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美感,陶冶情感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d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写作能力,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重要一环。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能够引人奋进,催人奋发,可以说,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讴歌美,用笔去创造美,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正确的审美情感。因此,作文教学必然贯穿于美感的创设过程。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美感创设呢?
  其实,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已经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这不仅包括品质的养成,还包括能力的习得。相应的中学语文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作文教学中引入美感创设,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这四个核心素养上得到发展,更能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系统的教学训练。写作锻炼的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文学素养和思维,因课时原因,写作训练一般按照板块教学,切断了各类文章的联系。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无论是写景文章还是叙事文章,都是一脉相承的,是有内在联系的。切断各类文章的联系,不利于文学思维的养成。
  那么怎么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美感的创设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把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作为切入点,因为只有教师的写作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学生才不会一提到写作就疾首蹙额,茫茫然不知所以。那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又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呢?
  初中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朱智贤也认为,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
  对以上关于初中生的教育心理学,人们需要进行解读,即怎样的写作教学契合初中生的“形式运算”认知思维。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中,假设和逻辑非常关键。学生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演。如果说初中生的写作教学步履维艰的话,那么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理解这一点,假设和逻辑看起来好像是理科方面的术语,其实不然,既然是思维特征,它就包括了理科和文科,只不过人们需要将它们翻译过来,假设和逻辑,在文学中的术语叫做美感和灵感。文本的写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感的创设,灵感是不确定的因素,美感却可以人为的创设。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部编版《语文》中的课文与学生的习作,具体分析美感创设模式。
  一、选取美的素材,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审美情趣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训练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外,还要潜移默化地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作为一种表达、一种交流,作文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生活的,在作文里,学生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但是,许多学生发现不了美,作文中也写不出美,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审美意识,不知如何去审美,在面对美的东西时不具敏感性,因此就谈不上准确地理解美、生动地再现美。作文训练作为一种审美的训练,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去找到知识中包含的美,教会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淘到美的素材。
  在部编版教材中,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姿的美的世界:有表现四时之景的,如《春》《济南的冬天》;有表现人物品质美的,如《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的人》《纪念白求恩》;有通过动物与人的,如《猫》《鸟》《狼》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课文,指导学生选好美的素材去揭示美的所在:对于表现四季美的题材,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抓住其形式特征,如何描绘其色、香、质、声等;对于表现人物美的题材,则注意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肖像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对于表现动物美的题材,就要指导学生注意有关动物的动作描写,将动物的个性与人性作对比。
  例如,在教完《猫》这篇课文后,笔者出了一道题目为《小黄狗》的作文题,要求学生仿效《猫》的写法,仔细观察狗的生活状态,抓住特征写一篇作文。结果,一位学生紧扣中心,娓娓地道出捡到狗,误会狗,赶走狗,得知真相感到后悔的过程。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字里行间也充满小作者对狗的愧疚之情。文章最后由狗性想到人性,使文章的意蕴深远。
  二、采用美的结构,拓宽审美视野,纯洁审美情感
  美学原理告诉人们:“审美对象是客观的,而审美体验是主观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即使同一个人,心境不同也產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来。”一般说来,美的结构形式能将素材中的美感体现出来。好的结构形式,往往能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感人。
  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构就很精美——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重病缠身的母亲想方设法鼓励“我”好好儿活。第3自然段写“我”答应母亲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母亲非常高兴。第4至6自然段写母亲去世,昏迷前她仍然牵挂着“我”和妹妹。第7自然段写“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我会好好儿活”是一条情节的线索,也是一条汇聚着母爱的感情线索。在平时习作指导时,教师应该有意并且及时地介绍文章结构的精华,使学生从课文中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记事写人是学生很难写好的一类文章。怎样连接,怎样取舍才能让文章既有有美感又围绕主题是很费心的。笔者在教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要求学生以一事物为线索,写一篇记叙文,自拟题目。一位学生的文章是《我珍贵的一支笔》,这篇文章采用插叙的写法,以笔的来历为记叙线索,从得笔、缺笔、爱笔写到爱人。“笔”贯穿了全篇,从刚开始的“漫不经心”到最后的“内疚”“懊悔”,写得峰回路转,起伏跌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锤炼美的语言,提升审美品味,抒发审美情感
  美的语言可以撩拨人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想象和向往。创设美感可以从语言上着手,用语言去表现美、理解美。
  (一)静穆含蓄式,美的展现力
  中国文化长期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庸、恬淡的集体审美机制。儒家思想追求中和之美,道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出世风度,佛家讲究淡漠不争的禅学思想,三者最终归于一点,就是以与世无争为核心的旷达和谐的生活情态。作文中的美感创设是追求一种静穆含蓄的审美体验。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作文往往能够表现美学特点与张力。《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其中“淡”“浅”“梦”等词语表现出一种释怀般的恬淡心境,不同于激烈的红色,这种淡雅的描述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读之悦然,写之恬然。
  化直白为含蓄,这是笔者在写景作文练笔时给学生的具体要求。例如:
  直白式(原句):
  (1)时光匆匆,一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
  (2)在我十三岁的生命里,有快乐,也有忧伤。
