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课改:进展与启示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y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 聚焦
  2004年秋季,广东省成为全国4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之一。作为广东省新课改的主要先行者,广州市全面进入新课改实验,其课程改革的成效与不足,不仅对广东全省的新课改具有启发和警策意义,而且一直都是整个基础教育领域密切关注的焦点。
  
  广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2004年秋季开始,至今已完成了第一个周期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教育部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了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新课改进展顺利
  
  2002年9月,广州市成立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课程改革的宏观决策、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各区、县级市也组建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般由区、县级市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挂帅,加强领导的力度。
  鉴于广州市不同区、县级市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区、县级市都分别制定了具体操作策略,指导、协调和规范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工作,形成了本区域推进新课改的多元策略和特色。如从化市针对自身特点,提出了“着眼整体、着力乡镇、以城带乡、以研促改”的工作思路,采取“以校本教研为主线,以案例研讨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农村课改向纵深发展”的工作措施,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山区推进课改实验的有效途径。原东山区以“整体启动,同步推进”为原则,以“分段视导,全程跟进,全面指导,分点突破”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策略,注重试点带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试点检测校、学科试点和中心备课组的示范、辐射作用。番禺区确定了“理念先行、机制保障;培训提升、研究推动;评价导向、典型引路;专项突破、深化改革;把握契机、实践创新”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区—片—镇—校本”和“教研员—特约教研员—中心教研组成员”的教研网络及督导评估机制,开展了教学新秀、十佳青年教师、优秀案例等评比活动。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区域新课改的顺利开展。
  教师是直接推动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此,抓好参与新课改实验的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就成为此次改革实施的首要步骤。广州市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新课程师资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课程教师培训内容分学科培训和通识培训两大类。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说明,新教材的教学建议,新教材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通识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现代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评价改革等内容。
  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重点所在。2004年9月新课改启动之际,广州市第三次普通高中课改工作研讨会议就把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新课改实施之初,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鼓励教师一方面通过教材研究,把握教学要求,优化组合模块;另一方面通过恰当选择探究内容和时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防止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忽视学生主体性、脱离教学目标与内容以及片面地追求表面“热闹”的活动形式这两种对新课程曲解的倾向,广州市提出了加强教材研究、充分利用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改进课堂教学、在教学上分层要求与分步到位等三项措施,有效处理了新课程实验之初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教育教学评价是检测和强化新课改成败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颁发了《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意见(试行)》,以发展性评价作为检测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质量和效益的主要方式,深化了在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和实施,为构建广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新课改成效显著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很大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更新,教与学的方式得到有效转变
  课程理念与课程意识的转变,尤其是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其不再局限于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传授。老师不仅向书本学,向同事学,还要向学生学,到社会实践中学,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能力得以提高。各学校围绕新课程实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开展行动研究,并逐渐使行动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需要,由此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及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有效转变,教学方法日趋灵活多样,教师不再拘泥于按教案的程序机械地展开教学,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较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成效,较好地完成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个性和创造潜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其次,学校与教师提高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整合学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究现实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学校特色和学校品牌的形成。广州的新课改对此颇为重视,新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普通高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比如广雅中学开发出了《简明校史》《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指导》等十多门校本课程。
  再次,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进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发挥了较好的配合与支持作用。发展性评价功能的全面性、评价目标与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重视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接受性等先进理念,逐步为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多元评价技术与方法得到普及。目前,一个包括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以及学校效能评估等在内的、具有广州特色的发展性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正在被逐步构建。这个评价体系重视传统评价方式与现代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在理念、内容、形式和操作性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目前,该评价体系在广州市普通高中被大面积地推广运用,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升和学校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推进广州市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杠杆。
  
