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许多幼儿都有因为技能的贫乏,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奇思妙想的经历。曾有这样一个幼儿,他的思维非常活跃,在“未来房子”的绘画活动中想象大胆,要设计一座可以自己清洁的未来的房子。但是在他最后的作品中,却没看到那座奇特的房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普通的房子。笔者问他为什么不把那座有趣的房子画出来,他回答:“不会画。”听到这样的答案,笔者为这个幼儿感到非常惋惜。他失去了一次多好的机会来体验创新为他带来的乐趣,刚刚展开创新的翅膀,还没来得及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就因技能不足而被无情折断。
为什么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不能够满足幼儿美术创新表现的需求呢?这个问题一直在笔者的脑海里闪现。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通常是让幼儿完成某件作品,弱化了创作方法的教学。李文馥在“纲要”解读中提出“授人以渔”的美术教学观点,正是幼儿美术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创新的能力。
二、案例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一张贴有大圆的作业纸和若干小圆片,说:“孩子们,圆妈妈来了,她的宝宝(小圆)想要亲亲她,谁来帮帮它们。”幼儿一听到要“亲妈妈”,都跃跃欲试,不一会儿想到了许多好方法。有的亲左边,有的亲右边,有的亲上边,有的亲下边……幼儿发现了“圆妈妈”每一个地方都可以亲一亲。
一个幼儿看到“圆妈妈”和“圆宝宝”亲在一起的样子,不禁说道:“看,有点像小花。”于是幼儿叽叽喳喳地讨论开来,有的说像小鸡,有的说像太阳,说什么的都有。这时,教师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好厉害呀,‘圆妈妈’和‘圆宝宝’亲在一起会变出许多奇妙的东西来,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他们亲在一起还可以变成什么呢?你们想动手试一试吗?”
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将沾了水的各种图形的海绵纸呈现在幼儿面前,说:“请大家用这些图形宝宝在桌子上拼一拼、摆一摆、试一试,看看能拼出什么来。”
幼儿动起手来。只见幼儿拿着图形宝宝,一会在这放一放,一会在那放一放,构思着,摆放着,想要拼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不一会儿,桌面上布满各种各样造型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很写实,有的很抽象,幼儿相互交流着彼此的拼贴经验。
看着满桌的作品,幼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瞧!我的宝宝们亲在一起变成花朵。”
“看我的,一个跟着一个亲,排好队。”
此时,教师看着开心的幼儿神秘地说:“你们很棒呀,把‘圆形宝宝’都变成了有趣的东西,看看老师这里的‘图形宝宝’都变成了什么?”
说完,教师便开始播放课件,只见一个个“图形宝宝”飞来飞去,一会儿就组合在一起,变成了七星瓢虫,变成了蚂蚁,变成了娃娃,变成了房子,变成了坦克,看着这些奇妙的变化,幼儿高兴极了。
课件播完了,幼儿还沉浸其中,教师的一个问題把幼儿的思绪拉了回来:“你们说说,‘图形宝宝’在一起还会变出什么?”
三、分析
中国科学院的李文馥提出,自由创作给幼儿自我表达提供了条件,但自由创造的弊端是过分强调幼儿自由表现,使创作方式处于自发状态,由此容易诱发惰性,幼儿达到一定水平后难以再突破,从而变得保守。美术教学不是以教会幼儿完成某一个作品为目的,而是应该教会幼儿掌握一定的美术创作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表现自己独特的创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始终为幼儿提供宽松的探索环境,不强调幼儿的操作结果,注重引导和鼓励幼儿对图形组合方法的探究。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玩“大圆小圆亲一亲”的游戏,发现圆形拼贴组合的多种方式。然后为幼儿提供运用新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幼儿运用多种图形组合的方式,在自己原有的经验上探索拼贴多种物体的方法,不断积累造型的经验。
此外,教师操作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很有新意。传统的拼贴活动材料一般以胶水等特定黏合剂进行粘贴,是一次性定型的。当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有新的创意时,会受到材料的限制。而在本活动中,教师利用了海绵纸的特性,以水作为黏合剂,使拼贴可以反复尝试,给了幼儿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思考的空间,可以帮助幼儿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发现图形组合的方法。教师最后利用课件为幼儿展示更多的物体造型,不断提升幼儿的认识,拓展幼儿的思维。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是快乐的,没有因为完不成作品而有负担,他们大胆探索,不断尝试,获得了自我提升。在美术教学中不妨多一些创作方法的探究,少一些作品的练习,做到“授之以渔”。
