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打上“仇和烙印”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zh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腕仇和 为政有道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
  12月3日,刚刚升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仇和,发表离任感言时如此表述自己在昆明市委书记任上的心境。
  被称为“官场另类”的仇和,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处在争议的漩涡中,但又一路升迁:从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到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再到云南省委副书记,其经历一直广受关注。
  一位网友在“仇和升迁感言”中写道:“一直很关心仇和现象,对他的认识也是一波三折。最早看到的是其‘霸道’的执政风格,当时认为,如果有太多这样的官员,中国就无从谈民主法制了。但后来发现,他给执政地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是惊人的,也是令人信服的。关键是老百姓对他拥戴的呼声也很高……”
  那么,一个真实的仇和究竟什么样?他从小到大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仇和现象”又该如何解读?
  
  他像“鲶鱼”激活了一潭春水
  
  12月3日傍晚,飞机降落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这里距市中心只有6公里,是全国民用机场中离市区最近的一个。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乘出租车刚出机场,就闯入下班的车流中。经过一连串漂亮的二环线高架桥,车行如飞。正想赞叹昆明“治堵”效果明显,谁料下了二环,立即陷入拥堵的汪洋大海,每条主干道的3/4,都被蓝色施工围栏圈去了。
  “在修地铁,6条一起修。”出租车司机说,“仇和书记说昆明的交通需要‘休克疗法’,再忍忍,等修好地铁,就彻底不堵了。”看车窗外,虽然堵,秩序却很好。不时能看到冒雨巡逻的警察,每隔一段,路边就有一个简陋的白色治安棚。“这也是仇和干的,把警察全‘赶’上街,派出所只准留3个人值班,昆明的治安好多了。”到目的地,一开车门,就感觉尘土直往鼻孔里钻。来接的人笑着解释:“附近在拆一个城中村,浮尘比较多,昆明已经拆了很多这样的地方了。”
  治堵、治官、治城中村。踏进昆明才半个小时,记者就迎面撞上仇和留给昆明的“三大烙印”。
  
  迎送仇和,都有那个故事
  此时此刻,仇和正在跟这个城市说“再见”——19时35分,《昆明新闻》播出当天下午“昆明市干部大会”的实况,643万昆明市民听到了仇和的告别演说:“4年来,昆明这座城市给了我阳光、雨露和养分。我愿意作春城大地上的一棵树,为这座城市增色添彩,与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植根在这座城市,我的心、我的情、我的梦也会在这座城市……我衷心地感谢昆明人民!我深深地热爱昆明这片土地!我真诚地祝愿昆明的明天更美好!”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熊思远,坐在客厅沙发上,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思考仇和的每一句话。他手边堆满了报纸、杂志、会议记录和文献资料,仇和在昆明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他收集起来。熊教授告诉记者:“我很舍不得仇和卸任,坦率地说,我们很多学者,都希望他能以省委副书记的身份兼任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还在江苏的时候,我就很关注他。2007年12月初,昆明市政协召开两会的预备会。会议间隙,一位市领导压低声音,跟我们这组透口风说:‘仇和要来昆明当市委书记了。’我心里一跳,赶紧抓住他问:‘仇和?是那个仇和吗?’他说:‘还能有哪个仇和?就是他!’啊呀,我们这组很振奋,仇和来昆明,好事啊!昆明这么多年发展不起来,在全国省会城市的GDP排名长期倒数第一,我们盼一个敢闯敢干的‘一把手’,盼了多少年啊!”
