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伊豆的舞女》中的阿熏透露出少女般的清纯,《雪国》中的驹子和叶子哀婉动人,《千鹤》里的菊治夫人美丽妖艳,《古都》里的两姐妹透出古典之美。就其前期创作而言,不管是《伊豆的舞女》还是《浅草红团》,抑或是获得诺奖的作品《雪国》,其中的女性都是社会下层或底层的人物,作者主要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仅表现了她们对艺术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多的是表现了她们的不幸际遇,体现了川端康成对她们的深深同情。
一、纯真的阿熏与作者的孤儿根性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发表于1926年,根据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是以作者自己十九岁时的伊豆之旅为题材创作的。川端康成前往伊豆旅行是因为他自幼失去多位亲人,有严重的孤儿意识。为了治愈自己的孤独,川端康成前往景色优美的伊豆半岛旅行。此时他虽然已是高中生,但孤独感时常伴随左右。在伊豆半岛的旅行过程中,作者偶遇巡回演出的舞女一行。“我”被一名十四岁舞女的纯真和美貌所牵绊,不由自主地跟她们一同前行。一路上“我”对这个舞女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十分在意,甚至有些迷恋,但是最终还是逃不过离别,“我”不得不告别了舞女。
阿熏的身份是艺伎,艺伎在旧日本社会属于社会的底层人物。她们的生活十分艰辛。她们自幼便学习各种艺能,为了招揽客人而费尽心思。而沿街卖艺的艺伎则处于生活的最底层,她们经常食不果腹,为了讨客人欢心而强装笑颜。因为只有这样她们才能挣到微薄的钱财来生活。阿熏也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只有十四岁,但是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她对自己的人生还不能完全地掌控,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十分无助和脆弱。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注定了阿熏是一个孤苦的角色,没有归属感,四处漂泊。
阿熏天真可爱,涉世未深,所以“我”对阿熏有种莫名的喜爱。阿熏虽然出身低微,但在这个女子的身上有一种卑微的身份与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之情的融汇,使得阿熏的形象一开始就别具一格。和那些在日本社会底层沦落的其他艺伎不一样,她的身上有同龄女孩子身上的那种稚气和纯真。阿熏身上体现的这种状态,给了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伊豆的舞女》中,“我”由于自幼失去多位親人而产生严重的孤独情绪,为了摆脱这种“孤儿根性”,“我”前往名胜之地寻求疗治。“我”在与少女阿熏一行共同旅游的过程中,听到她们对自己的好评,说自己是个好人,好人就是好,这句话就像给“我”孤独的心田注入一泓清水,甘冽无比。“我”的孤独情绪不复存在,并在与阿熏一行接触的过程中,“我”与少女阿熏对彼此产生了好感。此时的阿熏虽然仍稚气未脱,但她已经开始少女怀春,她涉世并不深,因此对这种青涩的感情还十分向往,所以也造就了阿熏和“我”之间的那种朦胧的感情。而且两人之间的淡淡的恋情看起来无比纯洁,不掺杂任何杂质,充分体现了川端康成对唯美的爱情的追求。
二、犀利的弓子
《浅草红团》发表于1929年,是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共由61节构成。作品发表后曾掀起了一阵“浅草热”,来浅草参观者络绎不绝。这部作品以昭和初期的浅草为舞台,叙事诗一般地描写了浅草一带的风土人情以及爱恨情仇。昭和初期,川端康成每天必去浅草,所以他对于浅草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浅草红团》可谓川端康成对浅草风物研究后写出的反映浅草当时状况的写实作品。在浅草的繁华街道上,光与影眼花缭乱地交错着,简直就是美丽又充满恐怖的魔幻世界。
