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11日15:00,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就“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陈晓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还时有发生
[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今年“两会”上有一个现象特别引起我的关注,就是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竟然是带着“毒大米”和“问题奶粉”来上会的,由此看出现在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我们大家也有的时候会感觉到吃什么都不太放心,而且还无能为力,请问陈部长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的现状究竟如何,到底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谢谢。
[陈晓华]:保证食品安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这些年农业部一直把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农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总的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状况基本稳定,逐步向好。从每年进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来看,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认为哪怕只有1%的问题也要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个别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这包括非法添加的问题,滥用药物的问题,残留超标的问题,这里面既有我们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也有违法犯罪成本过低,处罚不到位的问题。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下更大的力气和下更大的决心来解决好这个问题。
从这些年开展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来看,第一位的就是要强化执法监管,不能给违法犯罪的行为留下余地,坚持露头就打。对问题突出的地区和产品进行集中整治。二是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的生产,从根本上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就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行标准化的生产,实行产品的可追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留下很多隐患,就很难从源头上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针对当前的情况,要强化执法能力,提高监管水平。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还要不断地加强,要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执法队伍的培训,形成检打联动的机制。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就会有更好的保障。谢谢。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5:44
陈晓华:农业部认定153个市和县
进行现代农业示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记者]:这些年全国很多地方在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请问陈部长,这些地方的农业是不是已经现代化?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级示范园区的进展情况如何?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情况和打算怎么样?谢谢陈部长。
[陈晓华]:大家知道,中国地域广、发展很不平衡,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批次推进。所以在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支持和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去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要建立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任务。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先后认定了153 个市和县来进行现代农业的示范,主要是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构建上要率先迈出步伐,要给全国一个示范和带动。让大家感受到,到底什么样是现代农业,使各个地方能够通过他们的示范来取得经验,也能摸索路子。
应该说这项工作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快推进。目前整个工作正在平稳有序地展开,从去年底我们统计的情况来看,示范区的各项发展指标都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下一步,我们重点是要在提高示范区的建设质量上下功夫,真正通过示范区能摸索路子,为全国树立一个榜样。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5:49
陈晓华:不提倡工商资本
租种农民土地
[湖北卫视记者]:近年来,工商资本通过流转农民土地的方式进入种植业的趋势在扩大,针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关于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精神,作为农业大省我们非常关心应该怎么样处理好发展家庭农业与发展公司农业的关系,今年还会不会有一些指导性或者政策性的政策出台?谢谢。
[陈晓华]: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包括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所以党的农村政策对工商资本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支持的,这也是一贯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以后,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可以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促进农产品增值。但是也要看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带来一些隐患。所以在政策上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导规范,要采取不同的、差异化的政策。对工商资本进行“四荒”的开发,进行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这是支持的。对工商资本开展适合工厂化生产的种养业也是支持的,比如说搞大棚、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但是中央历来强调不提倡、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种农民的土地,这么考虑主要是因为要更好地来保护农民的权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来要逐步建立严格的工商资本租地的准入和监管的办法。农业部就这个问题已经安排了试点,也就是想从实践中来找到这样的路径。谢谢。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5:54
陈晓华:鼓励中国农业企业
到澳大利亚投资
[澳大利亚金融时报驻中国记者]:我想问一个有关中澳之间农业合作的问题,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去年年底就农业合作签署了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我想问中方农业部的官员,您对于今后中澳两国之间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有什么期待?中国对于国外进行的投资里面,对于澳大利亚所进行的农业领域的投资会占多大的重要性,其重点领域会在哪些?谢谢。
[陈晓华]:中澳两国都是农业发展的大国,近年来,两国的农业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高。正如你所说的,我们已经就双边的农业合作交流签订了备忘录,而且建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在自贸区谈判中都已经涉及到两国农业的合作和农产品的贸易。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看,我们国家的奶粉和一部分小麦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对满足国内的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包括一些优良的畜禽良种的引进,对提高我们畜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国的农业互补性很强,我们愿意鼓励中国有能力的农业企业到澳大利亚去投资、去进行合作。我想在这方面我们有潜力,也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双赢。谢谢。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6:08
毕美家:大陆要学习台湾发展
现代农业经验
[台湾工商时报记者]:农业这一块一直是两岸交流当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台湾的农民也很多来大陆这边发展,请问今年两岸在农业这块领域上的重点方向和项目是什么?农业部今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台湾农产品进口大陆,又将如何保障台湾农民的农业知识产权?谢谢。
[陈晓华]:我提议由毕美家先生来回答,他现在兼着农业部对台湾事务办公室的主任,可能会把问题讲得更清楚。
[毕美家]: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我们两岸的农业合作也进入了一个需要深入合作、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当前,台湾投资大陆农业呈现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台湾投资大陆农业由沿海正在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拓展,由瓜果蔬菜到棉花、牛羊和粗加工、深加工这一块拓展。二是台湾在大陆兴办的台湾农业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在健康不断地拓展。我们有一个统计,大陆的台湾农业实验园区和农业创业园区总的投资已经接近60亿美元。而且这些企业发展得也不错,已经超过5000多家。这是台湾与大陆的农业合作方面的情况。
但是大家对两岸的合作还有更高的、更新的期待,就像刚才台湾这位记者朋友问的,因为两岸的农业合作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大陆面积大、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的成本比台湾相对也要低一些,而台湾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农业组织化程度包括资金这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还有待通过我们双方的合作去挖掘。
下一步的方向也是比较明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一句话叫“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这一个目标,也需要两岸加强农业合作。两岸的农业合作已经30多年,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我们现在努力推动两岸在农业合作方面能够签订一个比较详细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协议,这样使两岸的合作更加健康、更加顺畅。
