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幸去上海学习,归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上班已接近十年,但是当班主任还是第一次,结合这半年来的教学情况,越来越有种想说的冲动。
古代《大学》里早就说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此处的大学不是指的现在的大学,而是大人的学问,强调的是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力量。老师这个职业是教书育人,而我们现在做得最多的是教书,而忽略了育人。首先培养的是一个性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知识能力。
刚开学没几天,我们班文文同学就被高年级的一个同学撞得鼻青脸肿,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我赶紧给他妈妈打电话,到学校来一趟。没想到孩子妈妈来了,不是赶紧问问孩子摔得怎么样了,而是始料未及地给了孩子一个响亮的耳光。遇到这种问题,就应该以牙还牙,以恶制恶,别人打你,你就应该去更狠地打他。
文文其实是一个比较老实的孩子,但是妈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后来和他妈妈一聊,发现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孩子,关心过孩子的教育问题,每当孩子来问问题时,这位妈妈总是不耐烦地把他推到一边去,自顾自地玩手机。现在的结局是他到现在几乎不认识几个汉字,语文根本不通,数学还勉强好一些,也是很少能及格。后来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这孩子身上的毛病就渐渐显露出来,对同学有攻击性,爱骂人。我当时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造就出来的孩子啊,孩子是需要教育,但关键是问题出在哪里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育的病根在哪里?
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养育”这个词特别好,孩子不仅要“养”好,还要“育”好。一个只管养不管育的妈妈能教育出一个好孩子来吗?妈妈经常骂人,那孩子呢,整日在这里面熏陶渐染,想想孩子会好到哪里去?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经常在班里讲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然后再不厌其烦地和家长谈话,分享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寻找教育的契机。前一段时间,快期末考试了,第一次模拟考试,他考了52分,第二次考试他考了80分,这是一次很大的进步啊,虽然还是倒数第一,已经是很不错了。当时我先发给他一张喜报,全班同学都来为他加油鼓掌,“文彬你真棒,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从来没看到他的脸上浮现出笑容,就在那一刻我发现他呆呆的眼睛里泛着一丝亮光,那是喜悦的笑,虽然是稍纵即逝的,但我能捕捉到孩子内心所需要的那种鼓励,就行禾苗久旱逢甘霖一样。
正当我为自己的做法沾沾自喜时,觉得这次表扬肯定会初见成效,最起码孩子上课会喜欢听课了。可是我高兴得太早了,第二天就一盆冷水浇下来,孩子几乎还是那样,效果不大明显,等收上试卷来一看,家长连个鼓励的话也没有,打电话才知道:原来孩子考了80分,妈妈并没有为此高兴,也没有表扬他,觉得还是倒数第一,没有脸面。我着急地说:你的孩子进步了,我比你还高兴,你为什么不鼓励一下他呢?难道永远让孩子生活在自卑中,生活在没有希望的尽头里?从一年级就这样,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那后面的事情你可曾想过。“对对对”,从那次交谈后,我惊奇地发现孩子每次上课都做得特别好,也认真听讲了。当然成绩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想最起码孩子来上学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来的,不是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和压力。
可见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不是学校唯成绩论,连家长也是这样看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如此来看,我们的教育该走向何方?我们是培养人的,还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大同小异的“产品人”?
曾恩洪校长的报告,确实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河北某中学的口号标语是: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是一批被判了无期徒刑的老师带着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的学生,在过着牢狱般地生活。所以,才会有中国的大学生上了大学是疯狂地玩,发誓要把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亏欠的都补回来,虽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4年,我们中国人的购买力超过了美国,我们有大国的经济,却没有大国的文化。同样是2014年,中美文化是600:1,也就是美国人每买中国人一本书,中国人要买美国人600本书。像现在备受欢迎的《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奔跑吧,兄弟》等等无一例外是从外国搬来的,那么我们不仅要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目呢?这真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问题,我们的泱泱大国的文化去了哪里?每次给孩子购买绘本时,却发现除了郑渊洁先生的中国人自己的绘本着实少得可怜,这是我们的空白,需要我们以后的努力。
我们提倡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字之差,差之万里。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充满创造力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培养一个健康、健全人格的教育。
从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的学历不可谓不高,研究生,却失去了人的理智,做出了非人的举动。还有更早的马加爵事件,这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是对人品德教育的缺失。培养人才,有知识更要有德性;大学教育,重学术更要重人格。让学生懂得去爱,去尊重,去包容,才能避免悲剧重演。现在老人摔倒在路边,无人敢扶。这一系列的事情,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让人感到国民素质的冷漠和悲哀。
所有这些事情,归根结底就是忽略了对人品德的教育。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做一个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懂得感恩,积极乐观的人,方是教育之本,魂之所在。
古代《大学》里早就说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此处的大学不是指的现在的大学,而是大人的学问,强调的是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力量。老师这个职业是教书育人,而我们现在做得最多的是教书,而忽略了育人。首先培养的是一个性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知识能力。
刚开学没几天,我们班文文同学就被高年级的一个同学撞得鼻青脸肿,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我赶紧给他妈妈打电话,到学校来一趟。没想到孩子妈妈来了,不是赶紧问问孩子摔得怎么样了,而是始料未及地给了孩子一个响亮的耳光。遇到这种问题,就应该以牙还牙,以恶制恶,别人打你,你就应该去更狠地打他。
文文其实是一个比较老实的孩子,但是妈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后来和他妈妈一聊,发现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孩子,关心过孩子的教育问题,每当孩子来问问题时,这位妈妈总是不耐烦地把他推到一边去,自顾自地玩手机。现在的结局是他到现在几乎不认识几个汉字,语文根本不通,数学还勉强好一些,也是很少能及格。后来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这孩子身上的毛病就渐渐显露出来,对同学有攻击性,爱骂人。我当时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造就出来的孩子啊,孩子是需要教育,但关键是问题出在哪里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育的病根在哪里?
