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gu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唐·杜甫《进艇》
  
  与其他大唐诗人相比,杜甫有着很大的不同,他酒杯不离手,茶盏亦不离口。郁郁不得志,内心苦闷时,他饮闷酒:国难家贫,内心忧愁时,他饮苦酒。酒与色总是相伴而生,但是这“杯中之物”无论他怎么喝,却都没令他乱了心性而恣意妄为于声色犬马之中。酒能醉人。使人亢奋,变得肆无忌惮,而茶却能醒人,使人平静,复归规行矩步。诚然,他喝的是让人智昏、陷于混沌的酒,而他的心却如清茶般明澈透亮,因而即使烂醉如泥,也没令他沉湎于酒色,心中仍旧是清醒洞然。这是因为他有爱,修身齐家则爱妻爱子,推己及人则爱民爱国。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杜甫一起走进小艇来“触摸”一下他这颗如茶般的淳淳爱心吧。
  《进艇》这首诗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作,此时的杜甫已至知天命之年,他经历了游历吴越江南、齐鲁燕赵,到求仕不达、困守长安,再到身陷安史兵燹,流离失所,最后在成都找到归宿的人生轨迹。无情的岁月之手把他从一个胸怀大志的少年变成历经沧桑的中年,好在有好友高适和表弟王十五的倾囊相助,他能够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上盖起了草堂,与妻儿过上风平浪静的日子。实现了当年“归山买薄田”的夙愿。
  诗人在一开始就直抒胸臆,顿感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诗人在草堂的北窗独坐,极目北望,感慨万千:“我望眼欲穿,而你却是那么的遥远,在罹难了叛贼的践踏之后,九重宫阙、雕梁画栋早已满目疮痍,昔日的繁华旧景也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怕是只有摇摇欲坠的城阙和遍地斑斑的血迹,这怎不教人感到黯然神伤呢!”该联对仗极工, “南”、“北”二字叠用对映,以“南京”对“北望”、以“南亩”对“北窗”,“南京”是成都,而非今日的“六朝古都”南京。是唐玄宗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为避安史之乱幸蜀时所置,与长安、洛阳同为唐国都;“南亩”即田野,引申为田园生活:“北望”是相对于成都而言,长安在其之北。
  颔联由抒怀转入描写在成都的客居生活: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身着布衣的杜甫,深情地牵引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浣花溪上鼓棹游赏,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荡漾着波光,不远处,孩子们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洗澡嬉戏。此情此景是多么的富有诗情画意啊,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杨氏,两鬓业已有些斑白,细细的皱纹开始悄悄爬上了曾经细嫩的面庞,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这或许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一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末联诗人又把游走的思绪拉回现实中来,将视线转移到随艇携带的“茗饮”和“蔗浆”上来。 “茗饮”就是冲泡好的茶汤,亦是茶的别称,这一叫法最早出自三国曹魏张揖的《广雅》一书中:“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蔗浆”即甘蔗榨成的浆汁。“瓷罂”是种盛浆液用的陶瓷容器。这句是说把煮好的茶汤和榨好的甘蔗浆,用瓷坛来盛装也不比玉制的缸来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随取随饮。诗人在该联中至少寄寓了两层意思:一是道出他的人生滋味,二是表达他的人生价值观。
  何以说是人生滋味呢?人生就像是调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然而,于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只有“苦”和“甜”两味,而且苦是远远多于甜的,早年多舛的命运和后来的尘埃落定恰如这清苦的“茗饮”和甘甜的“蔗浆”。他与妻子经历了多少的离别、思念之苦,如今能手牵手、肩并肩同乘一艇,是在尝尽苦辛之后换来的甜蜜,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茗饮蔗浆携所有”,把苦茗与甜蔗都同置一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回味一段人生。那么,又何以说是人生价值观呢?在此时的杜甫眼里,茗饮蔗浆都用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瓷坛来盛放,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精美的玉缸。瓷坛与玉缸,虽功用相同,内涵却有天壤之别,一朴质,一奢华;一象征着简淡平凡的生活,一象征着穷奢极恶的生活。诗人认为“瓷罂无谢玉为缸”,意味着他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追求显达仕途转变成追求陶然田园,由勃勃雄心转变成淡泊宁静,这一过程也诚如茶由醇厚渐转淡薄的过程。
  在浣花溪畔结庐而居的生活,远离战乱,妻儿团聚,可以说,这是杜甫一生中最快乐的人生片段。在此时期,杜甫的另一首七律《江村》也生动地描绘了这样的平静生活。