  消息很快在昆明市的干部中传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处级干部告诉记者,从2007年12月中旬开始,机关里“人人都在谈仇和,天天上网搜仇和,个个能把仇和的辉煌史倒背如流”。12月28日,市里召开副处级以上干部会。“往年这个日子,大家一门心思过元旦,开会能溜就溜。但这次,提前十分钟市委礼堂就坐满了,大家都瞪大眼睛看新来的‘当家人’是什么三头六臂。仇和一开口,一连串的排比句,口才惊人,气势磅礴,昆明哪见过这样的官员发言?马上就有人鼓掌。气氛之热烈,在昆明官场前所未有。”
  但仇和说着说着,就让台下1000多名干部倒抽凉气了。“我仇和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工作一定能无私无畏。”仇和说,大家“要拼了命地干”,谁不干、干不好,就面临“最严厉的问责制度”。这位干部告诉记者:“散会时,我们是又兴奋又忐忑,一个同事偷偷问我:‘你说,最严厉的问责会有多严厉?’我答不上来,只觉得机关的舒服日子是到头了。”
  4年后,当记者问这位干部对仇和离任有何感想时,他沉默良久,叹口气:“这么说吧,以前像这样晚上11点钟你吵醒我,我肯定骂死你。现在,我都习惯了,11点还要看文件、看书、打电话安排明天的工作。”这句话虽答非所问,却让记者察觉出他“百感交集”的味道。“我今晚没睡,拿着仇和当年的‘就职演说’和今年的‘告别演说’,对比着看了好几遍,他来和走,都讲了一个故事,说非洲草原上,羚羊每天一醒来,就知道一定要比狮子跑得快,不然会被吃掉;狮子每天一醒来,就知道一定要比跑得最慢的羚羊快,否则会被饿死。仇和说,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羚羊,你都要比别人跑得快,才能生存下去,这是铁的法则和规律。我们昆明在省会城市里,是跑得最慢的那只羚羊。仇和拿鞭子抽了4年,羚羊知道拼命跑了。但仇和为什么在离任时,还要再讲一遍这个故事呢?我想他是有深意的,因为羚羊跑得还不够快,更不能再慢下来。”
  
  最受肯定的是“治吏”
  昆明人对仇和的复杂感情,源于仇和一手推动的“新政”。
  素有“铁嘴学者”之称的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石鹏飞,2008年首次提出“仇和新政”,这一概念此后被学术界和媒体广泛采用。在石鹏飞看来,“仇和新政”包括了一整套重大改革措施:整顿吏治,打造班底;开展城市综合治理,滇池水系、交通拥堵、城市绿化得到全面整治;强力拆迁,推动城中村改造;招商引资,力促跨越式、压缩化、超常规发展……
  问一千个昆明人,一千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在所有“新政”中,仇和做得最好的,是“铁腕治吏”。对仇和2008年一连串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官场行动,昆明人至今津津乐道:1月28日,仇和要求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进行现场直播,让官员们开会再不敢走过场;1月31日,仇和主张面向全国公选后备干部,40名博士来到昆明挂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让昆明本地官员再不敢懈怠;2月4日,仇和在《昆明日报》上公布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联系电话,包括他自己和市长张祖林的电话,一时“昆明纸贵”,全城抢购;2月19日,仇和又公布自己和张祖林下班后的联系电话,要求全市公务员24小时做到“办公电话、家庭电话和手机,三通必须有一通”,“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昆明官场的神经绷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轰动全国的“瞌睡门”发生了。
  2月20日,在招商投资专题讲座上,第一排一名官员打瞌睡,长时间没醒。仇和喊道:“第一排在睡觉的,站起来!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做什么职位?”吓醒的官员站在会场上,不敢答话,旁边的人代答:“呈贡县投资促进局的副局长,蒋文辉。”
  据仇和身边工作人员透露,当时仇和没再追究,继续开会。但两天后,呈贡县紧急召开纪委会议,县长宣布蒋文辉辞职,投资促进局局长向大会作书面检查。而且,会议通过电视台向全县播出。过了几天,仇和看到各大报纸对“瞌睡门”的报道,才知道蒋文辉辞职了,吃了一惊。“但仇书记没再说什么,毕竟是县纪委的决定。我们倒是私下觉得,有这个‘下马威’也好,对其他官员是个严厉的警示。”
  这些事彻底搅动了昆明官场。有人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昆明是一个温吞水、慢悠悠、与世无争的城市,官员作风当然就更加‘懒、庸、散’。仇和应用了管理学上著名的‘鲶鱼效应’,他像一条快速游动的‘鲶鱼’,冲进昆明这个昏昏欲睡的沙丁鱼池里,放了几把火,吓得所有沙丁鱼醒过来,变了个活法。”