二是我们大陆要学习借鉴台湾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特别是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的标准化问题。现在大家对我们国家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见比较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在源头上的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在这方面台湾有经验,需要我们在这方面深入的合作。第二方面,台湾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好,它的农协、产销班,对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去年年底已经发展到68 万个,但是它的运行水平和所发挥的作用与台湾的农协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们希望在这方面要好好地合作,共同来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三是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办好台湾在大陆的农业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这两个重要的载体。农业部准备下个月要召开台湾农业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区座谈会,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示范园和创业园健康发展。谢谢。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6:13
陈晓华:重视生物安全问题
[时代周报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转基因的。2009年的时候,当时农业部副部长会见孟山都副总裁时候说过,他们要落实农业部长和总裁达成的共识,但是我查不到相关这方面的报道,我特别想知道达成的共识是什么?谢谢。
[陈晓华]:转基因生物技术,现在发达国家和不少的发展中国家都把它作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把它作为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产品的消费大国,已经在农业的生物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国家对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制定了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方针,也就是要积极稳妥。
一方面要加强研究,通过实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重大专项,尽快培育出部分先进的品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制定一系列明确的规定和程序来保证转基因的安全性。实事求是讲,我们现在在监管的程序、评价的体系和掌握的标准上仍然处于世界一个比较领先的地位。我们认为,转基因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科学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和解读逐步来形成社会共识。谢谢。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6:36
[编者按] 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各地方的代表结合当地实际,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家庭农场”概念,发表了意见或建议。代表们还表示,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并与其他新技术、新产业相融合,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支持和引领能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下面来听一下两会上代表们的声音……
吴沛良:让家庭农场成为最具
活力的经营主体
“我们要让家庭农场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最具活力和带动力的主力军,通过几年的发展,使家庭农场耕种的土地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家庭农场在江苏大量涌现,发展很快。目前江苏省粮食生产上,经营规模在100~300 亩之间的超过5000 家。昆山市千灯镇2.8 万亩耕地通过21 个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流转后,目前全部由大户统一经营。2012年苏南土地已流转600 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60%以上,苏中苏北地区流转比例也在40%左右,土地集中到专业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的现象也快速涌现。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必要而且迫切。”吴沛良说。
他介绍说,今年江苏将会更大力度支持发展家庭农场。例如设立土地规模流转项目资金,2013年项目资金总额达到1 亿元,单宗土地流转面积在100~300 亩,按每亩100 元的标准,直接补助给土地规模流转流出方,也就是入股农户。研究探索家庭农场登记制度及税收优惠制度,赋予其明确的法律地位,给予免收增值税、享受优惠税率等与合作社相同的税收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引导组建家庭农场为成员的合作组织,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规模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这一点,吴沛良深有感触,他说:“对家庭农场要用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来提高其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和经营水平。”他认为,一要加大职业农民培养力度,把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比重列入农业现代化考核指标。江苏省今年计划完成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00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 万人,农业创业培训5 万人。二是农机购置补贴向家庭农场倾斜,鼓励、帮助家庭农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为家庭农场量身定制服务。加强技术服务,如重大农技推广项目向家庭农场倾斜;加强管理服务,如提供经营管理理念及培养市场意识方面的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如建立家庭农场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发布技术、价格、供需等各类市场信息,并建立与专家沟通的渠道。
“对家庭农场来说,在加强引导和鼓励,让经营者有良好的收益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规模适度。”吴沛良特别提出了“规模适度”的问题,“我们不提倡家庭农场流转的土地过多。如果土地规模过大的话,对生产者来说,劳动生产率确实提高了,但是就生产要素来说,土地的产出率却在下降。这既不符合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又容易在农村内部形成新的贫富差距。”
来源:《农民日报》
王书平:家庭农场发展
亟待破解难题
“作为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大代表,我关注最多的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特别关注现代农业发展中“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首次出现‘家庭农场’的概念,这非常符合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来京参加两会前,王书平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他打算向全国人大提交一份《关于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王书平说,伴随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家庭农场已是大势所趋。
有资料显示,到2012年底,农业部确定的33 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实践证明,家庭农场模式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释放了农业的发展潜力,家庭农场也是培养未来高素质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经营规模。”王书平调研发现,由于缺少资金、融资难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力不足,标准化、商品化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等问题,成为家庭农场模式推广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针对以上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王书平建议:
——尽快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建议以50~200 亩规模为宜。各地应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
——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为家庭农场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系列服务,将家庭农场与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开展订单收储,依托产业化联盟建立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针对家庭农场建立流转土地抵押信贷机制,明晰农用地产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建立农民融资渠道。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等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以保护双方的权益。
来源:《农民日报》
钱克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未来几年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攻坚期,而‘四化同步’的‘短板’在于农业现代化。”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既符合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钱克明建议,在对过去10 年农业政策进行系统评估总结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增加支持总量,应该参照发达国家和我国支持教育的做法,对公共财政支农支出的数量、比例和增速用立法或其他形式确定下来;其次,要扩大支持范围,丰富支持内容,要拓展政策支持的覆盖范围,扩大“粮食安全”的外延,明确口粮、饲料、油料、糖料等自给率指标和生产支持措施;制定蔬菜、水果以及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大宗鲜活农产品的市场稳定措施。还要丰富“食物安全”的内涵,不仅要重视数量安全,也要重视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产业安全,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目标和支持保护措施。
优化支持结构。首先要向生产倾斜。过去10 年我们主要将补贴重点从流通领域和消费者,转向了生产领域和农民,采取兼顾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办法。今后农民增收致富不能依靠财政补贴,新增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促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支持五个方面:一是增加当年产出。即用于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当年生产性补贴;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四是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五是引导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其次要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今后新增资金要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对他们要增加生产性支持。加大对其流转土地费用的补贴力度,帮助解决生产辅助设施用地问题,但无须再增加收入补贴;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应制定一个投资指南,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引导什么,一目了然。对传统小规模承包经营户,尤其是贫困户,仍须增加收入补贴,防止其陷入贫困,但不宜再增加生产性支持。此外,在区域分布上,要向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倾斜,扭转农业生产大县、财政穷县的格局。 完善支持办法。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如产粮大县财政奖补金额要与商品粮调出数量挂钩,种粮直补金额要与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要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包括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城镇低保水平双向联动机制等。要建立农业财政、投资、价格和贸易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政策的互补性和协调性;要建立农业政策绩效评估和定期评价制度,及时纠正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提高农业政策支持的绩效。
