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谈了在新课程下开展活动板块的几点体会,以期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活动板块;七年级地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78
新教材每节课都设有课堂活动,活动内容紧扣课本,活动类型多样化且比例不一,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共有活动37个,其中图表类占59%,语言表达类占25%,资料收集类占5%,实践操作类占11%。有复习巩固知识的,也有锻炼地理思维的;既有塑造科学素养的,也有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仅体现了地理学具有的实用性,也达到了地理课程的最终目标——“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因此,新课程开展活动板块教学意义重大,笔者就在实施过程中谈几点体会,首先在活动的内容处理方面:
一、巧用地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教材图形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生动活泼,形象简明直观,并结合各类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安排了大量的读、绘、析图活动。如课本30-31页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有动手找的,有讨论分析的,还有一笔画“世界”,南极洲、大洋洲除外。又如课本38-40页利用图解释板块运动会给地表带来什么现象,在学生多思、多练、多动手的过程中,既巩固知识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逐步从死记硬背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安排了简易的手工制作。
二、手工巧利用——化繁为简
如利用课本4-5页制作简易的地球仪,除了画赤道以外再描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东经160度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使抽象直观化,再用自制的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这样不仅突破了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课本17页利用橡皮泥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既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方式,如模拟表演、竞猜竞技等活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三、角色演绎,激发兴趣
如课本47页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预报天气情况,教师要注意多用激励性语言,正面赞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体验,使他们产生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的强烈愿望,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又如课本83页对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这一活动,可以把全班分5大组分别扮演北京房地产开发商,四合院老住户、外国游客、北京城建局领导、文物局领导分别阐述各自观点,百年四合院,是拆还是留?并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师生间的互动交往情境,进而形成以学促教、教学相融、轻松愉悦的新式课堂,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集体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合作学习,炼个人品质,促团队精神
新教材的课堂活动,经常分小组合作活动的内容很多,如课本91页就安排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形式,搜集当地资料,完成表格不同时期生活中的一些变化,这样就使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不仅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而且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逐步提高。
其次,活动的时间安排应灵活恰当,如课本51页读气温变化图回答问题及根据所给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加以分析,课本55页根据数据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这些活动都属于加深理解、巩固复习知识的类型,可安排在新课结束时或课后进行。又如课本50页搜集、补充有关资料,说明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属于增加学生信息量、扩展学生智能的活动,应在课前预习时进行。那些写倡议书,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如课本61页活动一,让学生根据资料“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谈自己的感想,及活动二,根据对话“我家乡一到冬天,树木都落叶了,见不到一点绿色,真没意思”、“那我从家乡运些树苗在上好吗?我家乡的树木四季常绿”,从中发现问题,并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解释问题,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活动中,理解因地制宜的真正含义,宜安排在课后进行。还有大部分活动是突破重难点的,安排在讲课过程中,如课本10页演示昼夜半球的分布及世界不同地方时间的差异。又如课本32页用图片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最后,课堂活动安排在适当的地方教学,有时作为总结,有时作为内容的铺垫,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教师要依据活动内容,灵活地指导活动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活而不乱,顺利进行。
总之,在近两年的地理课改实验中,笔者亲身体验了新教材给中学地理带来的活力,它启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创设“自主、合作、探究” 的教学氛围,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过程中多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仅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经发高中 710201)
关键词:活动板块;七年级地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78
新教材每节课都设有课堂活动,活动内容紧扣课本,活动类型多样化且比例不一,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共有活动37个,其中图表类占59%,语言表达类占25%,资料收集类占5%,实践操作类占11%。有复习巩固知识的,也有锻炼地理思维的;既有塑造科学素养的,也有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仅体现了地理学具有的实用性,也达到了地理课程的最终目标——“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因此,新课程开展活动板块教学意义重大,笔者就在实施过程中谈几点体会,首先在活动的内容处理方面:
一、巧用地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教材图形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生动活泼,形象简明直观,并结合各类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安排了大量的读、绘、析图活动。如课本30-31页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有动手找的,有讨论分析的,还有一笔画“世界”,南极洲、大洋洲除外。又如课本38-40页利用图解释板块运动会给地表带来什么现象,在学生多思、多练、多动手的过程中,既巩固知识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逐步从死记硬背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安排了简易的手工制作。
二、手工巧利用——化繁为简
如利用课本4-5页制作简易的地球仪,除了画赤道以外再描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东经160度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使抽象直观化,再用自制的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这样不仅突破了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课本17页利用橡皮泥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既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方式,如模拟表演、竞猜竞技等活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三、角色演绎,激发兴趣
如课本47页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预报天气情况,教师要注意多用激励性语言,正面赞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体验,使他们产生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的强烈愿望,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又如课本83页对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这一活动,可以把全班分5大组分别扮演北京房地产开发商,四合院老住户、外国游客、北京城建局领导、文物局领导分别阐述各自观点,百年四合院,是拆还是留?并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师生间的互动交往情境,进而形成以学促教、教学相融、轻松愉悦的新式课堂,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集体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合作学习,炼个人品质,促团队精神
新教材的课堂活动,经常分小组合作活动的内容很多,如课本91页就安排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形式,搜集当地资料,完成表格不同时期生活中的一些变化,这样就使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不仅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而且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逐步提高。
其次,活动的时间安排应灵活恰当,如课本51页读气温变化图回答问题及根据所给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加以分析,课本55页根据数据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这些活动都属于加深理解、巩固复习知识的类型,可安排在新课结束时或课后进行。又如课本50页搜集、补充有关资料,说明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属于增加学生信息量、扩展学生智能的活动,应在课前预习时进行。那些写倡议书,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如课本61页活动一,让学生根据资料“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谈自己的感想,及活动二,根据对话“我家乡一到冬天,树木都落叶了,见不到一点绿色,真没意思”、“那我从家乡运些树苗在上好吗?我家乡的树木四季常绿”,从中发现问题,并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解释问题,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活动中,理解因地制宜的真正含义,宜安排在课后进行。还有大部分活动是突破重难点的,安排在讲课过程中,如课本10页演示昼夜半球的分布及世界不同地方时间的差异。又如课本32页用图片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最后,课堂活动安排在适当的地方教学,有时作为总结,有时作为内容的铺垫,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教师要依据活动内容,灵活地指导活动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活而不乱,顺利进行。
总之,在近两年的地理课改实验中,笔者亲身体验了新教材给中学地理带来的活力,它启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创设“自主、合作、探究” 的教学氛围,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过程中多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仅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经发高中 7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