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中学一线工作多年,接触过不少优秀的孩子,他们阳光健康,积极向上,品学兼优,往往都是学校老师和家长赞不绝口的“别人家的孩子”。当然,学校和班级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们的目标没那么明确,学习的毅力恒心没那么坚忍不拔,成绩当然也不是那么理想,也往往不怎么会引起老师的关注。常态下还会有这样一小部分孩子,他们学习意愿淡漠、基础薄弱、成绩很差、行为习惯问题多多,成为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学生。以上种种,不同状况的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方面都会有一些差异性,相较而言,非智力因素更重要一些,其中学习动力机制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内容。笔者就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接触的中学生学习动力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影响因素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影响巨大,我校学生家长大多学历不高,读过大学的比例很低,工作辛苦,收入比较低,缺乏教育引导孩子的能力、精力,要么对孩子不管不問,全凭自觉性,要么非打即骂暴力管教,家庭教育简单低效,孩子多数贪玩不喜读书,硬着头皮一年一年读下来。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目前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基本上是围绕文化课考试开展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把学习异化为应试性训练,所有文化课的学习都围绕提高考试成绩开展,这种教学模式违背认知规律,背离学习本质,很难让学生有愉悦和成就感,反而可能随着学段提升对文化课学习产生对立排斥的情绪,自然难以形成持久学习动力。
3.社会教育的影响
社会教育可以从两方面理解,首先是这个时代媒体和朋辈的影响,在生活水平比较高,孩子们物质需求能得到普遍满足的情况下,孩子们很那产生那种以往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责任和使命感,在儿童时代关注的就是自己的精神需求。而网络时代,媒体经济通过手机等媒介极大影响了孩子精神娱乐的需求,文化学习动力的产生一要对知识的渴望,二要对未来成长的高要求,当这两点都不那么强烈甚至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自然难有学习的动力了。其次,是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们,这个社会略显浮躁功利,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精力的投入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即时的回报,家长和学校强调督促孩子读书学习目的是提高成绩,考好学校,找好工作,本意没错,但在价值观念上有所偏颇,孩子们似乎觉得学习不好人生就一片灰暗,干脆自暴自弃的孩子并不少见。
(二)自身影响因素
1.性格特质的影响
有不少人的天性就不喜竞争,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追求,不愿承受太大压力,愿意在舒适区安安静静待着。这类孩子不管天赋如何,他们都不会对自己提太高要求,得过且过,小学阶段父母提要求严管束可能还有些效果,到中学阶段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观念,和他们谈学习动力就成为一件很吃力的事儿。这类孩子除非他自己受到重大刺激,否则很难成为积极上进成绩优秀的学生。
2.智力因素的影响
文化课的学习尤其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是一件很累的活儿,要想战胜自己的同学、朋友、邻居家孩子、亲戚家孩子,首先要在智力因素方面不落后,最好能领先一点,同样的学习时间才能事半功倍,这样的孩子成绩一直比较优秀,在各方面的比较中不落后,才会有较强的成就感,能保持较强的学习动力。反之,常常在比较中被碾压的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对学习只会多一些恐惧和疏离感。
3.心理因素的影响
智力和性格之外,心理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较大影响,即便是同样的智力和文化课基础,心理素质偏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败下阵来。对未来没信心、不喜欢定目标做计划,随意性强的孩子很难长时间坐下来持续学习和提高学业成绩。面对游戏、面对恋爱、面对娱乐时容易受诱惑的孩子学习动力显然要差一些,他们更容易把学习的时间投入到其他方面而耽误学业。
二、增强初中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方法
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大环境我们单个人无法改变,中学生又步入青春期,有个性有想法又有点叛逆,每天面对那些不喜读书的孩子,我们只能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可以做出积极改变的行动。
1.改善课堂教学,淡化应试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都要进入课堂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我们不能改变应试的格局,但可以改善自己的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处理,让学生在学习更多感受知识的乐趣,体验掌握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2.理性面对学生,找出影响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不同学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不尽相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做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学会对不同个案具体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密切联系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改善学生学习动机
孩子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和家长的教育有关系,密切联系家长,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一起努力,改善学生学习动力的机会就更多一些,孩子的成长会更加顺利一些。
4.不断学习提高,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实效性