来源:《农民日报》
甘良淼:“十大体系建设”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推动江西农业转型发展,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我们责无旁贷,满怀信心。”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业厅党委书记、厅长甘良淼在中国职工大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畅谈了江西发展现代农业的体会和打算。
“江西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生态环境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区域特色鲜明、工作基础良好等优势。”谈起江西农业,甘良淼如数家珍。他说,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西农业农村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出现了许多历史性、转折性和标志性变化,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丰”。2012年总产达到208.5 亿kg,比2007年增产18.1 亿kg,年均增长1.8%。农民收入实现了“九连快”。2012年达到7828 元,比2007年增长3730 元,年均增长13.8%,连续三年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甘良淼说,正是由于江西农业基础好、潜力大,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来打造,首次明确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宏伟目标,并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举全省之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谈到如何实现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甘良淼说,总的要求就是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工业化办法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现代农民从事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市场、绿色食品名牌、产业布局、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安全监管、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经营制度、金融服务、风险防范等现代农业十大体系建设。为此,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今年将“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十个重点”(即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秀美这个目标,突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开拓、推进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风险管控和农业系统自身建设等十个重点),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甘良淼说,目标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决策部署,把农业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今年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以“十百千万”(即厅领导联系11个设区市、百名处长挂百县、千名领导干部帮千企、万名农技人员下基层)为载体,以大宣讲、大调研、大试点、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服务年”活动,并在全省农业系统开展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推动干部作风大转变、体制机制大创新、现代农业大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农民日报》
徐鸣: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
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放眼全国,江苏有着独特的“农情”:资源禀赋紧缺而农业产出丰厚,传统农业根深而现代农业率先,人地矛盾突出而规模农业领先,农民素质参差而科技贡献巨大,城乡差距缩小而工业反哺加大。但江苏在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成绩突出,创树颇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在访谈中对此进行了一番回顾: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对江苏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把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全省连续多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奠定了坚实基础。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全省粮食总产674.5 亿斤,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粮食单产421.3 公斤,比全国平均高68.1 公斤。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2 元,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二位,同比增长12.9%,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43∶1,城乡收入差距为全国最小省份之一。按照省定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监测,全省农业现代化总体进程和主要指标均超时序、超预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比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有效灌溉面积等多项关键指标居全国第一。
在新“四化”的进程中,经济发达的江苏,如何在更高更新的起点上,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徐鸣代表说,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把农业现代化放在整个现代化全局中来谋划,列入全省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率先制定指标体系,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在具体工作推进上,重点抓好“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突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1%,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比重达到61.4%,均居全国第一。
二是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我们深入实施科技与人才兴农强农战略,着力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瞄准农业科技前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农业科技联合创新机制,推动农业科技联合攻关,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3%,居全国第一,比全国高7.8个 百分点。 三是坚持把提升现代设施装备水平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我们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设施园艺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全省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3.9%,居全国第一;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旱涝保收农田69%;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0 万亩,全省高标准农田比重突破40%;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
四是坚持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我们积极发展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公益性服务体系,率先开展“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大力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向综合性服务转变,发展一条龙全程服务,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营销。
五是坚持把构建政府支持保护体系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保障。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采取真着实着,拿出真金白银,合力予以推进。我们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督促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落实到位,保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兑现执行。2012年,省级财政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120.56 亿元。
徐鸣代表说,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辩证认识优势与不足,努力克服发展中的矛盾与困难,科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徐鸣代表说,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生动关系。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或者被忽视,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陷入停滞。因此,“四化同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江苏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做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比重虽有下降,但地位不动摇、工作在加强,农业投入逐年加大,切实改变了“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中的不利地位,紧紧抓住了“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规律。
二是处理好粮食生产与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关系。江苏人多地少,全省不到7000 万亩耕地,其中6400 万亩基本农田,2800 万亩山林和水面。总体来看,江苏有限的耕地面积只能保证“一粮二菜”,口粮基本自给,叶菜就地解决,再加上一些特色农产品。按照中央要求,江苏高度重视“米袋子”和“菜篮子”生产,千方百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在保持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粮经关系,既保持了粮食稳产高产,不出现大起大落,又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稳步发展,做到增粮、增效、增收协同提高。
