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时代,多媒体进入化学课堂受到很大欢迎,学生从心理认知上更倾向于观看直观的数字教学形式,在观看视频、图片、动画等直观性教学材料时兴趣是最浓厚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思维的开放程度是空前的,很多地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始使用多媒体设备,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愿意采用多媒体突破九年级化学溶液浓度计算的难关,从这一方向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最终提高化学成绩。
关键词: 多媒体 九年级化学教学 溶液浓度计算
我国初中化学教育虽然是基础性普及教育,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大家的重视情况有不同,在发达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家庭往往比较关注和重视基础的教育,就会投入更多师资力量,对于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的资助和完善做得比较好,大部分学校都有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学生能从化学课堂上感受到直观生动的溶液浓度计算知识。在相对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家庭往往不怎么关注和重视教育,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农村初中连教学设施都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等更是少得几乎找不到。这些相对偏远的欠发达地区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方面,很多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他们的溶液浓度计算相关的抽象想象力非常薄弱。这些偏远地区运用多媒体设备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直接面临多媒体设备不配套和不完善、技术落后等问题。
另外,要想在九年级化学溶液浓度计算讲演中利用多媒体还有一个重要技术方面的阻碍问题。我国信息化技术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充分,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溶液浓度计算问题原本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使之成为一个直观形象的动态知识,但受限于教师本人的多媒体技术水平,不能将该类知识进行多媒体展示,学生就想象不到计算溶液浓度的知识是如何联系的,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比如:在教师进行例题讲解时,传统教学中教师经过口头分析,念题,引导学生使用什么公式,然后需要不断板书计算公式和步骤,一节课所传递的知识很有限,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经过整理,可以将板书的内容做成图片材料直接展示在多媒体设备上,如在例题讲解中硫酸相关例题讲解中展示使学生直观浓度计算过程和方法等,这样不仅把题干展示了出来,而且节省了很多教师板书的和念题等时间,只需要将图展示出来,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楚每一个计算步骤,教师不需要再念题,也不用写步骤。有些老师苦于不会处理图片,导致学生看不清楚或者还没思考就看到答案。若是教师会简单处理图片,把重要的题干词汇用红色标出来、把答案进行处理,则能突出计算重点,学生必然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会计算溶液浓度相关的题。
多媒体能突出溶液浓度计算的重点,能促进学生认真投入地学习浓度计算知识,锻炼学生直观想象力,却存在一些大小不一的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想办法克服不利因素,多利用灵活改进策略。
首先,多媒体设备的完善需要人为努力才能解决。学校的设备经费可以用一部分推行义务教学的设备改善,没有健全的教学设备,教师教学会感到很疲惫和无奈,很多知识只能在粗略的讲解中就放过了,很多学生反映自己没办法想象出教师所描述的步骤,也不能从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连线想象溶质和溶液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但是有了多媒体设备,我们就可以用图片、动画等展示上述问题。而多媒体设备完全可以通过校长申请、教育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结合实际情况划拨专项款用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甚至可以将部分半淘汰的设备翻修整理后继续利用。
其次,有了多媒体设备不等于在化学溶液浓度计算教学中就能随意灵活巧妙使用多媒体。因为教师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有的就连电脑开机都不会。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角度开始,由浅到深,涉及维护等多个角度。再从技术角度,培训教师基本的图片处理技术、动画制作技术、视频剪辑编排和录音调制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使教师在集中培训中动手操作体会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方法,学会保护和维护多媒体设备的技巧等,掌握必要的处理素材的能力。
再次,在溶液浓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力需要经过教师多方面处理和筛选教学素材,并结合多媒体的特性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展示。化学浓度计算知识是变化多样的,它与日常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并不完全适用于多媒体教学,而是需要教师手动处理和筛选符合数学课堂需要又能与多媒体特征相吻合的素材。比如:在进行盐水浓度计算等知识的教学时,传统化学课堂上教师讲解时都是强调生活中我们用的水加入盐就会成为盐水,溶液有多少,溶质是多少,学生是想象不到的。若借用多媒体设备就可以引入一张烧杯装着盐水的图片,并在旁边备注必要的溶液质量等信息,让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盐水溶液相关信息,以便根据自己学到的公式和题目要求开始计算。
总之,多媒体技术进入九年级化学溶液浓度计算难点突破课堂能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力和观察力,但会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只有在充分采取得当措施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利用多媒体打开学生的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宝秋兰.中学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2]曹先.九年级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6).
