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教育学说在人们的争论中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学者们已经对元教育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概括了元教育学的内涵、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并对元教育学进行了否定性的反思,认为元教育学不应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分化出来,可以将它作为一个研究工具,或者用分析教育哲学取代它。
【关键词】元教育学;分析哲学;分析教育哲学;形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125-1.5
一、 元教育学的内涵、特征、研究对象及产生原因
(一) 元教育学的内涵
“元教育学”(Meta—Pedagogy)的兴起来自于元理论研究。“元”在英语中表示为“meta-”,意为“在……之后”、“超越”。它是与某学科相连而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从事的是比该学科更高级的逻辑形式的研究。具体说来,又可区分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指的是:这种逻辑形式具有超验、思辨的性质。“元”的另一层含义是: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性的结构以及其他种种表现。
(二)元教育学研究对象
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学者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就目前来看,关于这一问题并未达成一致的认识,近来的一些研究已经显示出了分歧的端倪。但通过国内学者对元教育学研究对象这一问题的研究扫描,我们看出大多数学者达成统一共识:元教育学以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为研究对象,它不仅要研究作为知识体系的教育理论,还要研究教育学研究。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和其他种种表现。
(三)元教育学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20世纪初涌来的元理论研究思潮一脉相承,这些不同的元理论相对构成了一个元理论家族。元教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体现了整个教育学学术领域“自我意识”的萌动;它是一种超越元教育学的视界;它也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对教育理论的形式化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的分析;最后它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有可能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它的独特特征是对关注教育学面临的问题。
元教育学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原因,对于教育学家来说,教育学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学的科学性、可靠性如何?教育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体现在哪里?教育学能否指导实践?如何指导实践?这两个问题,一直使不少教育学家缺乏信心,没有真正的归宿感。教育学家试图为教育学建立起学科的认识论标准, 回答现实对于教育学的挑战,这正是元教育学得以产生的深层原因。
二、 对元教育学的思考
(一)元教育学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对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试图面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并可能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做出贡献。有学者认为“元教育学” 属于“教育学”。但我倾向于认为“元教育学” 不属于“教育学”。“元教育学” 是对于教育理论的形式化研究,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对于教育学的检验、批判和发展建议上。元教育学知识不能直接增加我们关于教育的知识,不能直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因而元教育学研究绝对取代不了教育学的研究。因此,我认为“元教育学” 不属于“教育学”,而且元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比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要小得多。
(二)元教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以教育学中的一般问题或根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是教育科学中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它最大的特征就是深刻的批判反思能力和大胆的创新。这与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很相近,那么他们的联系是什么呢?通过以上对元教育学研究的相关情况分析,我们认为,所谓元教育学研究,就其本质来看,它仍然属于教育哲学研究范畴,即教育哲学应该站在哲学的高度,对教育学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就是在方法论的高度反思教育学的发展与建构问题。
(三)元教育学不应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分化出来
元教育学在中国的沉寂与它在中国发展的局限是分不开的, 它无法真正融入本土文化, 因而也失去了活力。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不像数学、物理学等逻辑性命题,可以容易的进行形式分析。因为形式化分析适用于逻辑性命题和数学命题。由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局限,其理论陈述无法避开实质内容而专就形式予以分析;元教育学如果以形式化为唯一追求,专注于对教育学理论陈述的逻辑分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教育学这门理论本身可以对自己进行形式分析。因此,我不赞同将元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分化出来,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个研究工具,或者用分析教育哲学取代它。
最后,尽管元教育学不应独立出来,但作为教育学研究者还必须持有这样一种元教育意识或哲学分析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教育学研究者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研究视域与兴奋点,而且随时从系统与整体的立场来纵观整个教育学研究,并在这个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研究与理论所处的位置或系统之层次,进而随时做出调整,使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更加合理,而不至于像一团乱麻或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碰,弄得鼻青脸肿。形成一种元教育学意识,是实现教育学研究主体的自觉性与学科自觉性的最好的途径。只有这两种自觉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教育学研究更充满活力与有序。
【参考文献】
[1]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易凌云.论教育学研究者的学科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劳凯声.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转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J].教育研究,2004(4).
