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不清是《忐忑》成就了龚琳娜,还是龚琳娜造就了《忐忑》这首被网友称为中国“神曲”的歌,总之,《忐忑》火了,龚琳娜也火了。
不仅如此,借着这股火热劲儿,2011年5月,龚琳娜“自由鸟”个人独唱音乐会,相继在北京、深圳等地举办,“《忐忑》就是我的敲门砖,帮我敲开中国市场。”龚琳娜曾对媒体如此表示。现今,她的梦想在一步一步实现着,正如龚琳娜所言——我想一辈子为音乐服务。
从《忐忑》到“自由鸟”
2010年10月,当一首被誉为中国“神曲”的歌曲《忐忑》出现在各大视频网站时,如投石击水,引无数粉丝竞折腰。无论专业选手,还是普通百姓,大街小巷,台前幕后,“啊咿呀咿”,声情并茂,手舞足蹈,无不沉浸在一片《忐忑》的海洋中。
2011年4月的一个下午,在中国传媒大学400人报告厅里,两位同学自告奋勇现场演绎《忐忑》这首歌,龚琳娜夫妇亲自点评指导,传授演唱秘诀:“西方音乐里,气代表‘过程’;而中国音乐里,气则代表‘状态’”,龚琳娜夫妇耐心讲解道,“而《忐忑》这首歌,所用之气是一种‘过程’。”
“《忐忑》这首歌对我来说,很有力量和幽默感,它是在歌唱一种生命力。”龚琳娜说。4月24日下午,自称“给大家唱歌就是一种享受”的她,除了讲述歌唱绝技,更是亲身示范演练中国民族声乐的各种演唱方式,从京剧的花脸到黄梅戏《天仙配》唱段,再到新作《静夜思》反复吟唱回味,最后到《忐忑》达到高潮,嘈嘈切切中,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但是,如果就此认为《忐忑》是龚琳娜的“一招鲜,吃遍天”,或者仅仅是“娱乐至死”的一种外在表现之一,就多少有点外行。“被称为神曲的《忐忑》,撇去其被网络赋予的娱乐色彩,其实是一首带有浓厚探索意味的艺术歌曲,在民歌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多年来从事文化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孙英春教授曾对媒体如此说。
同样,龚琳娜夫妇坦言,他们现在正在做的包括《忐忑》在内的歌曲,之所以称其为“新艺术歌曲”,既是与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一起研究的结果,也是他们多年来共同致力于寻找中国新艺术之路的一个方向。
龚琳娜的丈夫老锣来自德国,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被中国音乐界人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界的“白求恩”。这些年来,他除了为龚琳娜作曲《忐忑》以及类似风格的作品之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素材创作的《静夜思》、《登高》等,更是成为龚琳娜新近“自由鸟”个人独唱音乐会的重头戏,“最难演绎的是杜甫的《登高》,一种大胸怀。”每当龚琳娜说起老锣,恩爱之情溢于言表。
从《忐忑》到“自由鸟”音乐会,龚琳娜夫妇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探索道路上,志同道合,日渐功力。一路走来,龚琳娜这位“神曲教母”收获过太多的掌声,也经历不少别人对她的误解,可对她来说,能找到自己“心的方向”和幸福的家庭,终归是满足的。“其实艺术跟生活是连在一起的”,龚琳娜说,“自由鸟是老锣为我写的第一首歌,是我们的一种向往,也代表着我们的开始和未来。”她说,她演唱的所有新艺术歌曲都由老锣创作,她是老锣的新艺术歌曲的实践者。
《忐忑》前的“忐忑”
“我没有想到是那么好,龚琳娜站在台上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她完全在音乐艺术里,我忍不住想要流泪。”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邹文琴曾这样表示。邹文琴,是龚琳娜1992年入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时的授业恩师。
《忐忑》走红以来,知道龚琳娜的人很多。但是,浮华背后的《忐忑》和龚琳娜,有多少人理解?