三是处理好工商资本下乡与维护农民利益的关系。近年来,全国各地工商资本投入农业规模逐步扩大,在带来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机制和理念,培育壮大了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到农村圈地的现象。江苏客观看待、科学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问题,重点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产前种苗、产中服务和产后加工流通等土地占用量少、科技含量高而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环节和领域,把种养环节留给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鼓励工商资本投入适合企业经营的种养业,防止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占用农村耕地,与农民争地争利。
新年新起点。在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江苏将有哪些新奋进?徐鸣代表重点谈了江苏正在实施的“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十项富民行动”。他说:“江苏农民收入倍增要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但我省农民收入基数较高,宏观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变化、自然灾害等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深层次障碍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努力在新起点上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思路已经明确,关键是抓落实。”
今年1月份,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今年1号文件《关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意见》;春节刚过,江苏省政府就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实施有关事项。“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全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坚定决心和高效务实、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徐鸣深有感触地说。
来源:《农民日报》
王明玉:以设施农业为主导
促进农民增收
朝阳地处相对贫困的辽西北,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以前朝阳市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十年九旱,农村经济十分落后,农民增收是个难题,但是这两年却取得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全省第一的好成绩,探索了一条农民稳定增收的新路。
全国人大代表、朝阳市委书记王明玉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大力发展了设施农业。朝阳发展设施农业有着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自然优势,冬季光热资源充足,夏季昼夜温差大,全年空气流动快,区内工业污染小,全市两万平方公里已经全部通过农业部绿色环境评价。”
据介绍,2012年朝阳市设施农业实现产值150 亿元,增长41.6%,在农民稳定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朝阳市把设施农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全力推进。特别是2010年6月,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朝阳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的重大决策,并投资10 亿元予以强力扶持,一年时间发展设施农业106 万亩,将总面积扩大到185 万亩。
王明玉告诉记者,朝阳市将坚持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公司化、管理科技化、市场信息化为主攻方向,继续推进全市设施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围绕生产标准化,全力抓好设施农业质量安全。朝阳设施农业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将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选种、施肥、用药等环节加强标准化建设、制度化建设,把好安全生产的每一道关口,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
围绕经营公司化,加快实施设施农业品牌战略。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潜在价值,实施精品菜上市、品牌化营销,走“一县一品”、“一村一品”的路子,全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
围绕管理科技化,全面加强科技支撑。继续深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等形式,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设施农业生产力。同时,按照“每户必有一人培训”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升生产技能,转变经营理念,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围绕市场信息化,逐步改善设施产品流通环境。在加快建设大型批发市场的同时,着力发展电子交易平台。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设施农业产品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全面促进农产品出口。
来源:《农民日报》
王秉清:建好园区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抓好农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集成和示范推广先进技术,有利于探索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遵义今后将着力加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园区建设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各种要素,助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3月5日晚,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市市长王秉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遵义位于黔中经济区和黔渝经济区中间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遵义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茶叶、商品蔬菜、辣椒、红高粱、竹、药、畜牧、干鲜果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粮食、油料、烤烟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遵义市按照“东茶西竹南药北菜中辣椒”的思路,通过实施“8531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遵义市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王秉清代表介绍说,在贵州有这样一种说法,贵州农业看黔北,黔北农业在遵义,遵义成为贵州的黔北粮仓,贵州主要农产品生产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以产业这张名片跻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的湄潭县精心打造的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已建成茶叶、食品、农产品深加工、药业、酿酒业、仓储业和生活服务等七大功能且初具现代化的农业园区,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超过30 家。通过园区的带动,成功推出了“湄潭翠芽”和“茅贡米”两大在省内外市场有较高影响力的市场品牌。这个走向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园区格局成为引领全省园区建设的示范。
“在遵义,这样的现代农业园区正在不断涌现。”王秉清说:“为了支持园区建设,遵义市专门制定了《遵义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园区建设的范围,避免同质化园区的出现,规定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机制等多方面加大倾斜,打造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到2016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现在翻一番。”
“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农业产业化培育,从传统单一的农业种植到重点打造八大产业,贯穿遵义农业的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培育特色、提升产业、打造精品、示范带动、增产增效理念,推动了遵义现代农业进程的发展。”王秉清说。
如今,遵义已经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0 个,其中有19 个园区进入省级示范园区行列,为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
来源:《农民日报》
柯炳生:现代农业建设本质
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连续九年的粮食大丰收,让很多人觉得吃饭问题已经是高枕无忧了。这是错误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尽管生产增加,但需求也在增加,并且增长速度更快。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城农民工数量快速增加,对食品需求增长的推动力很大。”柯炳生说,现实中,人们对食品供给的要求,不仅仅是数量方面的,并且日益重视质量和安全方面。如何满足人们对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使命。而如何用更少的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在本质上,就是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用更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和急迫性。”柯炳生说,最关键的原因,一是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持续的,不可替代的。二是农产品供给一旦出现问题,影响是全局性的,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三是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柯炳生建议从三个方面切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切实严格保护耕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对土地的占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尽可能把新的项目放到荒地、沟坡上去。除了落实现有的耕地保护政策之外,也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杠杆,鼓励企业利用非农用地进行项目开发。
切实加大政府投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投入的强大。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政府出钱,扶持农民或企业办事,包括各种直接补贴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和市场保护政策等;二是政府出钱,直接为农民或企业办事,包括科技创新和培训推广、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控、市场信息、市场组织服务、食品安全检验等。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科技。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希望今后继续加大力度。重点是能力建设。国家已经有计划提供专项支持,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提供稳定的、经常性的研究资助。建议也在省级农科院和农业院校系统设立类似专项。要大力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建设,使其成为上接科研院所,下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大户和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关键枢纽。