  含蓄式(改句):
  (1)菊花开,菊花残。一个学期在秋风中飘然远去了。
  (2)生命树上的落叶缓缓飘落,不经意间,才发现岁月已给它套上了13圈年轮,宽的,是我的欢乐;窄的,是我的忧伤。每一圈年轮都告诉我——我又大了一岁。
  直白化的语句在景物的点缀渲染下,有一种生命岁月飘然远去的美感,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自然、含蓄的生命展現力,它增加了文章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力。
  (二)诗画入文式,美的遐想力
  诗入文,是指写作文时运用诗化的语言,不仅能够使文章文采飞扬,还能达到余韵悠长的效果。诗歌的语言简短而不拖沓,每一个字都有除却字面之外的寓意,达到“言外之意”的艺术效果。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此景描绘春天来临,江南两岸树木又充满生机,长出新芽,“绿”字乃本诗词眼,用“绿”字,而不用“染”或其他字,在于一个“绿”能表现出江南两岸的颜色,生动而具有画面感。诗意的语言,往往能够让人产生联想,诉诸人的想象能力,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这便是画入文。
  (三)情景交融式,美的震撼力
  作文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内心情感,营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美的感受。美感创设依托两个重要因素,一实一虚,“实”即是“象”,按照“格式塔心理”的要求,文学艺术家必然要选择表现力、象征性极强的元素来构造意境,用尽可能简单的形式表现最为深刻的主题,这就使创设的美感必须蕴含非常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意义,“言有尽而意无穷”,“虚”则是象外之意,便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春》,文章的开头作者就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只用四个短语,就把自己对春天来临的期盼心情写得多么殷切;“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拟人与排比,融情于景,把自己对春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为全篇创作布下了生机勃勃的气象,然后推出了五幅春天的美景图,尽情地表现春的不同美感。作者不是直抒胸臆地“倾诉”,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来描绘的,并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四、结语
  选取美的素材,采用美的结构,锤炼美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的作文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学生的情感也能够在作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创设美感是作文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使作文出彩的必要途径。
  (海盐行知中学)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引发的“沈从文热”使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文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有了新的审视。随着对沈从文研究与《边城》研究的深入,过去几十年里关于《边城》中翠翠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出现了多种观点。其中,恋父情结说仍属于比较新颖的观点,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众多研究成果中,集中研究翠翠恋父情结的只有段新权的《中的恋父情结与情爱悲剧》(2003),其从“恋父”与“弑父”两种心态的权衡角度分析了翠翠的情感选择。
期刊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魅力不仅在于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和写实风格的开创,更在于其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这一思想跨越几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继承和发展。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跨越几千年,依然具有瑰丽、明亮的光彩,不仅在于其对中国后代诗歌發展的深远影响,更在于《诗经》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关系,及
期刊
二战结束后,定居于美国的华人日渐增多,作为美国非主流价值观的华人价值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涌现出如谭恩美的《喜福会》等一大批反映华裔美国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他们关注的焦点通常在于拥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老一辈华裔与接受美式教育的新一代人的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影片《面子》主要讲述了两条主线的矛盾,一是妈妈与外公的矛盾,二是小薇与妈妈的矛盾。前者是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半美式半中式价
期刊
泉湖二月八是湖南省衡南县着力打造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由来源于人们对寿福爷的朝拜,历经了几百年的沉淀,它逐渐变成当地非常有名气的民间庙会和商业交易活动,周边各县市甚至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的人们都会慕名而来。庙会上不但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杂艺表演,还有丰富的农副产品、传统美食。每年农历二月八这天,泉湖街上摩肩接踵、人流如织、商贩云集,前来交易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交易金额达千万元之多。
期刊
从中国古典审美观念看来,美既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也不是一种内在固有的、主观意念性的美,而是作为个体的“我”与天地万物共存状态下不断纯粹化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境地。这是一种纯粹的美。从西方古典审美观念看来,美是一种先在的、永恒的存在,它是不生不灭、自存自在的,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这是一种绝对的美。  审美是人类情感世界的凝聚体现。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因为地理空间的分隔,审美呈现出
期刊
当代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笔者由此联想到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欣赏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鉴赏和想象。谢冕的文艺批评理论同样适用于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期刊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能够推动劳动生产力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层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基层文化单位直面广大群众,对接基础文化平台,是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而完善基层单位的文化建设尤其重要。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与专业特长,研究了基
期刊
五官健全的人在生活中通常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当听到一段熟悉的音乐时脑海中会自动生成一幅图像,这幅图像仿佛在哪里见过一样。人们的眼睛并没有看到任何图画,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让人产生图像呢?听觉是如何在人的心里描绘图像的呢?笔者认为,音乐通过听觉来改变和影响人的心情,使人们在听到熟悉的音乐时能够迅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图像。音乐自身能够描绘一幅图像,如果同一音乐和同一幅图像反复出现,人们在听到这首音乐的
期刊
本課业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一、案例实施过程及评价方式简介  (一)案例实施过程  本课为
期刊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影视逐渐依托于受众,其商业属性更加突出。在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下,它逐步走向后现代影视发展之路。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深入高校教学,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大学生虽因受课程时间设置、影片拍摄场地、资金和设备等方面制约,但本质依然是创作受众观看的影视作品,因此,课程教学与影片拍摄实践中的影片题材选择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大众审美及其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