学习者沦为知识的支配者,作为人的自身的思想和精神得不到肯定,人异化为知识的附庸,知识拥有得越多,生命和人的力量却越发缺乏。学习异化的结果,使得学生在高效地占有知识的同时损失了更多作为人的力量和精神。
  异化现象的产生自然有其物质的、社会的根源,在此我们不作深入的探讨。学习异化对学习心理所造成的影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学习异化对学习心理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心理,主要可表现为对知识的兴趣、对自身能力的自信、自主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意志力等。
  学习异化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可以从自信心、学习兴趣、意志力等心灵和精神方面加以剖析。
  1、学习异化对学生自信心的消解
  知识复制和教条化的学校教育,在学习活动中直接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原本是人的主动的学习行为,立刻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光彩。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长期下来,学生已逐步习惯从指定的书本、教材中获取知识,而失去了主动感受知识、体验知识所带来快感的能力。特别是在当下,在功利性学习心理的驱动下,学习的本身并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重要的是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学习异化使得有些学生在家长、亲友、老师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仍和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心理压力很大,这时就会出现严重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是学生主要学习心理障碍之一,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产生失败感、内疚感,进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学习异化对学生自信心的消解,是导致学习焦虑心理的根本诱因。
  据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自我评价方面,认为自己“优秀”的学生占17%;认为自己“一般”的学生占74%;认为自己“差”的学生占7%。而在一份针对“你认为自己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中,认为“完全掌握”的学生占1%;“基本掌握”的学生占33%;“部分掌握”的学生占50%;“没有掌握”的学生占19%;“完全不得要领”的学生占3%。
  2、学习异化对学习兴趣的淡化
  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已经被“异化”了。主要表现为,学习首先要满足升学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是和学校的荣辱密切相关的,学校工作围绕升学问题展开,以此来满足学校的功利目的;其次,学习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学校和家长都把学习作为学生未来升学、求职的、谋生的必然需求来教育学生,这种社会教化也就形成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人探究自然,获取知识的乐趣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学习任务,更大的学习压力和更激烈的学习竞争。
  学习异化在学校教育中表现为学习是被设计好、必须要去做的唯一事情,学习的功能被制约在生存能力这个狭小的范畴内,学习也只注重对知识的占有上,而忽视了学习主体成长功能。大学生作为已具有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具有个人追求的知识分子,已不甘愿接受这种强制性的学习安排,转而将兴趣转向其它,从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过多地关注学习的工具性、功利性正是将学习一步步异化、外化的根本原因。当学习外化为一种压力时,学习变成一项苦累的差事,学习的兴趣就无法持久,或者根本就无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异化对学习兴趣的淡化,最终造成了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缺乏。
  3、学习异化对意志力的消磨
  对知识的探究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正如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学校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学习动机确定了他对学习的具体态度。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动机的内涵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不论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习都是一个枯燥并且迎难而上的过程,都会遇到费解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意志力,学习心理就会受挫,进而会牵制学习自主性的发挥。而认识学习的真正意义,确定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具备学习意志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意志力,才不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轻易放弃,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学习异化将学习的动机异化为一种以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为内涵的外在动机,其动机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是随着目标完成的情况而变化的。一旦学习者的目标实现,学习动机就会随之减弱或消失。很显然,功利性动机是暂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人生的目的达到了,学习为之松懈,从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局面。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甚至是中学时期表现十分优异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后表现出学习动机不足的心理现象。
  学习异化导致的功利性学习动机,最终带来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意志力缺乏。
  