“浅草红团”是一个由不良少男少女组成的表演团体,其首领是一位中性美少女,“我”在她的带领下领略了浅草一带的各种事物。浅草是东京相对贫困、具有传统特色的平民街区。在这里“我”见到了乞丐、流浪者、娼妓、皮条客、舞女、杂耍卖艺者等各色人等,这些人都位于社会的底层。《浅草红团》不仅像万花筒一样展示了浅草一带的风土人情,还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生活于浅草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作品描写的处境悲惨的两位女性(弓子和春子)的命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女性像浮世绘一般浮现在读者眼前,令人难忘。
弓子虽然只是十六七岁的美少女,却是浅草红团的领导人物,同时也在昆虫馆卖门票。她留着齐耳短发,尝试不同的造型,有时会留着垂肩辫待在水族馆里,有时会穿着薄毛呢和服坐在剧场,有时会穿着洁白的大衣走在街上。她有着利刃般犀利的目光,但这种目光中有时会满含忧郁之情。弓子的姐姐千代于几年前疯了,关东大地震时姐妹二人到一所小学避难,在那里姐姐千代爱上了一个名曰赤木的男子,姐姐失去了童贞后被赤木抛弃,从而发疯。为了给姐姐报仇,弓子主动接近赤木。当赤木再次来到浅草时,弓子将好色的赤木勾引到船上。弓子口含毒药与赤木接吻。“弓子迅速将毒药含入口中,用美丽的前齿咬碎,微笑着凝视着赤木。然后她突然和赤木接吻,将毒药移入赤木口中。赤木急忙吐出毒药,弓子乐翻了,她也擦拭掉了嘴边的毒药。赤木欲拥抱弓子,手掌里还有残留毒药的弓子把手掌顶在赤木嘴上,将其推开,赤木一下子面色苍白地倒了下去。”
姐姐千代因被人抛弃而发疯时弓子还是孩子,看到姐姐的惨状,弓子暗下决心,绝对不当女子,所以她留短发,使她看上去一半像是男人。弓子留短发着男装,坚持认为自己是男子。她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想成为女人,另一方面又害怕成为女人。在作者川端看来,弓子是一位特殊的美女。她有着非凡的美貌,当她穿着红色连衣裙在家门口弹钢琴时,她那色彩鲜艳的红裙子和黑色钢琴融合在一起,配上洁白而柔和的双腿,构成了红黑白三个主色的美妙图案。但她的头发像男孩子一样短,偶尔可见涂着的白色脂粉。她的睡姿也很优美,“她的眉毛和嘴唇像是浮起来的某种生物,色彩鲜艳的裙子露在膝盖之上。没穿袜子,两腿并拢,像贝壳一样的粉色足底朝上,炕炉的炭火从她双腿处映着她的睡姿”。另外,弓子在刻意装扮成男性时,她那容易感受挫折感的忧郁更加强烈。
三、徒劳的驹子和消亡的叶子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从1935年开始写作,最初以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各个章节以不同的短篇发表。 《雪国》的背景顾名思义是日本新潟县。小说开头部分写道“穿过隧道就是雪国”,这个隧道是群马县和新潟县的分界线。新潟县远离东京,有许多温泉,冬天积雪能达两三米厚,同时这里的温泉村艺伎也比较多。在雪国,游客岛村和艺伎驹子邂逅,他们相爱了。川端在描写岛村和驹子时不仅描写了他们的性爱活动,还描写了两人一起游览等情节。总体而言描写富于抒情色彩,笔致优美,艺伎们的音容笑貌和袅娜身姿在作家的笔下跃然纸上。在作品里,雪国独特的景观是极好的背景,因而导致读者对作品中描写的美景叹为观止,对男女主人公那种徒劳的爱也深感悲叹,美景加美女,再加上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岛村乘火车前往雪国去见驹子,他从火车车窗欣赏到这幅极具神秘感的黃昏美景,忽然一张同这衬景非常调和的影影绰绰的面孔和一双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给予他无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种无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这个女子名叫叶子。
《雪国》以岛村与驹子、叶子的恋爱故事展开。其中女主人公驹子出身贫寒,性格懦弱。作为艺伎多次被卖给不同的男人,尝尽生活的辛酸。但是她不被金钱所动,忍受着生活带给她的不幸,努力磨炼技艺。看到城里人岛村后,驹子芳心暗许,但岛村始终没有付出真心,他认为他和驹子之间的爱终归是一种徒劳,不会有结果。
驹子纯真而善良,兼具美貌和风情,是日本古典美的化身。驹子身上体现出了日本古典的余韵之美。作品在描写驹子时主要描写了她的皮肤、嘴唇、面颊等部分,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美的享受。比如在描写早晨的雪景以及驹子的美貌时,岛村从镜中看到闪亮的白雪,在白雪之中浮现出一个红红的脸蛋。“这是无法形容的清洁之美,可能太阳即将升起,镜中的雪增添了一种冰冷的却又像要燃烧一般的光辉。随之出现在镜中的女人的头发十分鲜艳,闪着一种带着紫光的黑色。”这段描写从侧面衬托出驹子之美,同时也体现了川端对于日本古典美的向往和热爱。