  多名公务员告诉记者,仇和喊开会,所有人跑步下楼、出门、上车,一个都不敢迟到;女干部随仇和调研,不敢穿高跟鞋,否则跟不上;没人敢关手机,一位局长睡着了,没接到市委办公厅半夜打来的电话,第二天就受到仇和批评;一个下大雨的中午,仇和撑把伞,一个人站在马路上观察,看到垃圾车里的垃圾顺着雨水往下流,就打电话给正在吃饭的环保局长,要求立刻解决;有一天,仇和试拨110报警电话,响了好长时间无人接听,他马上坐出租车到报警中心,发现值班人员在睡觉,他当场命令,以后警察不许“坐班”,全部“上街”……
  有的官员向记者诉说:“最苦的时候,我真是不想干了,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背后没少骂仇和是‘酷吏’。有门路的想方设法往省机关调,仇和就管不着了。没门路的恨不得能辞职。”但他们不得不承认,“仇和新政”效果惊人的好。老百姓办事,“衙门好进了,脸色好看了”;企业办事,“手续简化了,效率提高了”。
  直到临别,仇和才在“告别演说”中,对昆明官员首次露出温情:“如果自己的性格再温和一些、领导艺术再讲究一些,或许就会避免因工作要求严格、批评人较多而伤害一些同志的感情,造成个别同志的误解……今天,也借此机会,对因我个人主观原因,留给昆明的遗憾,带给同志们的不愉快,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说到这里,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弯腰向台下鞠躬。沉默几秒钟后,台下的掌声响起,有的官员眼里含满泪水。一位处级干部说:“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是意外,是感动,是委屈,还是释怀。”
  
  治污、治堵、治绿,有褒有贬
  除了“治吏”,仇和第二项得到昆明各界一致肯定的工作,是滇池水系综合治理。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昆明之所以成为‘春城’,就是因为有滇池这个天然的空调。”昆明滇池研究会秘书长李国春,曾在市政府当过14年秘书,跟过几任市领导,后来发挥专长,半辈子扑到滇池治理上。而今已71岁的他,欣然承认“我就是仇和的‘粉丝’”。“滇池的污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很严重了,为什么那么多年治理不好,仇和来了就见效?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干不干的问题。”
  滇池治理,牵涉到昆明36条注入滇池的河流。36条河流,又牵涉到岸边数以百计的企业、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过去的思路,是把滇池治理当交易来做,想的是各方利益都能兼顾,结果久拖不决;仇和不同,他是把滇池治理当政绩来做,谁的利益都敢碰。”省环保厅一名官员说。
  敢碰,还得有碰的招。“仇和的第一句话是‘滇池死,昆明亡;滇池清,昆明兴’,第二句话是‘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李国春这些滇池治理专家一听,“呀,有戏,仇和懂行,找对症结了”。轰轰烈烈的“河长制”就此出台,仇和亲自担任盘龙江的“河长”,市长任宝象河的“河长”,其他30多条河,也由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局长们分任“河长”。
  仇和让人在盘龙江桃源广场段的江边立了块告示牌,写上大大的4个字“河长:仇和”。他每个月至少巡一次河。下暴雨时,他一手打伞,一手拿着扩音器,招呼官员和专家一起下河检查。河道清淤时,他挽起裤腿,跳进臭气熏天的淤泥里,挥着铲子铲淤泥。如今,站在盘龙江边,已经闻不到臭味,也能看得到清水。江清了,滇池水质自然也明显好转了。
  和治水相比,治堵则曲折得多,惹出的怨气也多。
  昆明的交通拥堵,已是持续多年的老问题。修建二环缓解交通压力,也是早就有的方案,但迟迟不能推进。仇和来了之后,问了一个问题:“二环1年能不能修好?”在场的官员吓了一大跳,他们原先汇报的,是3年修完。仇和断然否决:“必须1年建成通车,长痛不如短痛。”
  2008年10月,二环全面开工。昆明城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向,都是遍地挖坑、尘土满天、噪音轰鸣,所有道路都因二环施工陷入令人绝望的拥堵中。“在这种情况下,二环施工变成了一场心理战,仇和对市民的承诺能不能兑现?他顶住了舆论和民意的压力,不但做到了1年完工,而且试通车时间还有所提前。当二环修通后,交通拥堵大大缓解,所有怨气顿时消散,仇和赢得公信力和美誉度。”昆明一位资深媒体人士感叹道。
  但畅通的日子只过了半年,2010年,仇和决定修地铁,并且6条地铁线同时开工。昆明一片哗然。支持者认为,“二环经验”证明了“长痛不如短痛”是对的,干脆一口气把地铁修完。反对者认为,这是典型的贪多图快,“连北京、上海都不能同时修6条地铁。别的不说,仅仅是地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就跟不上,将来安全运营如何保证?”
