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小学阶段实施生命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用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和日常活动,借助社会力量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珍惜和敬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并且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同时懂得关爱他人,欣赏一切生命的存在。基于上述认识,学校对小学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在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1.道德与法治课小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小学阶段实施生命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用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和日常活动,借助社会力量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珍惜和敬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并且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同时懂得关爱他人,欣赏一切生命的存在。基于上述认识,学校对小学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在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1.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启蒙学生心智,
其他文献
“双减”政策是义务教育改革史上的重要一环,是统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纵深改革。“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家校合作共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共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聚力搭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桥梁,需要树立平等合作观念、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提升家校共育意识、明确双方教育的权责,拓宽家校合作渠道、优化共育内容形式,妥善利用信息技术、家校凝聚“双减”共识
初中是学生个体成长、心智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当前的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学生在面对很多无人把关的网络信息洪流时,很容易被误导。这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生命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完善、方式单一等。基于此,文章提出更新教育理念、引入生命案例、完善评价机制等方法,力求使生命教育的内容更加鲜活,让生命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2000年,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是指以教师发展为起点、十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工作伊始,便将教育理想扎根教育实际,扎根校园,不断开掘和发展,深入探索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提升注入源头活水。2016年,随着新教育实验在兰州市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在扩大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家校合作共育方面,兰州市教育工作持续
三维大地电磁正演需要求解两个极化源在不同频率下的电磁场分布,计算量巨大。基于块状有理Krylov方法,文中实现了大地电磁三维模型降阶快速正演计算。所用算法的创新点包括:(1)将大地电磁的源项显式表示为平面电流源,将随频率变化的电场响应表示为一个传递函数与电流源常矢量的乘积,从而可通过构建有理Krylov子空间实现所有频率电场响应的快速求解,避免多次求解不同频率的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2)采用块状K
明代是以小说、戏曲、版画为代表的明代市井文艺,充满了对人情世俗的津津玩味、对荣华富贵的羡慕渴望,具有冲破重重封建礼教去争取自由的价值和意义。以此为基础,与思想解放相一致,在士大夫阶层里则涌动着一股浪漫主义思潮。它们彼此渗透、相辅相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明代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在任何时代,世人的审美欣赏应当是决定服饰风貌的最直接、最鲜活的因素,明代民间服饰千姿百态、竞相华奢、标新立异以及吉祥图案盛行
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中美两国都试图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国家形象关乎国家友好关系的建立。位于中南半岛上的越南对于中国和美国而言,具有重大的地缘价值,但越南民众普遍对中国国家形象持负面评价而对美国国家形象持正面评价。为了解释该现象,从建构主义视角,基于亚洲晴雨表数据的分析,发现越南民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他国角色的身份定位。越南民众出于经济利益、民族认同以及主权完整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学段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文章探讨初中生心智发育、学校生命教育、家庭教育状况及社会因素影响,分析造成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原因,并从认知生命价值、培养生命意识、树牢生命至上观念、增强生命的韧性等方面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旨在促进生命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顺利实施,帮助初中生健康成长。
<正>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的门户、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大连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世界第10位,周水子机场货邮吞吐量位居我国前20名,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进口水果的空港口岸;同时,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内的大窑湾保税港区是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保税冷链冷藏物流基地。大连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优势为发展物流创造了先决条件。
现代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人的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发展需要脱离仅仅依赖本体性知识的认知而走向实践活动,其研究视角便从心理学的个体认知转向人类学的社会交互,教学的意义建构性被凸显出来。社会化参与情境中,教学不仅建构了知识,且建构了人本身。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涵义,而且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更是社会交互活动。课堂作为重要的学习情境,要超越个体性知识记忆,必须成为学习共同体参与中综合发展人性的学习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在社会化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至关重要、必须相互合作的枢纽环节。本研究以笔者亲历案例为思考对象,探索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策略,解决教育沟通中的实际问题,为构建和谐的家校合作环境提供建设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