小说后半部分,当岛村第三次造访雪国之时,驹子发生了巨大变化。驹子已经二十一岁,在肉体方面非常成熟,在岛村看来,驹子成了满是脂肪的女人。驹子对岛村也少了些客气,她逼迫岛村跟自己相处。但是,驹子越是紧逼岛村,岛村离她越来越远,并下决心再不来雪国。当驹子仅仅属于性对象时,岛村觉得还好,但是一旦驹子要求岛村付出真心时,岛村就后退了。岛村对于驹子的爱情完全属于徒劳无果的爱情。
跟温婉的驹子相反,叶子性格直爽,她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和让人感到悲切的好听的声音。她的美不是体现在肉体方面。当岛村不再喜欢越发成熟的驹子时,他努力接近叶子,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因为叶子不像驹子那样渐渐成熟,永远保持少女一般的情怀,这是岛村喜欢叶子的地方。她为了即将死去的男子而献身不是偶然,她的身上体现了对生命污浊的排除,也体现了作者对永恒之美、虚无之美的向往。
为了使叶子的美成为永恒,作者设定了雪中火灾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场面。在火灾中,叶子因为失神从二楼掉落下来,叶子被大火吞噬而死亡。叶子的死可理解为她的本体与灵魂关系的延长。目睹了这一幕的岛村不知为什么感受不到死亡,他认为这只是叶子的内部生命发生了变形而已。叶子倒在大火之中死亡,这是她的必然归宿。叶子以前曾求岛村带自己到东京去,如果岛村带她去了东京,叶子这种非同一般的美可能会因为前往东京一起生活而消失。对于岛村来说,叶子这世上难觅之美属于那种远眺型的美,如果过于接近,这种美会渐渐消失。当叶子的美跟死亡连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美变成了永恒。这或许也是岛村内心希望的。
四、结语
川端康成的前期作品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或清纯或哀婉,或娇艳或辛辣。她们是当时日本女性的部分缩影。
川端康成热衷于表现女性的苦难和悲惨的命运,他笔下的女性纯洁美好,柔弱无力,她们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而且多数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她们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坦荡的、真挚的,她们静静地付出而不求回报,深情地爱恋而无怨无悔。这种无私的爱构成了川端笔下女性的共有特征。
一、纯真的阿熏与作者的孤儿根性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发表于1926年,根据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是以作者自己十九岁时的伊豆之旅为题材创作的。川端康成前往伊豆旅行是因为他自幼失去多位亲人,有严重的孤儿意识。为了治愈自己的孤独,川端康成前往景色优美的伊豆半岛旅行。此时他虽然已是高中生,但孤独感时常伴随左右。在伊豆半岛的旅行过程中,作者偶遇巡回演出的舞女一行。“我”被一名十四岁舞女的纯真和美貌所牵绊,不由自主地跟她们一同前行。一路上“我”对这个舞女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十分在意,甚至有些迷恋,但是最终还是逃不过离别,“我”不得不告别了舞女。
阿熏的身份是艺伎,艺伎在旧日本社会属于社会的底层人物。她们的生活十分艰辛。她们自幼便学习各种艺能,为了招揽客人而费尽心思。而沿街卖艺的艺伎则处于生活的最底层,她们经常食不果腹,为了讨客人欢心而强装笑颜。因为只有这样她们才能挣到微薄的钱财来生活。阿熏也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只有十四岁,但是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她对自己的人生还不能完全地掌控,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十分无助和脆弱。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注定了阿熏是一个孤苦的角色,没有归属感,四处漂泊。