  也许,只有当治堵像治河一样,切切实实让老百姓看到好处,反对声才会自然消失。
  到昆明不久,植物学专业出身的仇和,得知昆明一直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居然12年都没成功。他觉得匪夷所思。以昆明的植物多样性条件,还不能成为园林城市?他一声令下,1年,还是1年,要种300万棵树,每条人行道都要有3行树,园林部门、城建部门的公务员,统统上街种树去。一位区园林局局长告诉记者:“我1年种的树,比过去16年都多。”
  天天扛着铁锹上街种树,自然引起一些公务员不满,他们故意在人行道上乱挖坑,一个挨着一个,让行人无法走路。市民质疑,他们便说:“是仇和让我挖的。”一时间,市民怨声四起。庆幸的是,“春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这些“抢种”的树苗,很快成活并茁壮成长起来。2010年,昆明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3%,当年就圆了国家园林城市之梦。如今,走在树荫下,人们不得不承认:仇和做对了。
  
  拆迁城中村备受争议
  “仇和新政”中,最受争议的是城中村的改造。
  在昆明市249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共有336个城中村,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近7万人。这种城中村高度密集的景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相当罕见。多年来,昆明官员私底下把城中村称为“天字号难题”、“最难啃的骨头”。 拆,这么多人,怎么安置?怎么赔偿?钱从哪里来?不拆,光整顿,这些几十年来盖起的“接吻楼”、“握手楼”,都是安全隐患,怎么办?还有人们固有的村民式生活习惯,如何改变?所以,有人说“如果谁想挨骂,那就捅一下城中村”。
  仇和第一次走进城中村调研,就大吃一惊。“一场大火,这里就是火葬场;一次地震,这里就是坟场。绝不是危言耸听!”他舍弃整顿为主的方案,选择拆迁改造,铁了心要捅“马蜂窝”。2008年2月27日,在官渡区佴家湾村,他宣布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
  尽管仇和承诺,为保证老百姓是城中村改造最大的受益者,政府不追求一点赢利,让企业微利,让村民拆一次富一截。但直到今天,已经改造的几十个城中村项目,仍是争议不断。最早一批改造的凤凰新村,如今成了现代化的SOHO俊园小区,村民成了居民,的确是个个喜气洋洋。但有些开发商,借改造城中村之名,向繁华地段的普通老旧小区扩大拆迁,激起居民反对。更严重的是,批评者认为,仇和的城中村改造,实际上把财力薄弱的昆明,绑架到了土地财政、举债经营的道路上来。而这,恰恰是如今在全国都遭到反思的一种发展模式。
  熊思远教授认为,仇和在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上,确实显得有点操之过急。但无论如何,其出发点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平安的、有尊严的生活,“不能说这项‘新政’不及格,我认为还是可以打70分的。”
  
  “昆明人对仇和的感情复杂”
  “政声人去后”。仇和离开江苏后,一本《政道——仇和十年》,评说了他在江苏的得失功过。现在,仇和卸任市委书记后,昆明人又该怎样评说他这4年呢?
