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全身心投入,经历思维探索过程。在这种深度学习视野下,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要实现师生和生生的有效互动,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以此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音乐课堂才能充满生命力。
关键词:新课改 核心素养 小学音乐教学 深度学习
目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应加强学科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培养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事实证明,在新时期,小学音乐课堂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独特韵味,让其逐渐获得音乐审美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致力于探索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深度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获得了一些启发,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美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用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是我们的常态。当我们用真心感受《蓝色多瑙河》中的盎然生机,《黄河大合唱》中的民族精神,抑或是《命运交响曲》中的生命最强音时,思想情感会逐渐受到熏陶与感染。小学生也普遍喜欢听音乐、唱歌,但是他们在感受音乐艺术时还比较随意,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的生活更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用童稚的目光去看待世界,鸟叫声、流水声、下雨声等声音在他们听来都是美妙的音乐,这些都属于大自然的韵律美。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音乐之美。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使他们从生活中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风格、旋律、速度、力度、和声等要素,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笔者在教学《春晓》这部分内容时,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带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来源于生活。在上课之初为学生准备一些基本材料,包括塑料纸、水、玻璃杯、空的矿泉水瓶等,鼓励学生动手将这些材料制作成音乐器材,让他们发现这些器材中隐含的自然音响。有的学生在空的矿泉水瓶中放入了沙子,晃动时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他们说这是小雨落在地上的声音;有的学生不断扇动纸张,制造出“风声”……风声、雨声、泉水的流动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演绎出自然界的诗情画意。用生活中的材料表现出自然音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提问学生:“我们能不能从艺术歌曲《春晓》中找出生活中发现的自然音响呢?”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说春天里有鸟叫,有风声,有潺潺的流水声,这些都可以在《春晓》中得到体现。笔者对学生的回答予以了肯定。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后,再带领学生一起歌唱《春晓》,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歌曲的表现力得到了升华。
二、帶领学生多渠道体验美
在我国古代,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提出亲身体验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方法。在近现代,陶行知先生提出“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倡导教育者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获得知识。陈鹤琴先生也提出过“活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只有亲自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直接体验事物,才能掌握真理。因此,要想使学生深度学习音乐课程,就要让他们亲自体验音乐之美,获得音乐感悟,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事实上,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很多学科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诗歌、美术等。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诗歌、美术与音乐融会贯通,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方面体验音乐,提升核心素养。比如在苏少版教材中有个单元叫“诗韵悠悠”,选编的内容包括《小儿垂钓》《游子吟》等。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诗歌,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开展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唱《游子吟》《小儿垂钓》,更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诗歌的内涵。
教学《游子吟》时,笔者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母亲的认识,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过什么感人的事情。这样的导入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笔者对学生说道:“无论古今中外,母亲对子女的爱都是最无私的,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母亲是最伟大的人。在我国古代,也有一位母亲,她为自己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
接着带领学生欣赏歌曲,学唱歌曲,并用动作表现歌曲中的角色,巩固学生的认知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将音乐艺术与我国的经典诗歌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诗歌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一举两得,深度学习的目标也在无形中完成了。
三、引导学生多形式创造美
音乐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如果只是通过示范让学生跟唱音乐歌曲,可能无法真正激活他们的音乐思维。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让他们主动创造音乐美,进一步深化他们的音乐学习,拓展他们的思维。为此,笔者每次教完一首歌曲之后,都会让学生根据原作品的音乐旋律自编歌词,并要求歌词的寓意与原歌曲相类似。
