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悲情一“爨”字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归有光以自然朴实的笔触,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催人泪下的《项脊轩志》。由于时代变迁,加以绝大多数学生都未体验过家庭变故,亲人亡故及事业无成的悲抑之情,解读该文有一定的困难。鉴于此,笔者经过初步探讨,觉得从文字学角度解析“爨”字,解密“悲”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文中提到了引起作者悲痛之情的因素有五:
  一是家道中落。由“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待诸父异爨”而到“庭中始为篱,再为墙,凡再变矣。”“鸡栖于厅,东犬西吠”,诸父不和,好端端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令人心痛。这无疑给少年归有光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霾。对此,年少孱弱的他,只能徒叹奈何,无力回天了。这个缘故也使他励志学习,更寄希望于科场。因此,就有了“束发轩中”“大类女郎”的读书形象。
  二是幼年丧母。由老妪回忆母亲关爱子女,问寒问暖的情景,引起了作者的悲痛感情,“言未毕,余泣,妪亦泣。”由于作者八岁丧母,因此对母亲的感受非同一般。
  三是祖母过世。祖母看望“我”并赠“我”象笏的事,祖母对于“我”的殷切希望无不与“异爨”有关。也正因为大家族的落魄才使祖母寄希望于“我”,期望“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因此,当“大母”过世,“我”“瞻顾遗迹”时便“长号不自禁”。
  四是故居遭劫。“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是悲情的进一步延续。
  五是爱妻早逝。从项脊轩的变迁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看到“吾妻死之年所手植”的枇杷树,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已“亭亭如盖”,而人却一去不归。音容笑貌,如梦如幻。孤寂惨怛之情,融于静寂无语之中。
  以上“五悲”,若按常规教学方法处理,容易落入俗套。因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农村里司空见惯的“分家”现象讲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爨”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锅”中“灶”下“火”。再结合《说文解字》对“爨”的解释“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为竃口,推林内火。”将“爨”想象为一个象形的“生火做饭的场景”。“秃宝盖”为灶膛,灶膛之内以手加柴,点燃“火”,于是灶上所放之“锅”便滋滋地熬出香喷喷的饭食,一家人围炉而坐,尽享天伦之乐,那种欢快热闹的场面自不待说。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家运衰退,生计无着,便有了“诸父异爨”的赏析局面。由此,紧扣“爨”字进行拆析,再现树倒猢狲散,你争我夺的“分家”场面,大可激趣。大伯端去了锅,二伯抽取了柴,偌大一座宅院,四分五裂,死灰冷灶,凄惨无比,真令人叹惋不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探究“通南北为一”的“庭中”为什么“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显然,也是由“异爨”导致的。正因为“异爨”才引出了隔阂:隔阂日深,大人小孩互不相让,“东犬西吠”,才使得整座大院由“篱”而“墙”,一家人形同陌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其中的滋味,读者也是能体味到的。从这种家族兴衰大背景下理解作者由“泣”而“长号不自禁”的情感历程,自会水到渠成。
  家和万事兴。“异爨”确是中国封建大家庭一个不祥的兆头。虽然我们不敢说它是情感主线“悲欣交集”中“悲”的全部,但起码也是最浓重的一笔。运用析字法,从一个侧面入手分析文章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补记部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如盖”是说枇杷树已经高高挺立,如同伞一样枝叶繁茂了。初读倍觉优美,沉思玩味,又觉“亭亭”与“盖”似有矛盾。《说文》“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从高省,丁聲。”“亭”为形声字,依“高”造形而省“口”,义源自于“高”。“亭亭”属叠词,言树身之高;“盖”字为上下结构,上“草”下“盇”,“盇”本意为“覆盖”,段玉裁释为“覆也。覆必大於下。故从大。”两相会意,“盖”的本意为“用草编的覆盖物。”可引申为“车盖”等。“如盖”拟比树冠之大,以“高”喻“大”,表面看似矛盾,实为作者高明之处。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亭亭枇杷树下无婷婷之人,冠盖斑驳处仍记忆犹新。树的勃勃生机反差人的音容全无。语言之妙,情感之盛,寓意之深,确实起到了“留白”作用。正所以纸短情长,言外意妙。而悲中至悲,非十分理性所能把控。林黛玉《葬花吟》:“独倚花锄泪暗洒,洒向空枝见血痕。”可作旁证。
  以上例举,从文字学角度细品文章,于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可作拓展。
  ( 注:本文系甘肃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文字学知识创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 2014GHB1589)
  (作者单位:民乐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苏维埃革命的旗帜,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发动群众,创建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红军进入四川城口(现重庆城口)后,迅速建立城口县、区、乡、村级苏维埃政权,进行保卫城口苏维埃政权的战斗,开展巩固城口苏维埃政权的肃反斗争。城口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红色区域的扩大,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空前发展,开创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革命斗争的鼎盛局面。这也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各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成为高效课堂的“必需品”。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吻合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精准地抓住教学要点,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指导者。  关键词:教学指导;阅读教学;教学起点;教学高度  在军事领域,对中远程目标的打击,曾经历过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从对固定目标的炮弹攻击,转换为对移动目标的导弹攻击。如果将教学活动比作一场战役的话,教师的