阿熏天真可爱,涉世未深,所以“我”对阿熏有种莫名的喜爱。阿熏虽然出身低微,但在这个女子的身上有一种卑微的身份与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之情的融汇,使得阿熏的形象一开始就别具一格。和那些在日本社会底层沦落的其他艺伎不一样,她的身上有同龄女孩子身上的那种稚气和纯真。阿熏身上体现的这种状态,给了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伊豆的舞女》中,“我”由于自幼失去多位親人而产生严重的孤独情绪,为了摆脱这种“孤儿根性”,“我”前往名胜之地寻求疗治。“我”在与少女阿熏一行共同旅游的过程中,听到她们对自己的好评,说自己是个好人,好人就是好,这句话就像给“我”孤独的心田注入一泓清水,甘冽无比。“我”的孤独情绪不复存在,并在与阿熏一行接触的过程中,“我”与少女阿熏对彼此产生了好感。此时的阿熏虽然仍稚气未脱,但她已经开始少女怀春,她涉世并不深,因此对这种青涩的感情还十分向往,所以也造就了阿熏和“我”之间的那种朦胧的感情。而且两人之间的淡淡的恋情看起来无比纯洁,不掺杂任何杂质,充分体现了川端康成对唯美的爱情的追求。
二、犀利的弓子
《浅草红团》发表于1929年,是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共由61节构成。作品发表后曾掀起了一阵“浅草热”,来浅草参观者络绎不绝。这部作品以昭和初期的浅草为舞台,叙事诗一般地描写了浅草一带的风土人情以及爱恨情仇。昭和初期,川端康成每天必去浅草,所以他对于浅草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浅草红团》可谓川端康成对浅草风物研究后写出的反映浅草当时状况的写实作品。在浅草的繁华街道上,光与影眼花缭乱地交错着,简直就是美丽又充满恐怖的魔幻世界。
“浅草红团”是一个由不良少男少女组成的表演团体,其首领是一位中性美少女,“我”在她的带领下领略了浅草一带的各种事物。浅草是东京相对贫困、具有传统特色的平民街区。在这里“我”见到了乞丐、流浪者、娼妓、皮条客、舞女、杂耍卖艺者等各色人等,这些人都位于社会的底层。《浅草红团》不仅像万花筒一样展示了浅草一带的风土人情,还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生活于浅草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作品描写的处境悲惨的两位女性(弓子和春子)的命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女性像浮世绘一般浮现在读者眼前,令人难忘。
弓子虽然只是十六七岁的美少女,却是浅草红团的领导人物,同时也在昆虫馆卖门票。她留着齐耳短发,尝试不同的造型,有时会留着垂肩辫待在水族馆里,有时会穿着薄毛呢和服坐在剧场,有时会穿着洁白的大衣走在街上。她有着利刃般犀利的目光,但这种目光中有时会满含忧郁之情。弓子的姐姐千代于几年前疯了,关东大地震时姐妹二人到一所小学避难,在那里姐姐千代爱上了一个名曰赤木的男子,姐姐失去了童贞后被赤木抛弃,从而发疯。为了给姐姐报仇,弓子主动接近赤木。当赤木再次来到浅草时,弓子将好色的赤木勾引到船上。弓子口含毒药与赤木接吻。“弓子迅速将毒药含入口中,用美丽的前齿咬碎,微笑着凝视着赤木。然后她突然和赤木接吻,将毒药移入赤木口中。赤木急忙吐出毒药,弓子乐翻了,她也擦拭掉了嘴边的毒药。赤木欲拥抱弓子,手掌里还有残留毒药的弓子把手掌顶在赤木嘴上,将其推开,赤木一下子面色苍白地倒了下去。”
姐姐千代因被人抛弃而发疯时弓子还是孩子,看到姐姐的惨状,弓子暗下决心,绝对不当女子,所以她留短发,使她看上去一半像是男人。弓子留短发着男装,坚持认为自己是男子。她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想成为女人,另一方面又害怕成为女人。在作者川端看来,弓子是一位特殊的美女。她有着非凡的美貌,当她穿着红色连衣裙在家门口弹钢琴时,她那色彩鲜艳的红裙子和黑色钢琴融合在一起,配上洁白而柔和的双腿,构成了红黑白三个主色的美妙图案。但她的头发像男孩子一样短,偶尔可见涂着的白色脂粉。她的睡姿也很优美,“她的眉毛和嘴唇像是浮起来的某种生物,色彩鲜艳的裙子露在膝盖之上。没穿袜子,两腿并拢,像贝壳一样的粉色足底朝上,炕炉的炭火从她双腿处映着她的睡姿”。另外,弓子在刻意装扮成男性时,她那容易感受挫折感的忧郁更加强烈。