  基于“学习异化”视角的心理疏导
  
  学习应该是学习者生命成长的学习,单纯以占有知识、培养技能为目的学习,其实质是是功利思想的体现,是学习异化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轻则造成学习障碍,如:厌学、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焦虑、缺乏意志等;重则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或生命困惑的出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危及生命。面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教育中,除了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等生命教育之外,建立适当心理疏导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疏导目的就是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心中的抑郁排解疏导出去,从而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感受生命因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般而言,心理疏导主要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或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大学生是已经具有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的群体,其学习心理单纯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往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从一定的哲学高度加以剖析和理解,达到疏导的目的。从“学习异化”的视角看,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物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根源,异化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可以很好地解释学习心理产生的内在机理,从而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哲学思想的关照下,重新认识学习的价值
  在哲学命题中,学习是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究过程,是与人的精神生命相共振,与人的创造性相共生的。从生存论角度来理解学习,学习是人与世界相互交往的方式,学习与生活、生存是融为一体的。学习不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某种目的工具或手段,而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学习的价值在于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对话中所实现的独特价值与创造个性。
  基于这一哲学观点,在心理疏导中引导学生树立超越功利主义的学习观点,认识到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不必为基于功利目标的学习丧失信心。应充分认识到,当下整齐划一的教育手段、批量生产的培养模式下,是造成学生心理失落、缺乏自信的制度因素,解决之道是要更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多样性, 注意学生生命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追问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对人生命的关怀。在心理疏导过程中, 将学生真正视为鲜活的生命个体, 注重对其精神意义的提升,将学习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对人的权利、人格、尊严、健康需求等人文知识注入到心理疏导中,而不是机械地从体制上、僵化的教育模式上进行引导和约束。、
  2、从人性出发,重新认识学习的目的
  就人的本性而言,好奇心、主体性等是人乐于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不是机械地占有知识,而是将学习视作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探索中形成创造力,获得个性解放。现今大学教育的普遍现象是受教育者的好奇心、主体性这些内驱力没有有效地发动起来,相反却普遍存在着功利情绪和应付式学习的现象。
  学习是为了让自己一生有意义,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和快乐。在心理疏导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淡化学习的功利目的。引导学生不应只关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而应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精神的自由和创造性的体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升学或生存,更重要的目的是获得全面的自由和发展,用轻松的、自然的心态开展学习。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价值,提高自身的智慧成就,从而更好的培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加强认知内驱力。
  3、突破现有教育制度的窠臼,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
  为逐步消除学习异化产生负面影响,在心理疏导过程中,作为疏导者的教师或高校管理人员以及作为被疏导者的学生,都需要及时转换观念,认真定位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应认识到人是作为生命而存在的, 而学生是作为未完成的生命而存在的,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教师或高效管理者不再是授业者的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启蒙者,是对生命、自然的阐释者,而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具有探究知识天性的生命体,是主动探究生命真谛的生命体;另一方面,从完善生命发展的角度来看, 学生未完成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仍然需要教育,作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与学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仍然是存在的,但此刻,教与学都应该是摆脱了教育和学习的异化,基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基于异化的视角,学习的异化和教育的异化两者总是相伴而生的,消除异化产生的思想根源,当然也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结论
  
  学习心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也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许多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却表现出诸如厌学、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焦虑、缺乏意志等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是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许多高效都把它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大学生是已经具有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的群体,简单的心理咨询或情感打动已不能很好地起到疏导效果。
  从“学习异化”这一视角,通过“异化”这一哲学问题,可以为学生心理的疏导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其主要方法是从哲学的角度,摒弃功利性的学习价值观,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在于创造,克服厌学心理,不再为学习而焦虑,重新树立学习的目标,为兴趣而学,为实现人的价值而学,克服学习焦虑心理;同时在心里疏导中,积极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化学习为乐趣,把学习当作成长的必然,实现授业者和学习者的心灵契合。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1.55%或1.69%高渗盐水联合甘露醇等脱水药治疗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颅脑外伤、自发性脑出血等疾病导致颅内压增高病例40例,将患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要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rn"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
目的:分析针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二甲双胍+饮食疗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糖尿病患者72例为对象,分为参照组36例与研究组36例,参照组实施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
10月28日,北京顺义区第一中学新落成的报告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验研究》结题成果交流和学术研讨会召开,近两百位参会领导、校长、教师代表到会。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到会祝贺,他说,中小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验研究课题抓住了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前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网络时代、全球一体化的
只要是经常关注高考、中考信息的人,就会发现,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目中,经常出现一个作家的名字--厉彦林.他的文章以纯情飘逸见长,越来越多的读者感觉到,读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定位、政策走向、与公办教育的关系等基础性问题始终争论不止.最近出台的对这些基础性问题作了全面阐释.笔者以为“补充性”、“多
和风中学导师制推出的背景  和风中学地处珠海市比较偏远的斗门镇,建校有二百四十多年,可谓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路上几经坎坷。几年前,孙仲钦老师任和风中学校长后,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发展已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如不能乘势而上,就可能要“一蹶不振”,因此提出我们要大发展,在学校内涵外延上全面发展。主管教学的张其中副校长顺势提出实施导师制,以求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和风中学导师制的基本内涵  在“
淮北砂姜黑土上连续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氯化钾肥可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和含油率,但对油菜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明显。施用氯化钾肥提高了油菜中期茎叶氯、钾离子浓度及成熟
本文系全国社科基金“十一五” 规划(教育科学)国家一般课题“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BDA060018)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尽管基础教育质量取决于诸多方面的因素,但与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最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师质量的高低。而教师质量的高低离不开科学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迫切需要构建有利于加强教师职业规范,促进教师专
2003年底,厦门市区划调整以后,集美区由原来的“四镇一街”调整为“两镇四街”,城市化进程加快了;集美区基础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集美区城乡之间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