许多幼儿都有因为技能的贫乏,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奇思妙想的经历。曾有这样一个幼儿,他的思维非常活跃,在“未来房子”的绘画活动中想象大胆,要设计一座可以自己清洁的未来的房子。但是在他最后的作品中,却没看到那座奇特的房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普通的房子。笔者问他为什么不把那座有趣的房子画出来,他回答:“不会画。”听到这样的答案,笔者为这个幼儿感到非常惋惜。他失去了一次多好的机会来体验创新为他带来的乐趣,刚刚展开创新的翅膀,还没来得及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就因技能不足而被无情折断。
为什么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不能够满足幼儿美术创新表现的需求呢?这个问题一直在笔者的脑海里闪现。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通常是让幼儿完成某件作品,弱化了创作方法的教学。李文馥在“纲要”解读中提出“授人以渔”的美术教学观点,正是幼儿美术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创新的能力。
二、案例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一张贴有大圆的作业纸和若干小圆片,说:“孩子们,圆妈妈来了,她的宝宝(小圆)想要亲亲她,谁来帮帮它们。”幼儿一听到要“亲妈妈”,都跃跃欲试,不一会儿想到了许多好方法。有的亲左边,有的亲右边,有的亲上边,有的亲下边……幼儿发现了“圆妈妈”每一个地方都可以亲一亲。
一个幼儿看到“圆妈妈”和“圆宝宝”亲在一起的样子,不禁说道:“看,有点像小花。”于是幼儿叽叽喳喳地讨论开来,有的说像小鸡,有的说像太阳,说什么的都有。这时,教师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好厉害呀,‘圆妈妈’和‘圆宝宝’亲在一起会变出许多奇妙的东西来,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他们亲在一起还可以变成什么呢?你们想动手试一试吗?”
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将沾了水的各种图形的海绵纸呈现在幼儿面前,说:“请大家用这些图形宝宝在桌子上拼一拼、摆一摆、试一试,看看能拼出什么来。”
幼儿动起手来。只见幼儿拿着图形宝宝,一会在这放一放,一会在那放一放,构思着,摆放着,想要拼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不一会儿,桌面上布满各种各样造型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很写实,有的很抽象,幼儿相互交流着彼此的拼贴经验。
看着满桌的作品,幼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瞧!我的宝宝们亲在一起变成花朵。”
“看我的,一个跟着一个亲,排好队。”
此时,教师看着开心的幼儿神秘地说:“你们很棒呀,把‘圆形宝宝’都变成了有趣的东西,看看老师这里的‘图形宝宝’都变成了什么?”
说完,教师便开始播放课件,只见一个个“图形宝宝”飞来飞去,一会儿就组合在一起,变成了七星瓢虫,变成了蚂蚁,变成了娃娃,变成了房子,变成了坦克,看着这些奇妙的变化,幼儿高兴极了。
课件播完了,幼儿还沉浸其中,教师的一个问題把幼儿的思绪拉了回来:“你们说说,‘图形宝宝’在一起还会变出什么?”
三、分析
中国科学院的李文馥提出,自由创作给幼儿自我表达提供了条件,但自由创造的弊端是过分强调幼儿自由表现,使创作方式处于自发状态,由此容易诱发惰性,幼儿达到一定水平后难以再突破,从而变得保守。美术教学不是以教会幼儿完成某一个作品为目的,而是应该教会幼儿掌握一定的美术创作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表现自己独特的创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始终为幼儿提供宽松的探索环境,不强调幼儿的操作结果,注重引导和鼓励幼儿对图形组合方法的探究。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玩“大圆小圆亲一亲”的游戏,发现圆形拼贴组合的多种方式。然后为幼儿提供运用新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幼儿运用多种图形组合的方式,在自己原有的经验上探索拼贴多种物体的方法,不断积累造型的经验。
此外,教师操作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很有新意。传统的拼贴活动材料一般以胶水等特定黏合剂进行粘贴,是一次性定型的。当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有新的创意时,会受到材料的限制。而在本活动中,教师利用了海绵纸的特性,以水作为黏合剂,使拼贴可以反复尝试,给了幼儿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思考的空间,可以帮助幼儿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发现图形组合的方法。教师最后利用课件为幼儿展示更多的物体造型,不断提升幼儿的认识,拓展幼儿的思维。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是快乐的,没有因为完不成作品而有负担,他们大胆探索,不断尝试,获得了自我提升。在美术教学中不妨多一些创作方法的探究,少一些作品的练习,做到“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