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然而“后进生”要达到此要求并非易事,他们普遍存在厌恶习作的心理,常常不能完成习作任务,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观控制力弱,缺乏积极习作的动力,以及客观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影响。若要加以转变,需在进行各方面教育的同时,根据小学生个性特点科学地进行“读、观、仿、写”四方面同步融合训练,才能达到目标要求。
【关键词】习作 后进生 策略
“后进生”是国内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指的是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失常以外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智力正常但在学习、认知、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群体。笔者试图从习作“后进生”现状角度着手,寻找其成因,并寻求其对策。
一、习作“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主观参与习作的自控力弱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至12岁之间。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自控力弱,学习难以保持稳定的动力。特别是“后进生”,因其不善观察,阅读量不足,导致知识面窄,习作时无话可写,不知从何下笔,常把习作当作迎合老师、家长的一种无奈行为,惧怕写作。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如 “放手型家庭” ,即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的家庭。“留守儿童家庭” ,即家长长期在外工作无法亲自过问孩子学习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的孩子因缺少监督、引导,自由散漫,往往缺乏上进心。“不和谐家庭”,即家庭成员间经常吵闹打架的家庭。孩子会因缺少安全感,产生孤独、怨恨心理,自然不会有好心情去学习。“溺爱型家庭”,即家长对孩子太宠爱、骄纵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孩子一般任性,遇困难就退让,凡事依赖他人,学习缺乏主动性等。
除家庭影响外,学校的影响更为直接。学生习作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导”。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只关注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后进生”自然会被“边缘化”。除教师的因素外,同学影响也不可小觑。学生群体会以赏识的目光关注“优秀生”,常以不屑、鄙夷的目光投向“后进生”,这对“后进生”影响很大,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其自卑沉淪、一蹶不振。
另外,不良的社会环境对“后进生”的影响也较大。例如,社会歧视,会对“后进生”进行不公正评价;“网吧”、娱乐场所等违规经营,导致其沉迷其中消磨锐气等,这些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转变策略
(一)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教育促其转变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是社会与家庭的纽带。工作中,学校既要有转变“后进生”的年度总体计划,也要有“月”和“周”的具体教育活动安排。活动应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便能吸引、指导“后进生”融入其中接受转变。要将实施转变的班级小课堂与校园、家庭、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以期待达到转变的最大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策略中,真正调动“后进生”习作的积极性。
然而,仅靠学校教育还不行,还要将其与社会教育结合实行。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在全面落实中,学校要协助教育主管部门联手相关部门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让群众明白办好教育是民族振兴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自觉监护子女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还要积极配合学校引导孩子规避网害,汲取正能量。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应与家庭教育结合进行,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活动帮助家长认清教育形势,学习育人的方法,明白家长的责任。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家访等多种途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懂得习作对于提高孩子个人素养,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让家长明白,为孩子提供安静学习环境、多陪伴孩子学习是家长应尽的义务。领会“木受绳则直”“宠爱害处多”的道理。这样,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协同配合可保证习作“后进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较好转化。
(二)在“读、观、仿、练”同步融合训练中转变
1. 让“后进生”多读书。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基本上是文字浅显,语言优美的经典范文。学生对读这些课文通常都很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后进生”的情况由易到难地耐心指导其阅读,对阅读“进步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除此,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并把控好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交流、有评比、有激励。这样,便于“后进生”学以致用,更好地激励其进行阅读训练。
2. 让“后进生”学会观察。作文是为了反映生活,提高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只有学会观察,熟悉生活,才会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教师要鼓励“后进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观察,去思考,去积累。创作素材丰富了,独特的视角有了,就不愁没话可写,也就不怕作文了。
3. 让“后进生”借着“拐杖”学走路。习作无捷径,但可借鉴范文找方法。即“仿写”训练。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美文、片段可供学生仿写。可以仿例子说话,仿段落结构写话,仿照修辞撰文。让“后进生”在仿写中学方法、得灵感,直观便捷、易学好练,学生也乐于接受。
4. 反复练习。转变“后进生”的习作现状是一个漫长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学中要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兼顾“后进生”,要根据“后进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训练,让其“跳起来摘果子”,做到每次指导都有新要求,允许反复,但每次反复都有新收获,从而激起写作兴趣。这样,“后进生”就会在一次次分享成功的喜悦中逐步实现转变。
总之,在转化小学阶段习作“后进生”的过程中,如能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依据,针对其成因,应用上述策略因材施教,必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习作“后进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其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钟启泉. 差生心理与教育(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