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养育”这个词特别好,孩子不仅要“养”好,还要“育”好。一个只管养不管育的妈妈能教育出一个好孩子来吗?妈妈经常骂人,那孩子呢,整日在这里面熏陶渐染,想想孩子会好到哪里去?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经常在班里讲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然后再不厌其烦地和家长谈话,分享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寻找教育的契机。前一段时间,快期末考试了,第一次模拟考试,他考了52分,第二次考试他考了80分,这是一次很大的进步啊,虽然还是倒数第一,已经是很不错了。当时我先发给他一张喜报,全班同学都来为他加油鼓掌,“文彬你真棒,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从来没看到他的脸上浮现出笑容,就在那一刻我发现他呆呆的眼睛里泛着一丝亮光,那是喜悦的笑,虽然是稍纵即逝的,但我能捕捉到孩子内心所需要的那种鼓励,就行禾苗久旱逢甘霖一样。
正当我为自己的做法沾沾自喜时,觉得这次表扬肯定会初见成效,最起码孩子上课会喜欢听课了。可是我高兴得太早了,第二天就一盆冷水浇下来,孩子几乎还是那样,效果不大明显,等收上试卷来一看,家长连个鼓励的话也没有,打电话才知道:原来孩子考了80分,妈妈并没有为此高兴,也没有表扬他,觉得还是倒数第一,没有脸面。我着急地说:你的孩子进步了,我比你还高兴,你为什么不鼓励一下他呢?难道永远让孩子生活在自卑中,生活在没有希望的尽头里?从一年级就这样,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那后面的事情你可曾想过。“对对对”,从那次交谈后,我惊奇地发现孩子每次上课都做得特别好,也认真听讲了。当然成绩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想最起码孩子来上学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来的,不是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和压力。
可见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不是学校唯成绩论,连家长也是这样看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如此来看,我们的教育该走向何方?我们是培养人的,还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大同小异的“产品人”?
曾恩洪校长的报告,确实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河北某中学的口号标语是: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是一批被判了无期徒刑的老师带着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的学生,在过着牢狱般地生活。所以,才会有中国的大学生上了大学是疯狂地玩,发誓要把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亏欠的都补回来,虽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4年,我们中国人的购买力超过了美国,我们有大国的经济,却没有大国的文化。同样是2014年,中美文化是600:1,也就是美国人每买中国人一本书,中国人要买美国人600本书。像现在备受欢迎的《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奔跑吧,兄弟》等等无一例外是从外国搬来的,那么我们不仅要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目呢?这真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问题,我们的泱泱大国的文化去了哪里?每次给孩子购买绘本时,却发现除了郑渊洁先生的中国人自己的绘本着实少得可怜,这是我们的空白,需要我们以后的努力。
我们提倡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字之差,差之万里。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充满创造力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培养一个健康、健全人格的教育。
从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的学历不可谓不高,研究生,却失去了人的理智,做出了非人的举动。还有更早的马加爵事件,这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是对人品德教育的缺失。培养人才,有知识更要有德性;大学教育,重学术更要重人格。让学生懂得去爱,去尊重,去包容,才能避免悲剧重演。现在老人摔倒在路边,无人敢扶。这一系列的事情,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让人感到国民素质的冷漠和悲哀。
所有这些事情,归根结底就是忽略了对人品德的教育。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做一个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懂得感恩,积极乐观的人,方是教育之本,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