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明确要求,勾画了宏伟蓝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新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农牧民增收有了新突破,现代农业初露端倪。在此新形势下,新疆农业大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要更好地发挥自己在科教兴农中的作用,为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就必须了解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要求,探讨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一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新疆农业大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当前新疆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目前新疆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83元,截止2010年人均纯收入已达3390元,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36%。新疆共建成大中型水库8座,加固病险水库81座,新增灌溉面积26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00余万亩,解决了25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1.75万公里,实施抗震安居、牧民定居、农村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民心工程”。在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来,新疆各地州分别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拟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步规划,为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工作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所有这些主客观有利现状都表明,新疆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需抓住新机遇,加大推进力度,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就一定要取得较大进展。
(二)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新疆农业大学的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这为新疆农业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新疆农业大学所具有的三项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赋予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1要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培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新疆是多民族混杂居住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问题造成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农牧民的培训跟不上,农牧区特色种养专业技能人才紧缺,劳动与就业能力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不强,适应市场的增收致富能力弱,有的基层干部和少数群众观念落 后,还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新疆农业大学作为新疆的重点农业高等院校对新疆农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具有培养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的使命感。
2充分发挥科研职能,加强科技创新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发展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是智力竞争。新疆农业在生产力发展阶段上从总体上说还未改变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靠技术革命,必须大力依靠科技创新。
3强化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职能
在社会服务中培养人才、搞好科学研究是多年来农业院校办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就是要担当培育先进生产力,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从事的科研、教学工作,既是传播科学,又是发展和提高科学;我们培养人才,也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些归根结底是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新疆农业大学在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在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新疆农业大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新疆农业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而在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这三大职能都是十分需要的[2]。新疆农业大学也正是通过此三大职能在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人才培养方面
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区,2010年统计表明,新疆拥有人口2181万,其中少数民族为130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9.9%;农村人口为1268.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5.7%。多年来,新疆农业大学立足新疆,服务“三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自建校以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约10余万人,为新疆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主要表现为:
1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高
目前,新疆县级以上农业技术干部中约六成师出农大,他们终年奋战在农业生产、管理和科研第一线,担负着发展新疆农村经济,推广农业技术,带动各族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历史重任。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农大毕业生“基础扎实、能吃苦、肯钻研、重实践”,对毕业生总体素质满意率高达97.1%,对专业知识水平满意率达83%,对实际工作能力满意率达到86.9%。
2毕业生社会贡献大
60年来,学校走出了2位院士,1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天山南北,各行各业,其中大量优秀毕业生在自治区地州县担任技术骨干和行政领导,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截至2010年12月,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8517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14436人,研究生183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93人,专业学位研究生820人,博士研究生121人),成教生1241人,留学生205人。
3少数民族教师培养力度强
学校现在主讲教师队伍中,少数民族教师占34.8%。学校在安排外出进修与深造时,向少数民族教师倾斜,有48.3%少数民族教师由学校送出进修与学习,其中出国进修学习的占8.5%。
(二)科学研究方面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80项,其中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95项,自治区厅局级项目105项,到位总经费1.1亿元。获得科技成果奖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农作物品种审定6个;专利授权19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件;发表科研论文4900篇,其中SCI收录180篇。学校在河流泥沙处理技术、干旱区节水技术、作物新品种选育、特色林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马产业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服务“三农”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服务社会方面
新疆农业大学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和利用与周边农村地区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智力优势,立足本地,拓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农村发展应重点抓好的相关领域,积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带动和帮助农村地区快速发展。
1实施“乡村领路人工程”
我校与呼图壁县联合启动了“乡村领路人工程”,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毕业的第一批学员48人中有38人在村干部岗位上工作,使用率近80%,群众反映良好。目前,米泉、鄯善等地也已和我校合作实施了“乡村领路人工程”。同时,为博乐、霍城、巴州、昌吉等地的农牧民开展了种植业、养殖业、法律与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了他们致富的本领。
2坚持不懈做好技术扶贫工作
按照自治区的统一安排,我校自2002年承担了伊吾县对口扶贫工作。经多年努力,通过我校老师亲自传、帮、带,该乡的养鸡业、野山杏及哈密瓜栽培的经济效益有了显著的提高,经测算,2004年全乡人均收入比2003年提高了413元,2005年人均收入又增加了400元,表明我校的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3提供政策和技术咨询
我们积极为各级政府出谋划策,陈彤教授主持的“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十五计划”被自治区发改委采用,列入自治区专项规划。另一方面,我们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我校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
三新疆农业大学强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作用的措施