例如在教学完《快乐的孩子爱唱歌》之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除了唱歌、跳舞,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孩子的快乐,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径来呈现一个孩子的喜悦。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分小组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一个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哈哈大笑来表现快乐,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模仿原作品,自编歌词,要求歌词优美,具有启发作用。学生根据这样的任务,纷纷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探索,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编歌词,并把自编的歌词快乐地演唱出来,充分展现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孩子会拒绝快乐的游戏。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音乐游戏来表现歌曲。比如老师先用拍手的方式打出一段简短的音乐节拍,让孩子们模仿着打;然后再打一段,继续让孩子们模仿。这个步骤重复若干次(不宜太多,一般3或4次)后,让孩子将刚才的若干个节拍片段连贯起来打一遍。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孩子们对于音乐节拍的敏感度,提高其对节拍的组合能力。在这个环节之后,可以给孩子下达一个小任务——组装自己的乐器。当然,这个乐器并不需要多么专业,一般是将沙子和小石砾装进玻璃瓶或者由金属筷子和瓷碗组成的简易的打击乐器。然后让孩子们用这些自制的打击乐器,打击出歌曲的节奏。学生们一边唱着自编的歌曲,一边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敲击出欢快的节奏,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自信的笑容,俨然成了演唱家、演奏家。
学生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如学习《祖国,祖国我爱你》这首歌曲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了解中华泱泱大国的秀丽山河,再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所知道的、所游览过的我国的风景名胜,说说感受到了气壮山河的魅力还是小桥流水的灵秀,启发学生讨论应该怎样爱祖国,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爱家、爱校、爱家乡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进一步启发:除了编创歌词、打击节奏外,还可以怎样表现对祖国的热爱?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接下来一幅幅美麗的图画就诞生了。有的画出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有的画出了绿草如茵的公园、美丽的校园,有的画出了升国旗的场面,还有的画出了蓝天、白云、五星红旗等。他们用稚嫩的手笔表达了自己心中对爱祖国的理解。爱祖国的情感,悄悄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发芽。这些教学方式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初步创造美,对进一步理解音乐艺术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要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发现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带领学生深度学习,使他们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去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潜移默化地发展音乐核心素养,为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辰.如何有效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现象分析[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3):12.
[2]刘晶.深度学习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58(04):69-74.
[3]蔡欣朔.深度学习背景下提高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策略[J].北方音乐,2017(37):153.
关键词:新课改 核心素养 小学音乐教学 深度学习
目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应加强学科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培养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事实证明,在新时期,小学音乐课堂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独特韵味,让其逐渐获得音乐审美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致力于探索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深度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获得了一些启发,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美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用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是我们的常态。当我们用真心感受《蓝色多瑙河》中的盎然生机,《黄河大合唱》中的民族精神,抑或是《命运交响曲》中的生命最强音时,思想情感会逐渐受到熏陶与感染。小学生也普遍喜欢听音乐、唱歌,但是他们在感受音乐艺术时还比较随意,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的生活更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用童稚的目光去看待世界,鸟叫声、流水声、下雨声等声音在他们听来都是美妙的音乐,这些都属于大自然的韵律美。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音乐之美。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使他们从生活中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风格、旋律、速度、力度、和声等要素,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笔者在教学《春晓》这部分内容时,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带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来源于生活。在上课之初为学生准备一些基本材料,包括塑料纸、水、玻璃杯、空的矿泉水瓶等,鼓励学生动手将这些材料制作成音乐器材,让他们发现这些器材中隐含的自然音响。有的学生在空的矿泉水瓶中放入了沙子,晃动时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他们说这是小雨落在地上的声音;有的学生不断扇动纸张,制造出“风声”……风声、雨声、泉水的流动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演绎出自然界的诗情画意。用生活中的材料表现出自然音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提问学生:“我们能不能从艺术歌曲《春晓》中找出生活中发现的自然音响呢?”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说春天里有鸟叫,有风声,有潺潺的流水声,这些都可以在《春晓》中得到体现。笔者对学生的回答予以了肯定。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后,再带领学生一起歌唱《春晓》,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歌曲的表现力得到了升华。
二、帶领学生多渠道体验美