关键词: 多媒体 九年级化学教学 溶液浓度计算
我国初中化学教育虽然是基础性普及教育,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大家的重视情况有不同,在发达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家庭往往比较关注和重视基础的教育,就会投入更多师资力量,对于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的资助和完善做得比较好,大部分学校都有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学生能从化学课堂上感受到直观生动的溶液浓度计算知识。在相对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家庭往往不怎么关注和重视教育,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农村初中连教学设施都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等更是少得几乎找不到。这些相对偏远的欠发达地区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方面,很多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他们的溶液浓度计算相关的抽象想象力非常薄弱。这些偏远地区运用多媒体设备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直接面临多媒体设备不配套和不完善、技术落后等问题。
另外,要想在九年级化学溶液浓度计算讲演中利用多媒体还有一个重要技术方面的阻碍问题。我国信息化技术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充分,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溶液浓度计算问题原本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使之成为一个直观形象的动态知识,但受限于教师本人的多媒体技术水平,不能将该类知识进行多媒体展示,学生就想象不到计算溶液浓度的知识是如何联系的,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比如:在教师进行例题讲解时,传统教学中教师经过口头分析,念题,引导学生使用什么公式,然后需要不断板书计算公式和步骤,一节课所传递的知识很有限,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经过整理,可以将板书的内容做成图片材料直接展示在多媒体设备上,如在例题讲解中硫酸相关例题讲解中展示使学生直观浓度计算过程和方法等,这样不仅把题干展示了出来,而且节省了很多教师板书的和念题等时间,只需要将图展示出来,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楚每一个计算步骤,教师不需要再念题,也不用写步骤。有些老师苦于不会处理图片,导致学生看不清楚或者还没思考就看到答案。若是教师会简单处理图片,把重要的题干词汇用红色标出来、把答案进行处理,则能突出计算重点,学生必然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会计算溶液浓度相关的题。
多媒体能突出溶液浓度计算的重点,能促进学生认真投入地学习浓度计算知识,锻炼学生直观想象力,却存在一些大小不一的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想办法克服不利因素,多利用灵活改进策略。
首先,多媒体设备的完善需要人为努力才能解决。学校的设备经费可以用一部分推行义务教学的设备改善,没有健全的教学设备,教师教学会感到很疲惫和无奈,很多知识只能在粗略的讲解中就放过了,很多学生反映自己没办法想象出教师所描述的步骤,也不能从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连线想象溶质和溶液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但是有了多媒体设备,我们就可以用图片、动画等展示上述问题。而多媒体设备完全可以通过校长申请、教育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结合实际情况划拨专项款用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甚至可以将部分半淘汰的设备翻修整理后继续利用。
其次,有了多媒体设备不等于在化学溶液浓度计算教学中就能随意灵活巧妙使用多媒体。因为教师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有的就连电脑开机都不会。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角度开始,由浅到深,涉及维护等多个角度。再从技术角度,培训教师基本的图片处理技术、动画制作技术、视频剪辑编排和录音调制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使教师在集中培训中动手操作体会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方法,学会保护和维护多媒体设备的技巧等,掌握必要的处理素材的能力。
再次,在溶液浓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力需要经过教师多方面处理和筛选教学素材,并结合多媒体的特性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展示。化学浓度计算知识是变化多样的,它与日常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并不完全适用于多媒体教学,而是需要教师手动处理和筛选符合数学课堂需要又能与多媒体特征相吻合的素材。比如:在进行盐水浓度计算等知识的教学时,传统化学课堂上教师讲解时都是强调生活中我们用的水加入盐就会成为盐水,溶液有多少,溶质是多少,学生是想象不到的。若借用多媒体设备就可以引入一张烧杯装着盐水的图片,并在旁边备注必要的溶液质量等信息,让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盐水溶液相关信息,以便根据自己学到的公式和题目要求开始计算。
总之,多媒体技术进入九年级化学溶液浓度计算难点突破课堂能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力和观察力,但会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只有在充分采取得当措施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利用多媒体打开学生的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宝秋兰.中学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2]曹先.九年级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