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数学教材在每一个学段都安排了一定的估算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种种教学现象却不容乐观:对估算的教与学,教师和学生的意识都不强;估算策略单一,只重视结果;教学评价方式乏味……那么,如何改变估算教学的现状,让学生发自内心喜欢估算呢?
一、转变观念,重视估算教学
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估算教学意识的强弱。因此,教师要重视估算教学,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体会估算的实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会估算的优越性、实用性。如设计情境:“圣诞节到了,学校想给每一名学生买一个小礼物,小礼物单价是9.8元,全校共992名学生,带10000元够吗?”问题提出后,学生马上兴趣盎然,纷纷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把单价9.8元估算为10元,把992个学生估算为1000人,于是10×1000=10000(元),带10000元去买礼物够了。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先估一估再计算。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估算意识,才能积累估算经验,形成估算能力,进而养成估算习惯。
(二)引入生活,感受估算的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估算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引导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体会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如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教室的宽约3( );毛巾的长约60( );旗杆的高约9( );讲台的高约8( )……当生活中一些估算的数学模型在学生大脑中生根发芽之后,学生就感到是轻车熟路会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技巧
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一)化整估算法
此方法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根据实际情景把数估成整十、整百的数再计算。如49+22,得数应接近70.
(二)数(个)位估算法
如判断“28×23=82对不对”这类问题时,学生解决的方法多样,思维活跃:28×23的积的个位一定是4;因为30×20的积是600,所以28×23的积一定接近600;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或四位数,但绝对不可能是两位数……
(三)根据规律估算
如:“93×0.98=101.14的结果正确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判断出101.14是错误的。
(四)根据经验估算
如计算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和出油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若超出100%那肯定是错误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评价中优化估算策略。
三、因材施教,改善评价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估算过程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评价,既保证结果的合理性,又体现评价的层次性。每一次评价,教师都应让学生清晰、完整地阐述估算的过程,然后再对学生的估算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
(一)四则计算的估算评价,追求精确
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估算练习,对于这些题目的估算,只要学生估算的结果在合理的区间内,就应当给予正确的评价。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估算经验与技能的发展,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引导学生采取更合理的估算策略,让估算值更接近正确值。
(二)实际问题的估算评价,追求合理
对于一些以情境形式出现的实际问题,往往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要得到一个精确结果。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必须打破传统的评价观念,只要学生的估算策略选择得当、结果合理,就应当予以肯定的评价。如估算一碗黄豆有多少粒,可以把它平铺在桌面上,平均分为若干份,数出其中一份的粒数,即可估算出这碗黄豆的粒数;也可以在天平上称出一克黄豆和这碗黄豆有多少克,同样可以估算出这碗黄豆有多少粒。学生估算的策略不同,只要是合理的,教师就应当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教学内容当中,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估算的实际运用价值,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从而主动探究估算的方法,增强估算能力。
责任编辑:刘 林
一、转变观念,重视估算教学
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估算教学意识的强弱。因此,教师要重视估算教学,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体会估算的实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会估算的优越性、实用性。如设计情境:“圣诞节到了,学校想给每一名学生买一个小礼物,小礼物单价是9.8元,全校共992名学生,带10000元够吗?”问题提出后,学生马上兴趣盎然,纷纷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把单价9.8元估算为10元,把992个学生估算为1000人,于是10×1000=10000(元),带10000元去买礼物够了。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先估一估再计算。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估算意识,才能积累估算经验,形成估算能力,进而养成估算习惯。
(二)引入生活,感受估算的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估算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引导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体会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如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教室的宽约3( );毛巾的长约60( );旗杆的高约9( );讲台的高约8( )……当生活中一些估算的数学模型在学生大脑中生根发芽之后,学生就感到是轻车熟路会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技巧
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一)化整估算法
此方法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根据实际情景把数估成整十、整百的数再计算。如49+22,得数应接近70.
(二)数(个)位估算法
如判断“28×23=82对不对”这类问题时,学生解决的方法多样,思维活跃:28×23的积的个位一定是4;因为30×20的积是600,所以28×23的积一定接近600;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或四位数,但绝对不可能是两位数……
(三)根据规律估算
如:“93×0.98=101.14的结果正确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判断出101.14是错误的。
(四)根据经验估算
如计算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和出油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若超出100%那肯定是错误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评价中优化估算策略。
三、因材施教,改善评价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估算过程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评价,既保证结果的合理性,又体现评价的层次性。每一次评价,教师都应让学生清晰、完整地阐述估算的过程,然后再对学生的估算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
(一)四则计算的估算评价,追求精确
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估算练习,对于这些题目的估算,只要学生估算的结果在合理的区间内,就应当给予正确的评价。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估算经验与技能的发展,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引导学生采取更合理的估算策略,让估算值更接近正确值。
(二)实际问题的估算评价,追求合理
对于一些以情境形式出现的实际问题,往往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要得到一个精确结果。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必须打破传统的评价观念,只要学生的估算策略选择得当、结果合理,就应当予以肯定的评价。如估算一碗黄豆有多少粒,可以把它平铺在桌面上,平均分为若干份,数出其中一份的粒数,即可估算出这碗黄豆的粒数;也可以在天平上称出一克黄豆和这碗黄豆有多少克,同样可以估算出这碗黄豆有多少粒。学生估算的策略不同,只要是合理的,教师就应当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教学内容当中,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估算的实际运用价值,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从而主动探究估算的方法,增强估算能力。
责任编辑: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