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一堂课45分钟,当它结束时,学生是否感到学有所获,教师是否感到教有所得,其实这就最直接地反应了该堂课是否“有效”多于“无效”。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教学目标明确
要想上好一堂课,备课很关键。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教师应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旧知识的迁移程度及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吃透新知识在本单元、本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应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再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备课。另外还要注意班级之间的差异,每个班的班风、学习习惯等都不一样,不能一个教案每班通用,看病要对症下药,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学生们也知道预习的好处,但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预习功课。他们往往等着老师给他们安排学习的任务,老师安排了,他们才会去做,这样他们会产生一种“为老师而学”的思想。更有甚者,老师安排了的事情有些学生仍然不去做。当然,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需要转变,不要埋怨学生为什么不主动学习,其实是你平时不给学生“主动”的机会,你总是习惯于安排他们做事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教学中,我把《浏览信息》和《搜索信息》合在一起讲,新授时先把“登录网站和浏览网页”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解决。若无法解决,引导学生讨论,再学习“搜索信息”这一内容。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四、探索教学评价的有效方法
如何判断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当然是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情感体验。但怎样对其进行评价呢?这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可能通过考试可以考查出来一些问题,但是不是只有考试这一种形式呢,考试又可以具有哪些形式呢?比如学习Word2000的应用,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部海报作品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安排一场作品鉴赏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当然具体而有效信息技术评价方式,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
总之,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要依据本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出更佳、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东水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2
[2]钱柳松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3
[3]刘中超 《浅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效率的几点体会》 科教导刊2010.21
【关键词】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一堂课45分钟,当它结束时,学生是否感到学有所获,教师是否感到教有所得,其实这就最直接地反应了该堂课是否“有效”多于“无效”。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教学目标明确
要想上好一堂课,备课很关键。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教师应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旧知识的迁移程度及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吃透新知识在本单元、本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应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再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备课。另外还要注意班级之间的差异,每个班的班风、学习习惯等都不一样,不能一个教案每班通用,看病要对症下药,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学生们也知道预习的好处,但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预习功课。他们往往等着老师给他们安排学习的任务,老师安排了,他们才会去做,这样他们会产生一种“为老师而学”的思想。更有甚者,老师安排了的事情有些学生仍然不去做。当然,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需要转变,不要埋怨学生为什么不主动学习,其实是你平时不给学生“主动”的机会,你总是习惯于安排他们做事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教学中,我把《浏览信息》和《搜索信息》合在一起讲,新授时先把“登录网站和浏览网页”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解决。若无法解决,引导学生讨论,再学习“搜索信息”这一内容。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四、探索教学评价的有效方法
如何判断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当然是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情感体验。但怎样对其进行评价呢?这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可能通过考试可以考查出来一些问题,但是不是只有考试这一种形式呢,考试又可以具有哪些形式呢?比如学习Word2000的应用,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部海报作品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安排一场作品鉴赏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当然具体而有效信息技术评价方式,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
总之,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要依据本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出更佳、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东水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2
[2]钱柳松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3
[3]刘中超 《浅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效率的几点体会》 科教导刊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