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中描述了一位渔父在鹭白桃红的江南水乡垂钓,恬静淡泊,清逸闲适,飘潇自如。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由于厌弃功名利禄,隐居江湖,沉浸于山光水色中,超脱于利欲熏心的官场纷争,返璞归真,追求豁达与飘逸。诗人借渔父的形象表达其与世无争、安于淡泊的处世态度。由于渔翁的特定环境和隐士们的心境相吻合,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以渔隐题材表达隐士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计其数。
渔隐题材,作为一种出世情结的表征,不断地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引用,而渔父形象则被赋予一种参透人生、超世旷达的隐士象征。因此,在传世的美术作品中以塑造渔翁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绘画作品很多。纵观中国古代绘画史,早期的渔隐题材作品,着重于营造一种远离尘俗的超然意境与对自然情境的关怀。明代以前,“渔父”大都作为文人墨客隐逸形象的化身,常常以点景形式表现,其主要表达的内容包括四种类型:“钓名”的以隐求仕的文人心态,“孤傲”的愤世嫉俗的文人心态,“潇洒”的淡泊世事的文人心态和“偷闲”的仕中求隐的文人心态。而明代以后的渔隐情结在部分继承了以上四种类型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超越。随着世俗情怀的发展,“市隐”观念的形成,渔隐观念也逐步融入到世俗环境当中,画家们开始抛弃了对自然事物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渔隐题材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亦有所变化,更多时候成为以笔墨为目的的形式载体。本文酌选部分渔隐题材的传世古画与读者共赏。
吴镇《渔父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76.1厘米横95.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取景于江南一带水乡。高树两本耸立湖畔,树下置一茅棚,有小径穿越敞棚可达湖边,湖沿蒲草萋萋,随风摇拂,对江平沙曲岸,远岫遥岑,更远处一峦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叶,水波涟漪之中,生动地描绘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情意。笔法圆润,意境幽深。画风师法巨然而又有变化。此图是吴镇63岁时的作品,已形成其代表性的风格,是一帧风情闲逸、清光宜人的佳作。
吴镇(1280-1354年),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自题其墓为“梅花和尚之塔”,嘉兴(今浙江杭州)人。隐居乡里,曾在村塾中教书。去钱塘(今浙江杭州)等地卖卜,一生清贫。本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镇之门阒然,妻颇鄙之,吴说“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至明代声誉鹊起。为人抗简孤洁,虽有势者不能夺。擅画水墨山水。师法巨然,间学马远、夏圭的斧劈皴和刮铁皴,善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木郁茂景色,笔力雄劲,墨气沉厚,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传世作品有《双桧平远图》《渔父图》《墨梅图》等。
吴镇《秋江渔隐图》立轴绢本墨笔
纵189.1厘米 横88.5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起手处画清石水草于水中,后有一渔父坐船垂钓,当中一洲,上植二树,对岸是连绵山丘,远处高峰。图中用略浓而有变化的墨勾山石轮廓,略淡的线条作披麻状皴之,复加湿墨衬染,湿墨略分浓淡,罩在线条上面,使线半隐半显,使面透明而光亮。最后再以焦墨浓墨点苔,远山用淡墨没骨抹出,两棵树,以浓淡来区分,所以数百年之后,仍有“幛犹湿”之感。
吴镇《洞庭渔隐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46.4厘米
横58.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松树坡石,平溪远岫,渔翁垂钓。图中山峦先勾出轮廓,后用干笔皴擦,浓墨点苔。松针用细笔勾画,圆浑不板,树干画得苍劲有力。构图采取一河两岸的形式,疏密、远近相间,静中求动,是吴镇山水画的优秀之作。
赵雍《松溪钓艇图》 卷 纸本墨笔纵30厘米 横5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近处画苍松两株,参天而立,枯疏的荆棘和阔叶的杂树穿插其间。对岸环山起伏连绵,远接天际。一渔父舟中垂钓,意境清幽旷远。图中笔墨清润厚重,得家传韵致,为赵雍山水画杰作。图左上自识“至正廿年二月既望仲穆画”,时年72岁。
赵雍(1291-1361年),元代书画家。字仲穆,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次子,书画继承家学。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书善正、行草,亦长篆书。精鉴赏。传世作品有《兰竹图》《溪山渔隐》等。
朱德润《松溪钓艇图》卷纸本墨笔纵31.5厘米横5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坡石间一株古松傍岸,老干盘屈势若虬龙,松旁杂树、小草相衬,松前湖面空旷浩渺,远山一抹,遥接天际,一叶轻舟载三人缓行于湖中,打破了画面的沉寂。图中松树用笔尖劲爽利,坡石皴法婉和温润,浓淡有致。人物用白描法,笔简神完。画风学李成和郭熙又有己意。图中自题诗曰:“丑石坐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知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朱泽民。”