  昆明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告诉记者,这几天一直在想,中国评价一名官员,传统上不外乎勤政、明政、善政、廉政这几个词,仇和绝对担得起“勤政”和“明政”的美誉。“他白天到处跑,一线调研、现场办公。晚上回办公室开会、看文件。深夜回去,他还要看书,他这个人爱学习。每天只睡4个小时,真不知道他哪来的精力。你看他走路,市委门口几十级台阶,他几步就走上去了。记者跟他采访,得跑步前行。他才54岁,可眼袋那么深,头发全白了,是染黑的,这都是拼命工作累出来的。”
  滇池研究会秘书长李国春也说:“政治清明,仇和当之无愧。用钱,他明明白白。县长、区长跟他汇报工作,休想跟他提一个钱字,你的项目,你自己去招商,不要指望市里批钱。用人,他明明白白,问责制度和公示制度,都是他一手搞起来的。政策,也是明明白白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我在市政府当了10多年秘书,深知一个人、一支队伍,能跟仇和这样的领导,可以多学会多少东西,多干多少实事啊!”
  站在昆明之外看仇和,昆明4年,比起江苏10年,引发的争议已经少了很多。仇和还是那个仇和吗?他是否学会了妥协?熊思远教授认为:“仇和在昆明的很多措施,确实比在江苏稳,这说明他在成熟。他在江苏,做得多,说得也多;但在昆明,只做不说,高调做事,低调说话。还有一点,昆明文化是一种包容文化,在江苏,总有人告仇和的状;在昆明,从没有人跑去告状,所有争议都没有被激化。”
  眼下,所有昆明人都在担心,仇和做得最好的整顿官员、治理滇池两件事,会不会随着他的离任出现倒退和反弹。熊思远说:“出现这种担心,的确说明他有人治的成分,没能实现‘靠人治推动法治’的目标。”
  2011年12月4日一早,仇和那篇充满了对昆明依依之情和殷切希望的“告别演说”,登上了昆明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绝大部分媒体都把最大的赞美、最深的不舍送给了仇和。但个别媒体也登出不乏反思的报道,认为“昆明今后应注重休养生息”等。这两类报纸,都有很多市民购买、阅读。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普通市民,问对仇和离任有何感想。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类似的话:“仇和这样的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有。”
  熊思远教授对此总结说:“这说明昆明人对仇和的感情是复杂的。昆明老百姓这个群体,基本上都舍不得仇和,他们有千百年来最朴素的观念:你为民做事了,你就是好官。昆明学者、媒体和网民这个群体,可以一分为二,既有高度认可仇和的‘粉丝’,也有尖锐的批评者。昆明官员这个群体,则是两种心情并存,既松了口气,毕竟4年来提心吊胆怕问责,又暗暗不舍,到底这些年跟着仇和扎扎实实干出了事情,是有成就感的。”
其他文献
美国电视剧《美眉校探》自2004年首播以来,一直广受欢迎。10年来,其女主角克里斯汀·贝尔(下文称贝尔)一直想把它翻拍成电影,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贝尔说:“多年以来,演员、粉丝以及制作人们都想把这部老电视剧拍成电影,但我们就是没有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2012年,贝尔将自己的融资设想放到了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为了得到捐款,她承诺将给投资人一些奖励,如一部价值35美元的电影拷贝、她
1  我出生在河南一个三乡交界的小村庄。从我们家到村里的小学,有三里地。  20世纪80年代,我读小学时,村里普遍贫穷落后,满眼都是低矮的砖瓦房,家家都是木门、木窗、破院子。  对于我们这些除了去乡里赶集,连城里都没有去过的小孩来说,能吃饱饭、穿暖衣、有书读,就觉得人生已然抵达高光时刻。所以,在整个小学阶段,我没有一点儿贫富观念和心理落差。  我穿的确良衣服,别人也穿的确良衣服;我穿方口布鞋,别人
