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板书具有美感性、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板书可有可无,即使有也是信手拈来,存在很多问题。要想设计出给人以美的体验和熏陶的板书关键是选择好突破口,它可以从文章题目发散、线索串联、结构梳理、特色彰显和对比突出等方面突破,这样方能充分发挥板书的育人魅力。
【关键词】板书设计 存在问题 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116-02
板书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演示在黑板上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是语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在解读、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而成的一种板面样式。渗透着语文教师的辛勤汗水和创造性劳动。它是语文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作为语文教师授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能体现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优劣,更能反映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了解并掌握语文课板书设计的一些常识和技巧,不但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还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知识,有85%以上来自眼睛。视觉所获信息的作用可想而知,而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视觉信息获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因而,我们必须重视板书的作用,把它和口头讲述、课件演示等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那么现今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存在什么问题呢?有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对板书设计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重視板书设计,甚至认为那不过是“雕虫小技”,而这种认识上的不足致使板书设计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种:
1.又“多”又“滥”。有的教师恨不得将课文的所有重点全抄在黑板上,大书特书其教学内容,密密麻麻,既多又杂。学生则忙于“应酬”,收获满满几张纸。表面看来动手比不动手要好,可是效果不怎么样,为什么呢?教师忽略了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留下时间给学生思考。实际上,思考比书写更重要。
2.又“单”又“呆”。老师不管所授课文是什么体裁和内容,也不管学生实际,用同一模式、相同步骤出示板书,刻板划一,课课如此,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使原本最具有人文性、最富真情流露的语文课变得死气沉沉,犹如一泓死水。哪里还有智慧碰撞的火花,哪里还有语文课特有的清风拂面般的清新自然感受,活生生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3.又“乱”又“繁”。更多的教师写的是没有计划的板书,信手拈来,时写时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杂乱无章,条理不清,学生对这节课讲的内容也是云里雾里,理不清头绪。不知老师讲的重点在哪里,感到无从下手做笔记。
4 .又“空”又“怪”。也有教师在上课时,黑板上只板书几个字,甚至只写个课文题目,然后寥寥几字,空空如也,给学生留下一片空白。或者追求形式的独特,各种色彩纷呈,让学生眼花缭乱,貌似新奇,实则哗众取宠。
二、寻找突破口
好的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每堂课的眼睛,然而它“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窃以为有艺术魅力的板书,应当是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的,应当是布局合理、确切精当、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并充满情趣的,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一个好的板书设计的突破口。笔者根据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题目发散突破
很多文章的内容都是为题目服务的,是对题目作进一步解释,所以我们应先从文章题目入手,演绎题意或题目中的关键字词作为板书的基本结构,然后根据教学要求,配以其他内容,设计出完整的板书。比如在教授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看到“园林”就会去想它的美丽,美在何处,设计者怎样去设计它的美,该板书形象展现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然后分七个方面说明这一总的特点。突出了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板书既简洁,又重点突出,可以使学生清楚的掌握说明的事物,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2.线索串联突破
这是一种以线条为主串联有关课文内容的重要词语,用以展示文章脉络及发展变化的板书形式。借助此类板书不仅可以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而且能直观地揭示文章的布局谋篇,使作者的思路一目了然,异常清晰。如我在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就采用了这一板书形式:
此设计借助于勒这一线索人物为中心,把小说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同时以铜钱的的形状勾划了菲利普夫妇随于勒贫富变化忽喜忽悲的嘴脸,表现了资产阶级以金钱来衡量亲情浓淡的主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3.结构梳理突破
这种方法以文章中的要素为突破口,就是首先列出文章的主要要素,然后选择与教学目的关系最密切的要素,配以其他内容,从而梳理出文章的结构,使板书符合教学的要求。例如我在讲朱自清的《春》时采用了这样的板书形式:
这篇课文板书设计构思精巧,结构完整优美,展示作者所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图景,而这番图景正是课文的结构、作者的思路。绘春部分五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引起学生的欣赏、共鸣,给学生以美的陶冶。
4.特色彰显突破
这种板书侧重于强调课文的特色。这些特色包括文章特色,或文体特色,或教学内容的难点,这些都可以作为突破口。教师在设计时首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文章与众不同之处,把它作为板书的主要内容,然后编配与特色有关的内容,形成一幅反映文章特色为主的板书。我在教学《塞翁失马》时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板书中展现了得与失、福与祸的转变关系,三个箭头正好是文中的三次变化,虽然只出现了五个字,却生动展示了祸福相依这样深刻哲理的问题,可谓“精”练之至。
5.对比突出突破
不同课文的重点不同,有时在某一观点,有时在某一写法,有时在一些词句,有时在一些段落。设计板书时,可以从这些重点入手,来更好的体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重点不明或重点失误,教学中就会迷失方向。比如我设计的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的板书:
此板书抓住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不同特点进行对比,再配以几何图形和文字解说,形式独特,学生一下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当然,板书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老师们在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中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再比如不同文体板书设计的方向会不同,记叙文可以根据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或空间方位转换的文章结构来设计板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领会主旨;说明文可以依作者对事物观察的顺序角度来规划板书,可以使学生清楚掌握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理解文章的内容;议论文要抓住论点和论据两个方面,突出它们之间论证的逻辑性,按照文章的结构方式即论证结构来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学生学习过的课文不计其数,教师真正能给他们留下的、令他们铭刻在心的恐怕还是那一幅幅具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化的板书。当然,板书设计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在具体教学时要根据需要对原来的板书进行局部调整,修改,争取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整体性与重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这样才能使板书设计散发出经久不衰的育人魅力。
参考文献:
[1]杨莲青,王钢.板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钱威、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厚粲主编.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郭根福.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法[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板书设计 存在问题 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116-02
板书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演示在黑板上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是语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在解读、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而成的一种板面样式。渗透着语文教师的辛勤汗水和创造性劳动。它是语文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作为语文教师授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能体现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优劣,更能反映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了解并掌握语文课板书设计的一些常识和技巧,不但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还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知识,有85%以上来自眼睛。视觉所获信息的作用可想而知,而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视觉信息获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因而,我们必须重视板书的作用,把它和口头讲述、课件演示等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那么现今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存在什么问题呢?有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对板书设计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重視板书设计,甚至认为那不过是“雕虫小技”,而这种认识上的不足致使板书设计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种:
1.又“多”又“滥”。有的教师恨不得将课文的所有重点全抄在黑板上,大书特书其教学内容,密密麻麻,既多又杂。学生则忙于“应酬”,收获满满几张纸。表面看来动手比不动手要好,可是效果不怎么样,为什么呢?教师忽略了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留下时间给学生思考。实际上,思考比书写更重要。
2.又“单”又“呆”。老师不管所授课文是什么体裁和内容,也不管学生实际,用同一模式、相同步骤出示板书,刻板划一,课课如此,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使原本最具有人文性、最富真情流露的语文课变得死气沉沉,犹如一泓死水。哪里还有智慧碰撞的火花,哪里还有语文课特有的清风拂面般的清新自然感受,活生生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3.又“乱”又“繁”。更多的教师写的是没有计划的板书,信手拈来,时写时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杂乱无章,条理不清,学生对这节课讲的内容也是云里雾里,理不清头绪。不知老师讲的重点在哪里,感到无从下手做笔记。
4 .又“空”又“怪”。也有教师在上课时,黑板上只板书几个字,甚至只写个课文题目,然后寥寥几字,空空如也,给学生留下一片空白。或者追求形式的独特,各种色彩纷呈,让学生眼花缭乱,貌似新奇,实则哗众取宠。
二、寻找突破口
好的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每堂课的眼睛,然而它“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窃以为有艺术魅力的板书,应当是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的,应当是布局合理、确切精当、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并充满情趣的,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一个好的板书设计的突破口。笔者根据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题目发散突破
很多文章的内容都是为题目服务的,是对题目作进一步解释,所以我们应先从文章题目入手,演绎题意或题目中的关键字词作为板书的基本结构,然后根据教学要求,配以其他内容,设计出完整的板书。比如在教授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看到“园林”就会去想它的美丽,美在何处,设计者怎样去设计它的美,该板书形象展现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然后分七个方面说明这一总的特点。突出了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板书既简洁,又重点突出,可以使学生清楚的掌握说明的事物,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2.线索串联突破
这是一种以线条为主串联有关课文内容的重要词语,用以展示文章脉络及发展变化的板书形式。借助此类板书不仅可以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而且能直观地揭示文章的布局谋篇,使作者的思路一目了然,异常清晰。如我在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就采用了这一板书形式:
此设计借助于勒这一线索人物为中心,把小说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同时以铜钱的的形状勾划了菲利普夫妇随于勒贫富变化忽喜忽悲的嘴脸,表现了资产阶级以金钱来衡量亲情浓淡的主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3.结构梳理突破
这种方法以文章中的要素为突破口,就是首先列出文章的主要要素,然后选择与教学目的关系最密切的要素,配以其他内容,从而梳理出文章的结构,使板书符合教学的要求。例如我在讲朱自清的《春》时采用了这样的板书形式:
这篇课文板书设计构思精巧,结构完整优美,展示作者所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图景,而这番图景正是课文的结构、作者的思路。绘春部分五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引起学生的欣赏、共鸣,给学生以美的陶冶。
4.特色彰显突破
这种板书侧重于强调课文的特色。这些特色包括文章特色,或文体特色,或教学内容的难点,这些都可以作为突破口。教师在设计时首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文章与众不同之处,把它作为板书的主要内容,然后编配与特色有关的内容,形成一幅反映文章特色为主的板书。我在教学《塞翁失马》时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板书中展现了得与失、福与祸的转变关系,三个箭头正好是文中的三次变化,虽然只出现了五个字,却生动展示了祸福相依这样深刻哲理的问题,可谓“精”练之至。
5.对比突出突破
不同课文的重点不同,有时在某一观点,有时在某一写法,有时在一些词句,有时在一些段落。设计板书时,可以从这些重点入手,来更好的体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重点不明或重点失误,教学中就会迷失方向。比如我设计的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的板书:
此板书抓住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不同特点进行对比,再配以几何图形和文字解说,形式独特,学生一下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当然,板书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老师们在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中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再比如不同文体板书设计的方向会不同,记叙文可以根据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或空间方位转换的文章结构来设计板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领会主旨;说明文可以依作者对事物观察的顺序角度来规划板书,可以使学生清楚掌握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理解文章的内容;议论文要抓住论点和论据两个方面,突出它们之间论证的逻辑性,按照文章的结构方式即论证结构来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学生学习过的课文不计其数,教师真正能给他们留下的、令他们铭刻在心的恐怕还是那一幅幅具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化的板书。当然,板书设计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在具体教学时要根据需要对原来的板书进行局部调整,修改,争取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整体性与重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这样才能使板书设计散发出经久不衰的育人魅力。
参考文献:
[1]杨莲青,王钢.板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钱威、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厚粲主编.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郭根福.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法[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