陈晓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还时有发生
[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今年“两会”上有一个现象特别引起我的关注,就是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竟然是带着“毒大米”和“问题奶粉”来上会的,由此看出现在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我们大家也有的时候会感觉到吃什么都不太放心,而且还无能为力,请问陈部长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的现状究竟如何,到底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谢谢。
[陈晓华]:保证食品安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这些年农业部一直把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农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总的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状况基本稳定,逐步向好。从每年进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来看,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认为哪怕只有1%的问题也要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个别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这包括非法添加的问题,滥用药物的问题,残留超标的问题,这里面既有我们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也有违法犯罪成本过低,处罚不到位的问题。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下更大的力气和下更大的决心来解决好这个问题。
从这些年开展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来看,第一位的就是要强化执法监管,不能给违法犯罪的行为留下余地,坚持露头就打。对问题突出的地区和产品进行集中整治。二是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的生产,从根本上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就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行标准化的生产,实行产品的可追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留下很多隐患,就很难从源头上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针对当前的情况,要强化执法能力,提高监管水平。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还要不断地加强,要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执法队伍的培训,形成检打联动的机制。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就会有更好的保障。谢谢。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5:44
陈晓华:农业部认定153个市和县
进行现代农业示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记者]:这些年全国很多地方在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请问陈部长,这些地方的农业是不是已经现代化?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级示范园区的进展情况如何?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情况和打算怎么样?谢谢陈部长。
[陈晓华]:大家知道,中国地域广、发展很不平衡,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批次推进。所以在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支持和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去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要建立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任务。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先后认定了153 个市和县来进行现代农业的示范,主要是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构建上要率先迈出步伐,要给全国一个示范和带动。让大家感受到,到底什么样是现代农业,使各个地方能够通过他们的示范来取得经验,也能摸索路子。
应该说这项工作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快推进。目前整个工作正在平稳有序地展开,从去年底我们统计的情况来看,示范区的各项发展指标都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下一步,我们重点是要在提高示范区的建设质量上下功夫,真正通过示范区能摸索路子,为全国树立一个榜样。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5:49
陈晓华:不提倡工商资本
租种农民土地
[湖北卫视记者]:近年来,工商资本通过流转农民土地的方式进入种植业的趋势在扩大,针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关于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精神,作为农业大省我们非常关心应该怎么样处理好发展家庭农业与发展公司农业的关系,今年还会不会有一些指导性或者政策性的政策出台?谢谢。
[陈晓华]: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包括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所以党的农村政策对工商资本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支持的,这也是一贯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以后,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可以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促进农产品增值。但是也要看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带来一些隐患。所以在政策上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导规范,要采取不同的、差异化的政策。对工商资本进行“四荒”的开发,进行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这是支持的。对工商资本开展适合工厂化生产的种养业也是支持的,比如说搞大棚、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但是中央历来强调不提倡、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种农民的土地,这么考虑主要是因为要更好地来保护农民的权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来要逐步建立严格的工商资本租地的准入和监管的办法。农业部就这个问题已经安排了试点,也就是想从实践中来找到这样的路径。谢谢。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5:54
陈晓华:鼓励中国农业企业
到澳大利亚投资
[澳大利亚金融时报驻中国记者]:我想问一个有关中澳之间农业合作的问题,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去年年底就农业合作签署了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我想问中方农业部的官员,您对于今后中澳两国之间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有什么期待?中国对于国外进行的投资里面,对于澳大利亚所进行的农业领域的投资会占多大的重要性,其重点领域会在哪些?谢谢。
[陈晓华]:中澳两国都是农业发展的大国,近年来,两国的农业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高。正如你所说的,我们已经就双边的农业合作交流签订了备忘录,而且建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在自贸区谈判中都已经涉及到两国农业的合作和农产品的贸易。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看,我们国家的奶粉和一部分小麦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对满足国内的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包括一些优良的畜禽良种的引进,对提高我们畜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国的农业互补性很强,我们愿意鼓励中国有能力的农业企业到澳大利亚去投资、去进行合作。我想在这方面我们有潜力,也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双赢。谢谢。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6:08
毕美家:大陆要学习台湾发展
现代农业经验
[台湾工商时报记者]:农业这一块一直是两岸交流当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台湾的农民也很多来大陆这边发展,请问今年两岸在农业这块领域上的重点方向和项目是什么?农业部今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台湾农产品进口大陆,又将如何保障台湾农民的农业知识产权?谢谢。
[陈晓华]:我提议由毕美家先生来回答,他现在兼着农业部对台湾事务办公室的主任,可能会把问题讲得更清楚。
[毕美家]: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我们两岸的农业合作也进入了一个需要深入合作、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当前,台湾投资大陆农业呈现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台湾投资大陆农业由沿海正在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拓展,由瓜果蔬菜到棉花、牛羊和粗加工、深加工这一块拓展。二是台湾在大陆兴办的台湾农业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在健康不断地拓展。我们有一个统计,大陆的台湾农业实验园区和农业创业园区总的投资已经接近60亿美元。而且这些企业发展得也不错,已经超过5000多家。这是台湾与大陆的农业合作方面的情况。
但是大家对两岸的合作还有更高的、更新的期待,就像刚才台湾这位记者朋友问的,因为两岸的农业合作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大陆面积大、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的成本比台湾相对也要低一些,而台湾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农业组织化程度包括资金这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还有待通过我们双方的合作去挖掘。
下一步的方向也是比较明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一句话叫“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这一个目标,也需要两岸加强农业合作。两岸的农业合作已经30多年,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我们现在努力推动两岸在农业合作方面能够签订一个比较详细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协议,这样使两岸的合作更加健康、更加顺畅。