(一)与政府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为了充分发挥新疆农业大学在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必须建立起政府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政府在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举办者的特殊作用,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项目设立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同时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对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设立专项支持基金,鼓励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另一方面,学校也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学校只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并从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方面做出较大的战略调整。
(二)加强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新疆农业大学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就要发挥好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功能。“知识传授”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创新”就是要多出科技成果,创造新的知识;“知识传播”就是发挥学校的指示辐射作用,为亿万农民群众服务[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决定着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已成为农业高校的神圣使命。具体措施:(1)采取定向方式培训。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为组织原则,培养农村基层骨干和农民,“以点带面”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2)规范“新农村建设培训课程证书”制度。由农业厅统一管理、农业高校颁发“培训证书”。证书获得者必须按教学大纲所规定课程学时学习,通过相关专业的理论考评后,再经一个生产周期的实践操作,使其生产经营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城镇教育的资源优势,实行城乡联合办学或在乡镇办分校的办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具体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应根据“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安排。(4)充分利用科教电影、电视、有线广播、黑板报、实用科技手册、短期培训班等手段,向农民传播技术信息、提供技术资料、进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充分激发广大教科人员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
新疆农业大学应大力鼓励科教人员送科技、送教育下乡,振兴当地农村经济。学校应由主管领导带头,按照学科、专业成立多个“科教兴农”小组,组织科教人员定期下乡,帮助各级政府成立农业技术专业协会。同时,学校在职称评定、课题立项等方面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有所倾斜,从而调动广大教科人员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在全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教兴农”的氛围。
(四)加强科研合作,完善科研体系
新疆农业大学可与农村基层的技术人员和地方农科所科技人员合作共同承担课题,共同攻关,还可通过校、县(市)合作、校企合作等开展科研活动,逐步形成高等农业院校特有的科研体系。这既可借助社会上的科研力量,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还可以通过已形成的科研网络,扩大社会影响,为学校的整个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五)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第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要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相结合。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即应向商品化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超越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偿推行农业科技成果,必然会受到农民的冷遇,甚至不同程度的抵制。第二,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等形式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第三,大力支持各种农业推广组织的发展,支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专业户和农民的科技文化活动,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组织和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岳文斌.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在知识化农业中的作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李友生,陈学友,龚龙英,等.农业高校在农村小康建设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04(6).
[3]辛艳伟,蔺银鼎.浅谈农业高校参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方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4).
一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新疆农业大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当前新疆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目前新疆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83元,截止2010年人均纯收入已达3390元,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36%。新疆共建成大中型水库8座,加固病险水库81座,新增灌溉面积26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00余万亩,解决了25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1.75万公里,实施抗震安居、牧民定居、农村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民心工程”。在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来,新疆各地州分别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拟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步规划,为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工作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所有这些主客观有利现状都表明,新疆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需抓住新机遇,加大推进力度,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就一定要取得较大进展。
(二)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新疆农业大学的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这为新疆农业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新疆农业大学所具有的三项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赋予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1要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培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新疆是多民族混杂居住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问题造成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农牧民的培训跟不上,农牧区特色种养专业技能人才紧缺,劳动与就业能力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不强,适应市场的增收致富能力弱,有的基层干部和少数群众观念落 后,还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新疆农业大学作为新疆的重点农业高等院校对新疆农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具有培养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的使命感。
2充分发挥科研职能,加强科技创新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发展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是智力竞争。新疆农业在生产力发展阶段上从总体上说还未改变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靠技术革命,必须大力依靠科技创新。
3强化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职能
在社会服务中培养人才、搞好科学研究是多年来农业院校办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就是要担当培育先进生产力,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从事的科研、教学工作,既是传播科学,又是发展和提高科学;我们培养人才,也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些归根结底是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新疆农业大学在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在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新疆农业大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新疆农业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而在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这三大职能都是十分需要的[2]。新疆农业大学也正是通过此三大职能在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人才培养方面