【关键词】习作 后进生 策略
“后进生”是国内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指的是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失常以外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智力正常但在学习、认知、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群体。笔者试图从习作“后进生”现状角度着手,寻找其成因,并寻求其对策。
一、习作“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主观参与习作的自控力弱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至12岁之间。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自控力弱,学习难以保持稳定的动力。特别是“后进生”,因其不善观察,阅读量不足,导致知识面窄,习作时无话可写,不知从何下笔,常把习作当作迎合老师、家长的一种无奈行为,惧怕写作。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如 “放手型家庭” ,即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的家庭。“留守儿童家庭” ,即家长长期在外工作无法亲自过问孩子学习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的孩子因缺少监督、引导,自由散漫,往往缺乏上进心。“不和谐家庭”,即家庭成员间经常吵闹打架的家庭。孩子会因缺少安全感,产生孤独、怨恨心理,自然不会有好心情去学习。“溺爱型家庭”,即家长对孩子太宠爱、骄纵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孩子一般任性,遇困难就退让,凡事依赖他人,学习缺乏主动性等。
除家庭影响外,学校的影响更为直接。学生习作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导”。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只关注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后进生”自然会被“边缘化”。除教师的因素外,同学影响也不可小觑。学生群体会以赏识的目光关注“优秀生”,常以不屑、鄙夷的目光投向“后进生”,这对“后进生”影响很大,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其自卑沉淪、一蹶不振。
另外,不良的社会环境对“后进生”的影响也较大。例如,社会歧视,会对“后进生”进行不公正评价;“网吧”、娱乐场所等违规经营,导致其沉迷其中消磨锐气等,这些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转变策略
(一)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教育促其转变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是社会与家庭的纽带。工作中,学校既要有转变“后进生”的年度总体计划,也要有“月”和“周”的具体教育活动安排。活动应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便能吸引、指导“后进生”融入其中接受转变。要将实施转变的班级小课堂与校园、家庭、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以期待达到转变的最大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策略中,真正调动“后进生”习作的积极性。
然而,仅靠学校教育还不行,还要将其与社会教育结合实行。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在全面落实中,学校要协助教育主管部门联手相关部门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让群众明白办好教育是民族振兴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自觉监护子女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还要积极配合学校引导孩子规避网害,汲取正能量。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应与家庭教育结合进行,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活动帮助家长认清教育形势,学习育人的方法,明白家长的责任。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家访等多种途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懂得习作对于提高孩子个人素养,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让家长明白,为孩子提供安静学习环境、多陪伴孩子学习是家长应尽的义务。领会“木受绳则直”“宠爱害处多”的道理。这样,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协同配合可保证习作“后进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较好转化。
(二)在“读、观、仿、练”同步融合训练中转变
1. 让“后进生”多读书。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基本上是文字浅显,语言优美的经典范文。学生对读这些课文通常都很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后进生”的情况由易到难地耐心指导其阅读,对阅读“进步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除此,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并把控好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交流、有评比、有激励。这样,便于“后进生”学以致用,更好地激励其进行阅读训练。
2. 让“后进生”学会观察。作文是为了反映生活,提高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只有学会观察,熟悉生活,才会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教师要鼓励“后进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观察,去思考,去积累。创作素材丰富了,独特的视角有了,就不愁没话可写,也就不怕作文了。
3. 让“后进生”借着“拐杖”学走路。习作无捷径,但可借鉴范文找方法。即“仿写”训练。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美文、片段可供学生仿写。可以仿例子说话,仿段落结构写话,仿照修辞撰文。让“后进生”在仿写中学方法、得灵感,直观便捷、易学好练,学生也乐于接受。
4. 反复练习。转变“后进生”的习作现状是一个漫长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学中要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兼顾“后进生”,要根据“后进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训练,让其“跳起来摘果子”,做到每次指导都有新要求,允许反复,但每次反复都有新收获,从而激起写作兴趣。这样,“后进生”就会在一次次分享成功的喜悦中逐步实现转变。
总之,在转化小学阶段习作“后进生”的过程中,如能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依据,针对其成因,应用上述策略因材施教,必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习作“后进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其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钟启泉. 差生心理与教育(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