朱德润(1294-1365年),元代画家、诗人。字泽民,号睢阳散人。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后居苏州。工书法,师法赵孟、王羲之,笔致遒健。擅山水,师承许道宁、郭熙传统,所画多作溪山清远、峰岳耸秀、林木挺健,山石用卷云皴,树作蟹爪枝,颇具真实感。有《秀野轩图》《林下鸣琴图》《松溪放艇图》等传世。
唐棣《霜浦归渔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44厘米横89.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画坡石间乔松、枯木及杂树丛立,暮色已起,林边小径上渔人负罾罩等渔具罢渔而归。丛树占据画幅的主要部分,远处的丛林树梢在云霭中隐现,令人遐想。树石法自郭熙。并立的乔松,虬曲多节疤的枯树,杂树树叶或用夹叶法,或用渍点法。人物线描熟练准确,形神俱得。作者虽为文人画家,仍具相当写实功力。坡石的勾皴时见松动的飞白干笔,是时代使然。
王蒙《花溪渔隐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24.1厘米
横56.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图境界幽深,气势雄浑,景物丰茂,两岸桃花盛开,洋溢着盎然春意,反映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眷恋,对于隐居生活的流连。王蒙画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层层皴染,墨法苍老中含秀润,浑厚中显劲峭,骨力充足,使观者弥觉满幅生气,散发不尽。
王蒙,字叔明,号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外孙。生年约为1308年,卒于公元1385年。元末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洪武初年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惟庸案受牵累,死于狱中。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师法董、巨,独具一格。画重山复水的繁景,喜用解索皴和渴墨点苔,画风苍茂秀润,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为“元四家”。
吴伟《渔乐图》立轴纸本淡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270厘米横174.4厘米
此图为吴伟传世的巨幅山水画杰作,描绘湖山联结艇停泊于港湾树丛下。水面渔舟往来,山湾盘曲蜿蜒,江边坡石高树,远处峰峦层叠,江面无涯,水天一色。粗壮劲健的线条,挥洒淋漓的墨色,迅疾纵逸的笔锋,表现了画面的磅礴气势。人物描写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全幅境界开阔,气象雄壮。
吴伟(1459-1508年),明代画家。字士英,又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生经历了几次从宫廷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过程。幼岁家道破落,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即学绘画。20多岁时游京师,应召入宫,因个性倔强,不事权贵,不久即放归南都,在金陵一带藉画谋生。30余岁孝宗登位时,两次征召入宫,待遇更高,但他不耐拘束的性格和对官场的认识,使其在入宫两年后即“称疾归,居金陵秦淮上”,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职业画家生活。武宗继位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召他入宫,他却因饮酒过度而猝死,年仅50岁。
蒋嵩《渔舟读书图》立轴绢本纵17l厘米横10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蒋嵩的粗笔水墨山水画。画家用简练概括的手法,兼泼墨写意法,用笔劲健粗放,墨气淋漓,但境界幽远,表现远近溪山、轻舟横渡的旷野之景。在画法风格上,继承南宋马远、夏圭的传统而有变化,运用粗犷方阔的大斧劈皴,展示了作者个人的独特风格。
蒋嵩,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三松,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画山水,宗吴伟,为浙派名家之一,善用焦墨枯笔,是浙派晚期名手。
姚绶《秋江渔隐图》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62.2厘米横5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近岸画坡石、水草、古木,远景画沙渚远岫,层次向后伸展,显得悠远无尽。画的中部则是大片湖水,静寂无波,近处湖中,一人坐卧舟头,凝神垂钓,怡然自乐。此图师吴镇派而有所变,山石皴染苍老浑厚,墨色醇润,点苔剔草,皆用浓墨,潇洒磊落,很见功力。
姚绶(1423-1495年),明代画家。字公绶,号谷庵、云东逸史,嘉善(今属浙江)人。英宗天顺中,赐进士,宪宗成化初,为江西永宁知府,后辞职归,筑室曰丹东,人称“丹东先生”。工诗,善书画。擅画山水,宗吴镇,也取法赵孟、王蒙,小景好作沙坳水曲,孤钓独吟,其阔幅则重林远汀,着四五渔船而已,墨色苍润,皴染皆妙,亦写竹石,有潇洒之致。
谢缙《溪隐图》立轴纸本纵98.3厘米横72.5厘米香港虚白斋藏
此图画远山层叠延绵,湖面空阔平静,洲渚岸边,杂树葱郁,渔人泊船后向家中走去,围栏内,茅棚下,一女子席地而坐。用笔遒劲秀逸,画面空灵而苍郁。