  新课改任重道远
  
  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暴露出来的以下主要问题:
  1.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模块过多及部分模块设置难度过高
  根据2004学年广州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不算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Ⅱ等模块外,文理科共需学习的模块达86个(其中必修模块为41个。语文、数学、外语选修模块11个;对于理科学生,物理、化学、生物选修模块为15个;文科学生,政治、历史、地理选修模块19个)。尤其是数理化学科,许多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按优等生的程度设计的,大约要增加40% ~ 50%的数理化学科课时,才能使半数以上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由于课程内容不够协调同步,造成了物理课要补数学,地理课要补物理,生物课要补化学的现象。此外,校内外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2.师生负担存在“过重”问题
  以周课时35节计,除去班、团活动等,粗略计算一个学期最多能学完8个模块,这样算来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能学习的也就72个模块,刚好是毕业需要的144学分(其中22分即11个模块为选修Ⅰ),但高考要考的模块要远超72个,仅语、数、英要考的选修模块至少就超过10个,还不算其余的社会、科学、技术、艺术等模块。事实上,由于应试的巨大压力,学校只好把全部的高三第二学期甚至包括高三第一学期的教学时间转变为复习时间,这样人为地把高中6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压缩为5个甚至不到5个学期,导致新课程设定的教学内容无法按规定教学时间完成。为了达成新课标要求,不少学校不得不做如下违规调整:每天课时由正常的7节调整为8节,甚至调整到9节,周课时从35节增加到40节,甚至48节之多,周六补课也随之增加。抽样估算,广州市利用周六上课的学校已超过一半。师生负担加重,教学秩序开始有些混乱。这些做法基本上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折射出“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
  3.未能有效地解决高中新课改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与高考接轨问题
  高中新课改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与高考根本没有实现“无缝”衔接。高考的改革似乎背离了普通高中新课改的方向,比如广东省2007年高考方案出台以后,许多学生选择相对容易学习和获得高分的科目,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而避开难以学习的科目,如物理、化学等,造成学生选考科目的“扎堆”现象。这与以往选择理科的学生人数多于选择文科的学生人数的情形截然不同,很可能会造成一代人科技素质的降低。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考仍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笼,高考试题大多具有被迫选项的特征,诸如多项选择、匹配和判断对错等考题,只是强调学生较低的思维水平,而对于更复杂的思维水平,诸如比较和对照、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个性、情感、价值观等被不当忽视了,而后者恰恰是新课改所极力倡导的综合素质。如果高考不改变这种“考非所学”的局面,新课改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就很难被践行。此外,新课改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远没有树立起类似高考那样的甄别和选拔的权威。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的建议是:
  首先,广东省的高考改革要和当前的新课改不仅在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更要衔接协调。高中新课改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如何与高考有机接轨,迫切需要教育专家创造性地、刻不容缓地拿出一个可行方案。其次,课程内容设置要参照高考改革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和修正,要兼顾各类学生的特点,合理运用“减法”,精心筛选知识点,减少学习模块过多的现象,给师生“减负”。更为迫切的则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和学校进行理解和信服新课改理念的政策启蒙教育的力度,使各方能下大力气打破那种挤占正常教学时间进行高考复习的惯例,加强督导和惩戒,维护新课改得以有效实施的秩序。再次,要建立培训激励机制,使教师有足够的动力,投入新技能的培训与学习之中,使之能够克服惰性而积极主动地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实施质量。
  (责编 子 君)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或许是对教育的理解不够,或许是教育的方法不对,或许是一时糊涂,或许是迫不得已……总之教师的教育生涯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事实上,当教师十几年、几十年,不可能没有工作的失误,正如人不可能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一样。但是,教师的有些失误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总结,以减少遗憾。同时又要把教训告诉同行,提醒别人少走弯路,做真正的教育者。  本期话题:关注教师生涯中的遗憾
中学科目中.政治学科以其理论性、规范性和严谨性而特立独行。中学生恰恰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感到政治语言枯燥、抽象、乏味,以至于影响到他们在考试中书面语言的完美表达.造成考
一、唤醒旧知,激活思维    常规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喜欢通过诸如提问、板演、抽测、评讲作业等路径,完成旧知识的复习。这些安排中,教师始终处于课堂的强势主导位置,学生被动地依照教师的安排,一步步行走在教师划定的旧知识复习范围内。  这样的旧课复习,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前面所学,并使之为新授课服务,但因为缺乏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其弊端也同样明显: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理解力的限制,对教师的复习内容不能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  关于批评,人们谈得太多了,主要意见无非是教师应少批评,多表扬。批评这种教育方法名声不大好,可是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这种方法的使用频率却往往最多、最高,于是批评就成了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对许多教师而言,爱批评学生这一毛病,光靠领导在大会上提几条要求或做几条规定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应该深入到教师的头脑深处,看看他们为什么这么偏爱使用批评,找
一提起作文,很多同学“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每写作文,总翻来覆去几个人、几件事,常受原来思维定式的影响,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让“我”回到作文中去是写好文章的根本。    一、写“我”的事    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也明确,材料也不少,语句也通顺,但就是缺乏灵性和生气。其原因往往是文中无“我”,没有了个性,就像一个人少了灵魂、思想,只剩下躯壳,哪有生命力可言?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我”,写作文
每一个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学困生之间却存在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必然也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因。据相关报道,能力型困难学生所占比例最少,仅为5.7%;动力型困难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达57.8%;整体型困难学生所占比例约为11.2%,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对英语学习的效果乃至成败所起的作用。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英语教师应该结合语言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评价方
中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改的春风恰恰又给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创新的大门。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以下四字原则,下面就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信    所谓“信”,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中学教师,绝不能认为中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见到学生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例如一次以“烦恼”为话题
曾在网络上看见过这样一则帖子:“课文写什么,我就教什么;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教参说什么,我就教什么;我能教什么,我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我我想教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喜
许昌市第十六中学创建于1971年,是许昌市首批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学校占地面积53360平方米,有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多功能体育馆、公寓楼、餐厅等.拥有绿地面积19860平方米。环
把一些局部的建设性、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作为中国整体性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先声,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教育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推动,需要自下而上的地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