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区,2010年统计表明,新疆拥有人口2181万,其中少数民族为130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9.9%;农村人口为1268.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5.7%。多年来,新疆农业大学立足新疆,服务“三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自建校以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约10余万人,为新疆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主要表现为:
1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高
目前,新疆县级以上农业技术干部中约六成师出农大,他们终年奋战在农业生产、管理和科研第一线,担负着发展新疆农村经济,推广农业技术,带动各族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历史重任。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农大毕业生“基础扎实、能吃苦、肯钻研、重实践”,对毕业生总体素质满意率高达97.1%,对专业知识水平满意率达83%,对实际工作能力满意率达到86.9%。
2毕业生社会贡献大
60年来,学校走出了2位院士,1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天山南北,各行各业,其中大量优秀毕业生在自治区地州县担任技术骨干和行政领导,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截至2010年12月,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8517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14436人,研究生183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93人,专业学位研究生820人,博士研究生121人),成教生1241人,留学生205人。
3少数民族教师培养力度强
学校现在主讲教师队伍中,少数民族教师占34.8%。学校在安排外出进修与深造时,向少数民族教师倾斜,有48.3%少数民族教师由学校送出进修与学习,其中出国进修学习的占8.5%。
(二)科学研究方面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80项,其中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95项,自治区厅局级项目105项,到位总经费1.1亿元。获得科技成果奖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农作物品种审定6个;专利授权19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件;发表科研论文4900篇,其中SCI收录180篇。学校在河流泥沙处理技术、干旱区节水技术、作物新品种选育、特色林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马产业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服务“三农”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服务社会方面
新疆农业大学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和利用与周边农村地区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智力优势,立足本地,拓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农村发展应重点抓好的相关领域,积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带动和帮助农村地区快速发展。
1实施“乡村领路人工程”
我校与呼图壁县联合启动了“乡村领路人工程”,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毕业的第一批学员48人中有38人在村干部岗位上工作,使用率近80%,群众反映良好。目前,米泉、鄯善等地也已和我校合作实施了“乡村领路人工程”。同时,为博乐、霍城、巴州、昌吉等地的农牧民开展了种植业、养殖业、法律与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了他们致富的本领。
2坚持不懈做好技术扶贫工作
按照自治区的统一安排,我校自2002年承担了伊吾县对口扶贫工作。经多年努力,通过我校老师亲自传、帮、带,该乡的养鸡业、野山杏及哈密瓜栽培的经济效益有了显著的提高,经测算,2004年全乡人均收入比2003年提高了413元,2005年人均收入又增加了400元,表明我校的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3提供政策和技术咨询
我们积极为各级政府出谋划策,陈彤教授主持的“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十五计划”被自治区发改委采用,列入自治区专项规划。另一方面,我们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我校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
三新疆农业大学强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作用的措施
(一)与政府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为了充分发挥新疆农业大学在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必须建立起政府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政府在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举办者的特殊作用,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项目设立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同时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对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设立专项支持基金,鼓励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另一方面,学校也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学校只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并从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方面做出较大的战略调整。
(二)加强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新疆农业大学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就要发挥好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功能。“知识传授”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创新”就是要多出科技成果,创造新的知识;“知识传播”就是发挥学校的指示辐射作用,为亿万农民群众服务[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决定着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已成为农业高校的神圣使命。具体措施:(1)采取定向方式培训。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为组织原则,培养农村基层骨干和农民,“以点带面”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2)规范“新农村建设培训课程证书”制度。由农业厅统一管理、农业高校颁发“培训证书”。证书获得者必须按教学大纲所规定课程学时学习,通过相关专业的理论考评后,再经一个生产周期的实践操作,使其生产经营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城镇教育的资源优势,实行城乡联合办学或在乡镇办分校的办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具体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应根据“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安排。(4)充分利用科教电影、电视、有线广播、黑板报、实用科技手册、短期培训班等手段,向农民传播技术信息、提供技术资料、进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充分激发广大教科人员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
新疆农业大学应大力鼓励科教人员送科技、送教育下乡,振兴当地农村经济。学校应由主管领导带头,按照学科、专业成立多个“科教兴农”小组,组织科教人员定期下乡,帮助各级政府成立农业技术专业协会。同时,学校在职称评定、课题立项等方面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有所倾斜,从而调动广大教科人员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在全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教兴农”的氛围。
(四)加强科研合作,完善科研体系
新疆农业大学可与农村基层的技术人员和地方农科所科技人员合作共同承担课题,共同攻关,还可通过校、县(市)合作、校企合作等开展科研活动,逐步形成高等农业院校特有的科研体系。这既可借助社会上的科研力量,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还可以通过已形成的科研网络,扩大社会影响,为学校的整个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五)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第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要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相结合。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即应向商品化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超越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偿推行农业科技成果,必然会受到农民的冷遇,甚至不同程度的抵制。第二,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等形式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第三,大力支持各种农业推广组织的发展,支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专业户和农民的科技文化活动,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组织和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岳文斌.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在知识化农业中的作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李友生,陈学友,龚龙英,等.农业高校在农村小康建设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04(6).
[3]辛艳伟,蔺银鼎.浅谈农业高校参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方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