在我国古代,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提出亲身体验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方法。在近现代,陶行知先生提出“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倡导教育者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获得知识。陈鹤琴先生也提出过“活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只有亲自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直接体验事物,才能掌握真理。因此,要想使学生深度学习音乐课程,就要让他们亲自体验音乐之美,获得音乐感悟,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事实上,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很多学科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诗歌、美术等。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诗歌、美术与音乐融会贯通,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方面体验音乐,提升核心素养。比如在苏少版教材中有个单元叫“诗韵悠悠”,选编的内容包括《小儿垂钓》《游子吟》等。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诗歌,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开展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唱《游子吟》《小儿垂钓》,更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诗歌的内涵。
教学《游子吟》时,笔者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母亲的认识,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过什么感人的事情。这样的导入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笔者对学生说道:“无论古今中外,母亲对子女的爱都是最无私的,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母亲是最伟大的人。在我国古代,也有一位母亲,她为自己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
接着带领学生欣赏歌曲,学唱歌曲,并用动作表现歌曲中的角色,巩固学生的认知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将音乐艺术与我国的经典诗歌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诗歌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一举两得,深度学习的目标也在无形中完成了。
三、引导学生多形式创造美
音乐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如果只是通过示范让学生跟唱音乐歌曲,可能无法真正激活他们的音乐思维。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让他们主动创造音乐美,进一步深化他们的音乐学习,拓展他们的思维。为此,笔者每次教完一首歌曲之后,都会让学生根据原作品的音乐旋律自编歌词,并要求歌词的寓意与原歌曲相类似。
例如在教学完《快乐的孩子爱唱歌》之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除了唱歌、跳舞,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孩子的快乐,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径来呈现一个孩子的喜悦。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分小组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一个孩子的快乐,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哈哈大笑来表现快乐,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模仿原作品,自编歌词,要求歌词优美,具有启发作用。学生根据这样的任务,纷纷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探索,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编歌词,并把自编的歌词快乐地演唱出来,充分展现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孩子会拒绝快乐的游戏。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音乐游戏来表现歌曲。比如老师先用拍手的方式打出一段简短的音乐节拍,让孩子们模仿着打;然后再打一段,继续让孩子们模仿。这个步骤重复若干次(不宜太多,一般3或4次)后,让孩子将刚才的若干个节拍片段连贯起来打一遍。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孩子们对于音乐节拍的敏感度,提高其对节拍的组合能力。在这个环节之后,可以给孩子下达一个小任务——组装自己的乐器。当然,这个乐器并不需要多么专业,一般是将沙子和小石砾装进玻璃瓶或者由金属筷子和瓷碗组成的简易的打击乐器。然后让孩子们用这些自制的打击乐器,打击出歌曲的节奏。学生们一边唱着自编的歌曲,一边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敲击出欢快的节奏,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自信的笑容,俨然成了演唱家、演奏家。
学生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如学习《祖国,祖国我爱你》这首歌曲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了解中华泱泱大国的秀丽山河,再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所知道的、所游览过的我国的风景名胜,说说感受到了气壮山河的魅力还是小桥流水的灵秀,启发学生讨论应该怎样爱祖国,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爱家、爱校、爱家乡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进一步启发:除了编创歌词、打击节奏外,还可以怎样表现对祖国的热爱?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接下来一幅幅美麗的图画就诞生了。有的画出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有的画出了绿草如茵的公园、美丽的校园,有的画出了升国旗的场面,还有的画出了蓝天、白云、五星红旗等。他们用稚嫩的手笔表达了自己心中对爱祖国的理解。爱祖国的情感,悄悄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发芽。这些教学方式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初步创造美,对进一步理解音乐艺术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要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发现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带领学生深度学习,使他们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去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潜移默化地发展音乐核心素养,为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辰.如何有效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现象分析[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3):12.
[2]刘晶.深度学习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58(04):69-74.
[3]蔡欣朔.深度学习背景下提高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策略[J].北方音乐,2017(3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