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教材则是载体,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落实课程改革,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呢?我认为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细读课程中的数学“纲”“本”,领会精神,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础能力,从知识、能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及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着眼,制订明确、具体、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为目标,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进取、开拓精神的人才。
二、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
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上好课的基础。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宽松环境,给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和学生坦诚相待,平等相处,充分利用情感效益努力创建民主、合作、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绪就会激昂,态度就会认真,思考就会积极,教学效果就会更佳。
三、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
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撑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如下几点。
1.重理论,知识让学生发现
根据数学知识形成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新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主动发现探究,合作交流,建构新知识。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自主发现;也可用类推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顺推而得;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观察、想象、操作、概括结论。
2.重过程,算理让学生讲述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重视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改革传统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被动灌输向主动探索转换,因此,教学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变“教师主讲、学生被动的听”为“学生主动讲、教师倾心听”。这样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学习主动权。
3.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完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给学生提供亲身参与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画、量、比、剪、拼、拆等活动,应用多种感官,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找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怎样读,怎样写,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小数,使学生对小数有了深刻的印象,远比老师翻来复去的讲收到的效果好。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坚持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教育要以人为本,承认个体间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实施不同的教育,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优发展。为此,在课堂练习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出示分档练习题,进行个别辅导,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各有所获,协同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郑建辉,于守武,南守宇.重构“学生主体性”的内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叶一舵.心理学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3]贺斌.小学数学要“生活化”[J].课程教学研究,2006(12).
一、细读课程中的数学“纲”“本”,领会精神,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础能力,从知识、能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及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着眼,制订明确、具体、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为目标,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进取、开拓精神的人才。
二、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
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上好课的基础。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宽松环境,给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和学生坦诚相待,平等相处,充分利用情感效益努力创建民主、合作、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绪就会激昂,态度就会认真,思考就会积极,教学效果就会更佳。
三、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
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撑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如下几点。
1.重理论,知识让学生发现
根据数学知识形成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新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主动发现探究,合作交流,建构新知识。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自主发现;也可用类推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顺推而得;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观察、想象、操作、概括结论。
2.重过程,算理让学生讲述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重视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改革传统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被动灌输向主动探索转换,因此,教学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变“教师主讲、学生被动的听”为“学生主动讲、教师倾心听”。这样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学习主动权。
3.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完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给学生提供亲身参与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画、量、比、剪、拼、拆等活动,应用多种感官,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找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怎样读,怎样写,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小数,使学生对小数有了深刻的印象,远比老师翻来复去的讲收到的效果好。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坚持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教育要以人为本,承认个体间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实施不同的教育,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优发展。为此,在课堂练习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出示分档练习题,进行个别辅导,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各有所获,协同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郑建辉,于守武,南守宇.重构“学生主体性”的内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叶一舵.心理学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3]贺斌.小学数学要“生活化”[J].课程教学研究,2006(12).