在“不差钱”的中国,世界豪门球队的风头显然盖过了本土的中超球队。中超联赛如今头顶亚洲“最贵”联赛的光环,但“最贵”并不代表“最好”,中超球队在转会市场上不乏一掷千金的大手笔,但是无论是在竞技水平还是商业开发,以及品牌效应等方面,仍与世界豪门有着相当的差距。  阔气烧钱似豪门  尽管中国足球依然还在为冲出亚洲奋力拼搏,但是中超联赛这两年越来越好看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在于,中超球队舍得花钱买高水
当《环球人物》记者和苏敏联系时,她正在上海拍广告,第二天就要驾车马不停蹄赶往广西北海,和新朋友们会合,结伴自驾进藏。苏敏对记者说,最近有媒体报道她已经选择回家、 “向现实低头”的消息不实,她的旅途还很长,还有一个周游全国的梦想要实现,除非家里有大事发生,她暂时是不会回头的。  下定决心“离家出走”, 苏敏才第一次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2020年9月末,她收拾好屋子后,开上自己的小Polo,驶出小区那
印度前总统阿卜杜尔·卡拉姆的首次中国之行引起关注,印度主要媒体《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等纷纷予以报道:卡拉姆受到“盛情接待”,参观中国重要的空间研究机构,著名的北京大学还邀请他任教。81岁高龄的他还登上了长城。这位印度“导弹之父”的此行,故事很多,让人感到新奇。  登上长城当“好汉”  11月1日,卡拉姆飞抵北京,一踏上中国的大地,身着尼赫鲁服(类似中山装)、一头银发的他满脸微笑。据说,卡拉
大家好,我是身在朝阳,心系大咖的朝阳咖。  最近,最让世界政坛震动的事儿莫过于日本政府决定将上万吨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在这当口,偏偏还有人火上浇油: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站出来说,处理过的核污染水,喝了没毛病。对于麻生太郎的发言,朝阳咖一点也不奇怪,毕竟在日本政坛,他的莽撞一直有目共睹。  大家都知道,日本首相大多是政治家族出身,而麻生太郎则是权贵之中的权贵。他祖上靠强征劳动力发家,产业涉及煤
雪花刚刚退兵  春天就来了  紧跟着,那些躲在田头地角的  避难者纷纷走出来     柳树  居然点燃一串绿鞭炮  庆祝胜利  桃树  给战胜雪花的松树、水仙  戴上一朵红花     燕子  剪刀一张一合  脐带一断  种子从泥土爬起来     大嘴巴青蛙  为了找到泥疙瘩后面的  那些坏蛋  眼睛睁得很大很大     春天来了  那些远走高飞的鸟儿  也回来了  田野好像又回到了从前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时,一位名叫佛朗士的英国教授以私人名义奖励了她800港币奖学金。张爱玲受到极大鼓舞,拿去给母亲黄素琼看。黄素琼没说什么,只叫她放在那里。张爱玲惴惴然放下,过两天再来,听说那钱已经被黄素琼在牌桌上输掉了。  佛朗士也许是张爱玲的初恋,或许是她这一生最仰慕的人。在她惶惶然的少女时代,他给她的这份鼓励,被她视为“这世上最值钱的钱”,乃至一张“生存许可证”。黄素琼难道看不见她眼中的光彩,为
我觉得“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无波,越淘越有。于她又有什么损失?  是以拍电视的恣意炒杂锦。拍电影的恭敬谨献。写小说的谁没看过她?看完了少不免忍不住模仿一下。搞新派舞台剧的又借题发挥,沾沾光彩。迟一点也许有人把文字给舞出来了。总之各人都在她身上淘,然而,各人却又互相看不起呢,互相窃笑没有人真正领略她的好处,尽是附庸风雅,
你可能认识这样的人——他们非常聪明,精神生活无比丰富,特别喜欢学习,有很多爱好,对各种事情都了解,在各个学科都有涉猎。他们都是有意思的人,你喜欢和他们聊天,总能跟他们学到你不知道的东西。   但是,这些人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成就。他们年轻的时候充满自信,年龄大了却有一种失落感,觉得浪费了自己的才华。这些人可能陷入了“达·芬奇诅咒”。   《达·芬奇诅咒》是几年前出版的一本小书,作者叫莱昂纳多·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