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物操作、图形拼割、数据统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课堂教学与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在引领教师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编写《操作手册》,引领教师立足课堂;制定《操作方案》,引导教师注重实效;组织《操作测试》,引发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让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走向实质。
一、编写《操作手册》,引领教师立足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用动手实践的方式来学习数学。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的设计思想,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
为了引领教师立足课堂,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积攒多年的经验,按学期编写了《数学实践能力操作手册》12册。这个手册明确了每学期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为教师在实践内容的选定、目标的制定、材料的准备、教学的流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后的反思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操作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它已经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帮手。
根据教学设计的引领,老师们再经过自己的充实和提炼,就能形成较好的教学思路,上课时能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体验、交流,留有充分的实践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多方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协同参与学习过程,做到手脑并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发明创造,在亲自感知、思考、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制定《测查方案》,引导教师注重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由此可见,对教师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总结教学得失,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发展。我们应摒弃传统评价中“把教师和学生当‘靶子’,把测试搞得神秘兮兮,让师生在恐惧中接受测查”的做法,而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教学和学习活动应该达到的要求,从而做到心中有目标,行动有准绳。
为了引导教师能把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我们按学期编写了《数学实践能力测查方案》12份,目的是为教师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引航,让教师明确测查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把平时的教学活动统领到重活动、重体验、重实效上来。
有了《测试方案》,老师们心中就有底了,教学中就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选择学习方法、获取信息、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等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教学中能注意自测教学效果,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检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养成查阅文献、收集信息的习惯,掌握整理、分析和鉴别资料的方法,能根据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组织《操作测试》,引发教师不断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可见,评价方式多元化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要改变单纯的纸笔测验的方式,研究和探索出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以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为了测查教师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操作能力的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数学实践操作能力测试》(测试成绩占20%)。《测试》引发了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平时的教学活动。
通过测查,能让老师们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不断反思中更新观念:“好课”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看“教师的表演”,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组织情况;“好教师”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看“任教学科的班级平均分”,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好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看“笔试高分”,而更多关注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水平。
实践证明,我们只要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小学生的实践操作就会走向实质,动手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我们的数学课堂沐浴的阳光就会越来越灿烂。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课堂教学与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在引领教师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编写《操作手册》,引领教师立足课堂;制定《操作方案》,引导教师注重实效;组织《操作测试》,引发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让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走向实质。
一、编写《操作手册》,引领教师立足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用动手实践的方式来学习数学。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的设计思想,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
为了引领教师立足课堂,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积攒多年的经验,按学期编写了《数学实践能力操作手册》12册。这个手册明确了每学期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为教师在实践内容的选定、目标的制定、材料的准备、教学的流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后的反思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操作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它已经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帮手。
根据教学设计的引领,老师们再经过自己的充实和提炼,就能形成较好的教学思路,上课时能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体验、交流,留有充分的实践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多方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协同参与学习过程,做到手脑并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发明创造,在亲自感知、思考、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制定《测查方案》,引导教师注重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由此可见,对教师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总结教学得失,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发展。我们应摒弃传统评价中“把教师和学生当‘靶子’,把测试搞得神秘兮兮,让师生在恐惧中接受测查”的做法,而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教学和学习活动应该达到的要求,从而做到心中有目标,行动有准绳。
为了引导教师能把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我们按学期编写了《数学实践能力测查方案》12份,目的是为教师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引航,让教师明确测查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把平时的教学活动统领到重活动、重体验、重实效上来。
有了《测试方案》,老师们心中就有底了,教学中就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选择学习方法、获取信息、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等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教学中能注意自测教学效果,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检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养成查阅文献、收集信息的习惯,掌握整理、分析和鉴别资料的方法,能根据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组织《操作测试》,引发教师不断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可见,评价方式多元化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要改变单纯的纸笔测验的方式,研究和探索出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以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为了测查教师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操作能力的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数学实践操作能力测试》(测试成绩占20%)。《测试》引发了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平时的教学活动。
通过测查,能让老师们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不断反思中更新观念:“好课”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看“教师的表演”,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组织情况;“好教师”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看“任教学科的班级平均分”,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好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看“笔试高分”,而更多关注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水平。
实践证明,我们只要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小学生的实践操作就会走向实质,动手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我们的数学课堂沐浴的阳光就会越来越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