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郁达夫的《沉沦》揭露了人类在灵肉冲突中普遍具有的一种自我妥协性,这主要是源于人类自然属性在长期压迫之下的自然反弹,文化自卑和种族自卑,中国传统从上而下的文化改革秩序的影响,文化认知的局限性和个体生命对抗基本生存困境的无力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的《沉沦》揭露了人类在灵肉冲突中普遍具有的一种自我妥协性,这主要是源于人类自然属性在长期压迫之下的自然反弹,文化自卑和种族自卑,中国传统从上而下的文化改革秩序的影响,文化认知的局限性和个体生命对抗基本生存困境的无力性.
其他文献
史料是历史研究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没有史料的存在,就没有历史研究活动.中国近代史料由于距今年代较近,因此保存的种类较多,数量也较大,并且以第一手史料居多,因而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是尤为重要的.中国近代史料包括档案,奏议政书,书札、日记和报刊等形式.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一生留下了丰富的著作和史料,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曾国藩一生的重要依据.
音乐,是文学,尤其是诗歌关注的重点内容.音乐无形,用文字来描绘,欲求动人、感人,实现化无形为有形是关键.手法上,侧面描写常常被运用并推崇,但直观描写如果注重丰富修辞下的形象性,注重描写内容的多样性、层次性、衔接性,其表现力将更加突出.唐代音乐相关诗歌丰富典型,恰为明证.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毛泽东诗词选》作为样本,以实例分析的方法从中外诗歌意象对比的角度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翻译及其效果,并探究诗歌中意象翻译的方法.
本文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视角,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的英译本为例,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再现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两种译本翻译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探究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译文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两种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希望能为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莫言是最具实力的先锋派作家代表之一,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语言本体意识.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在各个方面均有体现,艺术特色鲜明,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且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汉语言的特性,极具视觉空间感和韵律声象性,这样的表达方式产生了特别的艺术效果.
索绪尔提出的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除了任意性和社会性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是分离的还是一体的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从日语词汇的角度来阐述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主张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是分离的.
毕淑敏作为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许多小说是对女性经历的书写.本文试着结合作品《血玲珑》,对其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行女性主义分析,思考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处境及其命运,再分析独有的医学叙事的小说特点,最后联系毕淑敏本人的写作特点,阐释毕淑敏的女性情怀.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这本书里提出了”贫困”这个概念,”贫穷”只是单纯物质上的缺乏,而”贫困”是一种长期状态,是受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影响的生命状态;”贫困”不单单是物质上处于贫穷状态,在社会阶级以及社会关系上也属于困顿状态,是一种使人绝望的生活状态.长久不能改变的”贫穷”,就会发展成”贫困”.有岛武郎的作品集中于日本社会各阶层人民的”贫困”状态,展现人们在物质、社会关系以及精神上的”贫困”状态,他是日本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本文以”贫穷”和”贫困”为出发点,探讨了有岛武郎的反功利主义思想及其在日本现代化
李泽厚在《美学四书》中以”审美趣味”将群体与个体调和起来,将生产生活实际和精神审美调和起来,将实用理性和自由享受调和起来,并在《美的历程》的重新回顾和言说中,在审美趣味的历史生成和积淀中,树立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建立以美学为基础的新的文化身份.
明清诗文流派纷呈,文人团体众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线性思维导图和层次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记忆诗文流派及代表作家,使用对比并列思维导图和关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流派的文学主张及流派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古代文学教学上因学时少而忽略明清诗文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