早在1999年,龚琳娜就已经被文化部评为“民歌状元”并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第二年,龚琳娜获“步步高”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神曲《忐忑》更是在2009年9月,就已经“香”飘海外,获欧洲世界音乐最佳演唱大奖。
一切看似意外走红,实则凝聚着龚琳娜十余年不寻常的“忐忑”心路,“我一直都是一个很有心的人”,龚琳娜面对传媒学子,语重心长地强调着这句话,真诚述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1975年,龚琳娜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5岁登台唱歌,6岁去了少年宫。“学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歌曲,唱了很多苗歌、侗歌,并到全国各地去演出”,龚琳娜说,“12岁那年去法国演唱,参加国际和平儿童节,我们到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那时候已经有小粉丝了。”法国之行,给小小的龚琳娜以心灵的启迪,“我长大以后要唱民族的歌曲。”
12岁这年,从法国归来的龚琳娜,在电视上看到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的硕士毕业音乐会《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歌曲后,“感动的落泪了”,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什么时候能够到中国音乐学院去学习?”
“从来没有放弃这个理想”的龚琳娜,很快趁演出时间,经人介绍,得到一个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招生老师面前一展才艺的机会。“其实我走到今天,一直都是很有心的。”龚琳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贵州到北京,从普通艺校到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一个16岁女孩的梦,在忐忑不安中开始起飞。
大学期间,好学不倦的龚琳娜到处听课,遇到特别喜欢的老师就下课后专门“留下来送他”以便日后请教,多年积累下来,龚琳娜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然而,临近大学毕业的她,却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
大三时,龚琳娜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当年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尽管她准备充分,最终还是没有进入决赛,“比赛有比赛的游戏规则,出名有出名的游戏规则”,受到沉重打击的龚琳娜,在困惑中开始思考,是为了出名而不择手段,还是要好好唱歌,“我感觉我前面有了两条路要走,你必须要选择。”那个时候,“我就决定,我要好好唱好歌。”龚琳娜说。
很偶然的一次机会,龚琳娜遇到了来自德国的音乐人老锣。“我们是做民族音乐的,咱们一起玩音乐吧。”不久,两人约好单独见面,老锣即兴弹着巴伐利亚琴,“他的琴声跟我的歌声融会在一起,有时哭,有时笑……”
“音乐可以打开人的心”,自言“个子小,长得也不是特漂亮”的龚琳娜,在老锣“你特别难得,你的音色特别美”的一次次赞美中,“特别感动”。唱完之后,龚琳娜第一次感觉到全身的经脉都打通了,特别舒畅。
后来,老锣邀请龚琳娜去德国的一个小城“看看全世界的民族音乐和民族音乐节”。龚琳娜“当时非常忐忑”,回忆说,“他是个好人吗?会不会骗人?”可是,内心却在告诉她一定要去,“至少去看一看,才明白。”当时7月份,正是演出的旺季,龚琳娜还是背起行囊去了德国。
那是一次全新的音乐体验与冲击,整个音乐节都在公园里面举行,所有的人不分年龄大小,没有贵贱阶层划分,都可以一边听一边跳一边唱,三天两夜的音乐节,“非常开心”,龚琳娜说,“唱歌不是30岁就结束了。”
那是一次值得珍藏的生活冒险。龚琳娜跟着老锣“越走越偏”,“住在森林里,做饭,晒太阳,采蘑菇”,龚琳娜回忆这些时满脸堆笑,像个幸福的小姑娘,“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怎么会唱歌呢?”