  从《进艇》全诗来看,很显然,杜甫由北望长安想到残破的山河,再联系自己往昔所经历的蹉跎岁月与悲欢离合,与眼下夫妻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不由自主地慨然,深感只有夫妻共相伴才是那么的真实,尤其是在饱尝聚散离合的痛楚后,更能体会到夫妻恩爱才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生活得平平淡淡才是真。然而,诗人始终对妻子是一往情深的。至德元年(公元756年)8月,他因陷敌避难困守长安,在一个月华满地的夜晚,他写了一首《月夜》来寄托他对妻儿无限的思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王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他终于有机会到郎州的羌村探望妻儿,写了五古《羌村》三首,在第一首中有几句诗将夫妻久别重逢时悲喜交加的情形描绘得十分深刻,令人读来无不为之动容:“……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些情深意长的诗句,字字都昭显着诗圣胸中一颗炽热的真心,尤其是在那男人拥有三妻四妾司空见惯的年代里,他的这颗真心和这份深情更是显得难能可贵。就这样,杜甫陪伴着爱妻在这样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度过了几个春夏秋冬,杨氏在49岁时悄然离世,而杜甫从此也没有续弦。这就是诗圣伟大的爱情与人生。爱情,人生,如同茗饮一般,固然有些苦涩,但是“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它使人净尽铅华,回归平淡,回味无穷。幸福,快乐,则如同蔗浆一般,甜美非常,然而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以“识尽愁滋味”为代价才能品尝得到的。
  小艇上,杜甫对妻子的款款深情和浓浓爱意都将全部溶解在茗饮与蔗浆里,随着娲嫋茶烟的升腾和甜甜蔗甘的浸润,化作浣花溪里的点点波光,潺滠着流向远方。
其他文献
在湖北省天门市的竞陵老城北门外。有一口泉水井。因井盖有三孔,俗称“三眼井”。作为“品茶真迹”而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著名的“文学泉”。陆羽(鸿渐)当年曾用此泉为收养他的智积禅师煎茶。  有关陆鸿渐茶泉的历史记载,可追朔至唐。如“陆鸿渐煎茶碑立于陆子井旁,碑上有唐刘冥鸿书陆羽自叙也。时为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闰四月”(湖北金石志卷七);又如齐己《过陆鸿渐旧居》诗题下自注“陆生自有传于井石”
期刊
中国古时把花当作天地慧黠之气。其形、色、香、味、光、彩、质、量、神、气、性、格均甚是动人,是以印度哲人泰戈尔说:“上帝对强大的王国生厌,却永远喜爱那小小的花朵。”此外,简易的生活艺术教育可从插花开始的理由如下:    1 插花艺术融合生活艺术的多样性与知识的趣味性,不必受空间时间太多的限制,得到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  2 插花并不是女人的专利——它可以很快成为一家男女老少共同拥有的艺术品与艺术活动
期刊
竹火新焙,壶水初沸。  想喝一道好茶,却常常纠缠于配得上它的器物。茶器对于茶是心灵伴侣,它要用全部的智慧去接纳和读懂一道茶。  一日见着静茶坊里的龙泉青瓷,顿生大喜大爱之情。瓷质细腻、线条明快,皆上品之作。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据《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
期刊
数十万年前,大地无意的一次悸动,成就了这一条横亘闽西北的武夷山脉,它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也是一奈孕育闽茶文化的文化血脉。奇秀峻伟的碧水丹山,蒙山川灵气之所钟,化育了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和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红茶。它们是世界鸟龙茶和红茶的鼻祖。  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如果说山峰赋予了它美感,溪涧赋予了它灵性,那么茶则赋予了它灵魂,就在这“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如画景致里,不仅芳丛遍野
期刊
【一茶一坐,成立于2001年。致力于创立全新时尚主题休闲概念的现代都会型茶馆,将中国传统茶文化成功融入到现代人士的时尚生活中。】  写这篇访谈时,电视里正在播一个异国旅行者的访谈,他轻描淡写地跟记者谈起曾经辉煌的往事,在他心目中,那些光辉灿烂的所谓成就都是一个“轮”,到了要结束的时候,就让那个轮结束吧。另一个镜头,是他站在路边向一辆辆过路车挥手的场景,可是没有一辆车肯为他停下。他说,他在寻找香格里
期刊
王勃在《七夕赋》中曾云“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星期是七夕的别称,王勃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芙士亍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这个节日如此美好,它是传统中国人的情人节。因为它,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才会落落大方地在这一天前牵起爱人的手;因为它,被“三呔四德”的封建礼教禁锢的古代女子才有喘口气的机会。所以要用最唯羡最真切的笔触纪念这个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    珍惜
期刊
所谓的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所谓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所谓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是茶道的载体,是茶事活动中物质和精神的中介,只
期刊
茶友迎新从云南“一水间”寄了茶叶来,计有五六种,因天热。一直未动瓯盏。今天同夫人登山,顺带携了茶囊,想着山中清凉,可以开汤品饮。好的茶一定要有好的品饮环境,竹篱、茅舍、山泉、炉火,大概最能得茶品真味了。  连日酷暑,室外气温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前天还和夫人念叨:如果再不下雨,山上种的茄子、辣椒、西红柿就都没有收成了。这可是今春花费了很大精力亲自栽种的呢。今展喜降甘露,虽然雨很小,断断续续的,气温却一
期刊
空是没有杂念,非常安静;寂是简单,直指本质。甚至于带点凄凉味,“空寂”就是这样的情景。塞外荒漠、绵延一望无际的山峦、夜晚路灯加上孤独老人牵着一只不听话的小狗,都是空寂图片。你说火车站满坑满谷的返乡人潮、一根枯木也是空寂,没有错,跳上云端看。是另一番空寂。  有人说住在五星级酒店没有住在山间茅草屋来得容易进入空寂境界,有人反对,认为处在何处不重要,要看自己是否容易抓住空寂的心境。这个论调在日本茶道也
期刊
记者问我是否从小有喝茶的习惯,假如回答有,便成众矢之的,因为太像一则自编自导自演的天才传奇,连身世背景都交代得毫无破绽。仿佛在掠美人家才华盖世的茶师、茶人生逢其时一路走过的珍贵经历,遭受白眼真是……应该的。小小茶民,莫非还有故事白头宫女细说从头不成。  但如果我说没有呢,我就觉得我冤枉了我母亲,纵使我已记不清母亲的模样,她规定我每天要做完家里的早课才可去上学,倒烙印般记载在我脑袋不懂哪个角落。那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