[4]项贤明.教育学的学科反思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3(10).
【作者简介】张丽:东莞市育才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学专业。
【关键词】元教育学;分析哲学;分析教育哲学;形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125-1.5
一、 元教育学的内涵、特征、研究对象及产生原因
(一) 元教育学的内涵
“元教育学”(Meta—Pedagogy)的兴起来自于元理论研究。“元”在英语中表示为“meta-”,意为“在……之后”、“超越”。它是与某学科相连而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从事的是比该学科更高级的逻辑形式的研究。具体说来,又可区分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指的是:这种逻辑形式具有超验、思辨的性质。“元”的另一层含义是: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性的结构以及其他种种表现。
(二)元教育学研究对象
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学者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就目前来看,关于这一问题并未达成一致的认识,近来的一些研究已经显示出了分歧的端倪。但通过国内学者对元教育学研究对象这一问题的研究扫描,我们看出大多数学者达成统一共识:元教育学以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为研究对象,它不仅要研究作为知识体系的教育理论,还要研究教育学研究。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和其他种种表现。
(三)元教育学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20世纪初涌来的元理论研究思潮一脉相承,这些不同的元理论相对构成了一个元理论家族。元教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体现了整个教育学学术领域“自我意识”的萌动;它是一种超越元教育学的视界;它也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对教育理论的形式化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的分析;最后它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有可能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它的独特特征是对关注教育学面临的问题。
元教育学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原因,对于教育学家来说,教育学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学的科学性、可靠性如何?教育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体现在哪里?教育学能否指导实践?如何指导实践?这两个问题,一直使不少教育学家缺乏信心,没有真正的归宿感。教育学家试图为教育学建立起学科的认识论标准, 回答现实对于教育学的挑战,这正是元教育学得以产生的深层原因。
二、 对元教育学的思考
(一)元教育学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对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试图面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并可能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做出贡献。有学者认为“元教育学” 属于“教育学”。但我倾向于认为“元教育学” 不属于“教育学”。“元教育学” 是对于教育理论的形式化研究,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对于教育学的检验、批判和发展建议上。元教育学知识不能直接增加我们关于教育的知识,不能直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因而元教育学研究绝对取代不了教育学的研究。因此,我认为“元教育学” 不属于“教育学”,而且元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比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要小得多。
(二)元教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以教育学中的一般问题或根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是教育科学中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它最大的特征就是深刻的批判反思能力和大胆的创新。这与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很相近,那么他们的联系是什么呢?通过以上对元教育学研究的相关情况分析,我们认为,所谓元教育学研究,就其本质来看,它仍然属于教育哲学研究范畴,即教育哲学应该站在哲学的高度,对教育学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就是在方法论的高度反思教育学的发展与建构问题。
(三)元教育学不应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分化出来
元教育学在中国的沉寂与它在中国发展的局限是分不开的, 它无法真正融入本土文化, 因而也失去了活力。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不像数学、物理学等逻辑性命题,可以容易的进行形式分析。因为形式化分析适用于逻辑性命题和数学命题。由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局限,其理论陈述无法避开实质内容而专就形式予以分析;元教育学如果以形式化为唯一追求,专注于对教育学理论陈述的逻辑分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教育学这门理论本身可以对自己进行形式分析。因此,我不赞同将元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分化出来,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个研究工具,或者用分析教育哲学取代它。
最后,尽管元教育学不应独立出来,但作为教育学研究者还必须持有这样一种元教育意识或哲学分析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教育学研究者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研究视域与兴奋点,而且随时从系统与整体的立场来纵观整个教育学研究,并在这个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研究与理论所处的位置或系统之层次,进而随时做出调整,使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更加合理,而不至于像一团乱麻或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碰,弄得鼻青脸肿。形成一种元教育学意识,是实现教育学研究主体的自觉性与学科自觉性的最好的途径。只有这两种自觉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教育学研究更充满活力与有序。
【参考文献】
[1]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易凌云.论教育学研究者的学科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劳凯声.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转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J].教育研究,2004(4).
[4]项贤明.教育学的学科反思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3(10).
【作者简介】张丽:东莞市育才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