2005年,龚琳娜辞掉了中央民族乐团的工作,跟老锣在德国定居。在异国他乡,由于文化冲突,龚琳娜也曾感到孤独,“我找不到,我找不到,我的心不跳,我的心不跳……我在老,我在老……”2006年的歌曲《你在哪里》多少反映了她那时的挣扎和焦躁不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今的龚琳娜,不可同日而语。“可能我多年的积累是个量变,而《忐忑》是个质变。”
编辑:尹丽丽 美编:阎瑾
不仅如此,借着这股火热劲儿,2011年5月,龚琳娜“自由鸟”个人独唱音乐会,相继在北京、深圳等地举办,“《忐忑》就是我的敲门砖,帮我敲开中国市场。”龚琳娜曾对媒体如此表示。现今,她的梦想在一步一步实现着,正如龚琳娜所言——我想一辈子为音乐服务。
从《忐忑》到“自由鸟”
2010年10月,当一首被誉为中国“神曲”的歌曲《忐忑》出现在各大视频网站时,如投石击水,引无数粉丝竞折腰。无论专业选手,还是普通百姓,大街小巷,台前幕后,“啊咿呀咿”,声情并茂,手舞足蹈,无不沉浸在一片《忐忑》的海洋中。
2011年4月的一个下午,在中国传媒大学400人报告厅里,两位同学自告奋勇现场演绎《忐忑》这首歌,龚琳娜夫妇亲自点评指导,传授演唱秘诀:“西方音乐里,气代表‘过程’;而中国音乐里,气则代表‘状态’”,龚琳娜夫妇耐心讲解道,“而《忐忑》这首歌,所用之气是一种‘过程’。”
“《忐忑》这首歌对我来说,很有力量和幽默感,它是在歌唱一种生命力。”龚琳娜说。4月24日下午,自称“给大家唱歌就是一种享受”的她,除了讲述歌唱绝技,更是亲身示范演练中国民族声乐的各种演唱方式,从京剧的花脸到黄梅戏《天仙配》唱段,再到新作《静夜思》反复吟唱回味,最后到《忐忑》达到高潮,嘈嘈切切中,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但是,如果就此认为《忐忑》是龚琳娜的“一招鲜,吃遍天”,或者仅仅是“娱乐至死”的一种外在表现之一,就多少有点外行。“被称为神曲的《忐忑》,撇去其被网络赋予的娱乐色彩,其实是一首带有浓厚探索意味的艺术歌曲,在民歌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多年来从事文化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孙英春教授曾对媒体如此说。
同样,龚琳娜夫妇坦言,他们现在正在做的包括《忐忑》在内的歌曲,之所以称其为“新艺术歌曲”,既是与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一起研究的结果,也是他们多年来共同致力于寻找中国新艺术之路的一个方向。
龚琳娜的丈夫老锣来自德国,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被中国音乐界人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界的“白求恩”。这些年来,他除了为龚琳娜作曲《忐忑》以及类似风格的作品之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素材创作的《静夜思》、《登高》等,更是成为龚琳娜新近“自由鸟”个人独唱音乐会的重头戏,“最难演绎的是杜甫的《登高》,一种大胸怀。”每当龚琳娜说起老锣,恩爱之情溢于言表。
从《忐忑》到“自由鸟”音乐会,龚琳娜夫妇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探索道路上,志同道合,日渐功力。一路走来,龚琳娜这位“神曲教母”收获过太多的掌声,也经历不少别人对她的误解,可对她来说,能找到自己“心的方向”和幸福的家庭,终归是满足的。“其实艺术跟生活是连在一起的”,龚琳娜说,“自由鸟是老锣为我写的第一首歌,是我们的一种向往,也代表着我们的开始和未来。”她说,她演唱的所有新艺术歌曲都由老锣创作,她是老锣的新艺术歌曲的实践者。
《忐忑》前的“忐忑”
“我没有想到是那么好,龚琳娜站在台上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她完全在音乐艺术里,我忍不住想要流泪。”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邹文琴曾这样表示。邹文琴,是龚琳娜1992年入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时的授业恩师。
《忐忑》走红以来,知道龚琳娜的人很多。但是,浮华背后的《忐忑》和龚琳娜,有多少人理解?