二是我们大陆要学习借鉴台湾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特别是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的标准化问题。现在大家对我们国家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见比较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在源头上的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在这方面台湾有经验,需要我们在这方面深入的合作。第二方面,台湾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好,它的农协、产销班,对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去年年底已经发展到68 万个,但是它的运行水平和所发挥的作用与台湾的农协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们希望在这方面要好好地合作,共同来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三是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办好台湾在大陆的农业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这两个重要的载体。农业部准备下个月要召开台湾农业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区座谈会,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示范园和创业园健康发展。谢谢。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6:13
陈晓华:重视生物安全问题
[时代周报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转基因的。2009年的时候,当时农业部副部长会见孟山都副总裁时候说过,他们要落实农业部长和总裁达成的共识,但是我查不到相关这方面的报道,我特别想知道达成的共识是什么?谢谢。
[陈晓华]:转基因生物技术,现在发达国家和不少的发展中国家都把它作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把它作为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产品的消费大国,已经在农业的生物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国家对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制定了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方针,也就是要积极稳妥。
一方面要加强研究,通过实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重大专项,尽快培育出部分先进的品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制定一系列明确的规定和程序来保证转基因的安全性。实事求是讲,我们现在在监管的程序、评价的体系和掌握的标准上仍然处于世界一个比较领先的地位。我们认为,转基因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科学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和解读逐步来形成社会共识。谢谢。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3月11日16:36
[编者按] 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各地方的代表结合当地实际,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家庭农场”概念,发表了意见或建议。代表们还表示,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并与其他新技术、新产业相融合,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支持和引领能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下面来听一下两会上代表们的声音……
吴沛良:让家庭农场成为最具
活力的经营主体
“我们要让家庭农场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最具活力和带动力的主力军,通过几年的发展,使家庭农场耕种的土地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家庭农场在江苏大量涌现,发展很快。目前江苏省粮食生产上,经营规模在100~300 亩之间的超过5000 家。昆山市千灯镇2.8 万亩耕地通过21 个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流转后,目前全部由大户统一经营。2012年苏南土地已流转600 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60%以上,苏中苏北地区流转比例也在40%左右,土地集中到专业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的现象也快速涌现。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必要而且迫切。”吴沛良说。
他介绍说,今年江苏将会更大力度支持发展家庭农场。例如设立土地规模流转项目资金,2013年项目资金总额达到1 亿元,单宗土地流转面积在100~300 亩,按每亩100 元的标准,直接补助给土地规模流转流出方,也就是入股农户。研究探索家庭农场登记制度及税收优惠制度,赋予其明确的法律地位,给予免收增值税、享受优惠税率等与合作社相同的税收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引导组建家庭农场为成员的合作组织,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规模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这一点,吴沛良深有感触,他说:“对家庭农场要用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来提高其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和经营水平。”他认为,一要加大职业农民培养力度,把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比重列入农业现代化考核指标。江苏省今年计划完成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00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 万人,农业创业培训5 万人。二是农机购置补贴向家庭农场倾斜,鼓励、帮助家庭农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为家庭农场量身定制服务。加强技术服务,如重大农技推广项目向家庭农场倾斜;加强管理服务,如提供经营管理理念及培养市场意识方面的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如建立家庭农场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发布技术、价格、供需等各类市场信息,并建立与专家沟通的渠道。
“对家庭农场来说,在加强引导和鼓励,让经营者有良好的收益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规模适度。”吴沛良特别提出了“规模适度”的问题,“我们不提倡家庭农场流转的土地过多。如果土地规模过大的话,对生产者来说,劳动生产率确实提高了,但是就生产要素来说,土地的产出率却在下降。这既不符合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又容易在农村内部形成新的贫富差距。”
来源:《农民日报》
王书平:家庭农场发展
亟待破解难题
“作为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大代表,我关注最多的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特别关注现代农业发展中“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首次出现‘家庭农场’的概念,这非常符合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来京参加两会前,王书平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他打算向全国人大提交一份《关于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王书平说,伴随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家庭农场已是大势所趋。
有资料显示,到2012年底,农业部确定的33 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实践证明,家庭农场模式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释放了农业的发展潜力,家庭农场也是培养未来高素质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经营规模。”王书平调研发现,由于缺少资金、融资难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力不足,标准化、商品化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等问题,成为家庭农场模式推广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针对以上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王书平建议:
——尽快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建议以50~200 亩规模为宜。各地应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
——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为家庭农场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系列服务,将家庭农场与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开展订单收储,依托产业化联盟建立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针对家庭农场建立流转土地抵押信贷机制,明晰农用地产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建立农民融资渠道。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等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以保护双方的权益。
来源:《农民日报》
钱克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未来几年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攻坚期,而‘四化同步’的‘短板’在于农业现代化。”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既符合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钱克明建议,在对过去10 年农业政策进行系统评估总结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增加支持总量,应该参照发达国家和我国支持教育的做法,对公共财政支农支出的数量、比例和增速用立法或其他形式确定下来;其次,要扩大支持范围,丰富支持内容,要拓展政策支持的覆盖范围,扩大“粮食安全”的外延,明确口粮、饲料、油料、糖料等自给率指标和生产支持措施;制定蔬菜、水果以及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大宗鲜活农产品的市场稳定措施。还要丰富“食物安全”的内涵,不仅要重视数量安全,也要重视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产业安全,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目标和支持保护措施。
优化支持结构。首先要向生产倾斜。过去10 年我们主要将补贴重点从流通领域和消费者,转向了生产领域和农民,采取兼顾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办法。今后农民增收致富不能依靠财政补贴,新增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促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支持五个方面:一是增加当年产出。即用于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当年生产性补贴;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四是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五是引导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其次要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今后新增资金要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对他们要增加生产性支持。加大对其流转土地费用的补贴力度,帮助解决生产辅助设施用地问题,但无须再增加收入补贴;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应制定一个投资指南,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引导什么,一目了然。对传统小规模承包经营户,尤其是贫困户,仍须增加收入补贴,防止其陷入贫困,但不宜再增加生产性支持。此外,在区域分布上,要向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倾斜,扭转农业生产大县、财政穷县的格局。 完善支持办法。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如产粮大县财政奖补金额要与商品粮调出数量挂钩,种粮直补金额要与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要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包括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城镇低保水平双向联动机制等。要建立农业财政、投资、价格和贸易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政策的互补性和协调性;要建立农业政策绩效评估和定期评价制度,及时纠正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提高农业政策支持的绩效。