张大宁是我国第二批国医大师之一,“他认为最早的养生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意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防止复发。”在中国古代医家养生研究的论述基础上,张大宁开创了心肾轴系统养生思想以及补肾活血养生法。   谈到中医“肾”的功能,张大宁认为肾涉及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内容,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因此,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   《素问·六节脉象论
摘要:说明文教学要领会揣摩作者说得明白易懂的技巧,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为例,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把言语实践落到实处,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进而使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解读方法。  关键词: 说明文;活动设计;解读方法;文体特征  当前,高中说明文教学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正如王君老师所说:“在公开课研究课的课堂上,说明文基本算是‘弃儿’,大家都是能躲就
摘 要: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贰于楚”的“贰”字,应该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着手,根据郑楚晋秦诸国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进行剖析,才有可能明白“郑国”作为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弱小国家的尴尬外交策略,也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贰于楚”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郑晋楚秦;历史背景;贰于楚  《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第11期刊登了河南林凤华老师的《“贰于楚”再解》一文,本人读后,感觉林老师还是理解有些不到位,今写
摘 要:《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因而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应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努力突出重点:反复诵读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大而化之”,避免以往的面面俱到,零零碎碎。  关键词:诗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
俗话说“树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腿”,因此,防衰老必须重视腿部的锻炼。  按揉承山穴 用力伸直小腿或抬起腳跟时,小腿肚上会出现个类似“人”字形的凹陷,凹陷的尖角处就是承山穴。经常揉按承山穴,可舒筋活络、壮筋补虚,对缓解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小腿痉挛等效果良好。一般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左右,以有微微酸胀感为度。  拳击脚底 每晚睡前,用拳头(或一根棒槌)轻轻捶击脚心,每次50~100下,使之产生酸、
许多鲜活的例子表明,不适当地乱补所谓的“补药”,不但与己无益,有时反而有害。那么,男性真正需要的补药有哪些呢?  补药一:硼——前列腺之宝 国外研究发现,硼的摄入量大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概率比摄入量小的男性低65%。这说明摄入适量的硼,可以有效减轻前列腺癌的发生。多吃番茄也会保护前列腺,就是因为番茄里有比较丰富的硼。硼广泛存在于水果和果仁中。美国药物研究协会发现,每天服用3毫克的硼最为合适,这个剂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考也应体现这种导向。201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坚持学科核心素养考察,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在求新、求实、求突破方面作了创新性的尝试,做到考师、考生、考能力,助推素质教育,引领语文改革方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考;语文改革;立德树人   初夏的一场雷雨过后,踩着湿漉漉的园林石径散步,满眼青草萋萋,鸟语花香。也就在这样的夏天,我们翘首以待与
摘要:以花来比喻《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有一定基础的,不管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都以某种花来相比附,不同的花既是不同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化,也是不同人物最为生动的展示。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  刚刚结束的高考作文试题,又无一例外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其中北京地区的试卷微写作部分有一个可供选择的题目为:“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