早在1999年,龚琳娜就已经被文化部评为“民歌状元”并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第二年,龚琳娜获“步步高”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神曲《忐忑》更是在2009年9月,就已经“香”飘海外,获欧洲世界音乐最佳演唱大奖。
一切看似意外走红,实则凝聚着龚琳娜十余年不寻常的“忐忑”心路,“我一直都是一个很有心的人”,龚琳娜面对传媒学子,语重心长地强调着这句话,真诚述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1975年,龚琳娜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5岁登台唱歌,6岁去了少年宫。“学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歌曲,唱了很多苗歌、侗歌,并到全国各地去演出”,龚琳娜说,“12岁那年去法国演唱,参加国际和平儿童节,我们到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那时候已经有小粉丝了。”法国之行,给小小的龚琳娜以心灵的启迪,“我长大以后要唱民族的歌曲。”
12岁这年,从法国归来的龚琳娜,在电视上看到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的硕士毕业音乐会《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歌曲后,“感动的落泪了”,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什么时候能够到中国音乐学院去学习?”
“从来没有放弃这个理想”的龚琳娜,很快趁演出时间,经人介绍,得到一个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招生老师面前一展才艺的机会。“其实我走到今天,一直都是很有心的。”龚琳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贵州到北京,从普通艺校到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一个16岁女孩的梦,在忐忑不安中开始起飞。
大学期间,好学不倦的龚琳娜到处听课,遇到特别喜欢的老师就下课后专门“留下来送他”以便日后请教,多年积累下来,龚琳娜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然而,临近大学毕业的她,却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
大三时,龚琳娜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当年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尽管她准备充分,最终还是没有进入决赛,“比赛有比赛的游戏规则,出名有出名的游戏规则”,受到沉重打击的龚琳娜,在困惑中开始思考,是为了出名而不择手段,还是要好好唱歌,“我感觉我前面有了两条路要走,你必须要选择。”那个时候,“我就决定,我要好好唱好歌。”龚琳娜说。
很偶然的一次机会,龚琳娜遇到了来自德国的音乐人老锣。“我们是做民族音乐的,咱们一起玩音乐吧。”不久,两人约好单独见面,老锣即兴弹着巴伐利亚琴,“他的琴声跟我的歌声融会在一起,有时哭,有时笑……”
“音乐可以打开人的心”,自言“个子小,长得也不是特漂亮”的龚琳娜,在老锣“你特别难得,你的音色特别美”的一次次赞美中,“特别感动”。唱完之后,龚琳娜第一次感觉到全身的经脉都打通了,特别舒畅。
后来,老锣邀请龚琳娜去德国的一个小城“看看全世界的民族音乐和民族音乐节”。龚琳娜“当时非常忐忑”,回忆说,“他是个好人吗?会不会骗人?”可是,内心却在告诉她一定要去,“至少去看一看,才明白。”当时7月份,正是演出的旺季,龚琳娜还是背起行囊去了德国。
那是一次全新的音乐体验与冲击,整个音乐节都在公园里面举行,所有的人不分年龄大小,没有贵贱阶层划分,都可以一边听一边跳一边唱,三天两夜的音乐节,“非常开心”,龚琳娜说,“唱歌不是30岁就结束了。”
那是一次值得珍藏的生活冒险。龚琳娜跟着老锣“越走越偏”,“住在森林里,做饭,晒太阳,采蘑菇”,龚琳娜回忆这些时满脸堆笑,像个幸福的小姑娘,“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怎么会唱歌呢?”
2005年,龚琳娜辞掉了中央民族乐团的工作,跟老锣在德国定居。在异国他乡,由于文化冲突,龚琳娜也曾感到孤独,“我找不到,我找不到,我的心不跳,我的心不跳……我在老,我在老……”2006年的歌曲《你在哪里》多少反映了她那时的挣扎和焦躁不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今的龚琳娜,不可同日而语。“可能我多年的积累是个量变,而《忐忑》是个质变。”
编辑:尹丽丽 美编: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