谢缙,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缙,一作晋,字孔昭,号叠山、兰庭生、深翠道人,晚年称葵丘翁,吴(今江苏苏州)人,寓居金陵二十余年。山水师王蒙、赵原,造诣精妙,得其渺远深意,为永乐、宣德(1403-1435年)间吴门画派名家之一。(责编:唐陌楚)
渔隐题材,作为一种出世情结的表征,不断地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引用,而渔父形象则被赋予一种参透人生、超世旷达的隐士象征。因此,在传世的美术作品中以塑造渔翁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绘画作品很多。纵观中国古代绘画史,早期的渔隐题材作品,着重于营造一种远离尘俗的超然意境与对自然情境的关怀。明代以前,“渔父”大都作为文人墨客隐逸形象的化身,常常以点景形式表现,其主要表达的内容包括四种类型:“钓名”的以隐求仕的文人心态,“孤傲”的愤世嫉俗的文人心态,“潇洒”的淡泊世事的文人心态和“偷闲”的仕中求隐的文人心态。而明代以后的渔隐情结在部分继承了以上四种类型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超越。随着世俗情怀的发展,“市隐”观念的形成,渔隐观念也逐步融入到世俗环境当中,画家们开始抛弃了对自然事物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渔隐题材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亦有所变化,更多时候成为以笔墨为目的的形式载体。本文酌选部分渔隐题材的传世古画与读者共赏。
吴镇《渔父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76.1厘米横95.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取景于江南一带水乡。高树两本耸立湖畔,树下置一茅棚,有小径穿越敞棚可达湖边,湖沿蒲草萋萋,随风摇拂,对江平沙曲岸,远岫遥岑,更远处一峦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叶,水波涟漪之中,生动地描绘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情意。笔法圆润,意境幽深。画风师法巨然而又有变化。此图是吴镇63岁时的作品,已形成其代表性的风格,是一帧风情闲逸、清光宜人的佳作。
吴镇(1280-1354年),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自题其墓为“梅花和尚之塔”,嘉兴(今浙江杭州)人。隐居乡里,曾在村塾中教书。去钱塘(今浙江杭州)等地卖卜,一生清贫。本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镇之门阒然,妻颇鄙之,吴说“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至明代声誉鹊起。为人抗简孤洁,虽有势者不能夺。擅画水墨山水。师法巨然,间学马远、夏圭的斧劈皴和刮铁皴,善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木郁茂景色,笔力雄劲,墨气沉厚,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传世作品有《双桧平远图》《渔父图》《墨梅图》等。
吴镇《秋江渔隐图》立轴绢本墨笔
纵189.1厘米 横88.5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起手处画清石水草于水中,后有一渔父坐船垂钓,当中一洲,上植二树,对岸是连绵山丘,远处高峰。图中用略浓而有变化的墨勾山石轮廓,略淡的线条作披麻状皴之,复加湿墨衬染,湿墨略分浓淡,罩在线条上面,使线半隐半显,使面透明而光亮。最后再以焦墨浓墨点苔,远山用淡墨没骨抹出,两棵树,以浓淡来区分,所以数百年之后,仍有“幛犹湿”之感。
吴镇《洞庭渔隐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46.4厘米
横58.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松树坡石,平溪远岫,渔翁垂钓。图中山峦先勾出轮廓,后用干笔皴擦,浓墨点苔。松针用细笔勾画,圆浑不板,树干画得苍劲有力。构图采取一河两岸的形式,疏密、远近相间,静中求动,是吴镇山水画的优秀之作。
赵雍《松溪钓艇图》 卷 纸本墨笔纵30厘米 横5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近处画苍松两株,参天而立,枯疏的荆棘和阔叶的杂树穿插其间。对岸环山起伏连绵,远接天际。一渔父舟中垂钓,意境清幽旷远。图中笔墨清润厚重,得家传韵致,为赵雍山水画杰作。图左上自识“至正廿年二月既望仲穆画”,时年72岁。
赵雍(1291-1361年),元代书画家。字仲穆,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次子,书画继承家学。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书善正、行草,亦长篆书。精鉴赏。传世作品有《兰竹图》《溪山渔隐》等。
朱德润《松溪钓艇图》卷纸本墨笔纵31.5厘米横5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坡石间一株古松傍岸,老干盘屈势若虬龙,松旁杂树、小草相衬,松前湖面空旷浩渺,远山一抹,遥接天际,一叶轻舟载三人缓行于湖中,打破了画面的沉寂。图中松树用笔尖劲爽利,坡石皴法婉和温润,浓淡有致。人物用白描法,笔简神完。画风学李成和郭熙又有己意。图中自题诗曰:“丑石坐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知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朱泽民。”
