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的是完整的人,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素质高尚的人,因此,品德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加大对品德教育的力度,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 新课程 品德教育 方式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少年儿童阶段道德品质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教学越来越重视转化教学观念,通过转变教学方法,进一步发挥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现代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新课程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
一、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氛围,创造精彩的课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于品德教育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怎样营造起良好而又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一是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体现师生、生生和谐相处,因为学生只有在心灵完全获得“自由”和“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主观能动性,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创造一个精彩纷呈的课堂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和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1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课堂的关键,是课堂的主体,而思想品德课又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长久以来,教师在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时总是以课本为中心,单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作用,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限制教师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将课堂交给学生,不能单纯地进行说教式的教学,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创设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 教师要学会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要将学生视为有行为、有思想的主体性个体,而不只是说教的对象。教师要学会以身作则,不只是言传,更要身教。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品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以人为本的课程,单独的说教不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的是以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学生,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引导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以人为本、用心感化这就是品德教育的本质。
3 通过创设情景,将教学情景生活化,使学生感悟生活。品德教育只有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才能将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以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来感化学生,以情动人、以景动人,以丰富的情感觉去感化学生。
二、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道德与品质的力量
品德教育这门课程只通过课堂上的教学进行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以外,我们还需要以一定的社会实践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道德,从而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而要实现这一课程标准,培养出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在劳动中感悟、培养良好的社会劳动能力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家长积极配合,动员家长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让家长定期记录下学生在家里参加劳动的情况,长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与能。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表扬或是鞭策、激励,让学生树立起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观念,以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品德教育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更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很多重要的品德习惯又都是在小学阶段开始慢慢养成的,小学阶段对人的品德培养的成功与否,是一个人日后道德价值取向的关键。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之中,用自己的道德品质去感化学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将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 新课程 品德教育 方式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少年儿童阶段道德品质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教学越来越重视转化教学观念,通过转变教学方法,进一步发挥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现代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新课程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
一、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氛围,创造精彩的课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于品德教育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怎样营造起良好而又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一是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体现师生、生生和谐相处,因为学生只有在心灵完全获得“自由”和“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主观能动性,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创造一个精彩纷呈的课堂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和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1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课堂的关键,是课堂的主体,而思想品德课又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长久以来,教师在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时总是以课本为中心,单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作用,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限制教师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将课堂交给学生,不能单纯地进行说教式的教学,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创设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 教师要学会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要将学生视为有行为、有思想的主体性个体,而不只是说教的对象。教师要学会以身作则,不只是言传,更要身教。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品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以人为本的课程,单独的说教不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的是以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学生,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引导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以人为本、用心感化这就是品德教育的本质。
3 通过创设情景,将教学情景生活化,使学生感悟生活。品德教育只有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才能将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以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来感化学生,以情动人、以景动人,以丰富的情感觉去感化学生。
二、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道德与品质的力量
品德教育这门课程只通过课堂上的教学进行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以外,我们还需要以一定的社会实践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道德,从而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而要实现这一课程标准,培养出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在劳动中感悟、培养良好的社会劳动能力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家长积极配合,动员家长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让家长定期记录下学生在家里参加劳动的情况,长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与能。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表扬或是鞭策、激励,让学生树立起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观念,以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品德教育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更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很多重要的品德习惯又都是在小学阶段开始慢慢养成的,小学阶段对人的品德培养的成功与否,是一个人日后道德价值取向的关键。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之中,用自己的道德品质去感化学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将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