来源:《农民日报》
甘良淼:“十大体系建设”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推动江西农业转型发展,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我们责无旁贷,满怀信心。”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业厅党委书记、厅长甘良淼在中国职工大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畅谈了江西发展现代农业的体会和打算。
“江西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生态环境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区域特色鲜明、工作基础良好等优势。”谈起江西农业,甘良淼如数家珍。他说,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西农业农村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出现了许多历史性、转折性和标志性变化,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丰”。2012年总产达到208.5 亿kg,比2007年增产18.1 亿kg,年均增长1.8%。农民收入实现了“九连快”。2012年达到7828 元,比2007年增长3730 元,年均增长13.8%,连续三年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甘良淼说,正是由于江西农业基础好、潜力大,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来打造,首次明确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宏伟目标,并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举全省之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谈到如何实现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甘良淼说,总的要求就是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工业化办法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现代农民从事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市场、绿色食品名牌、产业布局、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安全监管、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经营制度、金融服务、风险防范等现代农业十大体系建设。为此,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今年将“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十个重点”(即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秀美这个目标,突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开拓、推进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风险管控和农业系统自身建设等十个重点),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甘良淼说,目标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决策部署,把农业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今年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以“十百千万”(即厅领导联系11个设区市、百名处长挂百县、千名领导干部帮千企、万名农技人员下基层)为载体,以大宣讲、大调研、大试点、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服务年”活动,并在全省农业系统开展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推动干部作风大转变、体制机制大创新、现代农业大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农民日报》
徐鸣: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
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放眼全国,江苏有着独特的“农情”:资源禀赋紧缺而农业产出丰厚,传统农业根深而现代农业率先,人地矛盾突出而规模农业领先,农民素质参差而科技贡献巨大,城乡差距缩小而工业反哺加大。但江苏在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成绩突出,创树颇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在访谈中对此进行了一番回顾: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对江苏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把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全省连续多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奠定了坚实基础。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全省粮食总产674.5 亿斤,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粮食单产421.3 公斤,比全国平均高68.1 公斤。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2 元,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二位,同比增长12.9%,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43∶1,城乡收入差距为全国最小省份之一。按照省定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监测,全省农业现代化总体进程和主要指标均超时序、超预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比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有效灌溉面积等多项关键指标居全国第一。
在新“四化”的进程中,经济发达的江苏,如何在更高更新的起点上,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徐鸣代表说,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把农业现代化放在整个现代化全局中来谋划,列入全省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率先制定指标体系,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在具体工作推进上,重点抓好“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突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1%,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比重达到61.4%,均居全国第一。
二是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我们深入实施科技与人才兴农强农战略,着力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瞄准农业科技前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农业科技联合创新机制,推动农业科技联合攻关,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3%,居全国第一,比全国高7.8个 百分点。 三是坚持把提升现代设施装备水平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我们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设施园艺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全省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3.9%,居全国第一;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旱涝保收农田69%;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0 万亩,全省高标准农田比重突破40%;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
四是坚持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我们积极发展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公益性服务体系,率先开展“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大力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向综合性服务转变,发展一条龙全程服务,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营销。
五是坚持把构建政府支持保护体系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保障。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采取真着实着,拿出真金白银,合力予以推进。我们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督促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落实到位,保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兑现执行。2012年,省级财政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120.56 亿元。
徐鸣代表说,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辩证认识优势与不足,努力克服发展中的矛盾与困难,科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徐鸣代表说,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生动关系。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或者被忽视,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陷入停滞。因此,“四化同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江苏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做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比重虽有下降,但地位不动摇、工作在加强,农业投入逐年加大,切实改变了“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中的不利地位,紧紧抓住了“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规律。
二是处理好粮食生产与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关系。江苏人多地少,全省不到7000 万亩耕地,其中6400 万亩基本农田,2800 万亩山林和水面。总体来看,江苏有限的耕地面积只能保证“一粮二菜”,口粮基本自给,叶菜就地解决,再加上一些特色农产品。按照中央要求,江苏高度重视“米袋子”和“菜篮子”生产,千方百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在保持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粮经关系,既保持了粮食稳产高产,不出现大起大落,又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稳步发展,做到增粮、增效、增收协同提高。