朱德润(1294-1365年),元代画家、诗人。字泽民,号睢阳散人。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后居苏州。工书法,师法赵孟、王羲之,笔致遒健。擅山水,师承许道宁、郭熙传统,所画多作溪山清远、峰岳耸秀、林木挺健,山石用卷云皴,树作蟹爪枝,颇具真实感。有《秀野轩图》《林下鸣琴图》《松溪放艇图》等传世。
唐棣《霜浦归渔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44厘米横89.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画坡石间乔松、枯木及杂树丛立,暮色已起,林边小径上渔人负罾罩等渔具罢渔而归。丛树占据画幅的主要部分,远处的丛林树梢在云霭中隐现,令人遐想。树石法自郭熙。并立的乔松,虬曲多节疤的枯树,杂树树叶或用夹叶法,或用渍点法。人物线描熟练准确,形神俱得。作者虽为文人画家,仍具相当写实功力。坡石的勾皴时见松动的飞白干笔,是时代使然。
王蒙《花溪渔隐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24.1厘米
横56.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图境界幽深,气势雄浑,景物丰茂,两岸桃花盛开,洋溢着盎然春意,反映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眷恋,对于隐居生活的流连。王蒙画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层层皴染,墨法苍老中含秀润,浑厚中显劲峭,骨力充足,使观者弥觉满幅生气,散发不尽。
王蒙,字叔明,号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外孙。生年约为1308年,卒于公元1385年。元末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洪武初年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惟庸案受牵累,死于狱中。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师法董、巨,独具一格。画重山复水的繁景,喜用解索皴和渴墨点苔,画风苍茂秀润,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为“元四家”。
吴伟《渔乐图》立轴纸本淡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270厘米横174.4厘米
此图为吴伟传世的巨幅山水画杰作,描绘湖山联结艇停泊于港湾树丛下。水面渔舟往来,山湾盘曲蜿蜒,江边坡石高树,远处峰峦层叠,江面无涯,水天一色。粗壮劲健的线条,挥洒淋漓的墨色,迅疾纵逸的笔锋,表现了画面的磅礴气势。人物描写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全幅境界开阔,气象雄壮。
吴伟(1459-1508年),明代画家。字士英,又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生经历了几次从宫廷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过程。幼岁家道破落,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即学绘画。20多岁时游京师,应召入宫,因个性倔强,不事权贵,不久即放归南都,在金陵一带藉画谋生。30余岁孝宗登位时,两次征召入宫,待遇更高,但他不耐拘束的性格和对官场的认识,使其在入宫两年后即“称疾归,居金陵秦淮上”,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职业画家生活。武宗继位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召他入宫,他却因饮酒过度而猝死,年仅50岁。
蒋嵩《渔舟读书图》立轴绢本纵17l厘米横10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蒋嵩的粗笔水墨山水画。画家用简练概括的手法,兼泼墨写意法,用笔劲健粗放,墨气淋漓,但境界幽远,表现远近溪山、轻舟横渡的旷野之景。在画法风格上,继承南宋马远、夏圭的传统而有变化,运用粗犷方阔的大斧劈皴,展示了作者个人的独特风格。
蒋嵩,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三松,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画山水,宗吴伟,为浙派名家之一,善用焦墨枯笔,是浙派晚期名手。
姚绶《秋江渔隐图》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62.2厘米横5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近岸画坡石、水草、古木,远景画沙渚远岫,层次向后伸展,显得悠远无尽。画的中部则是大片湖水,静寂无波,近处湖中,一人坐卧舟头,凝神垂钓,怡然自乐。此图师吴镇派而有所变,山石皴染苍老浑厚,墨色醇润,点苔剔草,皆用浓墨,潇洒磊落,很见功力。
姚绶(1423-1495年),明代画家。字公绶,号谷庵、云东逸史,嘉善(今属浙江)人。英宗天顺中,赐进士,宪宗成化初,为江西永宁知府,后辞职归,筑室曰丹东,人称“丹东先生”。工诗,善书画。擅画山水,宗吴镇,也取法赵孟、王蒙,小景好作沙坳水曲,孤钓独吟,其阔幅则重林远汀,着四五渔船而已,墨色苍润,皴染皆妙,亦写竹石,有潇洒之致。
谢缙《溪隐图》立轴纸本纵98.3厘米横72.5厘米香港虚白斋藏
此图画远山层叠延绵,湖面空阔平静,洲渚岸边,杂树葱郁,渔人泊船后向家中走去,围栏内,茅棚下,一女子席地而坐。用笔遒劲秀逸,画面空灵而苍郁。
谢缙,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缙,一作晋,字孔昭,号叠山、兰庭生、深翠道人,晚年称葵丘翁,吴(今江苏苏州)人,寓居金陵二十余年。山水师王蒙、赵原,造诣精妙,得其渺远深意,为永乐、宣德(1403-1435年)间吴门画派名家之一。(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