不少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知,不能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的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才能按规律办事。理解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机制,就能有条不紊教育引导孩子们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程文秀
一、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影响因素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影响巨大,我校学生家长大多学历不高,读过大学的比例很低,工作辛苦,收入比较低,缺乏教育引导孩子的能力、精力,要么对孩子不管不問,全凭自觉性,要么非打即骂暴力管教,家庭教育简单低效,孩子多数贪玩不喜读书,硬着头皮一年一年读下来。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目前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基本上是围绕文化课考试开展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把学习异化为应试性训练,所有文化课的学习都围绕提高考试成绩开展,这种教学模式违背认知规律,背离学习本质,很难让学生有愉悦和成就感,反而可能随着学段提升对文化课学习产生对立排斥的情绪,自然难以形成持久学习动力。
3.社会教育的影响
社会教育可以从两方面理解,首先是这个时代媒体和朋辈的影响,在生活水平比较高,孩子们物质需求能得到普遍满足的情况下,孩子们很那产生那种以往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责任和使命感,在儿童时代关注的就是自己的精神需求。而网络时代,媒体经济通过手机等媒介极大影响了孩子精神娱乐的需求,文化学习动力的产生一要对知识的渴望,二要对未来成长的高要求,当这两点都不那么强烈甚至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自然难有学习的动力了。其次,是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们,这个社会略显浮躁功利,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精力的投入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即时的回报,家长和学校强调督促孩子读书学习目的是提高成绩,考好学校,找好工作,本意没错,但在价值观念上有所偏颇,孩子们似乎觉得学习不好人生就一片灰暗,干脆自暴自弃的孩子并不少见。
(二)自身影响因素
1.性格特质的影响
有不少人的天性就不喜竞争,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追求,不愿承受太大压力,愿意在舒适区安安静静待着。这类孩子不管天赋如何,他们都不会对自己提太高要求,得过且过,小学阶段父母提要求严管束可能还有些效果,到中学阶段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观念,和他们谈学习动力就成为一件很吃力的事儿。这类孩子除非他自己受到重大刺激,否则很难成为积极上进成绩优秀的学生。
2.智力因素的影响
文化课的学习尤其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是一件很累的活儿,要想战胜自己的同学、朋友、邻居家孩子、亲戚家孩子,首先要在智力因素方面不落后,最好能领先一点,同样的学习时间才能事半功倍,这样的孩子成绩一直比较优秀,在各方面的比较中不落后,才会有较强的成就感,能保持较强的学习动力。反之,常常在比较中被碾压的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对学习只会多一些恐惧和疏离感。
3.心理因素的影响
智力和性格之外,心理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较大影响,即便是同样的智力和文化课基础,心理素质偏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败下阵来。对未来没信心、不喜欢定目标做计划,随意性强的孩子很难长时间坐下来持续学习和提高学业成绩。面对游戏、面对恋爱、面对娱乐时容易受诱惑的孩子学习动力显然要差一些,他们更容易把学习的时间投入到其他方面而耽误学业。
二、增强初中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方法
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大环境我们单个人无法改变,中学生又步入青春期,有个性有想法又有点叛逆,每天面对那些不喜读书的孩子,我们只能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可以做出积极改变的行动。
1.改善课堂教学,淡化应试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都要进入课堂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我们不能改变应试的格局,但可以改善自己的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处理,让学生在学习更多感受知识的乐趣,体验掌握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2.理性面对学生,找出影响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不同学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不尽相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做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学会对不同个案具体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密切联系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改善学生学习动机
孩子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和家长的教育有关系,密切联系家长,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一起努力,改善学生学习动力的机会就更多一些,孩子的成长会更加顺利一些。
4.不断学习提高,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实效性
不少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知,不能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的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才能按规律办事。理解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机制,就能有条不紊教育引导孩子们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程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