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构建具有生成性的教学课堂日益受到重视.而课堂问答与问题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的生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层次性”、“问题设计要有情境性和趣味性”、“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等几个方面的策略来促进教学的生成。
关键词:化学;课堂问答与问题教学;生成性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构建具有生成性的教学课堂日益受到重视.而课堂问答与问题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的生成性。我们知道问题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何来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为更重要。”正是基于此认识,化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对于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充分分析课程、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激发、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并用问题来切入课题,用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以问题为载体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促进课堂的生成。
一、问题的设计具有整体性
问题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标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逻辑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体现教师教学的思路,打通学生学习的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让学生从整体上形成理解框架和概念网络。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先由学生测定氯化铵溶液、醋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的PH值。
问1:氯化铵溶液显酸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2:氯化铵溶液中的H+和OH-来自于什么物质?
问3:水电离的c(H+)和c(OH-)难道不相等吗?
问4:氯化铵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发生什么变化?实质是什么?
问5:请分析另外二种盐的组成有何特点?它们溶于水后溶液呈中性和碱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6: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盐溶于水的变化规律。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力求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同时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语言简洁,不旁敲侧推,尽快实现教学目的,使提问的针对性更强,提问效果更好。
二、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它是提问的价值所在。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跳一跳能够着”的境地,这样学生思维才能积极起来,并向纵深发展。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如我在《氯气的性质》的教学中,设计了一样一系列问题:
问题1:既然氯气是一种单质,那么氯水溶液是什么物质能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
問题2:从元素组成看,氯水中含有Cl、H、O元素,可能有什么离子?
问题3: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分组实验:①向氯水溶液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②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氯水溶液。
问题4:从实验①中看到了什么现象?那说明溶液中有什么微粒?实验②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氯水溶液中有H+吗?
问题5:有一新问题出来了,石蕊试液为什么又褪色了?一定有物质与石蕊发生了反应。是什么物质呢?溶液中有H+和Cl-,可认为是盐酸,盐酸能否使石蕊试液褪色?
问题6: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褪色呢?我们先推测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H2O=HCl+___________。
问题7:请同学们分析氯水溶液中有哪些微粒?从组成氯水的微粒看,使石蕊褪色的物质可能是Cl2或HClO,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分组实验取干燥与湿润的有色纸条分别放入二个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问题8: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中HCl和HClO都是酸,若向氯水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的知识形成是一个有层次的递进过程。这些问题分层次驱动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抽象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问题的设计具有情境性和趣味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情感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情感基础,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身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内驱力。内驱力真正调动起来了,问题解决也就近在咫尺。例如:在进行《原电池原理》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1:曾经有一位格林太太镶了一颗金牙,但有一次因意外事故,她的金牙旁边的一颗牙齿破碎,牙医为她补了一颗不锈钢牙,可是自那次事故以后,格林太太就留下了“后遗症”: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拜访了很多当时的名医,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都无功而返,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她遇见了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化学家很快就解除了她的烦恼,你想知道格林太太到底得了什么“怪病”,年轻的化学家用什么方法解除了格林太太的烦恼吗?
问题情境2:用有铝片、铜片、橘子、PH试纸、灵敏电流表、导线、烧杯等仪器,请同学们推断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如果能请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
以直观生动的事例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等等),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开拓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迪、受到锻炼。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也可让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总之,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和预设学生在学习时可能生成的问题,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已生成的问题,这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生命体,教与学是一次次的思维碰撞,有价值的问答式生成性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充满智慧和变数的发现过程。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从容,富有魅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高级中学)
关键词:化学;课堂问答与问题教学;生成性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构建具有生成性的教学课堂日益受到重视.而课堂问答与问题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的生成性。我们知道问题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何来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为更重要。”正是基于此认识,化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对于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充分分析课程、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激发、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并用问题来切入课题,用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以问题为载体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促进课堂的生成。
一、问题的设计具有整体性
问题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标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逻辑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体现教师教学的思路,打通学生学习的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让学生从整体上形成理解框架和概念网络。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先由学生测定氯化铵溶液、醋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的PH值。
问1:氯化铵溶液显酸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2:氯化铵溶液中的H+和OH-来自于什么物质?
问3:水电离的c(H+)和c(OH-)难道不相等吗?
问4:氯化铵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发生什么变化?实质是什么?
问5:请分析另外二种盐的组成有何特点?它们溶于水后溶液呈中性和碱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6: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盐溶于水的变化规律。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力求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同时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语言简洁,不旁敲侧推,尽快实现教学目的,使提问的针对性更强,提问效果更好。
二、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它是提问的价值所在。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跳一跳能够着”的境地,这样学生思维才能积极起来,并向纵深发展。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如我在《氯气的性质》的教学中,设计了一样一系列问题:
问题1:既然氯气是一种单质,那么氯水溶液是什么物质能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
問题2:从元素组成看,氯水中含有Cl、H、O元素,可能有什么离子?
问题3: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分组实验:①向氯水溶液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②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氯水溶液。
问题4:从实验①中看到了什么现象?那说明溶液中有什么微粒?实验②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氯水溶液中有H+吗?
问题5:有一新问题出来了,石蕊试液为什么又褪色了?一定有物质与石蕊发生了反应。是什么物质呢?溶液中有H+和Cl-,可认为是盐酸,盐酸能否使石蕊试液褪色?
问题6: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褪色呢?我们先推测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H2O=HCl+___________。
问题7:请同学们分析氯水溶液中有哪些微粒?从组成氯水的微粒看,使石蕊褪色的物质可能是Cl2或HClO,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分组实验取干燥与湿润的有色纸条分别放入二个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问题8: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中HCl和HClO都是酸,若向氯水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的知识形成是一个有层次的递进过程。这些问题分层次驱动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抽象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问题的设计具有情境性和趣味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情感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情感基础,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身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内驱力。内驱力真正调动起来了,问题解决也就近在咫尺。例如:在进行《原电池原理》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1:曾经有一位格林太太镶了一颗金牙,但有一次因意外事故,她的金牙旁边的一颗牙齿破碎,牙医为她补了一颗不锈钢牙,可是自那次事故以后,格林太太就留下了“后遗症”: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拜访了很多当时的名医,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都无功而返,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她遇见了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化学家很快就解除了她的烦恼,你想知道格林太太到底得了什么“怪病”,年轻的化学家用什么方法解除了格林太太的烦恼吗?
问题情境2:用有铝片、铜片、橘子、PH试纸、灵敏电流表、导线、烧杯等仪器,请同学们推断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如果能请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
以直观生动的事例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等等),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开拓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迪、受到锻炼。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也可让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总之,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和预设学生在学习时可能生成的问题,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已生成的问题,这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生命体,教与学是一次次的思维碰撞,有价值的问答式生成性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充满智慧和变数的发现过程。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从容,富有魅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