三是处理好工商资本下乡与维护农民利益的关系。近年来,全国各地工商资本投入农业规模逐步扩大,在带来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机制和理念,培育壮大了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到农村圈地的现象。江苏客观看待、科学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问题,重点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产前种苗、产中服务和产后加工流通等土地占用量少、科技含量高而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环节和领域,把种养环节留给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鼓励工商资本投入适合企业经营的种养业,防止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占用农村耕地,与农民争地争利。
新年新起点。在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江苏将有哪些新奋进?徐鸣代表重点谈了江苏正在实施的“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十项富民行动”。他说:“江苏农民收入倍增要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但我省农民收入基数较高,宏观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变化、自然灾害等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深层次障碍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努力在新起点上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思路已经明确,关键是抓落实。”
今年1月份,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今年1号文件《关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意见》;春节刚过,江苏省政府就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实施有关事项。“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全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坚定决心和高效务实、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徐鸣深有感触地说。
来源:《农民日报》
王明玉:以设施农业为主导
促进农民增收
朝阳地处相对贫困的辽西北,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以前朝阳市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十年九旱,农村经济十分落后,农民增收是个难题,但是这两年却取得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全省第一的好成绩,探索了一条农民稳定增收的新路。
全国人大代表、朝阳市委书记王明玉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大力发展了设施农业。朝阳发展设施农业有着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自然优势,冬季光热资源充足,夏季昼夜温差大,全年空气流动快,区内工业污染小,全市两万平方公里已经全部通过农业部绿色环境评价。”
据介绍,2012年朝阳市设施农业实现产值150 亿元,增长41.6%,在农民稳定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朝阳市把设施农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全力推进。特别是2010年6月,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朝阳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的重大决策,并投资10 亿元予以强力扶持,一年时间发展设施农业106 万亩,将总面积扩大到185 万亩。
王明玉告诉记者,朝阳市将坚持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公司化、管理科技化、市场信息化为主攻方向,继续推进全市设施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围绕生产标准化,全力抓好设施农业质量安全。朝阳设施农业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将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选种、施肥、用药等环节加强标准化建设、制度化建设,把好安全生产的每一道关口,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
围绕经营公司化,加快实施设施农业品牌战略。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潜在价值,实施精品菜上市、品牌化营销,走“一县一品”、“一村一品”的路子,全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
围绕管理科技化,全面加强科技支撑。继续深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等形式,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设施农业生产力。同时,按照“每户必有一人培训”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升生产技能,转变经营理念,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围绕市场信息化,逐步改善设施产品流通环境。在加快建设大型批发市场的同时,着力发展电子交易平台。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设施农业产品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全面促进农产品出口。
来源:《农民日报》
王秉清:建好园区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抓好农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集成和示范推广先进技术,有利于探索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遵义今后将着力加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园区建设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各种要素,助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3月5日晚,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市市长王秉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遵义位于黔中经济区和黔渝经济区中间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遵义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茶叶、商品蔬菜、辣椒、红高粱、竹、药、畜牧、干鲜果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粮食、油料、烤烟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遵义市按照“东茶西竹南药北菜中辣椒”的思路,通过实施“8531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遵义市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王秉清代表介绍说,在贵州有这样一种说法,贵州农业看黔北,黔北农业在遵义,遵义成为贵州的黔北粮仓,贵州主要农产品生产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以产业这张名片跻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的湄潭县精心打造的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已建成茶叶、食品、农产品深加工、药业、酿酒业、仓储业和生活服务等七大功能且初具现代化的农业园区,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超过30 家。通过园区的带动,成功推出了“湄潭翠芽”和“茅贡米”两大在省内外市场有较高影响力的市场品牌。这个走向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园区格局成为引领全省园区建设的示范。
“在遵义,这样的现代农业园区正在不断涌现。”王秉清说:“为了支持园区建设,遵义市专门制定了《遵义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园区建设的范围,避免同质化园区的出现,规定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机制等多方面加大倾斜,打造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到2016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现在翻一番。”
“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农业产业化培育,从传统单一的农业种植到重点打造八大产业,贯穿遵义农业的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培育特色、提升产业、打造精品、示范带动、增产增效理念,推动了遵义现代农业进程的发展。”王秉清说。
如今,遵义已经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0 个,其中有19 个园区进入省级示范园区行列,为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
来源:《农民日报》
柯炳生:现代农业建设本质
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连续九年的粮食大丰收,让很多人觉得吃饭问题已经是高枕无忧了。这是错误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尽管生产增加,但需求也在增加,并且增长速度更快。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城农民工数量快速增加,对食品需求增长的推动力很大。”柯炳生说,现实中,人们对食品供给的要求,不仅仅是数量方面的,并且日益重视质量和安全方面。如何满足人们对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使命。而如何用更少的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在本质上,就是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用更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和急迫性。”柯炳生说,最关键的原因,一是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持续的,不可替代的。二是农产品供给一旦出现问题,影响是全局性的,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三是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柯炳生建议从三个方面切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切实严格保护耕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对土地的占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尽可能把新的项目放到荒地、沟坡上去。除了落实现有的耕地保护政策之外,也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杠杆,鼓励企业利用非农用地进行项目开发。
切实加大政府投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投入的强大。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政府出钱,扶持农民或企业办事,包括各种直接补贴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和市场保护政策等;二是政府出钱,直接为农民或企业办事,包括科技创新和培训推广、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控、市场信息、市场组织服务、食品安全检验等。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科技。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希望今后继续加大力度。重点是能力建设。国家已经有计划提供专项支持,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提供稳定的、经常性的研究资助。建议也在省级农科院和农业院校系统设立类似专项。要大力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建设,使其成为上接科研院所,下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大户和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关键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