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每首诗词都充满耐人寻味的情境,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沉淀着隽永,凝结着幽美,让人叹为观止。那么如何使学生融情于诗词的意境之中,欣赏诗词的韵味之美,感悟诗词丰富的内涵,徜徉诗词博大辽阔,就要看初中语文老师教授诗词的手段是否具有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本文分析传授学生欣赏诗词的技能技巧。
关键词: 初中诗词 激发兴趣 品味诗情
古诗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古诗不仅蕴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尤其唐诗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古诗,让学生驰骋于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萌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
一、日读激趣,熟读成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带着兴趣用心,用情欣赏诗词,才能真正领会诗词的诗情画意,体会诗词韵律之美。但兴趣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是靠培养的。笔者认为,首先要有学诗的氛围,要让整个教室充满诗的味道:墙上添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班级图书角放着《唐诗三百首》。其次,要日日读,做到诗不离口。在黑板的一角,每天写一首古诗,每天早自修前五分钟、课前五分钟,读读古诗,说说诗意,谈谈体会。教师适时指导。我想学生在与诗“朝夕相处”这样的氛围中就会领悟诗的美,进入诗的灵魂,就会爱上诗。
二、入境得趣,益人心智
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含无限的深情,蕴含一定的哲理。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1.学习《题西林壁》一诗,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在这里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从而跳出事物的本身,给人以启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任何事物不要一叶障目,不要以偏概全,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学生在熟读、谈感受的同时豁然开朗。
2.在读《登鹳雀楼》一诗时,引导学生认真探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蕴含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眼光远大,看得远一点,不能只看鼻尖下一点点。
3.在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做客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突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处境和复杂心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说明了诗人“思亲”之情的强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兄弟”、“遍”、“少”等则表现了兄弟们在远处团聚时思念诗人的情景,即从另一角度突出了诗人对兄弟的无限思念之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情朗读,可以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增强美感效应。
三、联想成趣,品味诗歌魅力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词的辞藻和境界描绘都是心性的流淌,诗人浮想联翩,品味着诗词的韵味和魅力。例如,教学周邦彦《苏幕遮》,当师生们共同欣赏到这一句“叶上初阳甘宿露,水面清圆,——风荷举”时,头脑中会产生联想,会产生一幅美丽的图画:清晨的一缕阳光普照到荷花的叶子上,昨晚花叶上的雨珠很快就溜掉。清澈的水面上,粉红色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绿裙红裳起舞踏歌的水乡少女。学生在想象中,品味诗词之美。在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中的诗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联想到作者国破家亡时,处于落魄的无奈、悔恨的愁苦之情,情感与之产生共鸣。
四、演练成趣,学以致用
熟读古诗,了解了诗意,还要让这些古诗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古诗的妙用。在各个季节、节假日开展与诗同行的活动。如在中秋节来临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月是故乡明”的同类古诗比较欣赏。在这样的主题中,学生们大显身手,一个个出口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在春回大地之际,组织开展“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春的主题诗。春天的早晨看到地上花瓣落了一地,来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扫墓吟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放风筝的季节吟出“忙趁东风放纸鸢”。夏天看到荷花满池,吟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好朋友转学离开时赠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诗,鼓励学生把诗写到文章中。
总之,学生通过在与诗不断的接触中,喜欢上了诗,尤其是当学生能够运用诗,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看到课间学生们摇头晃脑地吟诗,作文里也时常看见学生在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我想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了。
参考文献:
[1]虞先德.设法读好古诗充实生命元气[J].教学与管理,2005.5.
[2]张建国,让生命在人文诗意的境界中享受对话[J].教学月刊,2005.3.
[3]李海林.“感悟”及其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关键词: 初中诗词 激发兴趣 品味诗情
古诗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古诗不仅蕴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尤其唐诗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古诗,让学生驰骋于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萌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
一、日读激趣,熟读成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带着兴趣用心,用情欣赏诗词,才能真正领会诗词的诗情画意,体会诗词韵律之美。但兴趣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是靠培养的。笔者认为,首先要有学诗的氛围,要让整个教室充满诗的味道:墙上添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班级图书角放着《唐诗三百首》。其次,要日日读,做到诗不离口。在黑板的一角,每天写一首古诗,每天早自修前五分钟、课前五分钟,读读古诗,说说诗意,谈谈体会。教师适时指导。我想学生在与诗“朝夕相处”这样的氛围中就会领悟诗的美,进入诗的灵魂,就会爱上诗。
二、入境得趣,益人心智
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含无限的深情,蕴含一定的哲理。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1.学习《题西林壁》一诗,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在这里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从而跳出事物的本身,给人以启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任何事物不要一叶障目,不要以偏概全,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学生在熟读、谈感受的同时豁然开朗。
2.在读《登鹳雀楼》一诗时,引导学生认真探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蕴含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眼光远大,看得远一点,不能只看鼻尖下一点点。
3.在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做客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突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处境和复杂心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说明了诗人“思亲”之情的强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兄弟”、“遍”、“少”等则表现了兄弟们在远处团聚时思念诗人的情景,即从另一角度突出了诗人对兄弟的无限思念之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情朗读,可以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增强美感效应。
三、联想成趣,品味诗歌魅力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词的辞藻和境界描绘都是心性的流淌,诗人浮想联翩,品味着诗词的韵味和魅力。例如,教学周邦彦《苏幕遮》,当师生们共同欣赏到这一句“叶上初阳甘宿露,水面清圆,——风荷举”时,头脑中会产生联想,会产生一幅美丽的图画:清晨的一缕阳光普照到荷花的叶子上,昨晚花叶上的雨珠很快就溜掉。清澈的水面上,粉红色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绿裙红裳起舞踏歌的水乡少女。学生在想象中,品味诗词之美。在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中的诗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联想到作者国破家亡时,处于落魄的无奈、悔恨的愁苦之情,情感与之产生共鸣。
四、演练成趣,学以致用
熟读古诗,了解了诗意,还要让这些古诗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古诗的妙用。在各个季节、节假日开展与诗同行的活动。如在中秋节来临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月是故乡明”的同类古诗比较欣赏。在这样的主题中,学生们大显身手,一个个出口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在春回大地之际,组织开展“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春的主题诗。春天的早晨看到地上花瓣落了一地,来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扫墓吟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放风筝的季节吟出“忙趁东风放纸鸢”。夏天看到荷花满池,吟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好朋友转学离开时赠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诗,鼓励学生把诗写到文章中。
总之,学生通过在与诗不断的接触中,喜欢上了诗,尤其是当学生能够运用诗,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看到课间学生们摇头晃脑地吟诗,作文里也时常看见学生在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我想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了。
参考文献:
[1]虞先德.设法读好古诗充实生命元气[J].教学与管理,2005.5.
[2]张建国,让生命在人文诗意的境界中享受对话[J].教学月刊,2005.3.
[3]李海林.“感悟”及其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