三、徒劳的驹子和消亡的叶子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从1935年开始写作,最初以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各个章节以不同的短篇发表。 《雪国》的背景顾名思义是日本新潟县。小说开头部分写道“穿过隧道就是雪国”,这个隧道是群马县和新潟县的分界线。新潟县远离东京,有许多温泉,冬天积雪能达两三米厚,同时这里的温泉村艺伎也比较多。在雪国,游客岛村和艺伎驹子邂逅,他们相爱了。川端在描写岛村和驹子时不仅描写了他们的性爱活动,还描写了两人一起游览等情节。总体而言描写富于抒情色彩,笔致优美,艺伎们的音容笑貌和袅娜身姿在作家的笔下跃然纸上。在作品里,雪国独特的景观是极好的背景,因而导致读者对作品中描写的美景叹为观止,对男女主人公那种徒劳的爱也深感悲叹,美景加美女,再加上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岛村乘火车前往雪国去见驹子,他从火车车窗欣赏到这幅极具神秘感的黃昏美景,忽然一张同这衬景非常调和的影影绰绰的面孔和一双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给予他无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种无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这个女子名叫叶子。
《雪国》以岛村与驹子、叶子的恋爱故事展开。其中女主人公驹子出身贫寒,性格懦弱。作为艺伎多次被卖给不同的男人,尝尽生活的辛酸。但是她不被金钱所动,忍受着生活带给她的不幸,努力磨炼技艺。看到城里人岛村后,驹子芳心暗许,但岛村始终没有付出真心,他认为他和驹子之间的爱终归是一种徒劳,不会有结果。
驹子纯真而善良,兼具美貌和风情,是日本古典美的化身。驹子身上体现出了日本古典的余韵之美。作品在描写驹子时主要描写了她的皮肤、嘴唇、面颊等部分,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美的享受。比如在描写早晨的雪景以及驹子的美貌时,岛村从镜中看到闪亮的白雪,在白雪之中浮现出一个红红的脸蛋。“这是无法形容的清洁之美,可能太阳即将升起,镜中的雪增添了一种冰冷的却又像要燃烧一般的光辉。随之出现在镜中的女人的头发十分鲜艳,闪着一种带着紫光的黑色。”这段描写从侧面衬托出驹子之美,同时也体现了川端对于日本古典美的向往和热爱。
小说后半部分,当岛村第三次造访雪国之时,驹子发生了巨大变化。驹子已经二十一岁,在肉体方面非常成熟,在岛村看来,驹子成了满是脂肪的女人。驹子对岛村也少了些客气,她逼迫岛村跟自己相处。但是,驹子越是紧逼岛村,岛村离她越来越远,并下决心再不来雪国。当驹子仅仅属于性对象时,岛村觉得还好,但是一旦驹子要求岛村付出真心时,岛村就后退了。岛村对于驹子的爱情完全属于徒劳无果的爱情。
跟温婉的驹子相反,叶子性格直爽,她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和让人感到悲切的好听的声音。她的美不是体现在肉体方面。当岛村不再喜欢越发成熟的驹子时,他努力接近叶子,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因为叶子不像驹子那样渐渐成熟,永远保持少女一般的情怀,这是岛村喜欢叶子的地方。她为了即将死去的男子而献身不是偶然,她的身上体现了对生命污浊的排除,也体现了作者对永恒之美、虚无之美的向往。
为了使叶子的美成为永恒,作者设定了雪中火灾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场面。在火灾中,叶子因为失神从二楼掉落下来,叶子被大火吞噬而死亡。叶子的死可理解为她的本体与灵魂关系的延长。目睹了这一幕的岛村不知为什么感受不到死亡,他认为这只是叶子的内部生命发生了变形而已。叶子倒在大火之中死亡,这是她的必然归宿。叶子以前曾求岛村带自己到东京去,如果岛村带她去了东京,叶子这种非同一般的美可能会因为前往东京一起生活而消失。对于岛村来说,叶子这世上难觅之美属于那种远眺型的美,如果过于接近,这种美会渐渐消失。当叶子的美跟死亡连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美变成了永恒。这或许也是岛村内心希望的。
四、结语
川端康成的前期作品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或清纯或哀婉,或娇艳或辛辣。她们是当时日本女性的部分缩影。
川端康成热衷于表现女性的苦难和悲惨的命运,他笔下的女性纯洁美好,柔弱无力,她们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而且多数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她们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坦荡的、真挚的,她们静静地付出而不求回报,深情地爱恋而无怨无悔。这种无私的爱构成了川端笔下女性的共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